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华报》综合版(8册)(《红色中华》系列)

《新中华报》综合版(8册)(《红色中华》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央档案馆编 编
图书标签:
  • 红色中华
  • 报刊
  • 历史
  • 文化
  • 政治
  • 社会
  • 中国
  • 近代史
  • 文献
  • 档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江西人民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85515
商品编码:1151987282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红色中华系列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52
套装数量:8
字数:6450000

具体描述

本店一般1-3天发货,建议者慎拍
好的,为您呈现一份不包含《新中华报》综合版(8册)(《红色中华》系列)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其他相关的历史文献或同类主题书籍。 《世纪回声:中国近现代重要报刊文献选编》(共十卷) 内容提要 《世纪回声》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文献集粹,它系统地梳理和精选了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思想启蒙意义和历史见证价值的各类报刊原貌与重要篇章。本套书旨在通过这些“时代的镜子”,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鲜活的历史视角,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在剧变中的思想脉络、政治风云和社会生活变迁。 本选编共分十卷,严格遵循历史演进的逻辑和主题分类的需要,每一卷都聚焦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或关键议题,汇集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报刊,如《时务报》、《苏报》、《民报》、《新青年》、《申报》(早期部分)、《晨报》、《每周评论》等知名刊物,以及大量地方性、专业性或秘密发行的刊物中的精品文献。 第一卷:晚清维新与启蒙之声(1895-1911) 本卷收录了甲午战后至辛亥革命爆发前夕,中国知识分子对内政改革和思想启蒙的呼声。重点展示了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对君主立宪、学堂教育、社会习俗改革的探讨。文献中可以清晰看到“救亡图存”主题如何从少数精英的呼吁,逐渐扩散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精选的社论、译文和评论,揭示了传统观念瓦解与近代思想萌芽的艰辛过程。 第二卷:辛亥风云与共和初创(1911-1916) 聚焦于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建立初期,以及袁世凯称帝前后的政治博弈。本卷精选了革命党人创办的刊物对推翻帝制的宣传,以及民初各派政治势力(如进步党、同盟会等)在报纸上对“约法”、“内阁制”等共和制度的论述。大量报道再现了从武昌起义到“二次革命”期间,社会秩序的动荡与重建的努力。 第三卷: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1915-1920) 这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时期。本卷集中展示了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对传统伦理纲常的猛烈批判,以及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呼唤。收录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中关于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女性解放、家庭制度改革等热点话题的深度讨论,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不可或缺的原始材料。 第四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1919-1924) 五四运动后,随着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的加深,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关注的焦点。本卷精选了早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对工人运动的报道与评论,以及早期共产党人创办的宣传刊物中的重要文献。这些材料清晰地勾勒出社会主义思潮如何在中国工人阶级和知识青年中扎根的过程。 第五卷: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合作(1924-1927) 本卷涵盖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时期,全国范围内的政治整合与社会动员。展示了国民党宣传机器与共产党革命理论相结合时产生的报刊现象,以及各地报纸对“打倒军阀”、“统一中国”的集体呼声。重点关注了农民运动、工会运动在当时报刊上的表现形式和论述角度。 第六卷:十年对峙: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1927-1937,上)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中国进入了国民党一党专政时期。本卷聚焦于这一时期城市中进步报刊(如上海、北平等地的综合性大报的左翼倾向报道)与官方喉舌之间的复杂关系。收录了大量关于经济建设、教育发展、以及文化抵抗的报道,同时也展现了左翼知识分子在严峻的政治环境下所进行的艰难探索与斗争。 第七卷:十年对峙:抗日烽火的序曲(1931-1937,下) 重点收录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以及各种政治力量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开的论战和宣传活动。本卷的文献反映了民众对日本侵略的愤怒,以及知识界对国策的呼吁,预示着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八卷:抗战烽烟中的舆论战场(1937-1945,主要根据地及海外视角) 本卷侧重于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报刊(如《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的某些时期的版本)的文献,展示了其战争动员、土地政策宣传、以及对国民政府的舆论监督。同时,也精选了部分海外华侨报纸对国内战局的报道,提供了多维度的观察视角。 第九卷:解放战争的转折点(1945-1949) 聚焦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围绕建国方案的斗争,以及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时期。收录了双方的官方声明、重要的军事部署通报、以及对民生、经济政策的论述。本卷的文献极大地帮助读者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第十卷:新中国的诞生与初期建设(1949-1952) 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关于政权巩固、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官方公告、重要报纸的头版报道和社论。这些文献共同构建了新政权建立伊始的政治蓝图和社会面貌。 文献价值 《世纪回声》的价值在于其“第一手性”和“原貌性”。它不是对历史的转述,而是历史留下的原声。通过阅读这些保存下来的报纸文献,读者可以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与社会大众在动荡中对国家命运的思考、挣扎与抉择,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新闻史的权威性参考资料。全书配有详尽的注释、篇目索引及重要人名地名对照表,便于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在话,阅读这套报纸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海量的、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文字,偶尔会感到思维的滞涩,需要不断地对照背景资料才能完全理解某些术语或事件的来龙去脉。但这正说明了它的深度和广度,它不是一份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去”才能体会其精髓的资料集。我特别喜欢它附带的一些老照片和插图,虽然清晰度受限于当时的印刷技术,但正是这种略带模糊的质感,反而增添了历史的苍茫感。总的来说,这是一套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珍贵史料,它提供的知识密度和历史现场感,远远超出了普通史书的范畴,是任何对那段历史有深层探究兴趣的人士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新中华报》综合版(8册)的装帧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纸张触感,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敬畏与期待。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封面设计上的那种朴实而有力的排版风格,与那个时代的新闻媒体气质完美契合。内页的印刷质量也相当不错,字迹清晰,版面布局讲究,即便是跨越了数十年的时光,阅读起来依然是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文物,每一个翻页的动作都充满了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致敬。收藏这套书,不仅仅是收藏知识,更是收藏一段集体记忆的实体载体,这种实体感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的。看着这八册书整齐地码放在书架上,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充实感,仿佛触碰到了历史的脉搏。

评分

如果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审视,这套《新中华报》综合版无疑是一份极佳的研究样本。它清晰地展示了特定时期国家喉舌媒体的运作模式、报道侧重和宣传技巧。我发现,它在叙事结构上常常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善于塑造鲜明的榜样人物,并在报道中融入强烈的感情色彩,旨在激发读者的某种特定情绪或行动。对于研究当代中国新闻史的学者来说,这八册书提供了最直接、最原始的一手资料,可以从中剖析出报道策略的演变,以及主流话语是如何建构和传播的。比起那些经过后人编辑和筛选的文集,这种“原汁原味”的报纸内容,更具研究的原始价值和可靠性,是构建历史理解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分

初读这套综合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信息的密度和广度令人咋舌。它展现了一个宏大叙事框架下的无数微小侧面。我尝试从不同的主题切入阅读,发现它的报道角度非常多元化,既有高层决策的解读,也有基层生活细节的描摹。举个例子,其中关于某个时期经济建设的报道,并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详细记录了某个工厂的生产指标变化、工人的劳动竞赛情况,甚至是物资调配中的小插曲。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切换,使得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年代划分,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通过阅读不同时期的新闻报道,我得以重新审视和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逻辑,那种亲历感和代入感是看后世解读材料所不具备的,它强迫你用当时的语境去理解当时的事情,而不是用现代的视角去审判过去。

评分

这套报纸的价值,更在于其作为“时间胶囊”的无可替代性。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许多当时被奉为圭臬的观点或口号,放在今天来看会显得多么稚嫩或局限。这种新鲜的“错位感”恰恰是历史学习中最宝贵的财富——理解历史的复杂性,而非用简单的“对”或“错”来标签化。我尤其关注它在社会思潮变迁时期的反应。比如,某个重大会议召开后,媒体舆论的迅速统一和热烈响应,那种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思想高度集中的状态,通过当时的文字笔触得以生动展现。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和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是如何被塑造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意识形态是如何运作和影响个体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