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 |
| 序 《长安古乐曲谱辑存》是李健正先生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重大招标项目成果,即将付梓,嘱我作序。与李先生合作多年,深知这些曲谱在李先生心中的价值,愿谈谈与大家分享。 长安古乐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项目。它以成套乐器和乐谱再现古曲,是世界文明古国中W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千年宫廷和都市乐种,在世界音乐界和史学界具有极高地位,被誉为“世界音乐活化石”。学界自五十年代起就有人开始研究。几十年来,李先生是收集、整理、破译长安古乐谱用力Z勤,坚持时间Z久,成就Z卓著的学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出版了《Z新发掘唐宋歌曲》, 2010年出版了“唐宋音乐三书”《新版Z新发掘唐宋歌曲》《大唐长安音乐风情》《长安古乐研究》,现在又出版了《长安古乐曲谱辑存》。 乐谱是长安古乐传世载体,但学界收集、整理、发布乐谱工作一直不够理想。古乐谱散见于民间,解放初期大约有一百本左右。W革时古乐表演中断,乐谱或弃或毁;有些学者借阅不还,使藏者不愿意示人;认为古谱有经济价值,藏者不轻易示人。目前高校、科研院所、古谱研究者、民间收藏者手中,都有一些乐谱,学界无法共享。有些学者虽然发表了一些古谱,但多非古谱原文,且数量有限。长此以往,古乐谱难逃散亡命运。李先生出于这种担忧,决定把自己几十年抄录、复印古谱原样公开出版,意在引起人们重视古谱收集,李先生把这叫“还谱于民”。这是公私所藏Z大一宗长安古乐谱,是长安古乐谱一次大汇集,共三十二本,近两千首。笔者希望李先生“还谱于民”义举能引起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重视,收集其他散落乐谱,使更多古谱公诸于世。这批古乐谱是李先生长期辛苦寻访得来,李先生毅然将这些珍贵资料公开出版,完全出于一个学者对所从事事业的热爱。 李先生还有一个愿望是将长安古乐研究成果服务于当下文化建设。记得2007年北京奥运会前一年,在第一届乐府歌诗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对我说:“如果能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倾杯乐》该有多好!可惜从现在开始训练已经来不及了。”我惊叹李先生创意之妙:且看新旧唐书对舞马舞《倾杯乐曲》的记载: 玄宗在位多年,善音乐,若宴设酺会,即御勤政楼。……天子开帘受朝。礼毕,又素扇垂帘,百僚常参供奉官、贵戚、二王后、诸蕃酋长,谢食就坐。太常大鼓,藻绘如锦,乐工齐击,声震城阙。……太常乐立部伎、坐部伎依点鼓舞,间以胡夷之伎。日旰,即内闲厩引蹀马三十匹,为《倾杯乐曲》,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板床,乘马而上,抃转如飞。又令宫女数百人自帷出击雷鼓,为《破阵乐》、《太平乐》、《上元乐》(《旧唐书?音乐志》)。 玄宗又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倾杯》数十曲,壮士举榻,马不动。乐工少年姿秀者十数人,衣黄衫、文玉带,立左右。每千秋节,舞于勤政殿下,后赐宴设酺,亦会勤政楼(《新唐书?音乐志》)。 这是何等壮观广场音乐表演!百官、贵戚、皇后、诸蕃酋长一起观看,这太适合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了。汉唐是中国历史的辉煌时期,音乐是时代精神的灵动记忆,将盛唐音乐表演再现于二十一世纪国际盛会,展示中华文化之悠久与魅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当时完全有条件再现这一表演:一、李先生破译的长安古乐谱中就有《倾杯乐曲》;二、盛唐宰相张说有多首《倾杯乐舞马词》留存至今;三、上述记载详细描述了表演场景。可惜这一创意没有渠道送给大导演张艺谋。 李先生心中还有更大愿望,即重写中国音乐史。近代以来,中国音乐史学界因普遍接受西方音乐学观念和方法,将中国音乐史纳入到西方音乐学言说体系。例如民国时期王光祈著《中国音乐史》就完全根据西方音乐观念和方法来看中国音乐史,内容主要是“律”、“调”、“谱”、“器”、“乐队”、“舞乐”、“歌剧”、“器乐”等问题。王光祈的描述为国人树立起描述中国音乐史的范式,此后学界一直把研究重点放在这些技术层面上。这样的描述严重遮蔽了中国音乐史光彩。中国是礼乐大国,音乐上有很多发明创造,需要学者立足于中华文化,拿出自主设计、自主创新的勇气,重新描述中国音乐史。 李先生年逾古稀,退休已经近二十年,对长安古乐研究仍然孜孜以求。我们在感佩李先生精神之余,应该为李先生做些什么。如果有谁能为其组织一个团队,专门从事长安古乐研究,必然大有收获。 |
拿到《长安古乐曲谱辑存(全四册)H》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厚重感”。这种厚重感,既体现在它精良的装帧和庞大的篇幅上,更体现在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分量上。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音乐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套系统、权威的曲谱资料来深入学习,而这套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 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书中收录的丰富多样的乐谱所震撼。从宫廷宴乐的庄重典雅,到民间器乐的活泼灵动,再到佛教音乐的庄严神圣,几乎涵盖了长安古乐的各个方面。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所有乐谱符号的演奏细节,但书中详尽的考证、注释以及对乐曲背景的介绍,都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音乐生活的大门。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一些经典曲目的记录,比如《秦王破阵乐》等,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珍贵的资料,更接近那个辉煌的音乐世界。
评分这套《长安古乐曲谱辑存(全四册)H》不仅仅是一本曲谱集,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我一直对唐代的长安文化充满好奇,而音乐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翻阅这些古老的乐谱时,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辉煌与韵味。 书中收录的曲谱种类繁多,涵盖了从宫廷雅乐到民间小调的诸多方面。虽然我对于很多乐谱符号并不完全熟悉,但书中所附的详细注释和背景介绍,为我理解这些乐谱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一些失传曲目的考证和复原性探讨感到印象深刻,这让我看到了研究者们的匠心独运和对历史的敬畏。
评分初次翻阅这套《长安古乐曲谱辑存》,我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并非因为我有多么专业的音乐背景,而是被书中传递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韵味所打动。那些古老的乐谱,像是穿越时空而来的信使,低语着千年前长安城的繁华与韵事。我不是音乐家,也无法真正演奏出其中的奥妙,但作为一名普通的文化爱好者,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 书中大量的曲谱,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藏。虽然很多乐谱符号我并不完全理解,但通过书中提供的注释和部分白话解读,我逐渐能够领略到不同乐曲的情感表达和风格特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宫廷乐和民间乐的区分,以及对一些著名乐曲的背景介绍。这些内容让我不仅仅是在看乐谱,更是在阅读一段段生动的音乐史。
评分《长安古乐曲谱辑存(全四册)H》这本书,初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装帧和内页泛黄的质感所吸引。这并非市面上常见的精装华丽,而是一种沉静的、历史的厚度。翻开第一页,那些古老的曲谱便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耳边依稀回荡起盛唐宫阙深处的丝竹管弦之声。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音乐,尤其是乐府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苦于寻找系统、权威的古乐曲谱资料,而这套《长安古乐曲谱辑存》无疑填补了我的一个巨大空白。 书中收录的曲谱,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从那些古朴的符号中,我看到了无数音乐史学家和研究者的心血,他们如同考古学家一般,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一点点地挖掘、整理、校订,最终呈现出如此详尽的面貌。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霓裳羽衣曲”的一些版本,虽然我知道原曲已难复原,但书中提供的不同时期、不同传抄本的曲谱对照,以及详细的考证注释,让我得以窥见其曾经的辉煌轮廓。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当我收到《长安古乐曲谱辑存(全四册)H》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一直以来,我对古代音乐的了解都停留在比较碎片化的层面,比如零星的史书记载,或是经过现代改编的乐曲。这套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搭建了一个系统学习的平台。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但书中详尽的曲谱和随附的考证,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长安古乐的绝佳机会。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浏览其中收录的曲目,尤其是一些宫廷宴乐和祭祀乐的曲谱。我尝试去理解那些古老的记谱方式,虽然过程有些吃力,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感到收获颇丰。书中对于一些乐曲的流传演变、演奏技法以及背后故事的阐述,都极具启发性,让我得以触摸到那个遥远时代的音乐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