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基础入门(第2版)

机械加工基础入门(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森春 著
图书标签:
  • 机械加工
  • 入门
  • 基础
  • 教材
  • 工业技术
  • 制造
  • 机械工程
  • 第二版
  • 技能培训
  • 实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80204
版次:2
商品编码:1158509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机械加工基础入门》(第2版)一书是在第1版的  《机械加工基础入门》(第2版)一书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新版《机械加工基础入门》内容更为实用,语言更为通俗易懂,帮助初学者更快掌握机械加工相关技能。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新版《机械加工基础入门》内容更为实用,语言更为通俗易懂,帮助初学者更快掌握机械加工相关技能。

内容简介

  《机械加工基础入门(第2版)》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机械加工的知识,全面介绍了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钳工等各工种的特点,以及机床夹具设计知识,并附有典型零件详细的加工步骤与方法。
  《机械加工基础入门(第2版)》可供机械加工专业的初学者及打工者入门学习之用。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章机械加工基本知识1
第1节切削刀具1
一、切削刀具的基本知识1
二、高速切削刀具与低速切削刀具1
三、切削刀具的热硬性2
四、高速钢与硬质合金的使用区别2
五、切削刀具的根本知识2
第2节机床转速与刀具的切削速度4
一、刀具的切削速度4
二、刀具的切削速度与机床的转速4
三、切削速度在我国的实际应用5
第3节刀具切削基础知识5
一、刀具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5
二、机械加工的冷作硬化7
三、机械加工的积屑瘤8
四、刀具的磨损过程和磨损限度8
五、切削用量的选择9
第4节测量技术9
一、长度测量10
二、角度测量13
三、表面粗糙度测量13
四、测量误差14
五、量具的定期检定15
第5节砂轮机使用的基本知识16
一、砂轮机16
二、砂轮16
第6节机械加工中的切削液16
第7节工艺系统刚性18
一、材料的弹性18
二、工艺系统的刚性18
第8节弹性、刚性、硬度、强度概念的认识18
第9节机械加工中的钢铁材料19
第10节机械加工中的各工种26
第11节钢材型号的一般知识26
一、钢材的种类26
二、型材、板材、管材、钢丝的一般知识26
第2章金属学基础知识32
第1节金属的晶体结构32
一、物质的晶体结构32
二、晶体结构与模型32
三、常见的晶格类型33
四、晶格的配位数与致密度34
五、晶胞的晶面与晶向36
六、晶核的形成与成长36
七、晶体、晶轴与枝晶39
第2节晶体的实际结构39
一、晶体缺陷的认识39
二、晶体缺陷的类型39
第3节纯铁42
一、纯铁的结构42
二、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与结晶潜热现象44
三、纯铁的冷却转变曲线44
第4节合金的相结构45
一、有关概念45
二、固溶体45
三、化合物46
第5节铁碳相图47
一、纯铁、碳素钢、铸铁47
二、关于铁碳相图48
三、铁碳合金重要的相结构48
四、三条重要的平行线50
五、Fe-Fe3C相图分析51
六、Fe-Fe3C相图中三条重要的特征线53
七、铁碳合金平衡结晶过程及组织54
第6节Fe-Fe3C相图应用62
一、在选材方面的应用62
二、在制订热加工工艺方面的应用62
三、含碳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62
第7节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62
一、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63
二、金属的塑性变形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66
三、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68
第3章金属热处理71
第1节金属晶体的加热转变71
一、奥氏体的形成71
二、影响奥氏体转变速度的因素73
三、晶粒度及其影响因素74
第2节金属的冷却转变76
一、等温转变图的建立77
二、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的组织及其性能79
第3节马氏体的晶体结构、性能和特点83
一、马氏体的晶体结构83
二、马氏体的性能83
三、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点85
第4节影响等温转变图的因素85
一、含碳量的影响86
二、合金元素的影响87
三、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87
第5节金属的连续冷却曲线87
一、连续冷却与等温冷却87
二、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等温转变图的建立87
三、实际工件的相结构转变88
四、连续冷却与等温冷却的等温转变图比较88
第6节合金元素对钢的影响89
一、合金元素对钢组成相的影响89
二、合金元素对钢组织转变的影响91
第7节热处理工艺92
一、钢的普通热处理92
二、钢的表面热处理98
第4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100
第1节力学性能系统图100
第2节强度101
一、比例极限101
二、弹性极限102
三、屈服强度102
四、抗拉强度102
五、断裂强度103
六、弹性模量103
第3节塑性103
一、伸长率103
二、断面收缩率104
第4节冲击韧度104
第5节硬度104
一、布氏硬度104
二、洛氏硬度107
三、维氏硬度108
第5章公差与配合初步知识109
第1节零件图的公差要求109
第2节尺寸的术语与尺寸公差110
一、基本偏差与标准公差110
二、尺寸术语111
第3节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111
一、标准公差111
二、基本偏差112
三、基本偏差与标准公差的确定方法117
第4节配合与配合种类、基准制117
一、配合117
二、配合的种类118
三、两种基准制119
第5节公差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120
第6节形状与位置公差121
一、形状误差的含义与由来121
二、位置误差的含义与由来121
三、形状误差与公差122
四、位置误差与公差122
五、几何公差的符号及代号122
第7节表面粗糙度124
一、表面粗糙度对机械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125
二、表面粗糙度代(符)号及其注法125
第8节螺纹公差126
一、螺纹的种类126
二、普通螺纹的基本牙型126
三、普通螺纹的基本几何要素127
四、螺纹几何要素误差128
五、螺纹的标记128
第6章机械制图基础知识130
第1节机械制图的有关标准130
一、图纸幅面及图框格式(摘自GB/T 14689—2008)130
二、比例(摘自GB/T 14690—1993)131
三、字体(摘自GB/T 14691—1993)132
四、图线(摘自GB/T 4457��4—2002)132
第2节投影的基本知识133
一、中心投影法133
二、平行投影法133
第3节机械制图的空间位置134
第4节三视图的形成136
第5节三视图的投影规律137
第6节三视图在工程制图上的使用138
第7节基本几何形体的投影140
第8节基本体表面的交线142
一、截交线142
二、相贯线145
三、过渡线146
第9节组合体视图及看图方法147
一、形体分析法147
二、线面分析法147
第10节剖视图的画法148
一、剖视图的种类149
二、断面图151
三、剖视图的规定画法152
四、其他简化画法154
五、剖面线的规定画法155
六、表面粗糙度的有关规定156
第11节视图的有关规定画法157
第12节装配图159
一、装配图的主要特点159
二、装配图的规定画法159
三、装配图的尺寸160
四、解读装配图160
第13节识零件图与装配图163
一、识零件图163
二、识装配图163
第14节国外机械制图的绘图方法164
第7章机械加工工艺初步知识和机床操作使用知识166
第1节机械加工工艺初步知识166
一、基本概念166
二、工艺规程的主要内容168
三、工艺规程的作用169
四、工艺规程的纪律性及工艺图样的形式、作用169
五、工艺人员的主要技术工作169
六、工艺规程的评定标准169
第2节机床操作使用知识170
一、机床的使用知识170
二、机床的控制170
三、机床的润滑170
四、机床的变速170
五、机床的操作171
六、刻度盘的原理及正确使用171
第8章车工173
第1节车工杂谈173
第2节车床174
一、车床的种类174
二、车床各部件的名称及功用175
三、车削加工的基本内容176
四、机床附件177
第3节车刀177
一、车刀杂谈177
二、车刀的种类178
三、各种车刀的特点及用途178
四、切削角度的定义179
五、车刀的切削力及切削力的分解181
六、车刀的切削角度与工件材料182
七、车刀的前角、后角、主偏角、刃倾角、修光刃的
实际作用与意义183
八、焊接车刀与机夹车刀183
九、车刀的安装183
十、切削角度的经验数据184
第4节加工的实际举例185
一、实际操作加工后要掌握的内容185
二、加工定位螺钉零件的步骤186
三、加工销轴零件的步骤194
第9章铣工200
第1节铣工杂谈200
第2节铣削加工的特点201
第3节铣工基本知识201
一、铣床201
二、铣刀202
三、铣削用量207
四、铣刀的刀轴及铣刀的装夹208
第4节铣工常用夹具212
第5节工件的校正与夹具找正、铣刀对刀214
一、工件的校正214
二、夹具的找正215
三、铣刀的对刀217
四、铣床的“0”位校正219
第6节顺铣与逆铣220
一、圆柱铣刀的顺铣与逆铣220
二、面铣刀的顺铣与逆铣220
第7节分度头221
第8节铣床操作要点224
第9节铣削加工举例225
一、铣周边225
二、铣长方体227
第10章刨工231
第1节刨工杂谈231
第2节刨工的特点及加工范围231
第3节牛头刨床232
第4节刨削用量233
第5节工件的装夹234
第6节刨刀的基本结构形式235
第7节刨削侧面时拍板座偏转方法237
第8节典型零件的刨削加工237
一、薄板零件的加工237
二、T形槽的刨削239
第11章磨工242
第1节磨工杂谈242
第2节砂轮243
一、砂轮的构成243
二、砂轮的形状、用途及标注246
第3节磨削加工247
一、磨工常用的工具247
二、砂轮的安装与修整247
三、磨削时砂轮的特点249
四、磨床的进刀磨削过程249
五、常用磨削方法249
六、磨削用量250
七、磨削零件实例251
第4节磨床252
一、平面磨床252
二、外圆磨床253
第12章钳工及钣金254
第1节钳工杂谈254
第2节钳工的主要设备与工具255
一、虎钳255
二、分度头256
三、砂轮机256
四、风动砂轮256
五、钻床257
第3节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258
一、划线258
二、錾切259
三、锯削262
四、锉削264
五、矫正266
六、钻孔267
七、螺纹加工270
第13章弹簧274
第1节弹簧的基本性能274
一、弹簧的特性线和弹簧的刚度274
二、弹簧的变形能275
三、弹性系数旋绕比275
第2节弹簧的类型275
第3节弹簧的材料276
第4节冷轧弹簧钢丝277
一、冷拉碳素弹簧钢丝277
二、油淬火回火钢丝277
三、退火状态供应的合金弹簧钢丝278
第5节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工作图278
第6节冷成形螺旋弹簧制造工艺279
一、冷成形螺旋弹簧的材料特性279
二、制造冷卷螺旋弹簧的基本工艺方法279
三、制造冷卷螺旋弹簧的基本工艺过程279
四、弹簧的有芯绕制280
五、弹簧的无芯绕制282
六、弹簧的机械强化处理284
第14章机床夹具285
第1节机床夹具设计杂谈285
第2节夹具设计理论286
一、零件的定位原则286
二、六点定位286
三、六点定位原理应用举例287
四、重复定位(过定位)288
第3节夹具设计步骤289
第4节夹具设计问题举例290
一、卡簧零件制造290
二、插销体零件钳工钻孔模的设计292
三、成形车刀的设计293
四、内孔成形车刀的设计294
五、实际尺寸与设计尺寸295
第15章液压296
第1节液压技术296
第2节液压传动特点297
第3节液压传动原理297
第4节液压泵和液压马达299
第5节液压缸和活塞301
第6节液压阀302
第7节液压回路的基本构成303
参考文献304��

前言/序言

  第2版前言
  机械加工中有句行话:“车工怕车杆,刨工怕刨板,钳工怕打眼”,它的含义是什么;车工的技术为什么说是“七分磨刀,三分操作”,三分操作的技术是哪些,磨刀的技术在哪里;机械加工中的掉刀、窜刀、啃刀、让刀是怎么一回事;切削中的粗车、细车、精车,为什么要划分,到底是什么原因;磨出车刀的各种角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们与材料有什么关系;如何正确使用砂轮以及如何用砂轮磨刀;使用切削液的原理是什么;金属材料理论中的晶体理论是怎么一个理论以及机械制图的方法,本书都予以详细的介绍。
  加工者的技术如何去评价;批量生产的工艺规程编制好的标准是什么;批量生产的设计图样与工艺图样为什么要晒制成蓝图,蓝图的作用是什么;怎样识零件图,达到什么标准才算看懂零件图等。这些在传统教材中都没有的内容而实际工作中应该知道的知识,本书都予以介绍。
  本书第2版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对第2、3章进行了全面的修订,相应章名也由原来的“金属材料晶体学”“铁碳合金相图和钢的热处理”改为“金属学基础知识”“金属热处理”。
  本书作者的意图与愿望是给实习生架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给初学者一个明确的知识范围;为打工者全面、快速地掌握机械加工知识与操作技能铺一条入门之路。
  愿实习者尽快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愿初学者尽快走入机械加工的行列。
  愿打工者尽快掌握机械加工的车、铣、刨、磨、钳实际操作技能,开拓更宽广的打工之路。
  编者






现代精密制造技术与应用:面向工业 4.0 的数字化转型 本书聚焦于当前全球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转型的核心技术,深入探讨了现代精密加工领域的前沿理论、先进设备操作与优化策略,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 第一部分:先进制造系统的理论基础与数字化驱动 第一章:全球制造业的范式转移与智能工厂构建 本章首先对工业革命的历程进行回顾,重点分析了以物联网(IoT)、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AI)为核心驱动力的工业 4.0 战略如何重塑传统制造流程。我们将详细阐述智能工厂的架构模型,包括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概念、边缘计算在生产现场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柔性化、定制化生产。内容侧重于理解数字化转型对生产效率、质量控制和供应链管理的深远影响,为后续的工艺技术学习奠定宏观认知基础。 第二章:增材制造(3D 打印)的原理、材料与后处理工程 与传统的减材加工形成鲜明对比,本章全面介绍了增材制造技术在现代工程中的地位与发展。内容覆盖了金属、高分子和陶瓷材料的选区激光熔化(SLM)、电子束熔化(EBM)、材料喷射(Material Jetting)等主流工艺的物理过程、热力学模型及缺陷控制。重点分析了增材制造在复杂结构设计(如拓扑优化)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激光功率密度、扫描策略等关键参数,确保零件的微观组织均匀性和宏观力学性能达标。此外,本章对增材制造后的支撑去除、表面精加工和残余应力消除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了详尽的探讨。 第三章:先进材料的性能、选择与失效分析 现代工程对材料性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本章专注于高性能结构材料,如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高强度钢以及先进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蠕变、疲劳、断裂韧性)及其加工适用性。我们将深入分析材料的各向异性、应变硬化行为对切削过程的影响,并介绍快速、无损的材料性能表征方法。失效分析部分则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如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判定零件是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缺陷,还是在使用过程中因疲劳、腐蚀或应力集中而失效,为材料选型和工艺优化提供依据。 --- 第二部分:超精密与高能束加工技术深度解析 第四章:超精密加工的理论、设备与误差补偿 本部分是针对制造精度要求达到纳米级甚至亚纳米级工艺的专业性论述。内容涵盖了超精密车削、磨削和研磨的机理,重点剖析了影响加工精度的热误差、机械误差和导轨误差的量化模型。我们将详细介绍超精密机床的关键部件,如静压主轴、空气轴承和直线电机驱动系统的设计原理。更重要的是,本章讲解了如何通过主动和被动隔振技术、基于激光干涉仪的实时误差反馈系统,以及闭环运动控制算法,实现对系统动态误差的有效补偿,从而稳定获得极高的表面光洁度和形位精度。 第五章:高能束加工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拓展 高能束加工以其非接触性、高能量密度和极高的加工深度/宽度比,成为加工难加工材料和复杂几何形状的利器。本章系统介绍激光加工(切割、钻孔、焊接、表面改性)和等离子体加工的技术细节。针对激光加工,深入探讨了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等离子体形成机理、烧蚀阈值及其对加工热影响区(HAZ)的影响。在等离子体应用方面,重点分析了等离子体刻蚀(PECVD/RIE)在半导体制造和微电子封装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控制等离子体密度和能量分布以实现精确的材料去除。 第六章:电化学与特种加工:探索非传统去除方法 电化学加工(ECM)和电火花加工(EDM)因其能有效加工超硬、高强度材料而不产生机械应力,在模具制造和航空航天零件制造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章详细阐述了ECM的电化学溶解机理、电流密度分布和脉冲电源控制,并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电解液的流体力学特性来提高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对于电火花加工,本章着重分析了脉冲参数(电流、宽度、休止时间)对电极损耗、材料去除率及表面微观形貌(如白层厚度)的影响规律,并引入了基于混沌理论的随机电火花加工技术以提高表面均匀性。 --- 第三部分:过程监控、质量控制与系统集成 第七章:先进过程监测与在线质量反馈系统 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环境中,实时、非侵入式的过程监控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本章聚焦于切削力传感器、声发射(AE)技术、红外热成像和机器视觉在加工过程中的集成应用。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如傅里叶变换、小波分析)从复杂的传感器信号中提取关键的工艺特征,识别刀具磨损、崩刃或工件表面缺陷。此外,本章深入讲解了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在模拟和预测加工状态中的构建方法与应用实例。 第八章:复杂曲面与多轴联动数控系统的运动控制 本章针对五轴及以上多轴联动加工系统的复杂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内容包括齐次坐标变换、运动学模型(正解与逆解)的建立,以及如何处理由运动链导致的奇点问题和运动耦合效应。重点讨论了先进的插补算法(如三次样条插补、B样条插补)在保证高动态性能下的路径精度控制。同时,本章还包含了针对复杂曲面(如自由曲面叶片、航空涡轮盘)的刀具路径规划策略,以及如何利用后处理器进行G代码优化以避免机床限制带来的加工误差。 第九章:绿色制造与可持续性工程实践 面向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和资源节约要求,本章讨论了制造过程中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内容涉及低碳排放的能源管理、切削液的替代与循环利用技术(如干式切削、最小量润滑MQL)。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工艺参数的优化和新冷却介质的应用,显著降低能耗和废弃物产生。此外,本章还涵盖了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估(LCA)在指导制造决策中的应用,确保制造技术的发展能够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责任。 --- 本书结构严谨,理论深度足够,同时紧密结合行业前沿案例与实际工程需求,是面向高阶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生进行专业深化学习的理想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非常扎实,封面采用了哑光处理,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而且页面的排版也相当考究。初翻阅时,我注意到大量的插图和图表,它们不仅清晰,而且在关键的工艺流程节点上提供了极佳的视觉辅助。比如,对于切削参数的选择,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公式,而是用流程图的形式展示了如何根据材料硬度和刀具几何角度进行迭代优化,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实践性,书中穿插了许多典型的实际案例分析,比如如何解决刀具磨损过快的问题,或者在加工不锈钢时如何控制残余应力。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机床类型的介绍,从最基础的手摇磨床到现代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讲解得井井有条,让读者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机械加工设备认知地图。不过,如果能在数控编程(G代码和M代码)的部分再增加一些针对主流数控系统的特定化示例,那就更完美了,目前的讲解虽然全面,但对于新手上机操作可能略显抽象。总体而言,这本书的编写风格严谨而又不失亲和力,是搭建机械加工知识体系的优秀入门砖。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节奏感很强,它能有效地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在介绍了基础的机械原理后,它立即转向了具体的应用——比如攻丝、镗削和拉削等辅助加工方法的详解。对于这些相对冷门的加工方式,书中不仅给出了详细的工艺流程,还对常见故障如“拉刀断裂”和“螺纹不均匀”的原因进行了归因分析,并提供了恢复性措施,这体现了作者对实际生产一线问题的深刻理解。我对书中关于“刀具材料”的比较分析印象尤其深刻,它不仅对比了高速钢、硬质合金、陶瓷和金刚石涂层的特性,还结合经济成本和加工效率进行了多维度评估,帮助读者做出最优选择。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的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让读者能快速地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唯一的缺憾可能在于,针对特定材料的“疑难杂症”的案例库不够丰富,比如在加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这类特殊工程塑料时,书中给出的参考数据略显保守。但即便如此,这本书依然是机械加工领域不可多得的优秀入门教材,其详尽和务实的讲解方式,无疑为初学者铺就了一条坚实平坦的学习之路。

评分

我花了大概两周的时间,系统地研读了这本教材,最大的感受是它的逻辑层次划分极其清晰。作者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非常耐心地从“为什么要进行机械加工”这个哲学层面上引入,慢慢过渡到材料的本构关系和切削机理。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关于“切削力的计算”那一章,它没有直接给出最终公式,而是通过分解切削过程中的摩擦、塑性变形和冲击载荷,逐步推导得出结论,这种‘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在理解过程中没有感到任何晦涩。对于刀具的几何角度部分,作者引入了大量的三维示意图和矢量分析,这对于理解后刀面、前刀面与已加工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极大地帮助我摆脱了过去对二维简化图的依赖。此外,书中对测量技术的介绍也相当到位,从游标卡尺到三坐标测量机(CMM)的精度评定标准,都有详尽的描述,这对于确保产品质量至关重要。唯一让我感到稍微吃力的地方是部分热力学和材料科学的章节,虽然对理解切削热很有帮助,但对于零基础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额外的参考资料来巩固基础知识。

评分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读物,这本书的覆盖面广度令人称奇,它几乎触及了现代机械制造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但又没有因为追求全面而显得浮于表面。我特别欣赏它对“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引入,在传统切削理论之后,作者用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增材制造(3D打印)与减材制造(切削)的互补关系,以及柔性制造系统(FMS)的基本架构,这使得这本书的知识体系与当前的“工业4.0”浪潮紧密结合。在“夹具设计”这一章节,书中详细分析了定位、夹紧、导向和找正四大基本原理,并配有大量实用的设计实例,这对于从事工装设计的人员来说,是极好的参考资料。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那就是在安全操作规范方面,虽然有提及,但可以更加系统化、图文并茂地展示一些高危操作(如高速加工中的飞屑防护)的规范步骤,毕竟安全是机械加工的生命线。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让人在掌握基础的同时,也对未来技术发展方向有所预见。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干巴巴的,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在手把手地教导徒弟。它的语言平实流畅,充满了对工艺细节的执着关注。例如,在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冷却润滑液时,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化学成分,而是结合了加工对象(比如铝合金和钛合金)的特性,详细分析了不同油基、水基冷却液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甚至提到了不同冷却液在使用后对环境和操作人员健康的影响,这种人文关怀在技术书籍中是难得的。再者,书中对“公差与配合”部分的讲解,非常接地气,它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标准(如ISO和ANSI),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在全球化的生产环境中确保零件的互换性,这对未来从事国际贸易或合作项目的人员极具价值。我尤其赞赏其中关于“表面完整性”的讨论,它超越了单纯的尺寸精度,深入探讨了加工硬化层、残余应力和微观形貌对零件疲劳寿命的影响,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洞察力。

评分

可以

评分

刚入手,页面质量还行,美容有没有错误等我看了再说。

评分

这书的作者是之前的同事。很实用。适合作培训用。

评分

盗版的!!!!!!!!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今天才拿到,物流有点慢。不过书的内容还不错。

评分

看了有几天了,是正版。很不错的一本书,知识面广

评分

还可以不错下次再来

评分

书不错,有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