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现实与课题》汇集了天野郁夫关于高等教育的最新学术观点,内容涉及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日本的大学改革、日本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之路、日本国立大学的财政制度、日本研究型大学的走向、日本的大学评价、日本短期大学的危机等十一个方面。
作者简介
天野郁夫,日本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和高等教育学家。1936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58年毕业于一桥大学经济学院,196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博士课程),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他先后在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名古屋大学、东京大学、文部科学省国立大学财务经营中心任职,历任东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院长,国立大学财务经营中心研究部部长,日本教育社会学会会长,日本高等教育学会首任会长,日本大学审议会委员,日本学术会议会员等职。
天野教授的著作颇丰,主要代表作有《考试的社会史》(1983)、《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1986)、《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研究》(1989)、《大学——变革的时代》(1994)、《教育改革的趋势》(1995)、《日本的教育系统》(1996)、《教育与近代化——日本的经验》(1996)、《大学——挑战的时代》(1999)、《大学改革的趋势》(2001)、《日本高等教育系统》(2003)、《大学的诞生》(2009)和《高等教育的时代》(2013)等。除此之外,还发表了300多篇论文。天野教授是日本当今最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之一,有“日本高等教育研究第一人”之美誉,其许多著作是日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必读书籍。他的多部著作和许多论文已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影响。
陈武元,现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兼任厦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等研究。从1998年起,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级课题多项;已出版译著《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动向》,并在《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大学论集》(日本)、《大学财务经营研究》(日本)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目录
第一部分 世界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日本高等教育
第一章 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特罗“理论”
第二章 全球化视野中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
第三章 日本的大学改革——在美国化与市场化的中间
第四章 日本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之路
第五章 21世纪的高等教育系统:特罗“理论”的再思考
第二部分 日本高等教育的现实与课题
第六章 高等教育大众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
第七章 日本研究型大学的走向
第八章 日本高等教育的学力问题
第九章 日本的大学评价
第十章 日本短期大学的危机
第十一章 日本国立大学的财政制度:历史性展望
译后记
精彩书摘
近期,《新闻周刊》杂志上刊登了该杂志的柏林分社社长撰写的文章,大意如下:
——曾经享有世界第一声望的德国大学,现在正处于危机状况中。没有朝气的、官僚的教师增加,诺贝尔奖获得者减少,优秀的外国留学生自不待言,就连德国学生也以留学美国为志向。从国际来看,德国的大学在“质量和能力方面”均缺乏竞争力。德国大学的没落始于纳粹时代,但现在危机的原因则在于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随着高中教育水平的放宽,修完大学预备课程的高中生均全部升入大学。入学考试取消,大学必须接收政府机构分配的学生。”
——“其结果,过去二十年间,学生数倍增。学生数膨胀了相当于大学设施接收能力的两倍,达到180万人,师生比全国平均为1:55。每门课程学生登记人数达到几百人,研讨班也达到50~100人,都是很平常的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表示不满,也就不足为奇。‘在德国,有两个设施不能选择收容者,即监狱和大学。”’波恩大学有一位教授如是说。
——“教师的不满针对的是必须同时教两种学生,即真正想做学问的学生和只能延长走上社会的学生。”但是,学生们的不满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是,处于绝不能解雇的公务员地位的德国大学教授,多数是无聊的,没有朝气的。“一提到教授在研讨班上所做的事,就要打哈欠。”作为交换留学生在美国大学学习政治学的一位学生说,“我对(美国大学)教师易于亲近,而且讲课切合实际又具体感到惊讶。”“这是在几乎没有与产业界有接触的德国大学里,就连数理系的教授也见不到的态度。”
——在德国,现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在推进改善大学质量的计划,但囿于财政上的困难。因此,政府拟采取废除学费的无偿制或缩短修业年限,或重新探讨平等主义等较为合理化的政策,但遭到大学和学生的反对。“大学论争今后还将继续下去。”①
尽管文章有些冗长,对杂志所特有的夸张要打折扣,但这正是面临危机的德国大学的现状。不,不仅仅是德国,欧洲的许多国家的大学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都在被迫进行变革。引起这种危机的最大原因,正如上面报道的那样,是大学入学者数量的剧增所带来的大学的大众化。
最早真正涉足大学大众化问题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1973年由OECD主办的有关高等教育的国际会议上,特罗提交的论文《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过渡的诸问题》,比起当时已经处于成熟的大众阶段的美国来说,更受到正在被迫向大众阶段过渡的其他发达国家所重视,并被广泛地阅读着。这篇论文也被翻译、介绍到日本,并拥有很多读者。此后不久便产生了意味“大众化”的新词语“massification”,说明其影响力很大。
在这篇论文中,特罗把高等教育人口占适龄青年的比例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15%作为从精英阶段到大众阶段,把50%作为从大众阶段到普及阶段过渡的指标,明确了伴随过渡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纠葛的性质,以及解决这种纠葛所需要的大学和高等教育系统的改革课题。他认为,高等教育不论在哪个国家,都将遵循精英、大众、普及这三个阶段,欧洲各国也不例外。在具有中世纪以来的历史的这些国家,大学和高等教育系统的规模扩张是在原封不动地保留精英性质和结构的状态下进行的,但是它已经接近于临界线。升学者的增加已经成为强大的压力,从而促使制度变革,带动升学率进一步提高,并推动从精英到大众阶段的过渡。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特罗设想的欧洲高等教育的未来形态。
……
前言/序言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现实与课题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