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多元论:当代政治理论研究(萧公权文集)

政治多元论:当代政治理论研究(萧公权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公权 著,周林刚 译
图书标签:
  • 政治理论
  • 政治哲学
  • 多元主义
  • 当代政治
  • 萧公权
  • 政治思想
  • 学术著作
  • 中国政治
  • 政治文化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977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202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萧公权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页数:16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回顾了作为政治理论的政治一元论的历史,将政治多元论作为反题提出,然后分别从法、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侧面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和研讨,最后论定政治多元论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本书围绕着政治多元论与政治一元论的关系,不仅横向地考察了与其相关的各种主义与思潮及其相互关系,而且追溯其思想史上的脉络,对西方政治思想进行了纵向的把握。

作者简介

萧公权(1897—1981),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曾执教于中美各大学。1926年在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后回国,先后在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任教。1949年底赴美出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直至退休,讲授“中国政治思想”、“中国社会制度”以及“中国政治思想与制度”等课程。
萧公权毕生从事政治学、历史学和哲学研究,其学以政治思想为主,兼及文、史、哲、艺术、诗词等方面,学贯中西,卓然有成,其学术思想之博厚与精深,行文之细密与笃实,对史料的钩沉及其鞭辟入里的分析,在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上是罕见的,因而被誉为“融合中西两大学统菁华之学人”。

目录

弁言1

导论
第一章多元论与法律
一、法律理论
第二章多元论与法律(续)
一、法律理论(续)
二、宪法
三、国际法
第三章多元论与代议制政府:功能代表制
一、选民
二、议会
三、政党制度
第四章行政的去中心化
第五章多元论之为对经济与政治之关系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一、政治一元论:哲学的解决方法
二、经济一元论:社会主义的解决方法
三、多元论: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解决方法
第六章多元论之为一种政治理论
一、主权问题及国家之概念
第七章多元论之为一种政治理论(续)
二、公意的问题
三、政治组织中的变迁与稳定性
第八章政治多元论的哲学背景




第九章政治多元论与作为一种伦理理念的国家
第十章总的结论

附录一对国家的一些一元论定义
附录二中世纪的法律多元
附录三欧洲各宪法中的等级代表制
附录四法国与英国的社团

书目举要

精彩书摘

弁 言
目前的这项研究,是对三年前所作的一篇论述同一主题,但要简短得多的论文的扩充和彻底详尽的修订。政治多元论或者国家的多元主义理论这一政治思想中的新趋向,最初由奥托·冯·基尔克博士(Dr�監tto von Gierke)早在1868年所倡,并在我们自己的这个时代得到一大批作者的阐发。在这一主题上已经出现了数量可观的出色文章;有鉴于此,该种理论的新颖性及其巨大的重要性使笔者确信,应当对它作一更加系统的、彻底详尽的研究。假如以下的章节成功地——即使是在很不完善的程度上——阐明了这一多元主义理论的确切含义,说清了该理论所处理的诸种问题的真实性质,并且也因此将我们从一元论的安眠中唤醒,从而引向一种深刻的政治理论洞见,那么笔者将感到这一微薄的努力物超所值。诚如我们将会看到的,多元论有其否定性的和肯定性的两个面相:它反对这样一种理论,该种理论似乎忽略了西方政治世界中某些变化了的状况;它提出了一种解决由这些新政治现象所带来的诸种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的任务在于仔细地考察:一方面,对传统理论的多元主义批判在何种意义上是有道理的或者是似是而非的;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政治学理论,多元论的内在价值何在。也就是说,我们的任务是要对政治理论中的这一新动向,给出一个建设性的批判。在此,笔者不禁要向诸多的师友表达感激之情。但对整个康奈尔大学圣灵哲学院,尤其对弗兰克·梯利(Frank Thilly)教授,笔者必须致以更深的谢意。梯利教授不但教给笔者哲学和哲学的方法,并且在笔者为此项研究做准备的过程中,还不断地给予鼓励和指导。政治科学系的乔治·卡特林(George E�盙�盋atlin)教授提出的建议和批评,对笔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已证明疑。卡特林教授还承担了阅读全部校样这一劳神费力的工作。不用说,对本论文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错漏,以及对使用英语这门外语时所带有的笨拙粗疏,笔者当然自担文责。对于这两方面的不足之处,恳请读者雅量包容。
萧公权
纽约州伊萨卡市,1926年

前言/序言


《政治多元论:当代政治理论研究(萧公权文集)》一书,深入探讨了现代政治思想领域中一个核心且极具活力的议题——政治多元论。本书汇集了萧公权先生在该领域内的重要论述与研究,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勾勒出政治多元论的思想脉络、核心论点以及在当代政治实践中的意义与挑战。 一、思想渊源与理论演进 本书首先追溯了政治多元论的思想渊源。它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深深植根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长期演变之中。从早期对国家权力有限性的朴素认知,到中世纪教会与世俗王权的分庭抗礼,再到近代早期对社会团体权利的关注,这些都为多元论的孕育提供了土壤。然而,真正将多元论提升到理论高度并使其成为一股重要政治思潮的,则是在20世纪初。 书中详细梳理了构成政治多元论核心的几大理论流派。其中,英国的政治多元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霍布森(J.A. Hobson)、莱斯利(R.H. Tawney)和拉姆斯齐(R.H. Tawney)等为代表的思想家,对传统国家中心主义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他们认为,国家并非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社会组织,其权力应当受到各种社会团体,如工会、教会、职业协会、社区组织等的制约。这些团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其自身的利益和合法性,它们的存在与发展是社会活力的体现,也是保障个人自由与权利的关键。他们强调,国家应当被视为一个“联合会”(federation)而非“中央集权”(centralized body),其职能更多地是协调和促进各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而非主宰和压制。 同时,本书也深入探讨了美国的政治多元论。这一流派在理解和解释美国政治现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阿瑟·本特利(Arthur F. Bentley)在他的著作《过程与现象》(The Process and the Product)中,将政治过程视为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和斗争的过程。他认为,政治的本质就在于集团(groups)的活动,国家本身也是一个最大的、包容性最强的集团。他强调,理解政治的关键在于分析这些集团如何形成、如何运作、以及它们如何相互竞争和妥协。另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达尔(Robert A. Dahl),他的“多数派的统治”(pluralist democracy)理论,虽然在后来的学术讨论中受到质疑,但在当时极具影响力。达尔认为,在民主社会中,权力并非集中在少数精英手中,而是分散在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组织之间。各种团体通过游说、竞选、政策倡导等方式参与政治过程,相互制衡,从而使得决策过程更加开放和包容。 此外,本书也触及了欧洲大陆的一些多元论思想,例如对社团主义(corporatism)的讨论,虽然社团主义在性质上与英美多元论存在差异,但其强调社会团体在政治与经济生活中的参与和作用,也与多元论精神有相通之处。 二、核心论点与理论内涵 《政治多元论:当代政治理论研究(萧公权文集)》系统阐释了政治多元论的几个核心论点: 对国家权力的质疑与限制: 传统上,政治理论往往将国家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政治多元论则对此提出挑战,认为国家并非唯一的、绝对的权力主体。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国家组织和社团,它们拥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内部的权力结构和自身的合法性。这些社团与国家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社会团体的独立性与重要性: 政治多元论高度重视社会团体的作用。它认为,这些团体不仅仅是国家权力运行的背景,更是政治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工会、宗教组织、学术团体、民间社会组织等,它们代表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权力分散与权力制衡: 政治多元论认为,在健康的社会政治体系中,权力应当是分散的,而非集中于一处。这种分散体现在不同社会团体之间,也体现在不同层级和部门的国家权力之间。通过权力分散和相互制衡,可以有效防止权力的滥用,保障公民的自由与权利。 民主实践的新视角: 政治多元论为理解和构建民主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它认为,民主不仅仅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更重要的是保障各种少数群体和利益的表达与参与。通过多元化的参与机制,不同声音能够被听到,不同利益能够被考虑,从而使得民主过程更加充分和完善。 个人自由与社会联系的辩证关系: 政治多元论强调,个人的自由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个体所处的社会联系和所属的社团紧密相连。个体通过参与各种社团,获得归属感、认同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其自由的追求。社团的存在,既是对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对个人自由的丰富。 三、当代意义与面临的挑战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历史理论的回顾,更着重于探讨政治多元论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应对全球化与复杂性: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利益群体也更加多元。传统的国家中心主义理论在解释和应对这些复杂性时显得力不从心。政治多元论则提供了一个更加灵活和具有解释力的框架,来理解跨国组织、非政府组织、全球公民社会等新兴力量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促进公民社会发展: 政治多元论的理念对于鼓励和支持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强调公民自主组织和参与的重要性,呼吁为各类社会团体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充分的参与机会,从而充实和深化民主的内涵。 理解和化解社会矛盾: 现代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政治多元论的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矛盾的根源,并认识到通过不同社会团体之间的对话、协商与妥协,是化解矛盾、寻求共识的有效途径。 对威权主义的批判: 政治多元论是反对威权主义和极权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它始终坚持限制国家权力、保障社会自由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力垄断和对社会活力的压制。 然而,政治多元论在当代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书对此也有深入的反思。 “精英多元论”的批评: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一些批评者认为,现实中的政治多元论可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广泛参与,而是由少数精英组成的“精英多元论”。权力可能仍然集中在少数强大的利益集团手中,普通民众的参与度有限,他们的声音难以有效传达。 权力失衡与集团利益冲突: 过于强调集团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善,可能导致社会碎片化和利益的过度冲突,使得社会共识难以达成,国家治理效率下降。 国家角色的模糊化: 如果过度强调国家权力的限制,而模糊了国家在协调、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核心作用,可能会导致国家能力的弱化,难以有效应对重大社会挑战。 如何界定与规范社会团体: 对于形形色色的社会团体,如何进行有效的界定、管理和规范,确保它们的活动合法、有序,同时又避免过度干预,是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四、萧公权先生的贡献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呈现了政治多元论的经典理论,更重要的是,它集中展现了萧公权先生在这一领域的独特思考和贡献。萧公权先生以其对中国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思想的深刻理解,对政治多元论的理论进行了精辟的阐释和创新的发展。他可能在以下方面有所建树: 对中国语境下的多元论的探讨: 萧公权先生很可能尝试将西方政治多元论的理念与中国具体的社会政治现实相结合,探讨在中国语境下,如何理解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多元化。他可能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谐思想与西方多元论的契合与张力。 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思考: 在对西方政治多元论进行分析的同时,萧公权先生可能对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可能在强调社会活力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审慎地评估国家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民主实践的细致考察: 萧公权先生可能通过对不同国家政治实践的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多元论在不同民主模式中的具体运作方式,以及其优缺点。他可能关注在实际政治运作中,权力分散、利益协调的复杂过程。 对理论逻辑的严谨推演: 萧公权先生的文集以其严谨的学术风格著称,他很可能对政治多元论的理论逻辑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辩析,揭示其内在的精妙之处,也指出其可能存在的缺陷。 总而言之,《政治多元论:当代政治理论研究(萧公权文集)》是一部深刻而富于启发性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我们理解政治多元论这一重要理论提供了清晰的脉络和系统的论证,更重要的是,通过萧公权先生的智慧之光,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当代政治的复杂性,以及在复杂性中寻求民主、自由与秩序的可能路径。本书适合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以及对现代政治思想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政治多元论:当代政治理论研究(萧公权文集)》似乎指向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一方面,“当代政治理论研究”预示着它紧扣学术前沿,探讨的是当下政治学领域最活跃、最受关注的议题。另一方面,“萧公权文集”则将我们带回历史,与一位重要的中国学者进行思想的连接。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学者如何站在历史的维度上,审视和评价当代政治理论的演变。他是否会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梳理政治多元论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脉络,并找出其内在的逻辑线索?他是否会通过对当代各种政治理论流派的深入分析,来揭示政治多元论在理论上的发展和演变,例如其在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不同理论框架下的呈现方式?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否看到对“研究”的深入解读,即萧公权先生是如何进行他的研究的。他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他如何进行概念辨析、理论比较、以及案例分析?我希望能从他的研究成果中,获得启发,学会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政治理论的研究,并理解政治多元论在当代语境下的价值与局限。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政治多元论:当代政治理论研究(萧公权文集)》本身就勾起了我对政治哲学领域久违的热情。我一直对不同社会群体在政治决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争取到的权力感到好奇。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各种利益团体、民族、宗教、地域群体等都在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因此,当我看到“政治多元论”这个主题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权力分配、代表性、以及如何平衡不同群体诉求的复杂辩论。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的框架,我想了解作者是如何界定“多元”的,以及在理论层面,政治多元论是如何回应和解释这些现实社会现象的。更进一步,我希望这本书能触及不同理论流派对于多元论的理解差异,例如激进多元主义和温和多元主义之间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实践中可能带来的不同政治后果。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对“当代政治理论研究”的侧重,这意味着它不会仅仅停留在概念的梳理,而是会结合当下世界的政治实践和挑战,对多元论进行批判性审视和理论创新。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是萧公权先生,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既熟悉又充满未知。我隐约记得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政治学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对于他的具体学术思想,尤其是他对政治多元论的看法,我知之甚少。因此,我非常渴望通过阅读他的文集,来了解他对政治多元论的独到见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经历的社会变迁,无疑会深刻地影响他对政治多元论的理解和阐释。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他如何结合中国本土的政治文化和实践经验,来审视和发展西方的政治多元论思想。我期待看到他对于权力结构、公民参与、以及社会整合等核心议题的论述。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他的文集是如何“研究”当代政治理论的。是梳理学界的主流观点,进行比较分析,还是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模型?他是否会对某些主流的多元论观点提出质疑,或者在吸收其合理性的同时,对其进行修正和超越?这些都让我对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学术启示。

评分

读到“萧公权文集”这几个字,我脑海中闪现的是一位中国学者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政治问题的深邃思考。那个时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政治体制、思想观念都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在这种大背景下,萧公权先生如何理解和阐释“政治多元论”这一西方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无疑是充满看点的。我好奇他是否会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相结合,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和而不同”或“求同存异”等理念。我更期待看到他对西方政治多元论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尤其是在中国特定国情下,西方模式的多元论是否能够直接照搬,或者需要进行怎样的本土化改造。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内部出现的各种政治力量和思想流派,并尝试从多元论的视角来理解这些复杂的互动关系?我希望能从这本“文集”中,读出一位中国思想家在东西方思想碰撞中的独立思考,以及他对中国政治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西方理论的简单介绍。

评分

在我眼中,一本关于“政治多元论”的书,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理论的阐释,更在于它能否为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的政治困境提供有益的思路。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社会分裂和政治极化问题,各种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此起彼伏。在这种背景下,政治多元论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它是否能够提供一种有效的机制,来化解这些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共存?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政治多元论在现实政治中的应用,例如在政策制定、法律框架、以及公民教育等方面,它能带来哪些具体的启示。我特别关心书中是否会讨论如何构建一个真正包容、公平、且具有活力的多元社会。这可能涉及到如何保障少数群体的权益,如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理解,以及如何防止多元主义滑向碎片化和冲突。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的方式,来回答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当代的政治挑战提供宝贵的参考。

评分

萧公权毕生从事政治学、历史学和哲学研究,其学以政治思想为主,兼及文、史、哲、艺术、诗词等方面,学贯中西,卓然有成,其学术思想之博厚与精深,行文之细密与笃实,对史料的钩沉及其鞭辟入里的分析,在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上是罕见的,因而被誉为“融合中西两大学统菁华之学人”。

评分

东西很好 送货速度快

评分

收集萧先生全集!!!

评分

还行,最近总在京东买书,不过还没时间看

评分

本书首先回顾了作为政治理论的政治一元论的历史,将政治多元论作为反题提出,然后分别从法、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侧面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和研讨,最后论定政治多元论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本书围绕着政治多元论与政治一元论的关系,不仅横向地考察了与其相关的各种主义与思潮及其相互关系,而且追溯其思想史上的脉络,对西方政治思想进行了纵向的把握。

评分

萧公权毕生从事政治学、历史学和哲学研究,为人文学科尤其是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20世纪中国政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是中国1948年第一批院士中仅有的两位政治学家之一(另一位是后来在北京大学任教的钱端升先生),也是成都燕山大学“四大名旦”之一(其他三位为陈寅恪、吴宓、李方桂)。他的著作以现代西方政治理论、中西方政治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广泛涉及政治多元论与政治一元论的关系、立宪主义与民主主义诸问题、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系、现代化问题、中西文化论争,以及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乌托邦思想等。其学术思想之博厚与精深,行文之细密与笃实,对史料的钩沉及其鞭辟入里的分析,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是罕见的。他的研究为中国政治学缔造了一个非常规范而又冷静的传统,由此开启了中西政治学研究的新模式,为中国政治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示例。

评分

本书首先回顾了作为政治理论的政治一元论的历史,将政治多元论作为反题提出,然后分别从法、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侧面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和研讨,最后论定政治多元论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本书围绕着政治多元论与政治一元论的关系,不仅横向地考察了与其相关的各种主义与思潮及其相互关系,而且追溯其思想史上的脉络,对西方政治思想进行了纵向的把握。

评分

不错的书,我很喜欢。

评分

萧公权逝世后,有学者对他的评价是:“不断会有专家学者,但不可能再出现像萧公权那样兼通中西的通儒,就像在中华大地上,也不会再有像陈寅恪与钱钟书那样博学的通儒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