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同名电视剧《战长沙》原著小说,霍建华、杨紫领衔主演。
作者最新修订,全新梳理故事主线,强化顾清明、胡湘湘等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场景设置。
以顾清明和胡湘湘的战争爱情故事为主线,以胡氏家族对日军侵略的强硬反抗为铺陈,展现战争年代的人性幽微。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初期,日军攻陷武汉后一路南下,长沙危在旦夕。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事,城内人心惶惶,不少人携家带口南逃西奔。胡家孙女婿薛君山极力安排胡家最为宠爱的一对龙凤胎胡湘湘和胡小满的退路。湘湘被托咐给留洋归来的军人才俊顾清明,不料自幼傲气的湘湘与清明水火不容,薛君山只好另寻人家。在全家人的努力下,终于在战火烧到长沙城之前给湘湘定下婚事,算是了却一块心病。这时,长沙守备司令部密令焚烧长沙城,因指挥失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千年古城毁于一旦,成千上万人在睡梦中魂断火魔,其中包括湘湘未婚夫一家。各地英雄儿女纷至踏来,顾清明和胡湘湘誓要用血肉之躯捍卫这座古老的城市。
作者简介
却却,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夜芙蓉》《碎玉倾杯》。由《战长沙》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由央视播出。
目录
楔子
第一卷 焚城
第二卷 血战
第三卷 陷落
尾声
精彩书摘
《战长沙(全新修订版)》:
民国二十五年的冬天格外冷,有人要抗日,有人 要剿灭“共匪”,有人要逃 亡,各种消息甚嚣尘上,表面宁静祥和的长沙,早已 暗流激荡,人心惶惶。
对于茶园巷胡家裁缝铺子当家主事的奶奶来说, 目前最头疼的还是生计问 题,胡长宁在湖师大做教书匠的薪水还算丰厚,但要 养活这么一大家子实在捉襟 见肘,何况他是个典型的书呆子,不懂世道艰难,口 口声声让所有孩子受最好的 教育,合不得让女儿辍学。两个女儿有了父亲撑腰, 以为读了书就了不得,谁都 不放在眼里,一点姑娘样子都没有,让奶奶恨得牙根 发痒。
冬天原本是生意最好的时候,偏生遇到这样乱七 八糟的世道,大家都是朝不 保夕,谁都没心思做新衣裳。奶奶把原本不屑做的缝 缝补补招牌都打出来,还是 门可罗雀,只得整天拎着小板凳坐在门口,一边眼巴 巴等生意一边给几个孩子改 衣裤。小的是对龙凤胎,已经快十四了,正是长身体 的时候,小小年纪就知道爱 漂亮,衣服有一点不合身,有一个补丁都不肯穿,真 是愁人。
胡家是湘潭的大族,奶奶嫁的胡铁树排行第十, 因此称为胡十奶奶。奶奶快 七十了,身体十分好,牙口也不错,现在还能吃蚕豆 ,每天颠着小脚跑来跑去, 一刻都不肯闲着。她当年是长沙街上出了名的漂亮泼 辣能干,嫁了个斯斯文文的 读书人,年纪轻轻就积攒了丰厚家底开了这个铺子, 可惜命不好,丈夫早早过 世,又带着孩子跟本家决裂,无依无靠。寡妇门前是 非多,当时上门求亲的不 断,来打主意的混混也不少,她随身带着利剪,吓唬 住一些坏家伙,才算过上了 安生日子。
她靠一手好裁缝手艺把独子培养出来,还精心挑 选了一个温柔贤淑的学徒, 养大后做儿媳妇,多年来家庭和和美美,羡煞旁人。
媳妇肚子也争气,生的龙凤 胎聪明伶俐,人见人爱,连湘潭的胡家也腆着脸来巴 结,真让她扬眉吐气。
胡长宁像父亲,面貌端正严肃,不苟言笑,实则 性子懦弱,没什么主见,而 胡刘氏总是低眉顺眼,面容柔和得犹如雾里看花,比 起父母,湘君三姐弟倒比较 像奶奶,瓜子脸,大眼睛高鼻梁,只是湘君容貌秀美 ,而双胞胎多些英气,街上 拘人都说,湘湘和小满横眉怒目的时候,活脱脱就是 年轻的胡十奶奶。
长得好没用,三姐弟连同胡刘氏收养的外甥刘明 翰都不省心,刘明翰从小聪 垌上进,成绩优异,还考上鼎鼎有名的湖大,却不知 道哪根筋不对,一门心思救 习救亡搞运动造反,而胡长宁这次也犯了倔,不但不 制止,还推波助澜出歪点 子,奶奶一肚子不如意堵在胸口,已经很久没跟儿子 说话。
男人糊涂就罢了,大妹子湘君都已经二十出头, 性格本该贤淑顾家,偏生跟 着青梅竹马的刘明翰混出了熊心豹子胆,这种要杀头 的事情也去掺和。而小的这 对双胞胎被惯坏了,一点也不知事,成天疯疯癫癫到 处乱跑,恨不得把天捅个窟 窿才好。
奶奶想来想去,心头一团乱麻,在午后难得的暖 阳里打了个盹,梦到四个孩 子哭喊连天,黑蒙蒙的天地里,一个恶鬼张着血盆大 口作势扑向他们,惊呼一 声,手里的篾箩掉了下来。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一个黑影山一般压下来,奶 奶猛地睁开眼睛,对上一双 目光凶狠的牛眼睛和钟馗一般的黑脸,心里咯噔一声 ,腿脚已经先于脑子有了反 应,顺势趴跪在这穿着军装的恶鬼面前。
那人倒没想到自己会有这种威力,微微一愣,咧 着嘴无声地笑,颔首道: “现在跪我只怕来不及了,怪只怪你们自己管教无方 ,让孩子跟着共产党混,这 下好了,年纪轻轻就要被喀嚓了,赶快准备棺材收尸 吧!” 奶奶惊得魂飞魄散,反倒清醒过来,颤巍巍扶着 墙起身,躬身把人往里请, 媳妇胡刘氏正在裁衣服,看来人军装笔挺,身材壮硕 ,满脸凶相,知道祸事招上 门,吓得脸色煞白,瘫软在地。
奶奶瞪了她一眼,上了门板留出一个小门,泡了 一杯茶恭恭敬敬送到他手 里,见他不肯接,咬着牙跪倒在地,将茶杯捧起,颤 声道:“长官,您今天既然 肯赏脸来一趟,就说明事情还可以商量,您要什么尽 管开口,我们能办到的绝不 敢推辞。” 来人沉吟半晌,在老人双臂打战之时,终于接过 茶杯,笑得意味深长,“我 叫薛君山,目前在保安处谋个闲职,可惜我一直忙于 公务,还没来得及娶妻,不 知道你们能不能帮我这个忙。”
……
《烽火年代的家国情怀》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个体命运与家国兴衰紧密相连,个人的选择汇聚成洪流,映照出时代的风云变幻。这本《烽火年代的家国情怀》并非记录某一场具体的战役,而是试图通过一系列人物故事和事件剪影,勾勒出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所展现出的坚韧、牺牲与不屈的精神。它聚焦于那些在动荡年代里,每一个普通人如何坚守内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家国建设和抵抗侵略的洪流之中。 故事的开端,是将读者带入一个相对平静却暗流涌动的时代。在山河破碎的边缘,人们的生活依旧继续,但空气中弥漫着不安的因子。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普通的家庭,他们或许是耕织于乡野的农户,或许是经营于市井的商贩,又或是身处学堂的学子。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然而,外敌的铁蹄渐近,平静的生活被打破。 本书并非侧重于宏大的军事战略或政治博弈,而是将视角投向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裹挟,却又努力不被吞噬的个体。它深入刻画了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物,他们如何在时代的巨变面前,做出自己的抉择。 首先,我们聚焦于那些肩负家国重任的知识分子。他们曾是社会的精英,沐浴着文明的光辉,但当国家面临危难,他们的责任感被唤醒。他们可能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投身于教育事业,在炮火纷飞中为下一代传承知识与希望;他们可能成为笔杆子,用文字的力量鼓舞人心,揭露敌人的暴行,唤醒民众的觉醒;他们也可能深入民间,组织群众,传播抗战思想,将个人的智慧与力量汇聚成集体反抗的力量。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既有对文明的珍视,也有对侵略者的愤慨,更有对民族前途的深切忧虑。他们的故事,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良知,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他们依然是照亮前路的光。 其次,本书也细致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坚守与抗争。无论是默默耕耘的农民,他们在战火中守护着土地,为前线提供粮草,即使自己的家园被毁,他们依然咬牙坚持,因为他们明白,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民族的根基。或是身怀技艺的手工艺人,他们将自己的才华奉献给战争,缝制军装,修补器械,甚至偷偷制作简易武器,为抵抗出一份力。还有那些在后方奔波的妇女,她们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照顾老人孩子,安慰在前线作战的丈夫和儿子,她们以柔弱的身躯,支撑起整个家庭的精神支柱,更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她们的抗争,或许不像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却同样充满了勇气和牺牲,是构成民族抵抗意志的重要部分。 本书还将笔触伸向了那些在乱世中挣扎求生的人们。他们可能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失去了一切,但他们并未因此放弃生存的希望。他们学会了在困境中寻找生机,在绝望中点燃希望。他们可能加入游击队,成为抵抗力量的补充;他们可能成为地下工作者,传递情报,策应行动;他们甚至可能以最朴素的方式,比如在敌人眼皮底下藏匿抗日人士,或者在每一次遇见侵略者时,用最坚定的眼神表达自己的抗拒。这些人物的故事,展现了生命力的顽强,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中闪耀出的微光。 更重要的是,《烽火年代的家国情怀》试图探讨家与国的关系。在战争年代,个人的小家与国家的大家常常面临冲突。父母为了保护孩子,可能选择逃离;但为了民族的未来,他们又不得不忍痛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甚至让他们参与到抗战中。个人的情感与大义,在这种背景下被放大,也因此显得更加动人。书中会呈现许多家庭在战争中的离散与重聚,亲情的温暖与割舍,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思考。正是无数个这样的小家,构成了国家的骨骼和血肉,正是无数个这样的家庭成员,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国家的尊严。 本书并非杜撰英雄史诗,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肌理,通过人物的视角,让读者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那种空气中弥漫的悲壮,那种在绝望中萌生的希望,那种在苦难中淬炼出的坚韧。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恐惧、他们的爱、他们的仇恨、他们的信仰。每一个人物,无论大小,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有着自己的挣扎,也有着自己的闪光点。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跟随主人公们的脚步,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彷徨与坚定。从被动卷入战争的迷茫,到主动选择抗争的决心;从失去亲人的痛苦,到在战友身上找到温暖;从对未来的渺茫,到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这些人物的成长与蜕变,正是那个时代无数中国人民共同经历的缩影。 《烽火年代的家国情怀》是一曲献给那个年代所有平凡而伟大的人们的挽歌。它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也没有渲染英雄的光环。它只是静静地讲述着,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群普通中国人,如何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用自己的坚守和牺牲,共同筑起了一道民族不屈的屏障。它让我们看到,家国情怀并非只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融入到每一个细微的选择,每一次无声的抗争,每一份对未来的期盼之中。 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深思,对家国观念的理解,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感悟。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勇气、关于希望的史诗。它会让你明白,在任何一个时代,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心中有家国,有信念,就有力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光明。它会让你重新审视那些被历史尘封的角落,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英雄,去理解那些平凡人的不平凡。 最终,这本书希望传递的是一种力量,一种无论身处何种艰难险阻,都应怀揣的家国情怀,以及守护自己所爱的一切的勇气。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峥嵘岁月,也映射出我们内心深处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情。它提醒着我们,那些为了家国而付出一切的前辈们,他们的精神永不磨灭,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