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8-2014替代SL 58-93):水文测量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Geodesic Survey in Hydrology]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8-2014替代SL 58-93):水文测量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Geodesic Survey in Hydr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水利行业标准
  • SL 58-2014
  • SL 58-93
  • 水文测量
  • 测量规范
  • 规范
  • 行业标准
  • 水利
  • 测绘
  • 地理信息
  • 工程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1701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343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pecification for Geodesic Survey in Hydrology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3
字数: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8-2014替代SL 58-93):水文测量规范》适用于水文站网建设,水文测验.水文调杏的三、四、五等高程测量,河道断面测量及地形测量。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高程测量
2.1 一般规定
2.2 水准测量基本要求
2.3 水准点设置
2.4 水准观测
2.5 跨河水准测量
2.6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2.7 卫星定位高程测量
2.8 水准点引测
2.9 水准点校测
2.10 水尺零点高程测量
2.11 洪水痕迹和大断面控制桩(点)高程测量

3 断面测量
3.1 距离与起点距测量
3.2 水深测量
3.3 大断面测量
3.4 纵断面测量

4 地形测量
4.1 一般规定
4.2 平面控制测量基本规定
4.3 导线测量
4.4 三角测量
4.5 卫星定位平面控制测量
4.6 控制点展绘与加密
4.7 陆地地形测量
4.8 水下地形测量
4.9 数字测图
4.10 地形图编绘

附录A 水尺零点高程测量记载表与填制说明
附录B 断面测量记载表
标准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水文测量规范》(SL 58-2014 替代 SL 58-93)内容概述 本书涵盖的主要内容聚焦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水文测量的技术规范与要求,是指导水文观测、数据采集、成果报告等工作的核心标准。 第一章 总则 本章阐述了本规范制定的目的、适用范围以及基本原则。标准明确了水文测量在水资源管理、防洪抗旱、水利工程设计与运行中的基础性地位。强调了测量的准确性、可靠性与统一性,为全国范围内的水文工作提供了一套统一的技术语言和操作标准。同时,界定了本规范的法律效力及其与其他相关水文、测绘标准的衔接关系。 第二章 术语和定义 本章系统性地界定了水文测量领域中涉及到的关键专业术语。这些定义包括但不限于: 基准面与基准线: 明确了高程和水平控制的基准点设定。 水文站点类型: 对水位站、流量站、蒸发站、水质采样点等不同功能站点的定义和区分。 测量要素: 详细界定了水位、流量、流速、含沙量、水温、冰情等核心水文要素的精确测量概念。 测量精度与误差: 对不同等级测量任务所需达到的精度要求及误差控制范围进行了量化说明。 第三章 测量基本技术要求 本章是规范的核心技术指导部分,对水文测量的基础技术要求进行了详尽规定: 3.1 测绘基准控制 平面控制: 要求采用国家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规定了控制点的布设密度、观测方法(如导线测量、GPS联测)和精度要求。 高程控制: 明确了高程系统的采用,规定了水准测量的等级划分、仪器精度及复测要求,确保所有水位观测基点具有统一的高程基准。 3.2 水位测量技术 测站基础结构要求: 对水位观测井、尺类(标尺、尺码)的安装位置、形式、材料和维护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结构稳定,观测无障碍。 水位观测方法: 详细规定了人工观测(如利用尺类直接读数)和自动记录(如使用水位自动记录仪、压力传感器)的操作规程。 水位流速法流量测验: 规定了在特定断面进行水位-流量关系测验时的断面选择原则、测点布设密度(包括垂线和流速层位的选择)以及流速仪器的检校要求。 3.3 流量测量技术 流速法测量: 详细规定了采用流速仪进行流量测算的步骤,包括: 断面选择标准: 保证水流平顺、无障碍。 垂线布置: 规定了垂线数量与间距,特别是对宽浅河流和深槽河流的要求差异。 流速测点深度: 明确了 0.2 倍深度法、0.6 倍深度法以及多点法在不同水深下的应用细则。 数据处理: 规定了如何利用测得的流速和面积计算单宽流量及总流量。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建立与校核: 规定了建立和维持水位流量关系曲线(Q-H 曲线)所需的测量频率、数据点的覆盖范围(丰水、平水、枯水)以及曲线的周期性校核要求。 3.4 特殊水文要素测量 含沙量测量: 规定了悬沙和推移质的采样器选择、采样位置(垂直分布)、采样操作流程,以及实验室悬沙浓度的测定方法。 水温测量: 规定了水温计的精度要求、测量深度(通常与流速点对应)和观测频率。 冰情观测: 针对冰期水文站点的特殊要求,规定了冰情(如浮冰、冰坝、封河、开河)的观测内容、记录方式及安全措施。 第四章 测量成果整理与报告 本章规范了水文测量数据的质量控制和成果的最终表达形式: 原始记录要求: 规定了观测记录簿、仪器检校记录、现场草图等必须包含的项目和记录格式,强调了记录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数据质量控制: 明确了对原始数据进行审核、校验、剔除异常值的流程,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成果报告编制: 规定了水文年报、专题测量报告(如断面特征报告、Q-H 曲线报告)的结构要素,包括控制点成果表、测验成果表、误差分析报告等。 第五章 仪器设备管理与维护 本章关注水文测量所依赖的硬件基础: 仪器分类与标准: 对水位计、流速仪、测深仪、采样器等主要仪器的技术指标和型号选择进行了指导。 检校与校准: 详细规定了各类仪器投入使用前、定期使用中以及报废前的检校周期、方法和允许的误差范围,确保仪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设备维护与保养: 针对不同气候条件(如冰冻、高温、潮湿)下仪器的存放、运输和日常维护提出了具体要求。 附录 附录部分提供了必要的量纲符号、计算公式示例、常用换算系数表,以及水文测站设计和观测表格的参考样式,作为主规范条文的有效补充和工具支持。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规范的初版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逻辑架构异常严谨和清晰。全书的章节划分层次分明,从基础理论的阐述到具体实施步骤的讲解,过渡自然流畅,完全遵循了水文测量工作的实际流程。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关键的技术节点上都提供了详尽的解释和案例分析,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专业领域的大门,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对于我们这些已经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而言,它也像一本精准的“校准器”,能够帮助我们回顾和修正以往可能存在的操作偏差。章节之间的衔接处理得非常巧妙,每一个部分的知识点都像是精密齿轮一样咬合在一起,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坚固的技术标准框架,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需要跳跃式思考才能理解的断层。

评分

这本书在描述测量方法时的那种细致入微,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应该做什么”,而是深入到“如何以最高标准完成”的层面。比如,在描述特定仪器的使用规范时,它会详细到环境温度、湿度对读数的影响范围,以及如何进行现场校准的步骤顺序,每一个小小的操作细节都被提升到了规范的高度。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数据质量控制和误差分析部分的阐述,这部分内容写得非常透彻,不仅指出了潜在的误差来源,还提供了量化分析和修正的数学模型,这对于保证测量成果的可靠性是决定性的。读完这部分,感觉自己对“精确”二字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仿佛每一次测量都背负着沉甸甸的责任感和科学的严谨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着清晰有力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专业而可靠的感觉。内页的纸张质感相当不错,光滑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印刷的清晰度毋庸置疑,那些复杂的图表和符号都清晰锐利,细节分毫不差,这对于需要精确参考的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装订方面,我特别欣赏它采用的锁线胶装工艺,翻阅时书页可以平摊得很彻底,不论是查阅中间部分还是边角的内容,都非常方便,不像有些书籍翻开后就会发出令人不快的“吱嘎”声,这本在细节处理上确实体现了出版社对读者的尊重。而且,书籍的尺寸适中,拿在手里有分量感,但又不至于太笨重,很适合带到野外工作现场进行随时查阅和对比,这无疑大大提升了其实用价值。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在野外工作的技术人员,我非常关注规范的适用性和前瞻性。这套标准在确保传统测量精度的同时,对引入新兴技术和设备的兼容性考虑得非常周到。它并没有固步自封于过去的技术路线,而是将现代化的信息采集、数据传输和三维建模等概念融入了整体框架之中,使得这份规范在指导当下工作的同时,也为未来的技术升级预留了足够的空间。这种与时俱进的编写理念,让这份标准不仅仅是一份历史性的文献,更是一份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指导文件。它确保了我们的测量成果在进行跨专业(比如与地理信息系统或水利工程设计部门)对接时,能够拥有共同的语言和统一的质量基准,避免了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和返工。

评分

阅读这本规范给我的最大精神收获是,它彻底矫正了我对“水文测量”这一职业的认知高度。在此之前,我可能更多地将它视为一项技术性的工作,依赖于经验和直觉。但这本书通过其详尽的理论支撑和近乎苛刻的操作要求,让我明白,水文测量是连接自然现象与工程决策之间最关键的桥梁,它必须建立在最坚实、最科学的数学和物理基础上。每一次的读后感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强调的不仅仅是结果的数字,更是获取数字过程中的每一步规范性操作所蕴含的科学态度。这种将每一个动作都提升到“规范”层面的要求,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自身职业的敬畏心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