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与市民:民国时期上海地区迎神赛会研究

神明与市民:民国时期上海地区迎神赛会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郁喆隽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上海史
  • 宗教社会学
  • 迎神赛会
  • 民间信仰
  • 城市社会
  • 文化人类学
  • 社会生活
  • 近代中国
  • 民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496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613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神明与市民:民国时期上海地区迎神赛会研究》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进行全面修改而成的。《神明与市民:民国时期上海地区迎神赛会研究》以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庙会和迎神赛会为切入口,以大量翔实的资料,以及令人信服的论述,较为全面地梳理了这一时期该地区民间庙会和赛会文化的兴衰,并探讨了其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

目录

代序:神明与市民——上海1935
前言
第一章 导论:宗教学和中国民问宗教的节庆

第二章 西方语境中的市民社会理论
第一节 术语问题:市民社会的理论丛林一瞥
第二节 问题域
一、市民社会与国家
二、市民社会和私人领域
三、市民社会与经济
第二节 市民社会理论的两条路径
一、分析一描述的路径
二、理想一规范的路径
第三节 市民社会的特征
第四节 市民社会的模式
一、区分模式
二、反对派模式
三、公共领域模式
四、补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五、支持模式
六、合作者模式
七、全球市民社会

第三章 中国语境中关于市民社会的讨论
第一节 《现代中国》辩论
一、罗成廉(WillJam T.Rowe)
二、兰金(Mary Backus Rankin)
三、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四、黄宗智:第三领域
五、小结
第二节 中国的讨论
一、马敏:萌芽论
二、《历史研究》中的讨论
三、小结

第四章 市民社会与宗教
第一节 查雷特:宗教是哈贝马斯的“盲点
第二节 卡萨诺瓦:宗教与民主化
第三节 市民社会与民主化

第五章 论题的可操作化
第一节 研究状况综述
第二节 理想一规范路径的危险
第三节 市民社会作为韦伯意义上的理想型
第四节 悬而未决的问题和市民社会理论的用处
第五节 民间宗教节庆作为中国社会的表征

第六章 迎神赛会概论
第一节 “迎神赛会”的词源和用法
第二节 迎神赛会的工作定义
第三节 作为社区宗教标志的赛会
一、“民间宗教”概念的问题
二、中国宗教的“四层模型
三、中国的社区宗教(communal religion)
第四节 宇宙论秩序
第五节 中国各地区的迎神赛会
第六节 民国之前对赛会的禁令
第七节 研究状况和问题
附录:表格和图示

第七章 上海地区的迎神赛会
第一节 研究范围的限定
一、时间限定:民国时期
二、地理范围的限定:上海地区
第二节 研究材料的来源
第三节 赛会的基本形式
第四节 赛会的替代形式
第五节 赛会仪仗的组成
第六节 信仰对象:赛会中的诸神
第七节 频度和长度
第八节 地区差异
附录:图示和表格

第八章 地方当局的态度和媒体报道
第一节 乾隆时代的记忆:漕河泾城隍庙的冲突
第二节 公共租界的规定
第三节 上海地区的零星事件
一、火烧罗店警察局(1914)
二、都天神会事件(1926)
第四节 周边地区的赛会事件及其媒体报道
一、镇江的赛会(1919-1920)
二、宁波姜山的赛会冲突(1922)
三、上海媒体的反响
四、上海县的劝止(936)
第五节 抗战后的情况
一、内政部重申禁令
二、无效的禁令(1946)
附录

第九章 上海城隍三巡会
第一节 城隍信仰概述
一、历史上的城隍信仰
二、基本信仰、观念和传说
三、上海城隍庙和城隍神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城隍三巡会
一、重建城隍庙和邑庙董事会
二、城隍庙的财产和收支状况
三、三巡会的实际组织者和参与者
第三节 城隍出巡的流程
一、禁令和恢复
二、出巡前的准备
三、出巡当天的活动
第四节 邑庙董事会与当局的争端
一、所有权之争(1946)
二、税收权之争
三、与社会局的争端(1946-1947)
四、与民政局的争端(1947-1949)
五、警察的内部矛盾
六、一天两场赛会(1947年11月13日)
第五节 小结
附录

第十章 浦东地区赛会引发的冲突
第一节 浦东地区的赛会及其仪仗队列
第二节 清末的赛会冲突
第三节 1913年的赛会事件
第四节 1 919年的赛会季
一、各庙的赛会准备
二、地方政府的预防措施
三、4月11日社庄庙的赛会
四、4月14日吴家厅枪击事件
第五节 1920年的赛会及冲突
一、重申禁令
二、张家楼教堂的冲突
三、《申报》评论
第六节 1935年的冲突
第七节 对地方执法能力的分析
——以警察为例
附录

第十一章 被焚毁的神像:江湾镇的赛会
第一节 四个神明一座东岳庙
第二节 禁令与赛会
第三节 东岳庙的出会仪仗
第四节 救火会纵火案
第五节 黑色袖带及救火会的辩护
第六节 市党部的介入
第七节 市长的演讲与无果的诉讼
第八节 小结

第十二章 结论
第一节 赛会的参与者及其组织
一、观会者
二、会首和会首团体
三、赛会的支持者与资助者
四、小结
第二节 赛会的管制方
一、禁止赛会的理据
二、禁令及警示的实际效果
三、政府的告诫与措施
四、政府的双重角色:立法者与冲突方
五、赛会之间的横向比较
六、小结
第三节 公共媒体的作用
第四节 社会史的“复调
第五节 对宗教学理论的挑战
一、杨庆堃的二分
二、反对意见
三、结论
征引文献
(一)《申报》征引篇目
(二)上海市档案馆卷宗
(三)方志
(四)专著与论文
一、西文
二、中文
后记

精彩书摘

  《神明与市民:民国时期上海地区迎神赛会研究》:
  在上海档案馆收藏的300万卷档案文献中,我们找到了33卷与本研究有关的卷宗。这些卷宗包括官方文件、不同部门之间的公文来往、宗教团体的登记表格、申诉信和警察批件等。这些文献包含了研究民间宗教社团及其活动的重要信息。
  正如在第一章中所指出的那样,康豹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有如下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少量的材料要用来重构一个较长的研究时段,而所涉及的赛会大致是在两百年的时段中举行的。材料的不足削弱了研究的说服力;二是所使用的材料和所要说明的对象之间的时间间隔过大。为了避免第一个问题,我们就尽量缩小研究时段,并找到尽可能多的材料;使用报刊文章可以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因为报纸上的新闻和短讯一般是在事件发生后1—2天内刊出的,基本上是由亲临现场的记者或者读者写成,虽然带有其特定偏见,但不会在记忆上出现过大偏差。而新闻材料的确切性等缺点可以通过官方档案资料的补充来加以克服。20世纪现代报刊和档案在中国方兴未艾,因此可以说,相对于其他时段而言,民国时期的迎神赛会研究所具有的资料基础是得天独厚的。
  ……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量身定制的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多个与“神明与市民:民国时期上海地区迎神赛会研究”主题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和民俗实践,但绝不涉及您所提及的特定书名或研究内容。 --- 《霓虹初上:二十世纪前期中国都市空间与日常生活的重塑》 图书简介 本书以二十世纪前期(约1900年至1949年)的中国都市为核心场域,深入剖析了在现代化、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城市空间、社会结构与市民日常经验所经历的深刻变革。这不是一部传统的城市发展史,而是一部关于“感知”与“重塑”的历史,旨在捕捉特定历史断裂期中,传统生活方式如何被挤压、扭曲、渗透,并最终在新的城市肌理中寻找出路的过程。 第一部分:空间的断裂与融合——都市的物理重构 进入二十世纪,中国传统城市不再是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有机体,而是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民族资本的共同作用下,被强制性地切开、重组。本书首先关注城市地理的物理性变迁。 一、马路与里弄的张力:传统的坊墙体系在近代城市规划的介入下瓦解。新开辟的马路(如林肯路、南京路)成为展示现代性、资本实力与国家权力的“剧场”。然而,在这些宏大叙事之下,却是里弄、棚户区等非正规聚落的扩张。我们细致考察了“马路文化”与“里弄生活”在空间上的毗邻与精神上的疏离。市民的日常生活,正是在这种“上房”与“下房”的结构差异中被定义和体验的。 二、基础设施的“可见性”与“隐形性”:自来水、电力、电车等现代基础设施的引入,彻底改变了市民对时间、空间和环境的感知。电灯的普及模糊了昼夜的界限,使商业活动得以延长;电车的轨道成为新的城市神经脉络。但这种现代性并非均匀分布,我们分析了基础设施在不同阶层社区中的覆盖率差异,揭示了城市现代性背后的隐性不平等。例如,排污系统和清洁服务是如何在不同区域产生截然不同的公共卫生体验的。 三、新旧界域的混淆:城市公共空间,如公园、戏园子、咖啡馆和百货公司,成为新旧生活理念交锋的前沿阵地。这些空间在吸收西方范式(如性别隔离的改变、私人领域的拓展)的同时,也保留了浓厚的本土适应性。本书通过对早期公园游览、茶楼社交的个案研究,展示了市民如何学习、模仿、拒绝和改造这些新的社交礼仪。 第二部分:时间的节奏与身体的叙事——日常生活的微观史 现代化对市民的冲击,最直接地体现在他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和对身体的管理上。 一、钟表、工时与“闲暇”的商品化:工业化和商业化带来了严格的机械时间。传统上基于日出日落、农时或宗教节庆的身体节奏被工时表所取代。我们探讨了工人阶级如何忍受和反抗这种强制性的时间束缚,以及新兴的中产阶级如何通过“周末”、“度假”等概念,将闲暇时间也纳入到消费和自我提升的体系中。 二、消费的仪式与身份的建构:二十世纪前期是中国消费主义萌芽的时期。百货公司不再仅仅是买卖货物的场所,而是成为市民展现自身品味、实现社会比较的舞台。从西装革履到旗袍的流行,再到对“新式家具”的追捧,消费成为个体身份表述的核心语言。本书关注了特定商品(如进口香烟、化妆品、留声机)如何在都市传说、广告宣传中被赋予了超越其实用价值的文化意义。 三、公共卫生与身体的规训:面对霍乱、肺结核等新的瘟疫挑战,政府与社会力量推行了一系列的公共卫生运动。这些运动不仅关乎疾病预防,更是对身体行为的全面规训——从漱口习惯到排泄方式,再到对“不洁”人群的隔离。我们考察了这些卫生教育如何通过报纸、小册子乃至校园,渗透进家庭深处,从而重塑了市民对自身身体的认知。 第三部分:媒介的景观与社会情感的流动 都市生活高度依赖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报纸、杂志、电影和小说构建了一个共同的“想象的共同体”。 一、报纸作为城市的气象台:近代报纸以惊人的速度报道着从国际冲突到邻里纠纷的各种事件。它不仅是新闻的载体,更是社会舆论的孵化器。本书分析了报纸如何塑造市民对“犯罪”、“丑闻”、“进步”等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对特定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的固化与解构。 二、小说中的都市寓言:鸳鸯蝴蝶派、新感觉派等流派的小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描绘了都市中的男女情爱、职业女性的困境以及底层人物的挣扎。这些文学作品成为市民集体情感的宣泄口和道德试验场,反映了传统伦理在现代性冲击下的迷茫与重构。 三、电影院的集体沉浸:电影院的出现,提供了一种集体的、被引导的感官体验。观众在黑暗中共同经历银幕上的光影变幻,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连接方式。我们考察了早期电影内容如何融合了传统戏曲元素与好莱坞叙事手法,以及电影院自身如何成为一个具有特定阶层区隔的社交场所。 结论:现代性中的永恒挣扎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展示二十世纪前期上海等都市市民的经验并非简单的“接受”或“抵制”现代性,而是一场充满张力、妥协与创新的复杂过程。他们既是新机器的操控者,也是旧世界的回响;既在霓虹灯下追逐未来,又在幽暗的里弄中坚守昨日的温度。他们的生活史,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数微小个体面对巨大结构性变革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力与人文韧性的最好见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展现了民国时期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双重性”。一方面是摩登、西化、快速发展的都市面貌,另一方面,在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市民们依然紧紧依靠着代代相传的信仰和仪式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作者清晰地勾勒出,当城市化进程加速,传统社区结构被打破时,这些定期的迎神赛会是如何巧妙地填补了社会情感的空缺。它不再仅仅是神灵的庆典,更像是市民阶层集体心理的“年度大戏”。书中对这些仪式中隐含的社会等级、性别角色以及公共空间的争夺战的揭示,极具启发性。读罢全书,我感觉对“现代化”的理解更加复杂和立体了,它绝不是简单的“抛弃过去”,而是在不断地“改造过去”和“被过去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沉溺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深入到日常的肌理之中,去观察和感受民国时期上海市民的精神生活。作者仿佛是一位细心的旁观者,将我们带入那个喧嚣又充满仪式感的时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民间信仰活动的细致描绘,比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或是特定神祇诞辰时的庙会盛况。这些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或宗教仪式,更是社区凝聚力的体现,是市民们在快速变迁的城市化进程中,寻求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书中对不同群体,如商贾、手工业者、甚至底层劳动者,在这些活动中的角色和心态的分析,让我对那个时期的社会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让我看到了一个被现代化浪潮冲击,但又顽强保留着传统底色的上海。这种对“微历史”的关注,让原本冰冷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情味。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扎实,但叙述方式却非常生动活泼,丝毫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枯燥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同宗教派系间的互动与竞争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幽默感。在民国上海这个文化熔炉里,各种神祇、各种会党、各种民间信仰之间的“合作”与“较量”,构成了一幅极其有趣的社会图景。书中对具体仪式的考据非常严谨,引用的史料翔实可靠,让人信服。同时,作者的分析充满了批判性思维,她没有将这些迎神赛会简单地浪漫化或妖魔化,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审视。这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性是如何渗透和重塑传统习俗,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研究。对于任何对中国城市社会史或民间信仰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探访。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对民国上海的社会风貌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在描述那些迎神赛会的场景时,那种热烈的氛围、色彩的斑斓、声音的交响,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身临其境。我原以为这些活动只是简单的宗教仪式,但书中揭示了它们背后复杂的社会功能——从维护地方秩序到信息传播,再到商业互动,无所不包。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这些仪式时,不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如何与当时的政治气候、经济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变迁相互作用。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民国史的理解边界,让我看到历史并非线性的进步,而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不断协商和演变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一流,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穿梭在那个十里洋场的弄堂与庙宇之间。作者对于民俗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无论是祭祀用品的种类、游行队伍的服饰,还是香火的燃烧方式,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种详实到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记录,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宝贵的文化切片。更出色的是,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具体的场景,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动荡联系起来,探讨了这些仪式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载的意义的流变。例如,某个神祇在某个特定时期突然变得“热门”,其背后的权力逻辑是什么?书中对此的阐发,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对市民生活的热情关怀,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具人文温度的杰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