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由偶像认识日本经济
Chapter 1 经济低迷背景下的商业模式
低票价公演
网络普及与音乐产业模式的改变
锁定"御宅族"
AKB48与小猫俱乐部的异同点
从小猫俱乐部与早安少女组身上,可以学到什么?
让人觉得"说不定我也行"
不景气时期,演歌歌手和偶像歌手命运大不同
宝塚歌剧牢牢抓住了核心粉丝群
Chapter 2 通货紧缩造就了AKB
何谓通缩文化
网络时代的消费行为
"心智消费"已成为社会现象
在黯淡的社会环境中绽放光芒的偶像们
"萌"与"治愈"心态背后的真相
通缩文化与"厌消费"
不景气中的希望之光
Chapter 3 AKB48锁定"御宅族"的消费市场
"御宅族"的消费对象是"符号"
"通缩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
21世纪初期的想象力结晶
"御宅族"的形象由负转正
AKB48为什么能一枝独秀?
Chapter 4 AKB48向日式雇用体制发展
偶像界的体制犹如日式雇用体制
AKB48总选举制度下的排名哲学
刻意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事安排
偶像的年龄增长与终身雇用制
Chapter 5 偶像团体的经营与管理
通过集团化分散风险
偶像的企业化经营
绑售与分售各有什么好处
AKB48其实并非绑售
AKB48商业模式的弱点
Chapter 6 本地化,还是全球化?
从外县市走向大舞台的渠道
年轻一代回归本地
本土偶像的时代到来了吗?
次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海外"御宅族"文化的发展
Chapter 7 偶像高龄化之后,怎么办?
宛如邻家女孩般的"小故事"
AKB48的角色分类坐标
AKB48的未来课题与策略
谁能成为AKB48的成员?又能做多久?
低票价公演
AKB48的最大特色,也是与其他偶像团体有着决定性差异的地方在于,她们从一开始就在秋叶原拥有一个名为“AKB48剧场”的专属演出场所。AKB48于2005年冬天开始在秋叶原举办公演,根据记录,一开始的门票是坐票1000日元,站票500日元。全球的门票都在涨,以流行音乐的演唱会门票来说,要价10000日元也不足为奇,而AKB48剧场的门票定价却堪称史上最低。
门票便宜归便宜,剧场却打造得很用心,剧场总经理甚至打包票地说:“这种规模的剧场,没有一家的设备像我们这么齐全。”据估计,光是剧场本身,所花的成本是以亿为单位来计算的。AKB48的公演中所使用的全都是原创歌曲,全部出自既是总制作人也是作词家的秋元康之手。他先委托多位作曲家为每场公演创作近千首曲子,再从中挑选十几首写成新歌。
公演的内容也是原创的,编排与舞台监督则由曾与“SPEED”“早安少女组”等团体合作过的各界知名人士参与,并且长期实施课程训练。
所有成员都会穿着相同的服装,而且每次公演都会变换不同的服装,加起来有近百件,服装样式同样也是原创设计。这样算起来,每次公演的花费约为3000万日元到4000万日元。AKB48剧场共有250个座位,若每张门票为1000日元,就算全部坐满,一次公演所能获得的销售额也不过为区区25万日元。即使每天都有公演,应该也是必亏无疑。很明显,这样的价格策略,锁定的对象是聚集到秋叶原的那些年纪轻轻,没什么钱的“偶像御宅族”。
后来,AKB48剧场的门票曾多次涨价,目前已涨到男性观众3000日元、女性与高中生以下2000日元。由于人气骤然上升,现在需要在网络上以报名、抽签的方式才能买到门票,而且也不再卖站票了。
AKB48的盛况和所谓的通货紧缩(物价下跌)的经济环境相反,公演的基本收费反倒随着人气的上升涨为原来价格的两到五倍。但是与当红艺人的演唱会或由专业演员演出的舞台剧门票比起来,还是便宜很多。无论是身为总制作人的秋元康,还是剧场的营运负责人,接受杂志采访时都表示:“剧场的经营需要庞大资金,目前尚未获利。”
这是2010年的情况,当时AKB48的人气已经很高了。刚成立时,AKB48尚无知名度,每天来看公演的人也稀稀落落。250座的剧场,却只有几个观众,对于初期尚无其他收入来源的AKB48而言,这毫无疑问是严重的亏损。
目前随着AKB48的人气高涨,秋叶原AKB48剧场的门票也成了“白金门票”,如果运气不好没抽到签,就买不到门票。位置比较好的门票,在网上拍到了很高的价钱。AKB48的门票定价虽然涨了一些,却还是维持低价路线,很明显这是一种策略。
网络普及与音乐产业模式的改变
自2000年起,音乐产业的获利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直以来以CD或录影带的销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模式已然瓦解,变成以演唱会或现场表演为主要收入来源。舞台剧一向以现场演出为主要的收益来源,但现在就算是歌手,也无法单靠卖专辑维生,需要以现场演出作为拓展营收的主要方式。
自黑胶唱片问世以来,之前所盛行的商业模式转变了,这不外乎是因为CD的销量变差。大家在网络上非法上传或自由下载各种歌曲。付费下载也就算了,问题在于,大部分年轻人都是明知违法,却还是照样非法下载。就算音质或多或少没那么好,反正外行人的耳朵也没有那么挑剔。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免费资源,自掏腰包花大钱买CD的人渐渐成了少数派。即使是取缔非法下载,也一定会出现规避取缔的新下载技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后还是无法解决问题。因此,歌手的最大收入来源,就这样消失了。
于是,过去“为了促销CD而办现场活动”的想法,就渐渐转变为“靠现场演出赚取收入”。现场演唱固然也会出现影片在网络上流传的问题,但相较之下,影片比较容易拦阻,再者,影片与现场的临场感仍有所不同,若能亲临现场,就算是花钱也很值得。
由于整个音乐界都在朝这样的方向转变,演唱会的票价,即入场费,就变得愈来愈贵,这是全球都看得到的趋势。
锁定“御宅族”
负责AKB48的团队,应该也十分了解这一趋势。
假如AKB48像现在这样拥有许多民众的支持,即使上调剧场的门票价格,还是会客满吧。但他们却刻意维持低价位,这显示出,设置专用剧场不单单只是确保现场演出的收益,也不是想要在短期间内回收投资在AKB48身上的成本。
AKB48从一开始,就将年轻但收入不多的偶像御宅族锁定为目标顾客。这些人出不起高达1万日元的门票费,只要门票涨到超过自己的界限,就会离AKB48而去。假如情况变成那样,等到一时的热潮过后,剧场就会变得空空荡荡,AKB48就只有走上解散的道路。而低价策略,就是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AKB48人气变高后,剧场门票价格仍然没有提高,这展现出AKB48重视资深粉丝的态度,有助于留住忠实歌迷。然而,我个人认为其背后的真正目的,是让AKB48的商业模式能够永远维持下去。这种经营方向,与一般偶像团体截然不同。
所谓偶像,原本就依赖于少男少女的喜爱。这也赋予了偶像“不稳定性”的特质,至少到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为止,演艺圈人士都知道,年轻一代的喜好很容易改变,偶像的人气顶多只能持续几年而已。
那么,在这短短几年内,该如何从偶像身上回收投入的成本?一旦偶像人气变高,就要把握机会,让偶像不断参与戏剧、广告或电影的演出,甚至让他们忙到连睡觉时间都没有。等到热潮过去,人气衰退,就趁着还没亏损的时候让偶像急流勇退。若为团体偶像,就解散并以成员单飞的形式重新找寻新的收入点。这就是过去的日本偶像所采用的商业模式。
然而,AKB48所追求的,很明显不是那种昙花一现的绚丽。
……
这本《AKB48的格子裙经济学:粉丝效应中的新生与创意》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让人好奇的画面感。想象一下,那些舞台上闪耀着的年轻女孩,她们的格子裙仿佛是连接她们与无数粉丝的纽带,而这种纽带又如何演变成一种独特的“经济学”?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运作机制。是粉丝们的热情化为了一种可衡量的价值,还是说,这种以偶像为核心的粉丝社群,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我们对消费、情感连接乃至社群认同的理解?作者是如何捕捉并分析这种“粉丝效应”的,是运用了严谨的经济学模型,还是更侧重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书名中的“新生与创意”更是点睛之笔,暗示了在看似传统的偶像模式下,实则蕴藏着突破与变革的力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这种“新生”的,它体现在哪些方面?是新的商业模式的涌现,是粉丝社群内部的自我组织与创造,还是说,AKB48这个团体本身,在不同时期也经历了怎样的迭代与进化?而“创意”又会以何种形式呈现?是营销策略上的别出心裁,是与粉丝互动方式的创新,抑或是粉丝本身就成为了重要的创意生产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一个我从未触及过的,关于偶像、粉丝与商业之间复杂而迷人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AKB48的格子裙经济学:粉丝效应中的新生与创意》,光是读出来就充满了画面感和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格子裙,这个充满少女感的标志,与“经济学”这个相对严谨的学科碰撞,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AKB48这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偶像团体,她们的粉丝文化,与经济学的原理相结合,来阐释“粉丝效应”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将粉丝的喜爱、热情,转化为一种可观的经济价值?是情感的投入,是社群的归属感,还是其他更深层次的驱动机制?书中是否会探讨,这种由粉丝驱动的经济模式,与传统的商业模式有何不同?更让我感到好奇的是“新生与创意”这两个词。在日新月异的娱乐产业中,AKB48是如何在保持其核心吸引力的同时,不断寻求“新生”的?这种“新生”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与粉丝互动方式的革新,还是在偶像发展路径上的突破?而“创意”又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是作者对营销策略的独到见解,是粉丝社群的自我组织和创造力的爆发,还是说,偶像本身就是创意的源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一个我从未触及过的,关于偶像、粉丝与商业之间深度互动的迷人世界。
评分《AKB48的格子裙经济学:粉丝效应中的新生与创意》这个书名,第一眼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格子裙, AKB48, 这两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充满了青春、活力和独特的文化符号。而“经济学”的加入,则让这种看似纯粹的粉丝文化,蒙上了一层理性分析的色彩,让我好奇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运作规律。“粉丝效应”这四个字更是直击核心,我相信这本书会深入探讨,一个庞大的粉丝群体是如何被凝聚、被驱动,并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的。我特别想了解,作者是如何量化和分析这种“粉丝效应”的,是运用了哪些理论模型?书中是否会剖析粉丝消费的心理驱动因素,以及偶像与粉丝之间如何建立深厚且持久的情感连接?而“新生与创意”则让我对本书的价值有了更高的期待。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AKB48这个团体是否也在不断创新,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书中所说的“新生”,是体现在商业模式的突破,是与粉丝互动方式的革新,还是其他方面?“创意”又会以何种形式得以体现?是成功的营销案例分析,是粉丝社群自我组织和创造力的展现,亦或是偶像自身在艺术表达上的突破?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偶像文化如何成为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并从中获得启示。
评分我必须说,《AKB48的格子裙经济学:粉丝效应中的新生与创意》的书名,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格子裙”这个意象,立刻就让人联想到那个充满青春活力、笑容灿烂的日本偶像团体AKB48,它们身上标志性的服装,仿佛成了她们与庞大粉丝群体之间独特情感连接的象征。而“经济学”这个词,则又为这种看似感性的连接注入了一层理性的分析框架。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AKB48独特的粉丝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庞大商业价值,用经济学的视角进行梳理和解读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机制,能够将粉丝的喜爱、支持,转化为一种可量化、可运营的经济力量?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粉丝经济”的本质,比如粉丝的消费行为模式、忠诚度的培养策略,以及如何通过不同层级的粉丝群体,构建起一个稳固且可持续的商业生态?更让我期待的是“新生与创意”这两个词。在日新月异的娱乐产业中,AKB48的模式是否也在不断演变,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又有哪些前所未有的创意,是伴随着这种粉丝效应而诞生的?是粉丝们自发组织的应援活动,还是偶像与粉丝之间互动模式的创新,亦或是新的周边产品开发和营销手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关于AKB48的粉丝现象,更能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关于社群经济、粉丝营销的洞察,为我理解当下快速变化的商业世界提供新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谜语,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AKB48的格子裙经济学:粉丝效应中的新生与创意》,这几个词语组合在一起,既有青春偶像的鲜活色彩,又不乏经济学严谨的分析维度。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AKB48这个充满活力的团体,以及她们身上标志性的“格子裙”形象,与“经济学”这个略显严肃的学科联系起来的。难道说,粉丝们对偶像的热情,对她们的追逐和消费,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书中会不会深入剖析这种“粉丝效应”背后的逻辑,例如,是如何通过情感的连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的?我尤其对“新生与创意”这两个词非常感兴趣。在竞争激烈的偶像市场中,AKB48能够长期保持其影响力,必然有着其独特之处。作者是如何挖掘并呈现这种“新生”的?是模式上的创新,还是战略上的迭代?而“创意”又会以何种形式体现在书中?是关于营销策划的独到见解,是粉丝与偶像之间互动方式的革新,还是说,粉丝本身就是这种“创意”的重要来源?这本书会不会为我揭示一个我从未设想过的,关于偶像文化、粉丝社群以及商业运作之间,既充满人情味又富有理性分析的全新视角?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探索一个全新的领域。
评分一本很好的书,从偶像的立场来分析日本的经济。让本来对经济学不感兴趣的人从akb48的角度了解经济,作为akb48的粉丝与经济学爱好者,非常喜欢这本书
评分假如AKB48像现在这样拥有许多民众的支持,即使上调剧场的门票价格,还是会客满吧。但他们却刻意维持低价位,这显示出,设置专用剧场不单单只是确保现场演出的收益,也不是想要在短期间内回收投资在A
评分帮同事买的,配送快~
评分送别人的书自己没看小孩喜欢就好!
评分纵轴为:外冷内热到直率冷酷
评分很喜欢AKB,从商业的角度来介绍真的挺有新意的。不错
评分一本小书,略看即可
评分塞纳河的饭来学习下
评分质量不错,多次购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