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民法

寻找新民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台湾] 苏永钦 著
图书标签:
  • 民法学
  • 法学
  • 新民法
  • 法律
  • 学术
  • 理论
  • 法典
  • 改革
  • 中国法
  • 法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978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56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元照法学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寻找新民法》作者苏永钦先生是我国台湾著名民法学者。作者认为,民法背后的高度形式理性,不必作根本性的改变,就像语言变得复杂以后,文法反而越来越重要。因此当我们谈新思路或新方法时,不过是回到形式理性背后的一些假设,比如人的自利心、资源效率的最大化、规范的体系化(可以是开放的体系)等,而把建立于同一假设上的社会科学知识引进来,让民法及早摆脱传统方法论不时陷入的以问答问困境。本书名为《寻找新民法》,一则为了凸显寻求民法新典范的普世性,二则希望能配合未来的研究计划,激起中青年学者参与的热情。作者认为,如果宪法代表一个国家的良心,则民法反映的应该是一个国家的智慧。作者希望,两岸学者不要只跟着别人的脚步前进,应对新民法典范的建立作出贡献,他相信,中国人的智慧一定能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

内容简介

21世纪,制定民法典加入了新世纪的一些明显变化:注重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公法与私法相互工具化、契约关系的实质化以及信息社会对交易成本的革命性变化,将很难掌握未来制定民法典的方向。《寻找新民法》共分为三个单元:两岸民事立法、公私法的接轨与民法新思路。本书在两岸分别重修、制定民法典之际,为作者对两岸民法学界提出寻找新民法的典范。本书为2005年作者在北大社出版的《民事立法与公私法的接轨》的修订版。本书的预设的读者对象为大陆的法律人。

作者简介

苏永钦: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法律学系教授。著名民法学者。

目录

第一章民法典的时代意义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大方向提几点看法
前言
一、 民法典的历史功能
二、 法典理念面临重估
三、 民法典保有的优势
四、 民法典的几种选择
五、 大陆的民法典草案

第二章 借箸代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立法
前言
一、 民事立法者的位置
二、 民法的双重工具性
三、 纯粹民法典的意义
四、 构筑理想自治空间
五、 以专业为对话对象
六、 与公法接轨的转轴
七、 人格权的民法保护
八、 身份法的宪法任务
结语

第三章 现代民法典的体系定位与建构规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工程进一言
前言
一、 民法典的法体系定位
二、 民法典的十二项规则
三、大陆民法典如何组装
四、 结语

第四章 物权法定主义松动下的民事财产权体系——再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可能性
前言
一、 再访物权法定主义
二、 法定主义已经松动
三、 建构新财产权体系

第五章 可登记财产利益的交易自由——从两岸民事法制的观点看物权法定原则松绑的界线
前言
一、重探物权的本质
二、物权法定的成本
三、中国台湾已大幅松绑
四、大陆面对的问题
五、 结论

第六章 法定物权的社会成本
前言
一、 物权法定与法定物权
二、 检视法定物权的理由
三、 法定物权的社会成本
四、 法定物权的立法政策

第七章 制度的移植从所有人与占有人之间的特殊关系
谈起
一、 制度内容与目的
二、 移植外国的情形
三、 给立法者的启示

第八章 从动态法规范体系的角度看公私法的调和——以民法的转介条款和宪法的整合机制为中心
前言
一、 公私法多层而交错的关系
二、 民法的三个水平转介条款
三、 宪法的主要垂直整合机制
四、 为动态的法规范体系奠基

第九章 以公法规范控制私法契约
前言
一、 走向二分法操作
二、 都陷入以问答问
三、 建立案例法方法
四、 八项可衡酌的因素
五、 八种可裁量效果
六、 动态体系的观点
七、 四个常见的误区
结语

第十章 民事裁判中的人权保障
一、 分权体制
二、 方法问题
结语

第十一章 缔约过失责任的经济分析
前言
一、 契约和契约法
二、 交易的阶段化
三、 缔约过失责任
结语

第十二章 物权堆叠的规范问题——以次序为轴心的堆叠原则
前言
一、 物权堆叠的概念与类型
二、 堆叠的法理与经济分析
三、 以次序贯穿的堆叠原则
四、 物权编修正的几点建议

第十三章 再谈共有物分割的问题——从比较法和法政策角度分析
前言
一、 共有物分割的规定
二、 草案对问题的响应
三、 其他立法例的比较
四、 法政策观点的评价
五、 台湾民法的修正建议

第十四章 民法随笔
第一篇 非线性的体系思考
一、 如何找法有三说
二、 症结在房地分离
三、 效率决定于市价
四、 三说都未搔到痒处
五、 “最高法院”的高度

第二篇 民法典与卷轴式教学
一、 五编制民法与卷轴式教学
二、 作为法学的基本功
三、 卷轴式教学浮现的问题
四、 反思背后的体系问题
五、 建构新体系的挑战

第三篇 堪培拉的启示
一、 纯粹民法还有空间吗
二、 颜色的迷恋最难将息
三、 一百年前的“两克”论战
四、 忘掉了积木怎样堆叠
五、 构建更大产能的体系
六、 堪培拉给我们的启示

第四篇 物权自由了
一、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二、 复数物权的两种类型
三、 从量共有转为质共有
四、 想象多大自由就多大
五、 养老权的高度未来性
六、 建构新的财产权体系

第五篇 重新认识限制物权
一、 被误导的物权图像
二、 新法凸显相对关系
三、 只是一种交易选择
四、 与契约自由的关系
五、 新物权法启动蜕变

第六篇 找到漏洞了吗
一、 不能挖西墙补东墙
二、 为何规避通说解释
三、 债权凭什么物权化
四、 回到建物用地问题
五、 例外规范隐然成形

第七篇 促销不动产役权
一、 主体属物客体属物的权利
二、 特定目的为必要登记事项
三、 异于一般物权者不在内容
四、 第三人设定的不是人役权
五、 操之于起造人的公寓役权
第八篇 全输的共有物分割制度

前言/序言







《万象之眼: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化史》 书籍简介 这部宏大的著作并非聚焦于任何单一的法律体系演变,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幅包罗万象的“人类精神图景”。《万象之眼》是一部雄心勃勃的文化史,它以独特的视角,追踪人类文明进程中那些潜藏于社会结构、艺术表达、科学认知和日常信仰之下的核心驱动力。本书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常见的以国家或重大事件为经纬的叙事模式,转而采用“主题渗透”的方法,深入剖析文化如何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在不同的历史场域中自我重塑和延续。 全书的基调是探寻“恒常的变迁”——即在表面的风云变幻之下,支撑人类社会运转的那些深层次的观念结构如何悄然迭代。作者以其深厚的跨学科功底,横跨古典学、符号学、艺术史、宗教学乃至于早期人类学领域,试图揭示,人类在面对“秩序建立”与“意义赋予”这两大永恒命题时,所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与局限性。 第一部分:原型与边界——古代世界的结构性思维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眼于人类社会如何从混沌中提炼出最初的秩序感。这不仅仅是关于城邦的兴起,而是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文化建构。作者细致描绘了古希腊人如何通过“逻各斯”(Logos)的构建,试图将无序的自然界纳入清晰的认知框架;同时,也探讨了古代近东文明中,神祇的等级制度如何映射并巩固了尘世的权力阶层。 重点章节探讨了“仪式与记忆”的关联。作者认为,早期的文化实践,如祭祀、葬礼和公共庆典,并非简单的迷信活动,而是社会集体记忆的具象化工程。通过对古代碑铭和神话文本的细致解读,本书揭示了这些仪式如何确保了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代际传递,以及它们在抵御外部冲击时所扮演的无形屏障作用。此处的论述强调了象征系统的力量,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早期群体的身份认同感,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地域归属。 第二部分:转型与反射——中世纪的知识景观重塑 跨入中世纪,本书不再将此视为“黑暗时代”,而是视为一场知识和信仰体系的深刻重构期。作者将焦点投向了修道院文化、大学的萌芽以及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学术贡献。 核心议题是“权威的合法化”。在这一时期,知识的权威性从世俗的统治者转向了被神圣化的文本和解释者。本书详细分析了手抄本制作过程中蕴含的文化权力——谁有权解读、谁有权保存,这直接影响了思想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作者尤其对中世纪晚期大学中出现的“经院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将其视为人类理性试图驯服信仰领域的早期尝试,一种在固定框架内进行精细化推演的智力游戏。这种对既定框架的尊重与内部的逻辑博弈,构成了那个时代文化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此外,关于“图像的语言”的分析也占据了重要篇幅。在识字率低下的背景下,教堂壁画、雕塑和彩色玻璃窗成为了承载复杂教义和历史叙事的主要媒介。本书关注的并非图像的美学价值,而是它们作为“非语言的法律”——如何潜移默化地规范了普通民众的道德观和世界观。 第三部分:破碎与连接——现代性前夜的文化断裂 本书的第三部分着眼于文艺复兴晚期至启蒙运动的巨大文化震荡。此阶段的关键词是“发现”与“疏离”。 作者探讨了地理大发现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观,迫使人们重新定义“他者”与“自身”。随之而来的印刷术革命,不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加速器,而是文化权力分散化的催化剂。本书细致考察了早期科学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他们如何通过一套全新的、可重复验证的规范(而非神启或传统)来确立知识的有效性,这标志着一种文化范式的根本性转移。 这一部分的高潮在于对“主体性危机”的早期描摹。随着宗教改革对统一信仰体系的瓦解,以及笛卡尔哲学对确定性基础的追问,个体开始被推到文化经验的中心,但也随之承担起了前所未有的孤独感——为自己的认知和道德寻找独立锚点。本书认为,现代性的焦虑根植于对旧有集体确定性的丧失。 第四部分:无限的边缘——当代文化的复杂性 最后的篇章聚焦于近现代以来文化形态的爆炸性增长和碎片化趋势。作者不再试图描绘一个统一的文化全景,而是分析了“文化工业”的崛起及其对意义生产的影响。 本书深入探讨了技术进步如何重塑了“审美体验”。从早期摄影对绘画“记录功能”的解放,到大众传媒对“集体叙事”的操控与稀释,作者展示了文化产品是如何从精英的珍藏品,转变为日常可消费的商品。 在对当代符号和亚文化的分析中,本书强调了“互文性”的泛滥。当代的文化交流不再是线性的继承,而是无休止的引用、挪用与解构。作者借此反思,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人类是否还能维持对“深度”的追求,抑或我们正在不可避免地滑向“表面的无限循环”。最终,本书以一种开放式的姿态结束,提出对未来文化形态的展望:在算法与个体经验交织的迷宫中,人类精神的下一个锚点将位于何处? 《万象之眼》是一次对人类心智构造和文化遗产的宏大巡游,它邀请读者跳出专业领域的藩篱,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网络是如何被一代代人小心翼翼地编织而成。全书文笔沉稳而富有洞察力,避免了对任何特定社会制度或法律框架的直接评述,而是专注于文化内核的结构性分析。

用户评价

评分

《寻找新民法》,光是这个名字,就让我这个法律从业者,充满了好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在日常工作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旧有的法律条文在处理现实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或者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解读和适用。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逐渐变化的迷宫里寻找出口,有时候会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所以,当看到“寻找新民法”这个标题时,我立刻联想到了我们是否真的在期盼着一部能够更贴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更具前瞻性的民法体系?它会是对现有民法体系的一次大刀阔斧的革新,还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次精细打磨和补充?书中会探讨哪些具体的法律问题,又会提出怎样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清晰的思路和实践性的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法律的边界,并在复杂的法律实践中找到更有效的路径。毕竟,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俱进,而“新民法”的出现,正是这种生命力的体现。

评分

最近读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的名字叫做《寻找新民法》,虽然这本书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仅从书名就引发了我不少思考。它让我想到了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思想家、法学家为了构建更公平、更合理的社会秩序所付出的努力。民法,作为社会最基本、最核心的法律体系,其演变和发展,往往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本书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我们正处在一个民法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比如日益复杂的财产纠纷、家庭关系的变化、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是否需要一部“新民法”来回应?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究竟会从哪些角度去解读“新民法”的含义?是会在理论层面提出全新的概念和原则,还是会在实践层面梳理现有的法律条文,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亦或是,它会着眼于未来,展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浪潮下,民法将如何演变?这些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民法新发展的窗户。

评分

读到《寻找新民法》这个书名,我脑海中闪过许多关于法律的历史片段。我想起那些为制定和完善民法典而殚精竭虑的先贤们,他们如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汲取前人智慧,又结合时代需求,一点点构建起我们如今所熟知的民法框架。这本书会不会也像一部历史的缩影,带领我们回顾民法发展的曲折历程?也许它会聚焦于某个关键的转折点,比如某个重要法典的诞生,或者某个里程碑式的判例。或者,它会从比较法的视角出发,对比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法体系,从中找出共通的规律和值得借鉴的经验。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当今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民法如何保持其本土特色,又能有效应对跨国界的法律问题。这本书的书名如此引人遐想,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法律思想之旅,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民法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

评分

“寻找新民法”,这个书名简直像一道神秘的邀请函,把我拉入了一个充满求知欲的探索过程。它让我不禁思考,我们究竟在寻找一个什么样的“新民法”?这个“新”字,是代表着全新的理念和原则,还是指对现有民法进行的一次深刻的更新和现代化改造?我想,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前沿的法律思潮,比如如何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民事主体责任中,或者如何在数字时代构建更加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亦或是,它会从更宏观的层面,探讨民法与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具人文关怀的法律体系。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阐述这些复杂的概念,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有所领悟,感受到法律在守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对未来法律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寻找新民法》,让我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一群人在广袤的知识海洋中,怀揣着对公平与正义的渴望,探索着通往更完善法律体系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次理论上的追寻,更可能是一次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我想,这本书或许会深入剖析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法律难题,例如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模式下,传统的合同法是否还能有效约束新的商业行为?在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婚姻法、继承法等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或者,在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之际,如何用民法的原则去规范虚拟世界的互动和权益?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这些错综复杂的法律迷雾,指出一条通往“新民法”的明确方向。我希望它不仅能引发我的思考,更能给我带来启发,让我看到法律进步的可能性和力量。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大师之作,新形势下的思考。

评分

这次买的书质量都还不错,没有弄脏弄折,感觉挺好!

评分

快递非常给力~~~~~~~~~~~~~~~~

评分

对民法典编纂甚有意义

评分

就书本身而言无需多言。

评分

多买书,多读书,现在只能买买买,什么时候读。。。

评分

寻找新民法》作者苏永钦先生是我国台湾著名民法学者。作者认为,民法背后的高度形式理性,不必作根本性的改变,就像语言变得复杂以后,文法反而越来越重要。因此当我们谈新思路或新方法时,不过是回到形式理性背后的一些假设,比如人的自利心、资源效率的最大化、规范的体系化(可以是开放的体系)等,而把建立于同一假设上的社会科学知识引进来,让民法及早摆脱传统方法论不时陷入的以问答问困境。本书名为《寻找新民法》,一则为了凸显寻求民法新典范的普世性,二则希望能配合未来的研究计划,激起中青年学者参与的热情。作者认为,如果宪法代表一个国家的良心,则民法反映的应该是一个国家的智慧。作者希望,两岸学者不要只跟着别人的脚步前进,应对新民法典范的建立作出贡献,他相信,中国人的智慧一定能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

评分

京东买买买,一直在京东买东西,便宜实惠还送到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