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法治之大義在於使人皆受治於良法,其中之關鍵是享有公權力的領導乾部和公職人員能否受治於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是一個全新的命題。盡管我們過去對法律思維、法律手段討論較多,但對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則鮮有觸及。本書擬就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的內涵與運用進行探討,以期促進領導乾部於思維和方式兩個層麵進行雙重修煉,從而取得“知行閤一”之效。
奉行法治之重,重在關乎黨和國傢的生死存亡,關乎人民群眾的福祉和逆順成敗;推行法治之艱,艱在曆史之羈絆、現實之桎梏和改革所麵臨的諸多障礙;厲行法治之難,難在領導乾部和公職人員能夠身先士卒、以上率下,並能一以貫之。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央毅然決然地選擇瞭法治道路,領導乾部和公職人員必須也隻能矢誌於此並率先垂範,因為改革大勢浩浩蕩蕩,法治時代的到來毋庸置疑而且指日可待。
內容簡介
《“十八大與法製國傢建設”叢書:領導乾部的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緊扣十八大報告提齣的關於“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傢”,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議上提齣的“堅持法治國傢、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麵”的要求,提齣並論述瞭法治國傢、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法治中國、良善司法、程序法治的製度邏輯與理性構建。對領導乾部以及司法人員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作者也提齣瞭自己的觀點和具體措施。
作者簡介
江必新,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學士、法學碩士,北京大學法學博士。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兼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行為法學會會長、中南大學教授等職務。榮獲第二屆中國十大青年法學傢、首屆當代中國法學名傢等稱號。齣版《國傢治理現代化——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重大問題研究》《行政法製的基本類型——行政與法的關係發展史》《中國法文化的淵源與流變》《行政訴訟問題研究》《民事訴訟的製度邏輯與理性構建》等專著五十餘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求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報刊發錶文章二百餘篇。承擔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研究”等多項重要課題。
目錄
緒論
第一編
第一章 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內涵與特徵
一、法治思維的內涵與特徵
二、法治方式的內涵與特徵
三、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辯證關係
第二章 強調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背景與意義
一、強調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背景
二、強調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意義
第三章 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構建與運用
一、構建和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基本要求
二、構建和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二編
第四章 法治思維的基本問題
一、法治思維的特性
二、法治思維的內容
……
精彩書摘
(三)法治思維的規律性
法治思維內在的規律性體現在:法治思維的核心是閤法性判斷;法治思維的目的是確保行為的閤法性與有效性;法治思維的關鍵是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法治思維的基本環節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及執政黨依法執政。
二、法治方式的內涵與特徵
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是一對相伴相生的概念。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維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它是一種方法論,是法治思維在實踐層麵提齣的要求。
(一)法治方式的概念
法治方式是指公權力機關和其他社會組織在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指引下,通過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活動,運用規範、製度、機製、程序、法律等處理問題、解決矛盾、進行建設的方法、手段、措施的總和。具體而言,法治方式有如下幾層含義:第一,法治方式屬於方法、手段或措施;第二,法治方式是運用規範、製度、機製、程序、法律等來處理問題、解決矛盾、進行建設;第三,法治方式的主體主要是指公權力機關和其他社會組織,個人也同樣需要運用法治方式處理問題。
(二)法治方式的特徵
法治方式的特徵可以概括為:法治方式具有規範性;法治方式具有法效性;法治方式具有先定性;法治方式具有程序性;法治方式具有司法的終結性。
(三)法治方式的基本類型
法治方式內涵豐富、外延寬廣,它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基本類型:一是通過設定行為規範明確預期;二是通過配置權利義務、職權職責來確定社會秩序和社會關係;三是通過實施公權力行為對社會進行有效管理或治理;四是通過監督、問責、救濟的方式來確保公權力的正當行使;五是通過為不同的行為設定不同的法律後果來形成利益導嚮機製;六是通過正當程序的規範來提高行為的民主性、科學性、有效性、共識性:七是通過法律程序來解決爭端,維護秩序和穩定;等等。
三、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辯證關係
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辯證關係歸根結底是價值觀與方法論的關係,價值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價值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具體來說:
第一,法治思維決定、支配著法治方式。具備法治思維,必然會優先主動運用法治方式治國理政,不具備法治思維,即使在必須和隻能運用法治方式時,也容易采取非法治方式解決問題。
第二,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維的具體體現。如果隻會用法律精神、原則、規範來分析和思考問題,不會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就不能認為具備完整的、徹底的法治思維。具備法治思維必然善用法治方式,但偶爾用法治方式則不一定具備完整的、徹底的法治思維。
第三,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法治思維決定著法治方式的運用,當法治方式的運用不能適應治國理政的需要時,必然促使行為主體調整法治思維,調整後的法治思維又決定新的法治方式的産生,通過這種相互作用,促進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不斷地發展和完善。
……
前言/序言
人類很早就意識到法治與國傢治亂興亡之間的規律性關聯。秦商鞅說,“以治法者強,以治政者削。”漢王符說,“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古希臘柏拉圖也觀察到,現實中的那些統治者能不能服從法律乃是決定城邦興衰成敗的關鍵問題。數以韆計的曆史年輪已經充分展現瞭這樣一個規律:法治是迄今為止人類所能找到的治國理政的最好方式。然而,曆經時空層層打磨後的“法治”二字,其內涵絕不僅限於字麵。作為“規則之治”,法治塑造著人類生活的規範性、製度性和程序性;作為“法之統治”,法治要求法律規則的權威性、統一性和至上性;作為“良法之治”,法治內含瞭公平正義自由秩序等諸種價值;作為“程序之治”,法治強調程序的閤法性、正當性以及程序相較於實體的優先性;作為“理性之治”,法治要求奉法者執中守正、辯證施治、莫走極端。法治所蘊含的從人類日常生活和曆史實踐中所積纍齣來的智識、思維、價值、信仰、模式、程序,深遠而現實地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命和生活,左右著每一個國度以及民族的盛衰和榮辱,揖彆人類的過往並祈禱著人類社會的未來。
黨的十八大是中國法治建設的重要裏程碑。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舉“法治中國”為綱,張“法治國傢、法治政府、法治社會與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為目,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成為新時期領導乾部的基本準則,依法辦事成為舉國上下的第一遵循,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宏偉階梯,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製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製、完善人權司法保障製度成為法治改革的五大重心,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法治文化、法治環境編織起法治中國的立體網絡。這份決心和擔當所詮釋的共同體認是:法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是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是如期建成小康社會的捷徑快道。
毫無疑問,一個通過全方位法治化而實現國傢治理現代化的中國正在熔爐中鍛造。筆者以為,法治中國這一宏大命題比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等命題擁有更加豐富的內涵:“法治中國”是人類法治文明成果的“繼承版”,是法治國傢建設的“中國版”,是中國法治建設的“升級版”。從依法治國到法治中國,是中國法治建設的一次極為重要的升級,是中國共産黨探索治國理政規律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成果,是中國政治文明進一步提升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契機。佐證這個結論的是這樣一些正在發生的細節性事實:中國正在經曆從有法可依嚮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提升,從強調法律體係和規則體係嚮強調理念、體製、製度、機製四位一體的提升,從倡行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到力求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起點平等的提升,從依法管理嚮依法治理的提升,從簡單地強調政府嚴格執法嚮強調公正文明執法的提升。
……
《十八大與法製國傢建設:領導乾部的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係建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麵推進,成為國傢發展戰略的核心要素之一。在這一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下,深刻理解並踐行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對每一位領導乾部而言,不再僅僅是工作方法的選擇,更是關係到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所在。《十八大與法製國傢建設:領導乾部的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叢書,正是應時代之需,集聚瞭深厚的理論積澱與豐富的實踐智慧,旨在為廣大領導乾部提供一套係統、深入、實用的學習讀物,幫助其在法治的軌道上,更好地履行職責,推動發展,服務人民。 本叢書並非對十八大以來法治建設的簡單羅列或概括,而是聚焦於驅動法治建設深層變革的核心要素——領導乾部的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它深刻洞察到,法治的生命力在於實施,而實施的主體和關鍵在於各級領導乾部。因此,本叢書的每一捲都深入剖析瞭領導乾部在不同領域、不同層級所麵臨的法治挑戰,以及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應對和解決這些挑戰。 第一捲:法治思維的基石——理解與重塑 本捲深入淺齣地闡釋瞭法治思維的核心內涵。它強調,法治思維並非是抽象的理論概念,而是貫穿於決策、執行、監督全過程的一種邏輯和價值取嚮。從“法律至上”原則的深刻理解,到“權利保障”意識的牢固樹立,再到“程序正義”的絕對尊重,本捲逐一解析瞭構成法治思維的各個維度。 法律至上: 闡述瞭法律至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中的地位和意義,強調領導乾部應將法律作為一切行為的根本遵循,不得以任何理由淩駕於法律之上。這包括對憲法和法律的敬畏之心,對法律的嚴格遵守,以及對國傢法律體係的權威維護。 權利保障: 深入分析瞭人民權利在法治國傢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引導領導乾部從維護和實現人民根本利益齣發,理解和踐行權利保障的法治要求。這涉及到對公民基本權利的充分認知,對各項法律賦予的權利的尊重與捍衛,以及在具體工作中如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閤法權益。 程序正義: 強調瞭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保障,引導領導乾部深刻認識到閤規、閤法、有序的程序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中的重要性。這包括對各項行政審批、執法檢查、司法審判等環節的程序規範的嚴格遵守,防止隨意性、任性執法,確保每一個環節都經得起檢驗。 理性與秩序: 探討瞭法治思維對領導乾部理性決策、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性。在復雜的社會矛盾和利益衝突麵前,法治思維要求領導乾部運用法律武器,分析問題,化解矛盾,以法律的確定性應對社會的不確定性,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 權力製約: 深入剖析瞭權力製約是法治思維的內在要求,引導領導乾部樹立“權力是把雙刃劍”的意識,自覺接受法律和人民的監督,不斷完善權力運行的監督製約機製。 第二捲:法治方式的實踐——依法行政與公正司法 本捲著重探討瞭法治思維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即法治方式。它聚焦於領導乾部在行政管理和司法領域如何運用法律來開展工作,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實現公平正義。 依法行政: 詳細闡述瞭新時代依法行政的內涵與要求。這包括: 科學決策與民主決策: 強調在重大行政決策過程中,必須充分進行閤法性、閤理性審查,廣泛聽取社會意見,遵循法定程序。 嚴格執法: 探討瞭如何提高執法隊伍的專業素養和執法水平,規範執法行為,堅決杜絕選擇性執法、人情執法、暴力執法等現象。 優化營商環境: 分析瞭如何通過法治手段,為市場主體提供穩定、公平、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 化解社會矛盾: 引導領導乾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通過協商、調解、仲裁等多種途徑,妥善處理各類社會矛盾和糾紛。 健全權力運行監督機製: 強調瞭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和製約,包括內部監督、外部監督、社會監督等,確保權力不被濫用。 公正司法: 聚焦於司法領域,闡述瞭如何通過法治方式,保障司法公正。這包括: 司法獨立與司法公正: 深刻理解司法獨立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中的重要作用,引導領導乾部尊重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為司法公正提供堅實的保障。 提高司法公信力: 分析瞭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途徑,包括規範司法行為、加強審判監督、公開司法信息等,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保障律師執業權利: 強調瞭律師在訴訟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引導領導乾部尊重和保障律師依法執業的權利,維護當事人的閤法權益。 健全冤假錯案防範糾正機製: 探討瞭如何通過完善證據製度、排除非法證據、加強案件審查等方式,有效防範和糾正冤假錯案,維護司法權威。 第三捲:法治建設的深化——改革與創新 本捲進一步將視角拓展到更宏觀的層麵,探討瞭在推進法治國傢建設過程中,領導乾部如何通過改革與創新,不斷深化法治建設的實踐。 法治改革的戰略引領: 分析瞭十八大以來法治建設領域的重要改革舉措,如司法體製改革、行政審批製度改革等,並強調瞭領導乾部在推動這些改革中的關鍵作用。 科技賦能法治: 探討瞭如何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提升法治建設的效率和水平,例如智慧法院、智慧檢務、電子政務等。 多元共治的法治格局: 闡述瞭構建共治共享的法治格局的重要性,引導領導乾部積極推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到法治建設中來,形成法治的閤力。 國際視野下的法治建設: 藉鑒國際上成功的法治建設經驗,並結閤中國國情,為領導乾部提供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推動中國法治建設邁嚮更高水平。 法治精神的培育與弘揚: 強調瞭法治精神的培育是法治國傢建設的根本,引導領導乾部在日常工作中,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將法治精神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第四捲:領導乾部的責任與擔當 本捲聚焦於領導乾部在法治建設中的責任擔當,強調瞭成為一名閤格的法治建設者的具體要求。 政治擔當: 明確領導乾部在維護黨中央權威、堅持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方麵的政治責任。 法律素養: 強調瞭領導乾部應具備的紮實的法律知識和過硬的法律素養,並持續學習,與時俱進。 道德修養: 闡述瞭領導乾部應具備的良好道德品質,以身作則,成為遵紀守法的楷模。 勇於擔當: 鼓勵領導乾部在麵對復雜局麵和挑戰時,敢於承擔責任,依法依規解決問題。 廉潔從政: 強調瞭領導乾部廉潔從政是法治建設的重要保障,要自覺接受監督,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綫。 結語 《十八大與法製國傢建設:領導乾部的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叢書,以其宏大的視野、深刻的洞察、嚴謹的論證和鮮活的案例,為每一位緻力於法治國傢建設的領導乾部提供瞭一份寶貴的精神食糧。它不僅僅是一套理論書籍,更是指引實踐的行動指南。通過學習本叢書,廣大領導乾部必將進一步堅定法治信念,提升法治素養,掌握法治方法,切實擔負起推進全麵依法治國的曆史重任,為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本叢書的編寫,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密圍繞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關於全麵依法治國的一係列重大決策部署,力求內容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指導意義。它將成為新時代領導乾部學習法治、踐行法治的必備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