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曆史讀本(英漢雙語版)

英國曆史讀本(英漢雙語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托馬斯-尼爾森公司 編
圖書標籤:
  • 英國曆史
  • 曆史讀物
  • 雙語書籍
  • 英漢對照
  • 曆史文化
  • 英國
  • 文化
  • 教育
  • 學習
  • 外語學習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1088914
版次:1
商品編碼:11558205
品牌:Holybird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16
正文語種:中文,英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這本《英國曆史讀本》,是繼《英國語文》之後引入國內的另一套經典原版教材,由一傢全球著名的教材齣版公司編寫齣版,在20世紀初廣泛用作學校教材。本書為英漢雙語對照形式齣版,便於讀者閱讀學習。全書涵蓋英國各時期不同的曆史事件,帶領讀者感受和品味英國曆史曾經的跌宕起伏,全麵瞭解屬於這個國傢的輝煌和榮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英國曆史學習教材。
  


  

內容簡介

  《英國曆史讀本(英漢雙語版)》是與《英國語文》同時使用的英國經典曆史教材,以讓讀者通覽英國曆史,知曉英國文化淵源,掌握最地道的英語。全書涵蓋英國各時期不同的曆史事件,從遠古不列顛原住民的安居到凱撒的入侵;從亞瑟王的傳說,到阿爾弗雷德大帝抗擊丹麥的殖民;從諾曼徵服到“獅心王”的十字軍東徵;從大憲章的頒布到玫瑰戰爭的結束;從亨利七世開創都鐸王朝,到伊麗莎白擊敗“無敵艦隊”·····英國,作為一個新航路的後起之秀,一個殖民的‘日不落帝國’,更是工業文明的搖籃,的確值得瞭解。從一個側麵,英國的曆史,也反映瞭世界的進程。
  大英帝國的曆史在本書中一一展開,英國不朽的光榮傳統和貴族精神綿綿傳承。讀者既可領略英國曆史的壯美,也可體會齣原味英語曆史故事的優美。無論是作為英語學習的課本,還是作為提高英語水平的課外讀物,本書都極有價值。
  This History Reader was ever publish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for the school children. It consist of a consecutive outline of English History till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interspersed with picturesque narratives of the great events, from the Earliest Time to the Victoria Era. The Bilingual edition is specially prepared for the Chinese children as to improve their language skills meanwhile help them to accumilate more knowledge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Kingdom.




內頁插圖

目錄

01 THE EARLY BRITONS 早期不列顛人

02 HOW THE EARLY BRITONS LIVED 早期不列顛人的生活

03 CUSTOMS OF THE DRUIDS 德魯伊宗教的流風習俗

04 THE ROMAN TIMES 羅馬時代

05 CAESAR’S SECOND INVASION 愷撒的第二次入侵

06 DEFEAT OF CARACTACUS 卡拉剋塔庫斯戰敗

07 CARACTACUS AT ROME 卡拉剋塔庫斯在羅馬

08 DEFEAT AND DEATH OF BOADICEA 波阿迪西亞之變

09 BOADICEA 波阿迪西亞

10 AGRICOLA 阿格裏科拉

11 FROM THE ENGLISH SETTLEMENT TO EGBERT從英國人定居到埃格伯特稱王

12 HENGIST AND HORSA亨吉斯特與霍薩

13 KING ARTHUR亞瑟王

14 THE PASSING OF ARTHUR亞瑟之路

15 THE ENGLISH BECOME CHRISTIAN 英格蘭人始信基督教

16 EDWIN OF DEIRA 德伊勒的埃德溫國王

17 THE RISE OF WESSEX 韋塞剋斯崛起

18 FROM EGBERT TO AETHELSTAN 從埃格伯特到埃塞斯坦

19 KING ALFRED’S WANDERINGS 阿爾弗雷德流亡掠影

20 KING ALFRED AND THE DANES 阿爾弗雷德與丹麥敵寇

21 FROM ÆTHELSTAN TO THE NORMAN CONQUEST 從埃塞斯坦到諾曼徵服

22 DUNSTAN, ABBOT OF GLASTONBURY 格拉斯頓堡修道院院長鄧斯坦

23 HOW A DANE BECAME KING 丹麥人何以稱王英格蘭

24 STORIES OF KING CANUTE 卡努特國王軼事

25 THE NORMAN TRIUMPH AT HASTINGS 諾曼人的黑斯廷斯大捷

26 THE BATTLE OF HASTINGS 黑斯廷斯之戰

27 OLD ENGLISH SOCIETY AND GOVERNMENT 早期英國社會與政府

28 OLD ENGLISH LIFE AND CUSTOMS 早期英國生活與習俗

THE NORMAN LINE

諾曼王朝

29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徵服者威廉一世

30 WILLIAM THE CONQUEROR 徵服者威廉

31 HEREWARD THE ENGLISHMAN 赫裏沃德

32 SIEGE OF THE CAMP OF REFUGE 圍攻避難營

33 THE BURIAL OF WILLIAM THE CONQUEROR 徵服者威廉之葬禮

34 WILLIAM II. —RUFUS 威廉二世——魯弗斯王

35 THE CRUSADERS’ WAR-SONG 十字軍戰歌

36 A FATAL ARROW 奪命之箭

37 HENRY I. —BEAUCLERC 亨利一世——博剋萊爾王

38 THE WHITE SHIP白 船

39 THE CHILDREN OF HENRY THE FIRST 亨利的孩子

40 STEPHEN 斯蒂文

41 THE BATTLE OF THE STANDARD 軍旗之戰

42 THE FEUDAL SYSTEM 封建製度

43 NORMAN LIFE AND CUSTOMS 諾曼時代的生活與風俗

44 CURFEW SONG OF ENGLAND 英格蘭晚鍾之歌

PART II ENGLAND, 1154 to 1603 A. D.

公元1154~1603 年的英格蘭

THE PLANTAGENETS—HOUSE OF ANJOU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45 HENRY II. —CURTMANTLE亨利二世——卡特曼特爾王

46 STRONGBOW’S INVASION OF IRELAND斯特朗博入侵愛爾蘭

47 RICHARD I. —COEUR DE LION, OR THE LION-HEART 理查德一世——獅心王

48 THE ADVENTURES OF THE LION-HEART 獅心王的大冒險

49 RICHARD COEUR DE LION A CAPTIVE 被俘虜的獅心王

50 JOHN—LACKLAND 約翰——無地王

51 MAGNA CARTA 大憲章

52 KING JOHN 約翰王

53 HENRY III. —WINCHESTER 亨利三世——溫徹斯特王

54 SIR SIMON THE RIGHTEOUS 義人西濛

55 EDWARD I. —LONGSHANKS 愛德華一世——長腿王

56 WALES AND SCOTLAND 威爾士與蘇格蘭

57 THE DYING BARD’S PROPHECY 詩人的臨死預言

58 EDWARD II. —CAERNARVON 愛德華二世——卡那封王

59 DEATH OF DE BOUNE 德波恩之死

60 EDWARD III. —WINDSOR 愛德華三世——溫莎王

61 THE BLACK PRINCE 黑王子

62 RICHARD II. —BORDEAUX 理查德二世——波爾多王

63 THE RIOT AND DEATH OF WAT TYLER 沃特·泰勒之變

64 THE DEATH OF TYLER 泰勒之死

65 BOLINGBROKE AND RICHARD 博林布魯剋與理查德

66 SOCIAL CONDITION—HOUSE OF ANJOU 安茹王朝的社會狀況

THE PLANTAGENETS—HOUSE OF LANCASTER

金雀花王朝——蘭開斯特王朝

67 HENRY IV. —BOLINGBROKE 亨利四世——博林布魯剋王

68 DEATH OF HOTSPUR 熱刺之死

69 THE ROYAL PRISONER OF WINDSOR 溫莎囚徒

70 HENRY V. —MONMOUTH 亨利五世——濛默斯王

71 HENRY V. BEFORE HARFLEUR 亨利五世在阿夫勒爾

72 AGINCOURT 阿金庫爾之戰

73 HENRY VI—WINDSOR 亨利六世——溫莎王

74 JOAN OF ARC 聖女貞德

75 JOAN OF ARC IN RHEIMS 貞德在蘭斯

76 BEGINNING OF THE WAR OF THE ROSES 玫瑰戰爭之始

THE PLANTAGENETS—HOUSE OF YORK

金雀花王朝——約剋王朝

77 EDWARD IV 愛德華四世

78 THE BATTLE OF TOWTON 陶頓之戰

79 EDWARD V 愛德華五世

80 RICHARD III. —CROOKBACK 理查德三世——駝背王

81 THE PRINCES IN THE TOWER 倫敦塔裏的小王子

82 THE BATTLE OF BOSWORTH FIELD 博斯沃思原野之戰

83 THE CROWNING OF RICHMOND 裏士滿伯爵加冕

84 SOCIAL CONDITION—HOUSES OF YORK AND LANCASTER 約剋與蘭開斯特兩朝的社會狀況

THE HOUSE OF TUDOR

都鐸王朝

85 HENRY VII 亨利七世

86 THE STORY OF PERKIN WARBECK 珀金·沃貝剋

87 HENRY VIII. (PART I.) 亨利八世(一)

88 FLODDEN FIELD 弗洛登戰場

89 EDINBURGH AFTER FLODDEN 弗洛登戰役後的愛丁堡

90 THE FIELD OF THE CLOTH OF GOLD 金縷地之會

91 THE RISE AND FALL OF WOLSEY 沃爾西的起伏人生

92 WOLSEY AND CROMWELL 沃爾西與剋倫威爾

93 HENRY VIII. (PART II.) 亨利八世(二)

94 EDWARD VI 愛德華六世

95 MARY I 瑪麗一世

96 ELIZABETH. (PART I.) 伊麗莎白(一)

97 MARY QUEEN OF SCOTS IN ENGLAND 瑪麗女王紅顔薄命

98 THE SPANISH ARMADA 西班牙無敵艦隊

99 ELIZABETH AT TILBURY 伊麗莎白在蒂爾伯裏

······


精彩書摘

  THE EARLY BRITONS
  早期不列顛人
  1. Two thousand years ago, the country in which we live was almost covered with dense forests, where roamed wolves, bears, wild boars, and white-maned bulls. The Britons who lived in it then were the forefathers of the Welsh. But they were a wild and almost savage race. The country was very little known to other nations.a
  2. In those days there were no large towns, nor pretty villages, nor well-built houses; no churches, nor school-houses. Here and there, where the forest had been cleared, there were a few poor huts, made of rods tied into the shape of a bee-hive or a sugarloaf, and covered with mud and turf. Perhaps a trench or ditch was cut around the huts, to keep off the wild beasts.
  3. The Early Britons did not till the soil. They sowed no corn or other seeds. They lived on roots and fruits, and on the flesh of animals kill in hunting. In winter, they wore skins to keep themselves warm; but in summer they went almost naked; and they painted strange figures on their bodies, to make them look terrible to their enemies.
  4. Those who lived near the south coast were not so savage. They traded in tin and in pearls with people who came across the English Channel. From their visitors they learned to till the soil, to grow corn, and to rear cattle. They had also learned to wear gay clothing, and chains of silver and of gold.
  5. The Britons were fond of war. They fought with bows and arrows, with spears and clubs. They fought on foot and on horseback, and in chariots armed with scythes, which they drove wildly among their foes.
  6. In religion they were pagans. They worshipped the sun and the moon and the serpent; and they looked on the oak, with the mistletoe growing on it, as a sacred tree. Their priests were called Druidsa. They had long beards, and they wore white robes. They made laws, they taught the young, they healed the sick, and they off ered sacrifi ces to their gods. Sometimes these sacrifi ces consisted of men, —criminals and prisoners taken in war, —who were burned in large cages of wicker-work.
  中文閱讀
  1. 兩韆年前,我們如今生活的這片國土幾乎到處都覆蓋著茂密的森林,狼群、黑熊、白鬃牛也時常在各處悠閑踱步。這個時期生活於此的不列顛人,便是今天威爾士人的祖先,不過那時的他們還是一個野蠻的、尚未開化的民族。那時的這片國土還是一塊處女地,幾乎不被外界其他邦國b所知。
  2. 在那個時候,沒有大型的城鎮,沒有秀美的鄉村,沒有富麗堂皇的房屋;也沒有教堂,沒有學校。隻是在一些森林被砍伐掉的地方,會有一些簡陋的小屋,它們由木棒捆紮成蜂房或圓錐的形狀,被泥土和草皮覆蓋著。在這些小屋周圍可能還挖有溝渠或者坑道,以防止野獸的侵襲。
  3. 早期的不列顛先民們不耕種土地,也不播種玉米和其他莊稼。他們以某些植物的根莖、果實以及獵取的動物為食。鼕天,他們會穿上動物的皮毛來保暖禦寒;夏天,他們則幾乎處於裸奔狀態,並且在身體上畫上許多稀奇古怪的圖案綫條,讓自己看起來很可怕,以此恐嚇敵人。
  4. 那些生活在南部沿海的先民們卻並非如此野蠻,他們會用锡和珍珠與跨越英吉利海峽而來的人做交易,並從這些來訪者那裏慢慢學會瞭耕種土地、栽種莊稼以及飼養牲口,還學會瞭穿華麗的衣服,戴金銀項鏈。
  5. 不列顛人非常好戰,弓箭、長矛、棍棒都是他們戰鬥的武器。他們可以徒步戰鬥,也能在馬背上徵戰,還可動用裝備有長柄大鐮刀的戰車,駕駛著它們野蠻而粗暴地衝嚮敵人。
  6. 在宗教信仰方麵,那時他們算是異教徒。他們崇拜太陽、月亮,還有蛇。當他們看見那些長有槲寄生的橡樹時,也不由得覺得這是神聖的樹木,於是他們的神職祭司就叫做德魯伊b長老。這些長老們留著長鬍子,穿著一襲白色長袍。他們為自己的族群製定法律、教育年輕人、給病人治病,不時還要嚮他們的神祇獻上祭品。這些祭品有時就是大活人,比如罪犯或者戰爭中的俘虜,這些人會被裝進樹枝編製的籠子裏,在獻祭時活活燒死。
  ……

前言/序言


《大英帝國興衰史:從羅馬時代到現代世界》 本書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部全麵而深入的英國曆史敘事,追溯其自史前時代,曆經羅馬統治、盎格魯-撒剋遜王國、諾曼徵服,直至現代的演變曆程。本書不僅關注政治和軍事事件,更著重於社會結構、經濟變革、文化發展以及英國在世界舞颱上的角色變遷。我們力求描繪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揭示英國如何從一個偏遠的島國,發展成為塑造現代世界的關鍵力量。 第一部分:早期的不列顛與王權的奠基(約公元前800年 – 1066年) 在本書的開篇,我們將探索不列顛島在羅馬人到來之前的風貌。凱爾特部落的文化、宗教信仰與社會組織,為日後曆史的發展埋下瞭最初的底色。隨後,我們將詳細敘述公元43年羅馬帝國的徵服與統治。羅馬人在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和城市)、法律體係以及軍事部署方麵留下的深刻印記,是理解後世英國法律與行政體係的基石。 羅馬撤離後,不列顛進入瞭“亞瑟時代”的迷霧。我們審視瞭盎格魯-撒剋遜人的大規模遷徙與定居,他們帶來瞭日耳曼語係的語言和獨特的社會結構,最終形成瞭七大王國(Heptarchy)。本書將重點分析維京人的入侵對這些早期王國的衝擊,以及阿爾弗雷德大帝如何通過抵抗外侮,為英格蘭的統一奠定基礎。第七至第十一章,是關於英格蘭王國政治製度的形成期,包括莊園製度的鞏固、教會權力的擴張,以及早期王室法律的萌芽。 第二部分:徵服、中世紀的轉型與國傢雛形(1066年 – 1485年) 1066年的諾曼徵服是英國曆史的決定性轉摺點。威廉一世的勝利不僅更換瞭統治階層,更將歐洲大陸的封建製度、法語文化和更集中的中央集權帶到瞭英格蘭。我們將深入分析《末日審判書》的編纂及其對社會控製的意義,以及諾曼貴族與盎格魯-撒剋遜精英階層的融閤過程。 中世紀的英國在政治上充滿瞭張力。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s)時期,王權與貴族、王權與教會之間的權力鬥爭異常激烈。本書將詳述《大憲章》(Magna Carta, 1215年)的誕生,探討其作為限製君主權力、保障貴族自由的裏程碑意義,以及它如何成為後世議會製度的法律源頭。愛德華一世時期,議會的初步成形,特彆是“模範議會”的召開,標誌著英國政治參與的萌芽。 社會層麵,圈地運動的早期跡象、黑死病對人口結構和勞動力關係的顛覆性影響,是理解中世紀晚期社會變革的關鍵。在軍事上,英法百年戰爭不僅塑造瞭民族認同,也促進瞭英語(而非法語)在貴族階層中的復興。理查三世的隕落標誌著中世紀的結束,都鐸王朝的序幕即將拉開。 第三部分:都鐸與斯圖亞特的革命:宗教、帝國與內戰(1485年 – 1714年) 都鐸王朝以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為核心,徹底重塑瞭英格蘭的宗教、政治和經濟版圖。本書將細緻梳理亨利八世與教皇的決裂過程,解釋“至尊法案”如何將教會權力收歸王室,以及這給英國社會帶來的長期影響。伊麗莎白一世統治下的“黃金時代”,是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漲的時期,商業擴張(如東印度公司的建立)與文學藝術的繁榮共同構成瞭這一時期的鮮明特徵。對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勝利,確立瞭英國作為新興海上強國的地位。 斯圖亞特王朝的到來,帶來瞭王權神授理論與議會權力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試圖推行絕對君主製,直接導緻瞭1642年英國內戰的爆發。本書將詳細分析清教徒革命(English Civil War)的復雜性,探討剋倫威爾“護國公”時期的共和實驗,以及王朝復闢後的宗教與政治緊張。 “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1688年)構成瞭英國政治發展的又一高峰。詹姆斯二世的被廢黜及其後《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的通過,最終確立瞭議會至上的原則,標誌著君主立憲製的最終勝利。這一係列的衝突與妥協,為英國的穩定發展奠定瞭製度基礎。 第四部分:通往全球霸權的時代:商業、工業與擴張(1714年 – 1914年) 漢諾威王朝的建立,使得英國的政治重心進一步嚮內閣和首相製傾斜。18世紀見證瞭英國與法國爭奪全球霸權的“第二次百年戰爭”,尤其是在北美和印度戰場上的較量。滑鐵盧戰役的勝利,使英國成為無可爭議的世界主導力量。 然而,真正改變英國乃至世界麵貌的是工業革命。本書將探討技術創新(如蒸汽機、紡織機)如何首先在英國爆發,它對城市化進程、社會階層(新興資産階級與城市無産階級)的重塑,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問題(如濟貧法改革、工廠法案)。 維多利亞時代是帝國擴張的鼎盛時期。我們將考察英國如何通過海軍力量和殖民體係(包括對愛爾蘭的統治、對印度的直接管理),構建“日不落帝國”。同時,我們也關注國內的政治改革運動,如選舉權擴大、自由貿易的推行,以及社會思潮(如功利主義、早期社會主義)的湧現。 第五部分:兩次世界大戰與帝國的解體(1914年 – 2000年) 20世紀初,德國的崛起對英國的全球霸主地位構成瞭嚴峻挑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暴露瞭帝國體係的脆弱性。戰後,愛爾蘭問題的解決以及自治權的賦予,預示著帝國解體的開始。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英國是空前的考驗。丘吉爾的領導力、不列顛空戰的勝利,以及美國對戰爭後局勢的影響,構成瞭這一時期的核心敘事。戰後,英國經濟的衰退、工黨的崛起以及福利國傢的建立,標誌著社會契約的重新定義。 最重要的轉型是帝國的和平解體與英聯邦的形成。去殖民化浪潮不可逆轉,英國的國際地位從主導者轉變為重要的區域性大國。撒切爾夫人領導的保守黨政府推行的經濟私有化和工會改革,對英國社會結構産生瞭深遠影響。本書最後將簡要迴顧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後來的歐盟)的曆程及其在21世紀初的“脫歐”公投對國傢認同的最新衝擊,為讀者理解當代英國提供曆史背景。 本書特色: 本書在敘事上力求兼顧宏觀的政治經濟史與微觀的社會生活細節。通過對一手史料和最新學術研究的整閤,我們旨在為所有對英國曆史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清晰、連貫且富有洞察力的全景式解讀。它不僅是關於國王、議會和戰爭的故事,更是關於人民、思想和不斷適應的民族的故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如同一次精心編排的交響樂,高潮與低榖的轉換自然流暢,讓人幾乎無法放下手中的書捲。它的語言風格是那種內斂而有力量的,不追求華麗的辭藻堆砌,但每一個用詞都像是經過瞭精確的打磨,恰到好處地烘托齣當時的時代氛圍。我尤其喜歡它在描述重大轉摺點時所采用的筆法,比如從伊麗莎白一世末期的相對穩定過渡到斯圖亞特王朝的內部矛盾激化時,那種潛藏的緊張感和不可避免的衝突感,在作者的筆下被渲染得淋灕盡緻,仿佛空氣中的壓力在文字間都能被讀者感受到。這種敘事上的動態平衡感,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張力,讓人始終保持著對下一頁的期待。它沒有刻意去拔高或貶低曆史人物,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客觀性,去描摹他們所處的時代睏境和人性掙紮。這種不動聲色卻直擊人心的敘事技巧,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超越瞭一般的曆史普及讀物,更像是一部充滿智慧和洞察力的文學作品。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本,它處理曆史時間綫的方式極其清晰且富有邏輯性,完全沒有那種東拉西扯、讓人抓不住重點的通病。我特彆欣賞它如何平衡“宏觀敘事”與“微觀剖析”之間的關係。當它需要解釋比如光榮革命對英國憲政體製的深遠影響時,它會首先提供一個清晰的政治背景脈絡,讓你對事件的起因和結果一目瞭然;緊接著,它又會切入到當時具體政治人物的決策細節和議會中的激烈辯論,這使得抽象的政治演變變得有血有肉,不再是冷冰冰的條文。這種層層遞進的敘事結構,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復雜曆史事件的門檻。對於一個像我這樣,對英國曆史有興趣但又擔心被過於專業的術語或復雜的派係鬥爭繞暈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燈塔。它沒有犧牲學術的嚴謹性,卻用一種極其易懂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曆史的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讀完某一章節,我總能對自己剛剛掌握的知識點形成一個穩固的框架,而不是一堆零散的碎片信息,這種結構上的嚴謹,功不可沒。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在文本處理上展現齣的專業水準,讓我對其編纂團隊肅然起敬。特彆是它對史料的引用和交叉驗證的態度,非常值得稱道。在探討某些有爭議的曆史節點時,它沒有簡單地采用主流觀點一錘定音,而是謹慎地列齣不同的史學傢的觀點及其論據,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這體現瞭一種非常開明的學術精神。我特彆留意瞭它處理“圈地運動”爭議性的段落,它不僅清晰地闡述瞭支持者和反對者各自的經濟邏輯,還引入瞭當時的地方法規和法律條文作為佐證,這種多源信息的引入,使得結論的可靠性大大增強。我常常會産生一種錯覺,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本被定稿的曆史書,而是在參與一場高水平的學術研討會,作者就是那位極富耐心和洞察力的引導者。對於追求閱讀深度和信息準確度的讀者而言,這種嚴謹的求證態度,遠比那些擅長製造驚人結論卻缺乏支撐的讀物要珍貴得多。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曆史知識,還有如何審視信息和形成自己觀點的基本方法論。

評分

我必須得提一下這本書的“用心”之處,這份用心體現在對文化和生活細節的挖掘上,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帝王將相的權力鬥爭。很多曆史讀物往往忽略瞭社會階層、日常習俗以及思想觀念的演變,但這本書卻將這些元素融入得恰到好處。比如,它詳細描繪瞭咖啡館文化在17、18世紀倫敦的興起,以及這些場所如何成為政治討論和信息傳播的中心,這直接點明瞭啓濛思想傳播的社會土壤。再比如,關於飲食習慣的變遷,從羅馬時期的粗獷到中世紀的精細再到後來的改良,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恰恰是理解一個民族文化心理和經濟水平變動的絕佳切口。作者深諳“見微知著”的道理,他沒有把曆史寫成一串孤立的王室年錶,而是把它描繪成一個活生生的、呼吸著的社會整體。通過這些對日常生活的側寫,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當時的英國人會做齣那些看似難以理解的決定,他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是如何逐步成型的。這種立體的、多維度的曆史觀,極大地豐富瞭我的認知層次,讓我看到瞭曆史背後那些驅動社會前進的真正力量。

評分

這本書,說實話,我當初買的時候就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畢竟市麵上講英國曆史的書籍汗牛充棟,總覺得能有什麼齣奇製勝的地方?然而,當我真正翻開它,並且沉下心來閱讀時,那種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而且門後不隻是冰冷的史實堆砌,而是一幅幅鮮活的畫麵在眼前徐徐展開。作者在敘述宏大曆史事件,比如都鐸王朝的興衰更迭,或者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巨變時,總能巧妙地穿插一些極富人情味的細節。我印象特彆深的是描述黑死病肆虐時期的文字,它沒有用過多煽情的詞藻,卻通過對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的細緻刻畫,讓人真切地感受到那種深入骨髓的恐懼與無助。更難得的是,盡管主題宏大,作者的文筆卻保持著一種近乎散文的優雅和流暢,讀起來完全沒有曆史教科書那種枯燥乏味的感覺。對我來說,它更像是一位博學的長者,坐在壁爐邊,緩緩嚮你講述他所經曆的、或是聽聞的那些波瀾壯闊的故事。這不僅僅是知識的輸入,更是一種曆史氛圍的熏陶,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能聞到中世紀倫敦潮濕的空氣,感受到維多利亞時代蒸汽機的轟鳴。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很多同類書籍所欠缺的,也正是我認為它值得一讀再讀的原因。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瞭解英語的曆史,對於學習英語有很大的幫助

評分

還行隨便看看

評分

兒子對英國很感興趣,對他深入瞭解英國很有幫助。

評分

不錯的購物體驗,繼續購買,送貨員工作認真,為人熱情,贊一個

評分

還行隨便看看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還行隨便看看

評分

還行隨便看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