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卷在手,可以尽览汪曾祺小说创作的风华
内容简介
1986年底,汪曾祺先生应漓江出版社之约,编选了一部《汪曾祺自选集》,其中小说部分分量最大,几乎囊括了汪曾祺在盛年时期小说创作的精华。这次出版的《汪曾祺小说自选集》就是从这本书中摘出的小说部分,一卷在手,可以尽览汪曾祺小说创作的风华,看到汪曾祺先生对自己作品的取舍,几乎全部是他的小说名篇,适合阅读与珍藏。
作者简介
汪曾祺系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是京剧《沙家浜》的作者之一,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卓有成就,新时期创作的《受戒》《大淖记事》等影响很大,脍炙人口。有《汪曾祺全集》八卷行世。
目录
复仇
落魄
鸡鸭名家
羊舍一夕
看水
王全
黄油烙饼
异秉
受戒
岁寒三友
天鹅之死
大淖记事
七里茶坊
鸡毛
故里杂记
李三?榆树?鱼
徙
晚饭花
珠子灯?晚饭花?三姊妹出嫁
皮凤三楦房子
钓人的孩子
钓人的孩子?捡金子?航空奖券
鉴赏家
职业
八千岁
小说三篇
求雨?断路?卖蚯蚓的人
尾巴
故里三陈
陈小手?陈四?陈泥鳅
云致秋行状
星期天
昙花?鹤和鬼火
金冬心
讲用
拟故事两篇
螺蛳姑娘?仓老鼠和老鹰借粮
日规
故人往事
戴车匠?收字纸的老人?花瓶?如意楼和得意楼
桥边小说三篇
詹大胖子?幽冥钟?茶干
虐猫
八月骄阳
安乐居
精彩书摘
《受戒》: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苦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远。有到杭州灵隐寺的、上海静安寺的、镇江金山寺的、扬州天宁寺的。一般的就在本县的寺庙。明海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嘚——”,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
舅舅按照约定的日期又回了家,带了一件他自己穿的和尚领的短衫,叫明子娘改小一点,给明子穿上。明子穿了这件和尚短衫,下身还是在家穿的紫花裤子,赤脚穿了一双新布鞋,跟他爹、他娘磕了一个头,就随舅舅走了。
他上学时起了个学名,叫明海。舅舅说,不用改了。于是“明海”就从学名变成了法名。
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么都想看看。舅舅一劲地推他:“快走!快走!”
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舱里,船就开了。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
明子点点头。
“当和尚要烧戒疤呕!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你叫什么?”
“明海。”
“在家的时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
大伯一桨一桨地划着,只听见船桨拨水的声音:
“哗——许!哗——许!”
……
荸荠庵的地势很好,在一片高地上。这一带就数这片地势高,当初建庵的人很会选地方。门前是一条河。门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着弥勒佛。不知是哪一位名士撰写了一副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背后,是韦驮。过穿堂,是一个不小的天井,种着两棵白果树。天井两边各有三间厢房。走过天井,便是大殿,供着三世佛。佛像连龛才四尺来高。大殿东边是方丈,西边是库房。大殿东侧,有一个小小的六角门,白门绿字,刻着一副对联:
一花一世界
三藐三菩提
进门有一个狭长的天井,几块假山石,几盆花,有三间小房。
小和尚的日子清闲得很。一早起来,开山门,扫地。庵里的地铺的都是箩底方砖,好扫得很,给弥勒佛、韦驮烧一炷香,正殿的三世佛面前也烧一炷香、磕三个头、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敲三声磬。这庵里的和尚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明子这三声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后,挑水,喂猪。然后,等当家和尚,即明子的舅舅起来,教他念经。
……
《乡味慢语:寻常日子里的诗意与温情》 在这本《乡味慢语》里,我们搜集了一系列描绘中国乡土风情、书写寻常生活、流淌着温情与诗意的散文与短篇小说。作者以其特有的细腻笔触和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洞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以及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关于食物、关于人情、关于乡愁的隽永回忆。 本书并非一本宏大的史诗,也非探讨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更像是一杯温热的清茶,在午后或黄昏,慢慢品味,能让你的心绪沉静下来,让你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匆忙忽略的日常。作者笔下的世界,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命运,只有最朴实、最真实的生活片段,却因为作者赋予它们生命的光泽,而闪烁着动人的光辉。 第一辑:舌尖上的乡愁 这一辑的篇章,聚焦于“吃”这个最基本也最能勾起人回忆的主题。作者不仅仅是在描写食物本身,更是在描绘食物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记忆与情感。 《一碗人间烟火》: 这是一个关于母亲厨房的故事。清晨的鸡鸣,灶台上的炉火,以及油烟升腾中弥漫开来的香气,都是童年最温暖的印记。作者回忆起母亲做过的各种家常菜,从简单的蒸米饭、煮鸡蛋,到复杂的红烧肉、炸油条,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母亲的爱与用心。这些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工具,更是连接母子情感的纽带,是作者心中最柔软、最甜蜜的慰藉。文章细腻地捕捉了食材的质感,烹饪的声响,以及食物入口时的温度与滋味,仿佛能让读者也闻到那熟悉的菜香,尝到那久违的味道。 《土地的馈赠》: 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土地,那些生长在地里的庄稼,那些收获在田间的蔬果,都成为他笔下的主角。他描写了不同季节里,不同作物生长的样子:春天嫩芽破土的勃勃生机,夏天烈日下稻穗的沉甸甸,秋天金黄麦浪的丰收喜悦,以及冬天土地休耕的静默与期盼。他详细记录了农夫们辛勤劳作的场景,汗水与泥土交织,也描绘了这些朴素的食材,是如何经过简单的烹饪,变成餐桌上的美味。在作者看来,每一口食物,都凝聚着土地的精华和农人的汗水,是值得我们珍视和感恩的。 《市井的风味地图》: 这一部分,作者带我们走进热闹的集市,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巷。他描绘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吆喝声此起彼伏的摊贩,以及围着买卖的人们。在这里,作者发现了隐藏在寻常巷陌里的美食:街边小摊上的炸臭豆腐,早餐店里的热干面,路边卤味店里的香气四溢。他细致地描绘了这些食物的外观、口感、以及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氛围,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市井生活画卷,也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美味,往往就藏在最接地气的地方。 《节日的味道》: 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习俗,也有着不同的味道。作者回忆起那些与节日紧密相连的食物:春节的饺子和年糕,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他不仅仅是描述这些食物的制作过程,更是记录了节日期间的家庭聚会,亲人团圆的温馨场景,以及节日的喜庆氛围。这些节日的味道,承载着浓浓的年味和家的味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几代人情感的纽带。 第二辑:寻常人家的悲喜 在这一辑里,作者将镜头对准了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用细腻的观察和 empathetic 的笔触,书写了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微小的喜悦,那些不易察觉的忧伤,以及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邻居的故事》: 作者描绘了与他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的邻居们。有每天早起买菜、操持家务的老奶奶;有年轻时意气风发、如今已显老态的大叔;还有那些孩子,在院子里追逐嬉戏,笑声清脆。作者通过观察他们的日常,记录了他们的言谈举止,捕捉了他们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他笔下的邻居,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个体。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他们的生活也充满了值得探究的细节和人性的光辉。 《老街的记忆》: 作者带领我们走进一条充满历史感的老街。这条街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承载了许多人的记忆。他描写了街边古老的店铺,斑驳的墙壁,以及那些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他记录了他们讲述的往事,那些关于年轻时的梦想,关于过去的辉煌,以及关于岁月流逝的无奈。老街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容纳了无数的故事,作者只是轻轻地拨开历史的尘埃,让我们得以一窥其中蕴含的温情与沧桑。 《离别的车站》: 离别,是生活中永恒的主题。作者描写了在车站送别亲人或朋友的场景。可能是送孩子去远方上学,可能是送伴侣去外地工作,也可能是与远方的朋友告别。他捕捉了那些欲说还休的眼神,那些紧紧的拥抱,以及那些在挥手告别后,内心涌起的失落与思念。这些离别,虽然带着一丝伤感,却也饱含着对未来的期盼和对彼此的祝福。 《童年的游戏》: 这一部分,作者将我们带回了纯真的童年。他回忆起那些曾经玩过的游戏:捉迷藏,跳房子,老鹰捉小鸡。他描写了和小伙伴们一起奔跑、一起欢笑、一起争执的情景。这些童年的游戏,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更是孩子们认识世界、学习社交、积累快乐的重要途径。作者以一种怀旧的、略带感伤的笔调,让我们重温了那段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 第三辑:生活中的哲学 虽然本书不以深刻说教为目的,但作者在平实的叙述中,却常常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体悟。他观察世界的方式,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 《慢的艺术》: 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作者却倡导一种“慢”的生活方式。他认为,慢下来,才能更好地品味生活,才能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他描写了自己在午后品一杯茶的悠闲,在黄昏散步的自在,以及在夜晚静观星辰的宁静。他认为,生活的本质,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深度,在于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当下。 《无用的美好》: 作者欣赏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一株野草,一朵不知名的野花,一个静默的老物件,都可能在他的笔下焕发出独特的光彩。他认为,这些“无用的美好”,恰恰是生活不可或缺的调剂,它们不追求功利,却能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的丰富与美好。 《平凡的智慧》: 作者笔下的许多人物,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拥有着一种平凡的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面对得失时的豁达,以及面对生活时的乐观。作者通过记录这些平凡人的言行,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智慧,往往就隐藏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之中,它朴实无华,却充满力量。 《在变化中寻找不变》: 世界在不断变化,但有些东西却似乎永远不会改变。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比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比如故乡的记忆。作者在观察时代的变迁中,也在寻找那些属于人性的、永恒不变的东西。他认为,正是这些不变的情感和追求,支撑着我们度过人生的起伏,让我们在变化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安宁。 《乡味慢语》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朋友,与你围炉夜话,与你分享生活的点滴。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结构,只有真挚的情感和朴素的语言。但正是这份真挚与朴素,让这本书具有了动人心魄的力量。 阅读这本书,你会被带入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世界,你会感受到乡土的芬芳,你会品味到食物的香甜,你也会听到那些寻常人心中的低语。它会让你停下匆忙的脚步,去看看身边的风景,去听听家人的心声,去回味那些被遗忘的温暖。 这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发现,都会有新的感悟。它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也不迎合任何一种潮流,它只是忠实地记录生活,用最真诚的心,与读者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 如果你渴望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宁静,如果你想在忙碌的生活中,寻回一丝温情,那么,《乡味慢语》将是你的一个绝佳选择。它会像一股清泉,滋润你的心灵;它会像一盏明灯,照亮你前行的路。让我们一同走进作者的世界,在寻常日子里,发现诗意,感受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