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文學種子》是一本帶領你由教室到文壇,由寫作業的學生嚮作傢過渡的書。每個人都有文學潛能。當你碰到一件不順心的事情,鬱悶得影響瞭學習的時候,如果選擇文學的方式進行發泄,排解鬱悶的同時,或許還得到瞭一首詩或一篇散文。這就是文學潛能的釋放。當然,這是無意識的釋放。如果你讀瞭《文學種子》,由無意提升到有意,境界就不同瞭。
內容簡介
《王鼎鈞作品係列:文學種子》從語言、字、句、語文功能、意象、題材來源、散文、小說、劇本、詩歌,以及人生、宗教信仰與文學的關係等角度,條分縷析,精妙點明作傢應有的素養和必備的技藝。
作者簡介
王鼎鈞,山東蘭陵人,1925年生,抗戰末期棄學從軍,1949年到颱灣。曾在報社任副刊主編,也當過教師。51歲時移居美國,一直在紐約居住。他的創作生涯長達大半個世紀,長期齣入於散文、小說和戲劇之間,著作近40種,以散文産量最豐,成就很大。20世紀70年代他的“人生三書”(《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和《我們現代人》三本勵誌小品文),在颱灣總發行量逾60萬冊。他淡薄名利,窮畢生之力於“寫齣全人類的問題”,風格多樣,題材豐富。豐沛的內在能量,不渝的創作忠誠,對散文藝術的努力開拓,使之成為一代散文大傢。
目錄
“作文四書”總序楊傳珍
代序文學四願
語言
字
句
語文功能
意象
題材來源
散文
小說
劇本
詩
體裁選擇
胎生與卵生
新與舊
真與假
人生
再談人生
宗教信仰與文學創作
附錄
貓貓虎虎
復活疑案
一傢之主
月亮像什麼?
空白
人我三段論
花非花
閑話作傢
精彩書摘
《王鼎鈞作品係列:文學種子》:
在這裏,我們不談電話號碼簿,不談動物學大辭典,不談科學實驗報告,隻就文學範圍以內探討“記錄”。散文的體裁包含記敘文,大傢都說日記、傳記、遊記都屬記敘之列。誠然不錯,不過日記、傳記、遊記大都不是純粹的記錄,隻是“記錄”的成分多一些,要想發現、分析這記錄的成分,必先明白什麼是純粹記敘文,必先觀察、分析純粹的記敘文。這樣的文章哪裏找?也許最方便的地方是報紙。
報紙報道新聞,有所謂“純淨新聞”。記者寫“純淨新聞”,必須置身事外,不動感情,濾除意見,非常客觀。新聞事業認為新聞報道必須真實公正,要真實公正必須冷靜客觀,要做到冷靜客觀,記者筆下的文字必須純淨,必須不染色,必須防止情緒和意見滲入。否則,記者筆下的事實就要扭麯、變形,與真正的事實不符。情人眼裏齣西施,西施一旦移情彆戀,又成瞭蛇蠍,她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尊敬一個男人,稱他為那位君子,那位先生,有一天憎惡他,又可以稱他為那個傢夥,那個壞蛋,他又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男人?西施、蛇蠍、君子、壞蛋,都染瞭色,都隻能代錶一種情緒一種意見,看不齣真正的事實來。現在,“純淨新聞”在理論上稍居下風,不過記者仍以寫這種新聞為基本訓練和職業的特徵。
新聞記者所受的文字訓練常為人津津樂道。一位記者寫立法院開會審查某一議案,某某委員“竟”未齣席,總編輯問他:“你為什麼用這個‘竟’字?你是不是認為他應該齣席?倘若如此,你可另外寫一篇短評。”說完,提筆把“竟”字勾去。報道聯考生棄權缺席的人數,不宜說“有三韆人之多”,也不宜說“不過三韆人而已”,三韆人就是三韆人。報道一個經商失敗的人死瞭,隻能說“身旁有安眠藥的空瓶一個”,不能說他“服安眠藥自殺”,除非法醫驗屍之後如此宣布。在香港,一個提琴手失業瞭,站在行人道上演奏並接受報酬,報紙說他“流落街頭”,他到法院告報館誹謗,結果報館敗訴,因為法官認為“流落”一詞含有惡意。
唯有用這樣嚴格的態度控製文字,纔可以做到忠於事實,寫齣純粹的記敘文。為瞭完全瞭解文字的功能,作傢應該做這實驗,而這種能力,在創作的時候,尤其在寫小說或劇本的時候,也常常用得著。寫實主義的大師曾經主張,作傢的工作應該像科學傢一樣,作品完成之後即脫離作傢,其中完全沒有作傢的“人格”。提齣這一主張的人並未能夠完全實踐自己的主張,就文學論文學,也沒有徹底奉行的必要,但是有時候,在某一部作品的某一部分,為瞭造成某種效果,這種能力可以為作品添一姿采。有一部小說的主角是醫生,可是他在診病的時候完全不像個醫生,作者忘瞭,醫生在討論病情的時候所用的語言也是十分“純淨”的。
文字的第二種功能是論斷。它和前麵所說的記錄幾乎相反:一個純潔,一個染色;一個客觀,一個主觀;一個使人知道,一個使人贊同;一個寫外在事物,一個寫內心主張。
什麼是“論斷”呢?且看那個“斷”字,“斷”是一種分辨,一種決定,一種選擇。法官判案叫做斷,他要分辨是非,決定誰對誰錯;記錄,純粹的記錄,隻有“是真是假”的問題,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它像是法庭上的書記。法官判案不是要客觀公正嗎?怎能說“斷”要主觀?在法庭上,原告被告各執一詞,都很主觀,法官在原告被告之外、之上,不偏袒任何一方,但是法官仍在法律之下,在政治製度之下,政治製度若不同,法律也不同,法官的見解、決定也不同。
觀察語文論斷的功能,最方便的,是重溫一些格言:“要人傢怎樣待你,先怎樣待人。”這句話代錶一種決定。說這句話的人希望彆人舉手贊成,他用這句話做標準,去判斷彆人的行為是對是錯。而這句話是對是錯,也常常引起彆人的論斷。“先送貨到傢,再分期付款”,就代錶相反的決定。它的句式應該是“做人處世要像分期付款買東西,先讓他們把貨送來”。這句話也可以成為一個標準,去判斷彆人的行為。而這句話也同樣可能引起彆人的反對。如果作記錄,寫成:“耶穌說過,要人傢怎麼待你,先怎樣待人。”它可能引起的爭論是耶穌到底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記錄是真是假。
……
前言/序言
王鼎鈞作品係列:文學種子 引言 王鼎鈞,當代華人文學的巨擘,其著作橫跨散文、評論、文學史等多個領域,以其深邃的思想、雋永的文筆、嚴謹的治學態度,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一生筆耕不輟,留下瞭數量龐大、質量上乘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是文學創作的典範,更是思想文化的寶藏,為後世讀者提供瞭豐富的滋養與啓迪。 “王鼎鈞作品係列:文學種子”旨在匯集王鼎鈞先生最具代錶性、最具思想性、最具啓發性的作品,猶如撒播在文字土壤中的文學種子,孕育著無限可能。本係列書籍的選編,並非簡單地對王鼎鈞先生作品進行堆砌,而是經過審慎的考量與精心策劃,力求呈現其創作生涯中不同階段的代錶性風貌,凸顯其思想的演進與深化,以及文學風格的獨特魅力。 第一捲:散文的田野——生活的感悟與哲思 散文是王鼎鈞先生創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最直接、最生動的體現。這一捲的選篇,側重於王鼎鈞先生在中年以後,對生活、人生、社會、曆史等議題的深刻體悟與哲思。他善於從尋常的日常生活中捕捉靈感,將對個人情感的細膩描摹與對宏大命題的深刻洞察融為一體。 在這些散文篇章中,讀者將感受到王鼎鈞先生對生命意義的不斷追問,對時代變遷的敏銳觀察,對人情世故的通透理解。他的文字,不避俗世的喧囂,卻總能從中提煉齣超然的智慧;不失溫情脈脈,卻又蘊含著冷靜的理性。無論是對故土的迴憶,對親友的懷念,對社會現象的評論,抑或是對文化傳統的反思,王鼎鈞先生都以其特有的“鼎鈞式”的深沉、練達、雋永,打動人心,啓迪思想。 例如,篇章中可能包含對“孤獨”的獨到見解,他並非將孤獨視為一種負麵的情緒,而是將其看作是個人精神得以沉澱、獨立思考的契機。又或者,他對“時間”的思考,會從個人短暫的生命齣發,延展至曆史的長河,從而引發對人生價值的深刻反思。他筆下的“人”,是鮮活立體的,有喜怒哀樂,有愛恨情仇,也有對理想的追求和對現實的妥協。他以飽含人文關懷的筆觸,描繪齣不同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前行,以及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 這些散文篇章,是王鼎鈞先生生活感悟的結晶,也是其人生智慧的縮影。它們像一顆顆飽滿的文學種子,等待著讀者去播種、去灌溉,在各自的心靈田野裏生根發芽,綻放齣獨特的思想之花。 第二捲:文學的方舟——評論與批評的深度 王鼎鈞先生不僅是傑齣的作傢,更是深邃的文學評論傢。他對文學的洞察力,對作品的剖析力,以及對文學史的把握力,在中國當代文壇堪稱翹楚。這一捲的作品,精選瞭王鼎鈞先生最具代錶性的文學評論與批評文章,旨在展現其對文學本體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對作傢作品獨到的見解。 本捲收錄的文章,可能涵蓋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解讀,對當代文學思潮的辨析,對具體作傢作品的細緻分析。王鼎鈞先生的評論,不拘泥於形式,不流於空泛,而是深入作品的肌理,挖掘其思想內涵與藝術價值。他善於運用犀利的語言,精準地把握作品的精髓,同時又不失溫和的勸勉與啓迪。 讀者在本捲中,將接觸到王鼎鈞先生對中國文學傳統的迴溯與繼承,他如何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養分,又如何將其融入當代的文學語境。同時,他也會對當下文壇的各種現象進行冷靜的審視,對新興的文學流派進行客觀的評價,對傑齣的作傢作品給予高度的肯定。他評論的視角,往往是宏大而又細膩的,既能看到文學作品在曆史文化大背景下的意義,也能洞察作品中微小的結構與情感的微妙之處。 例如,他可能對某位古典詩人的詩歌進行重讀,發掘其被遺忘的價值,或是對某位當代小說傢的敘事技巧進行解構,揭示其創作的精妙之處。他的評論,絕非簡單的褒貶,而是充滿瞭對文學規律的深刻認識,以及對作傢創作艱難的理解與尊重。他所推崇的文學,往往是那些具有深刻思想內涵、高超藝術技巧、並且能夠經受時間考驗的優秀作品。 “文學的方舟”,寓意著王鼎鈞先生的文學評論,如同承載著珍貴文學遺産的方舟,引領讀者穿越文學的曆史長河,抵達思想的彼岸。這些評論,是其作為一位文學“守望者”的真誠呐喊,也是對後來者進行文學創作的有力指引。 第三捲:思想的維度——曆史與文化的對話 王鼎鈞先生的思想,不僅局限於文學本身,更深深地紮根於對曆史與文化的深刻反思。這一捲的作品,側重於王鼎鈞先生在曆史學、文化學等領域的研究與思考,展現瞭他作為一位思想傢的廣闊視野與深邃洞察。 在本捲中,讀者將跟隨王鼎鈞先生的筆觸,穿越時空的界限,與曆史進行對話,與文化進行交流。他並非簡單地敘述曆史事件,而是善於從中提煉齣普遍性的規律,以及對當下社會具有的深刻啓示。他對中國曆史的理解,是立體的、發展的,他能夠看到曆史前進的動力,也能洞察曆史發展中的麯摺與反復。 他關注的文化,是多元的、豐富的,從傳統的儒釋道思想,到近代的西方思潮,他都能進行批判性的吸收與藉鑒。他所提齣的文化觀點,往往具有前瞻性,能夠引發人們對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對文化發展方嚮的探尋。他反對盲目的西化,也警惕保守的復古,而是倡導一種開放、包容、創新的文化態度。 例如,他可能在探討中國曆史的某種模式時,將其與西方曆史進行對比,從而揭示齣人類文明發展的一些共同規律。又或者,他在分析某種社會現象時,會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從而找到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他對於“民族性”、“國民性”等議題的討論,更是充滿智慧與洞見,既能看到其積極的一麵,也能警醒其可能存在的弊端。 “思想的維度”,象徵著王鼎鈞先生的思想,擁有無限的深度與廣度,能夠帶領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世界,去理解人生。這些作品,如同三顆飽滿的文學種子,等待著讀者去發掘其蘊含的巨大能量,並在自己的思想版圖上,構建起屬於自己的思想維度。 結語 “王鼎鈞作品係列:文學種子”,是一次對中國當代文學巨匠思想精髓的集萃。這三捲書籍,從散文的感悟,到文學的評論,再到曆史文化的思辨,全方位地展現瞭王鼎鈞先生的創作纔華與思想深度。每一捲都如同承載著豐厚營養的種子,等待著有心人去播種、去耕耘。 這不僅僅是一套書,更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饋贈,一份對智慧與思考的邀約。閱讀王鼎鈞先生的作品,就是與一位智者對話,與一位前輩交流,與一位思想的探索者同行。願這套“文學種子”係列,能在每一位讀者心中,種下對文學的熱愛,對思想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情,並最終收獲屬於自己的精神的繁茂。 王鼎鈞先生的作品,是屬於這個時代的珍寶,也是屬於所有熱愛思考、熱愛生活的人們的精神食糧。通過這套係列的呈現,我們希望能夠讓更多讀者走近王鼎鈞,感受其文字的魅力,汲取其思想的力量,並從中獲得繼續前行的勇氣與智慧。讓這些“文學種子”,在每一個讀者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貢獻齣屬於自己的獨特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