编辑推荐
1.进入诗词世界的初选读物;
2.浪漫的词文交融,品鉴的巅峰之作;
3.故事动人,文笔优美,辞藻清丽,妙趣横生,人生感悟深刻。
内容简介
<p> 古典文化倍受国人青睐,宋词亦然。《大宋词人往事》精心选取宋词中的精品之作,以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柳永等词人的生平,阐述其词作的意境;全文用典细致、旁征博引,使读者在品味宋词中波谲云诡或婉约动人的悲欢离合时,赏析一篇篇故事性强、发人深省的美文。</p>
作者简介
<p>苏缨,著名畅销书作家 <br />出版作品:《纳兰词典评》(2008)、《纳兰容若词传》(2009) <br />《人间词话讲评》(2009)、《唐诗的唯美主义》(2009) <br />《诗经讲评:风人深致》(2009) <br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2011) <br />《纳兰词全编笺注》(2011) <br />《诗的时光书:西方经典诗歌之美》(2012) <br />《少有人看见的美》(2013) <br />《多情却被无情恼:李商隐诗传》(2013</p>
内页插图
目录
<p>钱惟演·前朝遗少的明智生活</p> <p>林逋·将独身主义进行到底</p> <p>范仲淹·成功人士的负能量</p> <p>晏殊·北宋第一富贵闲人</p> <p>晏几道·翩翩浊世佳公子</p> <p>柳永·市井英雄</p> <p>欧阳修·化解危机的词与招灾惹祸的词</p> <p>秦观·爱情的制谜者</p> <p>苏轼·从爱情脱身</p> <p>张才翁·填词也可以是一种上位的技巧</p> <p>琴操·在逻辑的机锋中顿悟</p> <p>孙洙·一位胆敢早退的翰林学士</p> <p>曾布·以词来讲故事的人</p> <p>吴城小龙女·鬼气清泠</p> <p>刘过·天下奇男子</p> <p>晁冲之·词的罗生门</p> <p>邢俊臣·妙用唐诗</p> <p>[附]王齐叟的诙谐</p> <p>司马槱·遇仙</p> <p>韩嘉彦·驸马与公主的爱情争吵</p> <p>向滈·贫贱夫妻百事哀</p> <p>聂胜琼·完美的第三者</p> <p>张生·雨中花与镜中月</p> <p>范仲胤妻·相思者的诙谐</p> <p>胡铨·敢杀秦桧的人</p> <p>王质·政论家的政论词</p> <p>赵长卿·口语词人</p> <p>梅娇与杏倩·歌伎的词赛</p> <p>张表臣·尴尬的题壁词</p> <p>朱翌·儿童诗与少年词</p> <p>林升·绿野仙踪</p> <p>徽钦二帝·亡国之音哀以思</p> <p>严蕊·娇柔的硬骨</p> <p>辛弃疾·无语不可入词</p> <p>李清照·文艺女青年的沧桑蜕变</p> <p>姜夔·职业词人的风雅生涯</p> <p>[附录]词牌故事</p>
精彩书摘
<p>钱惟演·前朝遗少的明智生活 <br /><br />关键词:稻粱谋、风雅 <br />警句: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br /><br />1. <br />古人相信一个人年轻时写出的诗句最能昭示他的胸怀、气魄和前途。诗歌是有某种神秘力量的,如同谶语,千万不要将它仅当作一种文学形式。在赵匡胤扫荡天下的时候,南唐后主李煜派出名满天下的大才子、大学者徐铉出使宋朝,用意很简单:我们代表先进文明,你们代表落后文明;我们代表文雅,你们代表粗野;你们应该好好地自卑一下,好好在自卑中反省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对我们虎视眈眈呢? <br />赵匡胤确实是个行伍出身的粗人,手下班底里也确实找不出能和李煜、徐铉拼文化的人,但他一点都不介怀,甚至还要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对徐铉说:“其实我也写过诗的。当年我贫贱的时候,有一次路过华山,醉卧田间,醒来时看到月上中天,当下便吟出两句诗来,‘未离海底千峰黑,才到中天万国明。’” <br />群臣不失时机地山呼万岁,徐铉也只好拜服在地。 <br />从诗艺的角度看,这两句勉强称作诗的东西比大白话并不高明多少,但在古人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帝王气象。帝王之诗,一定要朴拙、宏大,千万不能有文艺范儿,因为只要带上一点点文艺范儿,马上就会霸气尽失,变成纯粹的文人腔调了。 <br />钱惟演,我们这一章的主角,少年时候写过两句完全能和赵匡胤相媲美的诗句:“高为天一柱,秀作海山峰。”有如此帝王气象,更有远胜赵匡胤的家世背景,远大前程仿佛就是以恭谨的姿态铺在他脚下的红地毯,静候他那志得意满的飞扬脚步。 <br /><br />2. <br />钱惟演贵为吴越王子,父亲就是与赵匡胤、李煜分庭抗礼的吴越国主钱俶。 <br />钱俶的名字在今天已几乎不为人知了,只在杭州旅游手册上还有一点曝光率,因为他是雷峰塔的兴建者。雷峰塔在当年没能保佑钱俶国运昌隆,当然佛祖有灵,也不会觉得钱俶这种人真的值得保佑。 <br />对内横征暴敛,对外奴颜婢膝,这就是钱俶政权的基本国策。与钱俶为邻的李煜虽然是个孱弱的文艺青年,至少还真的敢和宋朝开打。李煜要学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外交政策,联合钱俶,抵抗赵匡胤,但钱俶一向唯强者马首是瞻,做了赵匡胤的忠实盟友,要粮给粮,要兵给兵;等赵光义接替赵匡胤之后,钱俶变本加厉,要国土给国土。 <br />赵光义给了这个忠厚的和平主义者最优厚的待遇:封王、赐宅、荫及子孙,最后安排他神秘暴毙。钱惟演,这位写出过“高为天一柱,秀作海山峰”的霸气王子,认真遵循着“三年无改于父道”的儒家教诲,跟着父亲一起投降到宋朝来,以“大宋功臣子弟”的身份安享赵家丢给自己的荣华富贵。没人再拿他豪情万丈的少年诗句当回事了,而作为饱受优待的前朝遗少,他以后该用“懂事”的姿态低调做人了。 <br />也许是基因的作用,也许是家庭传统的影响,钱惟演果然和他的父亲一样懂事,只是有时候未免太懂事了些。世上总有这样的人,要他学狗叫的时候,他还会舔骨头。 <br /><br />3. <br />以前朝遗少的身份在新朝供职,要领只有两条:少做事,多巴结。如果说这也是一门正经本领的话,那么钱惟演简直是天才中的天才。 <br />只有少做事,让人觉得你缺乏真正的政治才干,你才会远离猜忌,保持安稳;只有多巴结,能看清该依附谁,该排挤谁,你才会有节节攀升的荣华富贵。为了表示自己胸无大志,钱惟演将大量精力投入诗词歌赋,以旺盛的热情和优美的文笔为新朝歌功颂德,还忙不迭地与同僚们诗词唱和。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都很讨喜,何况他确实将富贵闲人的角色扮演得极有品位,很流传过一段文坛佳话。 <br />最著名的一则佳话是和大文豪欧阳修有关的。那时候欧阳修还只是个声名不著的年轻后进,是钱惟演的下属。欧阳修年轻贪玩,有一天和一个相好的同僚一起抛开公务,出城到嵩山游赏。忽然天降大雪,眼见得不能及时回城了,忽然见到有一队人马冒雪而来,竟然是钱惟演专门派来的厨师和歌伎。来人传达钱长官的口谕说:“登山劳累,两位不妨安心欣赏山间的雪景,府衙里边公务简易,用不着急着赶回去。” <br />钱惟演乐得慷慨,反正也不用自掏腰包;乐得大度,反正赵宋王朝的公务犯不着由自己这个姓钱的上心。慷赵家之慨,卖自家之人情,何乐而不为呢?何况钱惟演是个风雅人,所以能将公款吃喝这种令人发指的勾当也搞得风雅温存,让人一点都不讨厌。 <br />当事人只有更满怀感激,毕竟上级对下属能体贴、厚待到这种程度,在全部历史上都不多见。所以欧阳修纪念了老上级一辈子的恩德,即便在后者政治失势、名誉扫地的时候。 <br /><br />4. <br />我们很难想象钱惟演这样的人竟然也会在政治上失势,但政坛毕竟波诡云谲,人算到底不如天算。钱惟演一辈子摆尽了趋炎附势的嘴脸,耍尽了两面三刀的手腕,终于还是逆不过大势的突变。 <br />明道二年,多年来垂帘听政的刘太后突然去世,蓄力已久的宋仁宗终于亲政。普通百姓看不出这些事和钱惟演能有什么关系,而官场中人无不心知肚明:权力重新洗牌,刘氏姻亲、党羽将会遭到彻底清洗,钱惟演在劫难逃。 <br />宋朝以优待士大夫著称,政治清洗虽然难免,幸而并不血腥。钱惟演仅仅被贬到汉南而已,照旧可以锦衣玉食。只是做官的人一旦失去权力,正如梁山伯突然失去祝英台一样,那种痛苦真是撕心裂肺。每个人都看得出,钱惟演已经彻底失去了翻盘的能力,他的政治生命就此终结。每个人都看得出,当然也包括钱惟演自己。 <br />在百无聊赖的萧索里,钱惟演填了一首《玉楼春》让家伎歌唱佐酒。他那一贯用来阿谀别人的文学才华,终于拿来哀悼了一次自己: <br /><br />城上风光莺语乱。 <br />城下烟波春拍岸。 <br />绿杨芳草几时休, <br />泪眼愁肠先已断。 <br /><br />情怀渐觉成衰晚, <br />鸾镜朱颜惊暗换。 <br />昔年多病厌芳尊, <br />今日芳尊惟恐浅。 <br /><br />春光大好,是处有莺歌燕语,杨柳依依,只是春色里的人无法自拔地伤悼着人生的暮色,只在一次次的酒醉里一次次地麻醉着自己。钱惟演每次摆酒,自己也和歌伎一起唱着这首词,每次都唱到泪眼模糊。倘若这入骨的爱上不是为了永失的权势,而是为了青春,为了爱情,为了理想,每一位听者也都会陪着他掬一把同情之泪吧? <br /><br />5. <br />钱家后阁有一位白发老妪,年轻时曾是钱俶宠爱的歌伎。她从少主人的歌声中听出了不祥:“当年先王(钱俶)去世前不久,也填了一首《玉楼春》,叮嘱家人待他死后唱这首词来送葬。今昔境况如此相似,相公怕要不久于人世了吧?” <br />一曲成谶,钱惟演果然就在当年辞世。 <br />其实这一对父子的《玉楼春》并不相似。钱俶虽然在赵宋过着优裕的降王日子,心底总还有几分不甘和愧悔,他的《玉楼春》里有“帝乡烟雨锁春愁,故国山川空泪眼”的句子,在赵宋京城的无边春色里无可奈何地流下亡国的眼泪。传说宋太宗赵光义对这两句词大为光火,派人毒杀了钱俶,正如他因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词句而毒杀了南唐后主李煜。钱惟演所眷恋的只是在赵宋政权里的权势罢了,当然,局外人无法理解这权势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无法理解政客以生命殉权势正如梁山伯以生命殉爱情一般。 <br />绿杨芳草未休,前朝旧事已成云烟。遗老遗少在绝望的歌声中死亡殆尽,新词随着新火与新茶在新朝新贵们的筵席上蓬勃传唱。这真正是宋词的时代了。 <br /><br />◇钱惟演名字考 <br />钱惟演,字希圣。“惟”是行辈的标志,钱俶共有八个儿子,取名都以“惟”字加一个三点水旁的单字。“演”古义是“水长流”的意思。“希圣”字面的意思是仰慕并效法圣贤,实则这个“圣”特指孔子。“希圣”一词的出处是三国时魏国李康所写的《运命论》,文中说孟子、荀子“体二希圣,从容正道”,这里的“体二”是说向孔子的两位高徒颜渊、冉有学习,“希圣”是指仰慕并效法孔子。</p> <p>……</p>
前言/序言
<p>序言:作者不死 <br />毛晓雯 <br /> <br />1968年,法国思想界先锋罗兰·巴特在《占卜术》杂志上,郑重宣告古往今来所有作者已经死亡。 <br />罗兰·巴特之前,阅读及阐释一部作品的传统方式是:作者总是焦点,一部作品意义为何,不是单纯从作品文字本身来理解,而是以作者本人的性格、情绪、生活经历为阐释的出发点。通过作者的人生故事来理解作者的作品,罗兰·巴特对这样的阅读方式嗤之以鼻:“在多数情况下,文学批评在于说明,波德莱尔的作品是波德莱尔这个人的失败记录,梵高的作品是他的疯狂的记录,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是其堕落的记录:好作品的解释总是从生产作品的人一侧寻找,就好像透过虚构故事的或明或暗的讽喻最终总是唯一的同一个人即作者的声音在提供其‘秘闻’。……古典主义的批评从未过问过读者;在这种批评看来,文学中没有别人,而只有写作的那个人。” <br />在罗兰·巴特看来,作品一经完成便脱离作者本人了,对于文本的内涵和意义,作者不再拥有发言权。读者从文本中读出了什么就是什么,文本会独立说话;文本作者的人生履历表彻底失效。作者是登徒子也好,大奸臣也罢,他的文本若写出了高风亮节,那就是高风亮节,重点是文本本身的表现和读者的理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不会因为李白的谄媚人生而变得猥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会因为元稹始乱终弃的恋爱作风而变得下流,同样地,“武丁命傅说,治国如和羹;天亦命放翁,用此以养生”这种浅陋的句子,也不会因为陆游在现实中是个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者而变成好诗。一句话,文本一旦到了读者手里,就和作者没有半毛钱关系了,读者读书之时,作者已死。 <br />“作者已死”,堪称20世纪文化界最重要的革命之一,时至今日这一观点仍在发挥无穷威力。我曾是“作者已死”观念的忠实拥趸,对作家生平自动屏蔽,认为该烧掉所有的作家传记,喜欢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说“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但直至读到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一句话,我才重新审视了作者人生故事的价值,她说,“不只是部分,而是所有的叙事体写作,以及或许所有的写作,其深层动机都是来自对‘人必有一死’这一点的畏惧和惊迷。” <br />作品肯定比作者活得更长,说穿了,作品其实是作者抵抗死亡的产物,是作者生命的延续。当作者肉身变成灰,灵魂在作品中不灭。作者是作品的起点,作品是作者的续集,是作者另一种形式的存在。我们怎么能撇开作者本身的存在,而去理解作者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br />放在历史大链条上来看,伟大作者本人的故事不过是一瞬间,伟大的作品却属于永恒。但是,理解了瞬间,才能理解永恒。诗人们的人生故事,与那些隽永的诗歌比起来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明白,那些故事其实是通向永恒之路的起点。 <br /> <br />2013年9月30日</p>
大宋词人往事:浅斟低唱里的风雅与忧伤 引子:雕栏玉砌,人去楼空,一曲词章,道尽千古情愁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它以其婉约缠绵的笔触,描绘了那个风云变幻、文采飞扬的时代。从柳永的“望海潮”到苏轼的“水调歌头”,从李清照的“如梦令”到辛弃疾的“青玉案”,一代代词人以笔为桨,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深深的印记。他们的词,不仅是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文人心态乃至家国命运的真实写照。 《大宋词人往事:浅斟低唱里的风雅与忧伤》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词作汇编,它试图透过词的字里行间,走入那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浅斟低唱”时流淌的风雅,以及在时代变迁、个人际遇中涌动的忧伤。本书旨在以一种更富有人文关怀的视角,探索大宋词人的生命轨迹与他们的艺术创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原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真实情感与动人故事。 一、 文人风雅:朝堂与市井间的风流才俊 大宋,是一个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文人地位的提升,使得士大夫阶层成为社会的主流。他们不仅是国家的管理者,更是艺术的传承者与创新者。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词人的生活环境,描绘他们如何在京城的繁华街市、园林楼阁中寻觅灵感,又如何在朝堂之上挥斥方遒,寄情于词。 名士风流与社交圈层: 词,在宋代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工具和文学形式。我们将还原词人所处的社交圈,他们如何以词会友,在宴饮游赏中展示才华,形成各自的文学流派和风格。比如,我们会探讨柳永如何以其通俗易懂的词风,在勾栏瓦肆中赢得巨大声誉,以及他与士大夫阶层之间的微妙关系。范成大、陆游等爱国词人,他们的唱和酬赠,更是体现了文人之间的情谊与抱负。 审美情趣的变迁: 大宋词风从晚唐五代的绮靡,逐渐转向更为注重写实与情意的表达。本书将分析词人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将对花鸟、山水、风月的描摹,升华为对人生哲理和情感的深刻体悟。我们会看到,词中的风雅,不仅仅是歌咏景物,更是文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化,是对美好生活、高雅品味的追求。 艺术技法的演进: 词牌的不断创新,词谱的日益完善,都为词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本书将尝试解析一些经典的词牌,如“念奴娇”、“蝶恋花”、“临江仙”等,探讨它们如何被不同的词人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和艺术生命。我们会关注词人如何运用比兴、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法,将朴素的情感表达得更加细腻动人。 二、 忧伤涌动:家国离乱与人生失意 风雅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深沉的忧伤。大宋三百余年,经历了太多的风波与动荡,这些都不可避免地渗透进了词人的笔下,化为一曲曲令人扼腕叹息的悲歌。本书将着重展现词人生命中的不如意、失意与悲痛,以及他们如何在词中宣泄、排遣,又如何在逆境中展现坚韧。 壮志难酬的悲凉: 许多宋代词人,特别是那些怀有报国之志的文人,他们的仕途往往并不顺遂。政治的倾轧,理想的破灭,使得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屡屡受挫。我们会聚焦于那些“老来才识君”,如辛弃疾,他一生力主抗金,却屡遭排挤,最终只能“倚刀怀古”,将满腔的报国热情化为“金戈铁马”的壮丽想象,而“醉里挑灯看剑”的画面,更是道出了他“壮志未酬”的无尽遗憾。 家国离乱的哀愁: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南宋初年的偏安一隅,给无数宋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词人以其敏感的触角,捕捉着战乱的残酷,流离失所的痛苦,以及对故土的深切思念。我们会看到,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后的词作,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日常苦闷,升华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家国之痛,她的词,是那个动荡时代里,一个弱女子最真实、最令人心碎的呐喊。 人生无常的感叹: 即使是那些生活相对安逸的词人,也无法逃脱人生无常的宿命。生老病死,离别相思,以及对青春易逝、繁华不再的感叹,都是宋词中常见的忧伤主题。我们会解析那些描绘闺怨、相思的词作,如秦观的“鹊桥仙”,它将七夕的传说与现实中的离愁别绪巧妙融合,展现了男女之间深沉的爱恋与无奈的思念。又如贺铸的“青玉案”,将“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愁绪具象化,成为千古绝唱。 三、 词人身影:鲜活的生命与动人的故事 《大宋词人往事》不仅仅是关于词,更是关于词人。本书将努力塑造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词人形象,让他们不再是历史长河中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生命个体。 他们的悲欢离合: 我们会追溯词人的生平,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仕途坎坷,以及他们与亲人、爱人、朋友之间的情感纠葛。这些个人化的经历,往往是他们创作的源泉,也让他们的词作更具感染力。 他们的性格特质: 从豪放不羁的苏轼,到婉约多情的李清照,再到忧国忧民的辛弃疾,每个词人都有着独特的性格魅力。本书将通过他们的词作,结合史料记载,勾勒出他们的性格侧写,展现他们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追求。 他们的精神传承: 词人的生命或许有尽头,但他们的精神却通过词作得以传承。本书将探讨不同词人之间在艺术上的影响与借鉴,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宋代文人的精神风骨,是如何在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结语:一曲千古,风雅与忧伤共存 《大宋词人往事:浅斟低唱里的风雅与忧伤》,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它邀请读者放下浮躁,静下心来,一同走进大宋词人的精神世界,品味他们“浅斟低唱”里的风雅,感受他们“人去楼空”后的忧伤。每一阕词,都是他们生命的点滴,每一次低唱,都饱含着时代的温度。通过这些词人的往事,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宋词的艺术魅力,更能从中体味人生的百味,感悟历史的厚重。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风华绝代的时代,以及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