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 1900-1937 修訂譯本)

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 1900-1937 修訂譯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禾 著
圖書標籤:
  • 跨語際研究
  • 現代性
  • 文學翻譯
  • 中國現代文學
  • 文化研究
  • 民族文化
  • 譯介研究
  • 比較文學
  • 曆史文化
  • 20世紀中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0885
版次:3
商品編碼:11592771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3
字數:34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 1900-1937 修訂譯本)》從翻譯的語言與文化實踐的角度,探討20世紀初期(1900一1937)中國的語言和文學如何在一種“虛擬的等值關係中”,通過與西方和日本等不同語言文化係統的相互接觸、交流和翻譯,構建瞭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現代想象,從而彤成一種“被譯介”的現代性,一些現代中國的經典話語和敘事,諸如國民性、個人主義、現實主義,乃至作品的經典化與文類的建製化、文化保守主義的齣現等等,都是在翻譯中生成的現代性的不同層麵。作者對此逐一考察,並通過復原語言和文學實踐中各種曆史關係賴以呈現的場所,及等值關係建立的語境、時間和過程,重新思考瞭東兩方之間跨文化詮釋和語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劉禾,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終身人文講席教授,執教於東亞係和比較文學與社會研究所。1997年獲美國學界,藝術界最高榮譽之一的古根漢奬。主要英文專著有Translingual Practice(斯坦福大學齣版社,1995),Tokens of Exchange(編著,杜剋大學齣版社,1999),The Clash of Empires(哈佛大學齣版社,2004);中文著作有:《語際書寫》(上海三聯書店,1999)等。

目錄


第一章 導論:跨文化研究中的語言問題
等值關係的喻說,東方與西方
如何翻譯差異——矛盾的修辭
旅行理論與後殖民批判
主方語言與客方語言
曆史變遷論:新詞與話語史

Ⅰ 國族與個人之問
第二章 國民性話語質疑
國民性的神話
魯迅與阿瑟·斯密思
翻澤國民性
跨語際寫作的主體:《阿Q正傳》的敘述人
第三章 個人主義話語
作為意義之源的主方語言
民國初年關於個人主義的論辯

Ⅱ 跨語際錶述模式
第四章 “經濟人”與小說寫實主義問題
解讀《駱駝祥子》
第五章 欲望的敘事:關於現實與夢幻
重構真實與虛幻的界限
魔幻如何被心理化
真實界的幻影
第六章 第一人稱寫作的指示功能
屈摺語形態中人稱的指示功能
男性欲望和階級敘事的指示功能
懺悔之音
女性的自我言說

Ⅲ 國族建構與文化建構
第七章 作為閤法性話語的文學批評
國族文學與世界文學
性彆與批評
女性身體與民族主義話請:重讀《生死場》
第八章 《中國新文學大係》的製作
1930年代的齣版業與激進主義文學
趙傢璧與良友圖書公司
《中國新文學大係》的編纂
經典、理論與閤法化
第九章 反思文化與國粹
關於《國粹學報》
關於《學衡》

附錄
A.源自早期傳教士漢語文本的新詞及其流傳途徑
B.現代漢語的中-日-歐藉貸詞
C.現代漢語的中-日藉貸詞
D.迴歸的書寫形式藉貸詞:現代漢語中源自古漢語的日本“漢字”詞語
E.源自現代日語的後綴前綴復閤詞采樣
F.源自英語、法語、德語的漢語音譯詞
G.源自俄語的漢語音譯詞
文獻目錄
再版後記

精彩書摘

  《跨語際實踐(修訂譯本)》:
  老捨大量使用瞭心理敘事、自由間接引語以及其他的小說技巧,數十年來,由於歐洲小說被譯介到漢語白話文當中,這些技巧對於中國讀者來說,已經耳熟能詳。當然,中國現代小說的文體變更所包含的內容,絕不僅僅是引進瞭一些小說技巧而已,它同時為小說男/女主人公的人稱(person)注入瞭文學文本的意義。小說主人公在作為現實之中心的虛構世界裏占據著主導地位,並具有著這樣那樣的心理和道德的“真理”。也就是說,小說中所有的故事情節都必須由讀者參照主人公的命運予以看待和評判。這便是老捨的敘事者將其“經濟人”祥子引入其中的認識論空間。
  《駱駝祥子》在中國城市社會的寬廣背景上,展現瞭一名孤獨主人公的沉浮。小說付梓於1936-37年間,在中國現代文學中,也許是唯一一部以如此詳瞻的細節處理個人主義問題的長篇小說。[l)主人公祥子同阿Q-樣,皆來自中國社會的最底層,然而與阿Q不同的是,老捨筆下的下層階級主人公,卻由作者以細膩的關懷與強烈的情感描摹齣來,這在當時的小說中可謂獨樹一幟。《駱駝祥子》正麵觸及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問題,這一事實錶明,它與我們在前一章提到的個人主義話語和普羅文學的論戰,有著明顯的關聯。但與此同時,老捨對左翼作傢關注焦點的模棱兩可的迴應,卻引領我們超越瞭作傢身處時代的政治話語,達緻瞭一種形式上的解決。作為現代主人公的一個縮影(epitome),祥子在這部小說裏被描述成一個極端的個人主義者,他那獨善其身的夢想最終毀滅瞭他自己。但小說隨即指齣,相反的結論也同樣是真實的:一旦祥子消蝕瞭自己的野心、獨立性以及個人主義,他就會蛻化到可鄙的眾生的層次上。在小說結尾,敘事者診斷瞭祥子的身體與道德的狀況:“體麵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祥子,不知陪著人傢送瞭多少迴殯;不知道何時何地會埋起他自己來,埋起這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裏的産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308頁)
  從另一角度齣發,批評傢可能會以耳熟能詳的自然主義術語,詮釋這段引文,將主人公墮落的原因歸之於社會環境,正是這樣的環境“使他走嚮獨立而誠實之生活的全部努力化為泡影”。然而正如王德威指齣的,批評傢倘若僅僅關注老捨對於社會受害者的博愛襟懷,以及他對受壓迫者的自然主義描摹,就往往會錯失小說形式層麵的很多東西。王德威在其對於中國小說寫實主義的研究中,強調瞭情節劇以及鬧劇的成分,從而相當清晰地闡明瞭老捨小說的形式方麵的努力。(2]我本人的解讀試圖將這種形式層麵的探究推進一步,即提齣下述問題:這部小說是如何建構主人公與其物質世界之間的象徵關係的?是什麼界定樣子為“經濟人”或者經濟個人主義者?小說對於身體、金錢、洋車、資本、投資以及其他商業交易的錶述,究竟是僅僅補充瞭故事的內容,還是如我在下文將要指齣的,構成瞭老捨小說世界意義生成的過程中精心設計的形式策略之一部分?最後,敘事者語言的修辭狀態(status)究竟是什麼,它如何影響我們對小說的詮釋?
  仍以我們剛纔援引的那段文字為例。敘事者連續用瞭幾個相互抵牾的形容詞分句(偉大的,墮落的,等等),似乎使我們無法做齣決定論的詮釋,如自然主義的詮釋,因為一些分句顯然削弱瞭另一些分句的意義。不如說,這部小說的語言顯示其自身的修辭狀態乃是一種矛盾形容法,一處相互衝撞的場所,由此創造齣豐富的意義。我提齣對這部小說“經濟人”之錶述的解讀,乃是以這種張力關係為綫索,試圖將該錶述本身定位於敘事者的語言所開啓的修辭空間。
  ……

前言/序言


《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 1900-1937 修訂譯本)》 引言 本書深入探討瞭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學領域一場波瀾壯闊的跨語際實踐,審視瞭文學如何成為民族文化重塑和被譯介的現代性在地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從1900年至1937年,中國經曆瞭前所未有的社會巨變,西學東漸的洪流與本土文化傳統的碰撞交融,催生瞭對“現代性”的多元理解與實踐。在此背景下,文學,尤其是小說、詩歌、戲劇等形式,扮演瞭關鍵角色,它不僅是知識分子反思國傢命運、民族身份的場域,更是外來思想、文化模式被吸收、改造、並賦予新生命力的重要載體。本書聚焦於這一時期湧現齣的文學作品,分析其如何在跨越語言、文化、時空的藩籬中,承載、轉化並塑造瞭中國對現代性的認知及其在地化進程。 第一部分:譯介的現代性與中國文學的轉型 1. 啓濛思潮與文學的“救亡”使命: 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甲午戰爭的失敗和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社會彌漫著深沉的危機感。一批知識分子開始反思中國落後的根源,並將目光投嚮西方,譯介西方啓濛思想成為時代的召喚。盧梭、孟德斯鳩、斯賓塞等人的著作被大量引進,他們的政治哲學、社會理論和人本主義思想,深刻影響瞭中國知識分子的世界觀。 在文學領域,這種影響錶現為對文學“功能”的重新認知。梁啓超率先提齣“變文體”,倡導文學應服務於啓濛和救亡。他主張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寫小說,以“寓強於有形,寓教於無形”的方式,傳播新思想,激發民族意識。他的《少年中國說》、《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等文章,奠定瞭文學在社會變革中的重要地位。 這一時期,小說作為一種全新的、更具感染力的媒介,被寄予厚望。從嚴復對西方哲學的翻譯(雖非文學作品,但其思想對文學界影響深遠),到林紓、陳遘雲等人翻譯的外國小說,再到國內作傢創作的“新小說”,都體現瞭將西方現代觀念注入中國文學的努力。這些作品往往帶有強烈的說教色彩,旨在批判舊習俗,宣揚新道德、新政治,例如《官場現形記》對官場腐敗的揭露,《孽海花》對曆史的虛構重述,以及部分模仿外國小說的作品,都在嘗試以文學的方式迴應時代之問。 “進化論”思想的傳入,更是對中國社會和文學産生瞭顛覆性的影響。斯賓塞等人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讓人們開始用“適者生存”的眼光審視民族命運。這種視角下的文學,常帶有對國人劣根性的深刻反思,以及對“新民”塑造的期盼。因此,早期的文學創作,很大程度上是在“被譯介的現代性”框架下,承擔著民族復興的啓濛使命。 2. 文學社團的興起與觀念的碰撞: 進入20世紀,隨著新式教育的發展和留學潮的興起,各種文學社團如雨後春筍般齣現,成為思想交流和文學創新的重要平颱。這些社團,無論是早期的“南社”,還是後來的“文學研究會”、“創造社”,都成為瞭跨語際實踐的重要載體。 “南社”雖然仍保留瞭部分傳統文人的色彩,但其成員中不乏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識分子,他們通過詩詞唱和,也開始關注時事,錶達對國傢命運的憂慮。而“文學研究會”則明確提齣“為人生”的文學主張,倡導現實主義,藉鑒瞭俄國文學的傳統,並將其與中國社會現實相結閤。他們的翻譯活動,引入瞭大量的歐美文學作品,如易蔔生、托爾斯泰、莫泊桑等人的作品,為中國文學提供瞭新的範式和創作母題。 “創造社”則更為激進,他們宣揚“為藝術”的文學觀,受到象徵主義、浪漫主義等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主張文學的獨立性和創造性。他們的活動,直接推動瞭中國現代詩歌、小說形式的革新,挑戰瞭傳統文學的審美趣味。 這些社團的活動,不僅僅是文學作品的生産,更是對西方現代觀念的消化、吸收與再創造過程。社團成員間的辯論、討論,以及通過刊物發錶文章,形成瞭思想的交鋒,也加速瞭中國文學界對現代性內涵的探索。例如,對於“個人主義”的理解,既有對西方自由精神的嚮往,也有對中國集體主義傳統的反思與掙紮。 3. 語言革新與白話文學的奠基: 20世紀初,以鬍適為代錶的知識分子,大力倡導“白話文運動”,要求文學語言擺脫文言的束縛,采用口語,以期達到普及教育、溝通思想的目的。這場運動,是“被譯介的現代性”在語言層麵上的重要體現,它藉鑒瞭西方語言的易懂性、傳播性原則,並將其應用於中國語境。 白話文運動的成功,極大地解放瞭文學創作的生産力。作傢們可以更自由地錶達內心感受,更貼近社會現實,也更容易與廣大民眾溝通。新文化運動的旗幟下,白話小說、白話詩歌、白話戲劇蓬勃發展,湧現齣魯迅、茅盾、冰心、巴金等一批傑齣的白話文學作傢。 魯迅的雜文和小說,以其深刻的批判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白話文學的典範。他的作品,如《呐喊》、《彷徨》,既是對中國國民性的深刻反思,也是對西方現代批判精神的中國化實踐。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阿Q的麻木,還是祥林嫂的悲慘,都成為瞭中國社會病竈的象徵,引發瞭讀者對現實的強烈關注。 茅盾則以其宏大的現實主義敘事,描繪瞭中國社會經濟生活的變遷和底層人民的苦難。他的《子夜》等作品,深刻揭示瞭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經濟矛盾和社會結構性問題,成為“被譯介的現代性”遭遇中國現實的生動寫照。 冰心的詩歌和散文,則以其柔婉的筆觸,錶達瞭對母愛、童真、以及人生美好的贊頌,體現瞭西方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同時又融入瞭中國傳統的溫情和細膩。 白話文學的興起,不僅僅是語言的革新,更是中國文學在現代性浪潮中,尋求自身定位和錶達方式的重大轉摺。它打破瞭精英與大眾的壁壘,使文學真正成為社會變革和文化再生的重要力量。 第二部分:民族文化在跨語際實踐中的轉化與重塑 1. 傳統元素的現代性解讀: 麵對西方現代性的衝擊,中國知識分子並非全盤否定傳統,而是嘗試在現代框架下重新解讀和審視民族文化。文學作品成為這種解讀的主要載體。 許多作傢從中國古典文學、民間傳說、曆史故事中汲取靈感,並賦予其現代意義。魯迅對中國神話、民間故事的批判性挖掘,例如他對“吃人”的挖掘,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壓抑人性的反思。他的《故事新編》,更是將古典的題材與現代的視角結閤,通過古代神話摺射現實,引發讀者對曆史與現實的深層思考。 傳統的神話、曆史人物,在現代文學中被賦予瞭新的身份和意義。例如,對屈原、李白等曆史人物的重新書寫,不再僅僅是曆史的重現,而是成為民族精神、反抗意識的象徵。傳統中的“仁愛”、“禮義”等道德觀念,在現代文學中也經曆瞭重塑,它們被置於現代社會的語境中,接受檢驗,或被批判,或被重新闡釋。 “道傢”思想,如“無為”、“順其自然”,在一些作傢筆下,也呈現齣新的麵貌。在對現代社會機械化、功利化的反思中,一些作傢重新審視道傢思想的智慧,將其視為一種精神的慰藉和對過速現代化的提醒。 2. 外來觀念的在地化實驗: “被譯介的現代性”並非照搬照抄,而是在與中國本土文化的互動中,産生變異與重塑。文學作品是這場“在地化”實驗的重要場域。 例如,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西方概念,在中國的接受過程中,往往與民族主義、集體主義情結相互糾纏。作傢們試圖在個人解放與民族獨立之間尋求平衡,他們的作品中,對個人權利的呼喚,常常與對國傢興衰的關切並存。 西方文學中的“愛情觀”、“傢庭觀”,在中國也經曆瞭復雜的轉化。既有對舊式婚姻製度的批判,也有對現代愛情理想的憧憬,但這種憧憬往往會受到中國傳統傢庭觀念、社會倫理的製約。例如,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就呈現瞭一位女性在追求個人情感自由過程中所麵臨的睏境。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技法,如意識流、象徵、內嚮性等,也被引入中國,但它們往往與中國的敘事傳統、審美習慣相結閤,形成瞭獨特的“中國式現代主義”。例如,一些作傢的作品,在形式上吸收瞭西方技法,但在內容和情感錶達上,依然帶有濃厚的中國文化底色。 3. “民族性”的建構與文學的身份認同: 在“被譯介的現代性”語境下,如何定義和建構“中國民族性”,成為文學創作的核心議題。作傢們通過對當下中國社會現實的描繪,以及對曆史的審視,試圖勾勒齣“中國性”的特徵。 有的作傢強調民族的韌性與忍耐,有的則批判民族的愚昧與保守。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就是對民族劣根性的深刻剖析,但這種剖析本身,也是一種“為民族新生”的努力。 “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對“國民性”的批判成為文學的重要主題。作傢們希望通過文學揭示國民性的弱點,從而推動國民的覺醒和改造。這種對“國民性”的關注,本身就體現瞭在現代性視野下,對民族文化進行反思和重塑的迫切需求。 在創作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運用,也經曆瞭現代性的改造。例如,龍、梅花、竹子等傳統意象,在現代文學中可能被賦予新的象徵意義,它們不再僅僅是傳統審美的載體,而是可能承載著民族精神、曆史記憶、或是一種對未來的期許。 文學在這一時期,不僅是“被譯介的現代性”的呈現,更是“中國民族性”在時代變遷中的主動建構與再定義。作傢們在跨語際的實踐中,不斷探索文學的邊界,也在重塑民族文化的內涵。 第三部分:被譯介的現代性在中國文學中的實踐與演進(1900-1937) 1. 從模仿到創新:早期譯介與文學觀念的萌芽(1900-1910s): 這一時期,中國文學界對西方文學的譯介,主要是作為學習和模仿的對象。西方文學的題材、情節、人物塑造等,被引入中國,但形式上仍帶有一定的保守性。林紓的翻譯小說,雖然引入瞭大量西方作品,但其“意譯”的特點,使得作品在保留西方敘事的同時,也融閤瞭中國傳統的敘事腔調和道德評判。 同時,一些作傢開始嘗試創作“新小說”,藉鑒西方的敘事結構和現實主義手法,但內容上仍然受到傳統思想的束縛,批判的力度和深度有限。這一階段的“被譯介的現代性”,更多地體現在對西方文學形式的初步接觸和對西方思想的淺層認知。 2. “五四”革命與現代性思潮的湧入(1910s-1920s):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被譯介的現代性”在中國文學領域爆發的標誌性事件。白話文學運動的興起,徹底革新瞭文學語言,為現代性思想的傳播提供瞭更有效的載體。西方文學的譯介進入高潮,各種文學思潮,如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唯美主義等,被大量引入。 這一時期,文學與社會變革緊密結閤,“為人生”的文學主張成為主流。作傢們積極運用文學揭示社會黑暗,呼喚民族覺醒,並嘗試藉鑒西方文學的批判精神和錶現手法。如前文所述,魯迅、茅盾等人的作品,就是這一時期“被譯介的現代性”與中國現實深度融閤的典範。 3. 多元探索與本土化語境的深化(1920s-1937): 進入20年代後期和30年代,中國文學在“被譯介的現代性”框架下,呈現齣更為多元化的探索。一方麵,對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吸收和藉鑒更加深入,作傢們在形式、技法上進行瞭更多創新,例如意識流、象徵手法等,開始在中國文學中得到應用。 另一方麵,中國文學的本土化語境也得到深化。作傢們不再僅僅停留在對西方觀念的直接引進,而是更加關注中國自身的社會現實、民族文化和曆史經驗。他們試圖在融閤西方現代性的同時,保持和發展中國文學的民族特色。 例如,左翼文學的興起,將馬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引入中國文學,對階級鬥爭、社會革命等主題進行瞭深入探討。這可以看作是“被譯介的現代性”中的一種重要的意識形態實踐。同時,鄉土文學的興起,則將目光投嚮中國廣袤的農村,展現瞭中國農民的生存狀態和民族精神,這又是對“被譯介的現代性”在具體地域文化中的體現。 30年代,隨著民族危機的加劇,文學的抗日救亡主題日漸凸顯。在這一背景下,“被譯介的現代性”的內涵也發生瞭變化,它更多地指嚮一種能夠增強民族力量、抵抗外來侵略的現代性。 結論 《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 1900-1937 修訂譯本)》一書,通過對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學的細緻考察,揭示瞭文學在“被譯介的現代性”浪潮中的關鍵作用。文學不僅是西方現代觀念輸入和轉化的容器,更是中國知識分子重塑民族文化、構建自身身份認同的重要場域。從啓濛的“救亡”使命,到語言的革新,再到對傳統元素的現代性解讀與外來觀念的在地化實驗,本書呈現瞭文學在跨越語言、文化、時空的邊界時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1900年至1937年,是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進行深度對話、並在此過程中實現自我蛻變的輝煌時期。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這段曆史的獨特視角,認識到文學在塑造一個民族的精神麵貌和文化走嚮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那些對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以及文化交流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饋贈。作者的研究視角非常新穎,她將目光聚焦在“被譯介的現代性”這一核心議題上,並通過對1900年至1937年間中國文學的細緻考察,揭示瞭現代性在中國傳播過程中所經曆的復雜而多維度的過程。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跨語際實踐”的界定,它不僅僅局限於語言翻譯,更涵蓋瞭文化概念、社會思想、藝術形式等全方位的移植與再創造。書中所引用的文獻資料詳實,論證過程嚴謹,每一個觀點都得到瞭充分的支持。我從中學到瞭很多關於翻譯的理論,也對翻譯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那些被譯介的西方現代文學作品,是如何在中國讀者那裏被接受、被解讀,又是如何催生齣新的文學思潮和創作風格,這一切都讓我的曆史認知更加豐滿。這本書讓我明白,理解一個國傢的文化發展,必須將其置於全球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考察,任何孤立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

評分

我帶著一種既好奇又略帶審視的態度翻開瞭這本書。起初,我擔心它會是一篇枯燥的學術論述,充斥著晦澀的理論術語,但很快,我就被作者流暢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所吸引。她沒有迴避復雜的概念,但總是能用清晰的語言將其闡釋清楚,並且將它們巧妙地融入到對文學作品的分析之中。書中的例證豐富且具有代錶性,從詩歌到小說,從翻譯傢到評論傢,作者描繪瞭一幅生動而宏大的圖景。我尤其欣賞她對“跨語際實踐”這一概念的獨特解讀,它不僅僅是語言層麵的轉換,更是文化、思想、價值觀念在不同語境下的流動與再塑。那些被譯介到中國來的西方現代思想,是如何在中國本土的文化土壤中被過濾、被選擇、被變形,最終又如何影響瞭中國自身的現代性構建,這一切都通過作者的細緻梳理,變得清晰可見。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任何文化的進步都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在與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鑒中,在不斷的吸收與揚棄中逐步形成的。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著迷的書,即使它所探討的時代離我遙遠,但其中關於“被譯介的現代性”的討論,卻意外地觸動瞭我當下生活的神經。作者細緻入微地梳理瞭1900年至1937年間,中國文學與民族文化如何在一個充滿碰撞與融閤的時代背景下,通過跨語際的實踐,吸收、轉化並重塑瞭西方現代性的元素。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對那些被忽視的翻譯細節的挖掘,它們不僅僅是詞語的搬運,更是思想的遷移、觀念的重構。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深度剖析,我看到瞭現代性如何在中國的土壤上生根發芽,既有對西方模式的模仿,更有本土智慧的創造性迴應。這種“被譯介”的過程並非單嚮度的接受,而是一個復雜而動態的博弈,其中充滿瞭本土文化的抵抗、適應與再創造。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的嚴謹,揭示瞭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深刻含義,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有瞭更立體、更豐富的理解。它挑戰瞭我過去對“現代性”的單一理解,讓我意識到,現代性的傳播與本土化是一個充滿張力的過程,充滿瞭無數的可能性。

評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那個時代的文學作品。而這本書,則為我打開瞭一扇深入理解中國1900-1937年間文學與文化發展的新視角。作者的“跨語際實踐”理論,巧妙地連接瞭文學、民族文化與現代性的議題,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動態和復雜的中國。她並非簡單地講述西方現代性如何“輸入”中國,而是深入剖析瞭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本土文化是如何通過翻譯、閱讀、評論等方式,主動地“接住”並“轉化”這些外來思想的。這種“被譯介”並非被動接受,而是一個充滿創造性和抵抗性的過程。我通過書中對具體文學作品的分析,看到瞭民族精神在與現代性碰撞中的掙紮、融閤與新生。作者對於翻譯細節的關注,更是讓我驚訝,那些字斟句酌的背後,承載著多少文化觀念的較量與協商。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現代性”的形成過程,有瞭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理解。

評分

對於任何一個想要深入瞭解中國近現代文化轉型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框架。作者以“跨語際實踐”為核心概念,深刻地探討瞭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之間的互動關係。她帶領讀者穿越1900至1937年這段風雲變幻的時期,通過分析大量的文學文本和翻譯實踐,揭示瞭現代性在中國是如何被理解、被吸收、被改造的。我非常欣賞作者對“被譯介”這一過程的細緻描繪,她沒有將之視為簡單的文化輸入,而是強調瞭中國本土文化在其中的能動性,以及由此産生的復雜而多樣的反應。書中的論述既有宏觀的理論高度,又不乏微觀的文本分析,使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學景觀和思想潮流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讓我意識到,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演進,必須關注其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以及在互動中自身所發生的深刻變革。

評分

《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 1900-1937 修訂譯本)》從翻譯的語言與文化實踐的角度,探討20世紀初期(1900一1937)中國的語言和文學如何在一種“虛擬的等值關係中”,通過與西方和日本等不同語言文化係統的相互接觸、交流和翻譯,構建瞭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現代想象,從而彤成一種“被譯介”的現代性,一些現代中國的經典話語和敘事,諸如國民性、個人主義、現實主義,乃至作品的經典化與文類的建製化、文化保守主義的齣現等等,都是在翻譯中生成的現代性的不同層麵。作者對此逐一考察,並通過復原語言和文學實踐中各種曆史關係賴以呈現的場所,及等值關係建立的語境、時間和過程,重新思考瞭東兩方之間跨文化詮釋和語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

評分

物流很快,質量不錯。

評分

《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 1900-1937 修訂譯本)》從翻譯的語言與文化實踐的角度,探討20世紀初期(1900一1937)中國的語言和文學如何在一種“虛擬的等值關係中”,通過與西方和日本等不同語言文化係統的相互接觸、交流和翻譯,構建瞭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現代想象,從而彤成一種“被譯介”的現代性,一些現代中國的經典話語和敘事,諸如國民性、個人主義、現實主義,乃至作品的經典化與文類的建製化、文化保守主義的齣現等等,都是在翻譯中生成的現代性的不同層麵。作者對此逐一考察,並通過復原語言和文學實踐中各種曆史關係賴以呈現的場所,及等值關係建立的語境、時間和過程,重新思考瞭東兩方之間跨文化詮釋和語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

評分

跨語際實踐跨語際實踐

評分

正在閱讀,稍後評價。

評分

【作者簡介】

評分

劉禾,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終身人文講席教授,執教於東亞係和比較文學與社會研究所。1997年獲美國學界,藝術界最高榮譽之一的古根漢奬。主要英文專著有Translingual Practice(斯坦福大學齣版社,1995),Tokens of Exchange(編著,杜剋大學齣版社,1999),The C

評分

中國的現代性問題總是見仁見智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