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古乐曲谱辑存(全四册)H

长安古乐曲谱辑存(全四册)H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琴谱
  • 古乐
  • 长安
  • 乐谱
  • 传统音乐
  • 中国古典音乐
  • 文化
  • 历史
  • 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景华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
ISBN:9787501356386
商品编码:11594584872

具体描述

前言[  -  ]  
 


《长安古乐曲谱辑存》是李健正先生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重大招标项目成果,即将付梓,嘱我作序。与李先生合作多年,深知这些曲谱在李先生心中的价值,愿谈谈与大家分享。
长安古乐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项目。它以成套乐器和乐谱再现古曲,是世界文明古国中W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千年宫廷和都市乐种,在世界音乐界和史学界具有极高地位,被誉为“世界音乐活化石”。学界自五十年代起就有人开始研究。几十年来,李先生是收集、整理、破译长安古乐谱用力Z勤,坚持时间Z久,成就Z卓著的学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出版了《Z新发掘唐宋歌曲》, 2010年出版了“唐宋音乐三书”《新版Z新发掘唐宋歌曲》《大唐长安音乐风情》《长安古乐研究》,现在又出版了《长安古乐曲谱辑存》。
乐谱是长安古乐传世载体,但学界收集、整理、发布乐谱工作一直不够理想。古乐谱散见于民间,解放初期大约有一百本左右。W革时古乐表演中断,乐谱或弃或毁;有些学者借阅不还,使藏者不愿意示人;认为古谱有经济价值,藏者不轻易示人。目前高校、科研院所、古谱研究者、民间收藏者手中,都有一些乐谱,学界无法共享。有些学者虽然发表了一些古谱,但多非古谱原文,且数量有限。长此以往,古乐谱难逃散亡命运。李先生出于这种担忧,决定把自己几十年抄录、复印古谱原样公开出版,意在引起人们重视古谱收集,李先生把这叫“还谱于民”。这是公私所藏Z大一宗长安古乐谱,是长安古乐谱一次大汇集,共三十二本,近两千首。笔者希望李先生“还谱于民”义举能引起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重视,收集其他散落乐谱,使更多古谱公诸于世。这批古乐谱是李先生长期辛苦寻访得来,李先生毅然将这些珍贵资料公开出版,完全出于一个学者对所从事事业的热爱。
李先生还有一个愿望是将长安古乐研究成果服务于当下文化建设。记得2007年北京奥运会前一年,在第一届乐府歌诗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对我说:“如果能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倾杯乐》该有多好!可惜从现在开始训练已经来不及了。”我惊叹李先生创意之妙:且看新旧唐书对舞马舞《倾杯乐曲》的记载:

玄宗在位多年,善音乐,若宴设酺会,即御勤政楼。……天子开帘受朝。礼毕,又素扇垂帘,百僚常参供奉官、贵戚、二王后、诸蕃酋长,谢食就坐。太常大鼓,藻绘如锦,乐工齐击,声震城阙。……太常乐立部伎、坐部伎依点鼓舞,间以胡夷之伎。日旰,即内闲厩引蹀马三十匹,为《倾杯乐曲》,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板床,乘马而上,抃转如飞。又令宫女数百人自帷出击雷鼓,为《破阵乐》、《太平乐》、《上元乐》(《旧唐书?音乐志》)。
玄宗又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倾杯》数十曲,壮士举榻,马不动。乐工少年姿秀者十数人,衣黄衫、文玉带,立左右。每千秋节,舞于勤政殿下,后赐宴设酺,亦会勤政楼(《新唐书?音乐志》)。

这是何等壮观广场音乐表演!百官、贵戚、皇后、诸蕃酋长一起观看,这太适合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了。汉唐是中国历史的辉煌时期,音乐是时代精神的灵动记忆,将盛唐音乐表演再现于二十一世纪国际盛会,展示中华文化之悠久与魅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当时完全有条件再现这一表演:一、李先生破译的长安古乐谱中就有《倾杯乐曲》;二、盛唐宰相张说有多首《倾杯乐舞马词》留存至今;三、上述记载详细描述了表演场景。可惜这一创意没有渠道送给大导演张艺谋。
李先生心中还有更大愿望,即重写中国音乐史。近代以来,中国音乐史学界因普遍接受西方音乐学观念和方法,将中国音乐史纳入到西方音乐学言说体系。例如民国时期王光祈著《中国音乐史》就完全根据西方音乐观念和方法来看中国音乐史,内容主要是“律”、“调”、“谱”、“器”、“乐队”、“舞乐”、“歌剧”、“器乐”等问题。王光祈的描述为国人树立起描述中国音乐史的范式,此后学界一直把研究重点放在这些技术层面上。这样的描述严重遮蔽了中国音乐史光彩。中国是礼乐大国,音乐上有很多发明创造,需要学者立足于中华文化,拿出自主设计、自主创新的勇气,重新描述中国音乐史。
李先生年逾古稀,退休已经近二十年,对长安古乐研究仍然孜孜以求。我们在感佩李先生精神之余,应该为李先生做些什么。如果有谁能为其组织一个团队,专门从事长安古乐研究,必然大有收获。

《长安古乐曲谱辑存(全四册)H》—— 丝路遗音,盛世回响 序言 自古以来,长安,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便是华夏文明的璀璨明珠,更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重要节点。千载岁月,王朝更迭,但长安的音乐,却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流淌,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长安古乐曲谱辑存(全四册)H》的编纂,正是为了抢救、整理、传承这一份沉甸甸的音乐瑰宝。它不仅是一部音乐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扇穿越时空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盛唐时期万国来朝、丝竹管弦共鸣的恢弘景象。 本书共收录了数百首长安地区流传的古乐曲谱,涵盖了宫廷雅乐、民间俗乐、宗教梵乐以及戏曲音乐等多个类别。这些曲谱,有的源远流长,承载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与情感寄托;有的则紧随时代脉搏,反映了社会变迁与文化交融的时代风貌。编纂者历时数年,跋涉千里,从故纸堆中挖掘,从民间艺人口中传习,从寺庙殿堂中探寻,力求为后人留下最真实、最完整的长安古乐图景。 第一卷:宫廷雅乐——帝王之声,礼乐之魂 第一卷着重收录了长安作为历代王朝都城时期,宫廷中所演奏的雅乐曲谱。这些乐曲,是国家礼仪、祭祀庆典、宫廷宴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乐”与“礼”的深刻含义,体现着统治者的德行与政绩。 秦汉宫乐: 尽管本书主要侧重唐代,但对于早期宫廷音乐的渊源,也进行了适当的溯源。如象征着国家统一与繁荣的《咸池》、《六大学》,以及祭祀天地、祖宗的古乐,虽已失传,但根据文献记载,部分曲谱的旋律骨干和构成原则,在此卷中尝试性地进行了复原与演绎,以期展现早期宫廷音乐的宏大气魄。 隋唐宫廷雅乐: 这是本书的第一卷中最精华的部分。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宫廷音乐更是集大成者。本卷收录了大量唐代宫廷燕乐、歌舞大曲、礼仪音乐的曲谱。 《霓裳羽衣曲》: 这首名垂千古的宫廷乐舞,其曲谱的保存与复原,是本卷的一大亮点。通过对敦煌壁画、文献资料的比对分析,本书尽可能地还原了《霓裳羽衣曲》的原始风貌,包括其恢弘的配器、细腻的旋律以及跌宕起伏的结构。 《秦王破阵乐》: 这首描绘秦王李世民征战业绩的军乐,以其雄壮激昂的旋律,展现了唐初的军威。本卷详细收录了该曲的各个乐章,并附有详细的演奏说明,力求再现其战场般的磅礴气势。 《绿腰》: 这是一首优美婉转的宫廷歌舞曲,以其舞蹈的曼妙姿态而闻名。本卷的曲谱力求展现其旋律的流畅与节奏的细腻,配合文献中对舞蹈动作的描述,可供研究者进行音乐与舞蹈的结合性研究。 其他宫廷乐曲: 如用于祭祀场合的《大唐祀天乐》、《朝会乐》等,体现了宫廷音乐的庄重与肃穆;用于宴享的《倾杯》、《甘州》等,则展现了宫廷音乐的华美与富丽。 本卷的曲谱,大多采用工尺谱、简谱等形式,并辅以详尽的文字说明,包括乐器配置、演奏技巧、音乐情绪等,为研究唐代宫廷音乐的结构、风格、演奏方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第二卷:民间俗乐——市井烟火,百业笙歌 如果说宫廷雅乐是庙堂之高,那么民间俗乐便是江湖之远。第二卷将目光投向了长安城内外的广大民间,收录了那个时代流传于市井、乡村的各种民间乐曲。这些乐曲,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真挚的情感。 民歌与劳动号子: 收录了大量反映农耕、纺织、渔猎等劳作场景的民歌与号子。这些曲调或高亢嘹亮,或低沉悠扬,与劳动的节奏紧密结合,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例如,描写播种、收割的歌谣,表达了对丰收的期盼。 节日庆典音乐: 长安作为大唐的中心,节庆活动繁多。本卷收录了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期间,民间庆祝活动中演奏的音乐。如灯会上的热闹欢快的乐曲,庙会上的鼓乐,婚丧嫁娶中的仪式性音乐,都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酒令与宴饮音乐: 在民间酒肆、家庭聚会中,常常伴有音乐助兴。本卷收录了酒令的曲调,以及用于宴饮助兴的民间小调。这些曲调通常轻松活泼,或带有诙谐幽默的色彩。 说唱与民间戏曲音乐: 本卷也包含了早期说唱艺术和民间戏曲的音乐元素。如唐代流行的“参军戏”、“百戏”等表演形式的音乐片段,以及后来逐渐发展为戏曲的雏形音乐。这些曲谱,虽然不一定完整,但足以勾勒出当时民间曲艺的生动图景。 丝弦器乐曲: 除了歌唱和戏曲,民间也有独立的器乐演奏。本卷收录了一些以丝弦乐器为主奏的器乐小品,如描写田园风光的曲子,表达思乡之情的旋律等。 第二卷的曲谱,许多是根据口头传唱、民间抄本整理而来,文字风格更为朴实,节奏更加鲜明,旋律更富于变化,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 第三卷:宗教梵乐与异域风情——佛陀之音,胡风汉韵 长安作为佛教的传播中心和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其音乐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宗教文化和异域文化的影响。第三卷便聚焦于长安地区的宗教梵乐以及与丝路沿线文化交融形成的特色音乐。 佛教音乐(梵乐): 本卷收录了唐代长安各大寺院中用于佛事活动(如早课、晚课、法会等)的梵乐曲谱。这些曲谱,部分源自印度,经过汉化改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音乐。 《佛曲》: 如用于诵经的旋律,通常庄严、宁静,富有宗教的肃穆感。 《佛事俗乐》: 在一些大型法会中,也融入了具有世俗化倾向的音乐,以吸引信众,增强仪式感。 道教音乐: 除了佛教,道教音乐在长安也占有一席之地。本卷尝试性地收录了一些道教的宫观音乐,虽然文献资料较为稀少,但力求还原其清幽、神秘的风格。 西域传入音乐(胡乐):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大量西域的音乐传入长安,并与汉族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胡乐”。 《龟兹乐》: 如著名的《龟兹乐》,其节奏明快,旋律热情奔放,在唐代宫廷和民间都十分流行。本卷收录了部分《龟兹乐》的曲谱,以及受其影响而创作的汉族乐曲。 《康国乐》、《疏勒乐》等: 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音乐,在本卷中都有所体现,展现了长安音乐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性。 《凉州词》相关的音乐: 尽管《凉州词》是诗歌,但其背后往往有相应的曲调,本卷也收录了一些与边塞诗歌相伴随的乐曲,以展现边塞风情与音乐的结合。 本卷的曲谱,很多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节奏、旋律、配器都与纯粹的汉族音乐有所不同,为研究古代中外音乐交流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第四卷:戏曲音乐与乐器考——声情并茂,器韵悠长 第四卷将重点放在了当时已经初具雏形的戏曲音乐,以及对长安地区传统乐器的考证与曲谱的整理。 早期戏曲音乐: 唐代的“参军戏”、“傀儡戏”以及后来的“歌舞大曲”等,都可以看作是戏曲的萌芽。本卷收录了与这些早期表演形式相关的音乐片段,以及一些用于表演的唱腔、锣鼓点。 《宫词》中的音乐描述: 结合唐代宫词等文献对宫廷表演的描述,推测并复原了一些相关的音乐。 民间曲艺音乐: 如弹唱、小曲等,在民间戏曲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卷也予以收录。 器乐曲谱与演奏技法: 《琵琶谱》: 收录了当时流行的琵琶独奏、合奏曲谱,如《大破阵》、《春莺啭》等。这些曲谱不仅展示了琵琶的演奏技法,也反映了当时的音乐审美。 《古琴谱》: 整理了唐代长安地区流传的古琴名曲,如《广陵散》、《梅花三弄》等,并对部分曲谱的弹奏指法、泛音、绰音等进行了细致的标注。 《笛》、《笙》、《箫》等管乐曲谱: 收录了当时流行的笛子、笙、箫等管乐器的独奏与合奏曲谱,展现了管乐在长安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乐器考: 本卷还包含了一部分关于唐代长安地区常用乐器的考证性文字。通过对史籍、壁画、出土文物进行研究,对琴、瑟、筝、琵琶、阮、笛、笙、鼓、钟、磬等乐器的形制、材质、音色、演奏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与收录的曲谱进行对照,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乐谱的内涵。 音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部分曲谱的编排,也力求体现当时音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对宫调的运用,对旋律发展的思考等。 第四卷的特点在于其系统性与综合性,不仅包含了音乐本身,还对其背后的乐器、表演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研究唐代音乐的整体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结语 《长安古乐曲谱辑存(全四册)H》的编纂,是一个艰巨而意义深远的任务。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寄托着对未来的期望。希望这套曲谱辑存,能够成为音乐研究者、表演艺术家、历史爱好者以及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手中的宝贵财富。通过这些古老的乐音,我们得以触摸到长安这座不朽城市的脉搏,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盛世回响。愿这些遗落的音符,在新的时代里,重焕光彩,奏响属于中华民族的永恒乐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长安古乐曲谱辑存(全四册)H》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厚重感”。这种厚重感,既体现在它精良的装帧和庞大的篇幅上,更体现在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分量上。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音乐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套系统、权威的曲谱资料来深入学习,而这套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 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书中收录的丰富多样的乐谱所震撼。从宫廷宴乐的庄重典雅,到民间器乐的活泼灵动,再到佛教音乐的庄严神圣,几乎涵盖了长安古乐的各个方面。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所有乐谱符号的演奏细节,但书中详尽的考证、注释以及对乐曲背景的介绍,都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音乐生活的大门。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一些经典曲目的记录,比如《秦王破阵乐》等,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珍贵的资料,更接近那个辉煌的音乐世界。

评分

这套《长安古乐曲谱辑存(全四册)H》不仅仅是一本曲谱集,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我一直对唐代的长安文化充满好奇,而音乐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翻阅这些古老的乐谱时,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辉煌与韵味。 书中收录的曲谱种类繁多,涵盖了从宫廷雅乐到民间小调的诸多方面。虽然我对于很多乐谱符号并不完全熟悉,但书中所附的详细注释和背景介绍,为我理解这些乐谱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一些失传曲目的考证和复原性探讨感到印象深刻,这让我看到了研究者们的匠心独运和对历史的敬畏。

评分

初次翻阅这套《长安古乐曲谱辑存》,我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并非因为我有多么专业的音乐背景,而是被书中传递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韵味所打动。那些古老的乐谱,像是穿越时空而来的信使,低语着千年前长安城的繁华与韵事。我不是音乐家,也无法真正演奏出其中的奥妙,但作为一名普通的文化爱好者,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 书中大量的曲谱,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藏。虽然很多乐谱符号我并不完全理解,但通过书中提供的注释和部分白话解读,我逐渐能够领略到不同乐曲的情感表达和风格特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宫廷乐和民间乐的区分,以及对一些著名乐曲的背景介绍。这些内容让我不仅仅是在看乐谱,更是在阅读一段段生动的音乐史。

评分

《长安古乐曲谱辑存(全四册)H》这本书,初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装帧和内页泛黄的质感所吸引。这并非市面上常见的精装华丽,而是一种沉静的、历史的厚度。翻开第一页,那些古老的曲谱便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耳边依稀回荡起盛唐宫阙深处的丝竹管弦之声。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音乐,尤其是乐府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苦于寻找系统、权威的古乐曲谱资料,而这套《长安古乐曲谱辑存》无疑填补了我的一个巨大空白。 书中收录的曲谱,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从那些古朴的符号中,我看到了无数音乐史学家和研究者的心血,他们如同考古学家一般,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一点点地挖掘、整理、校订,最终呈现出如此详尽的面貌。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霓裳羽衣曲”的一些版本,虽然我知道原曲已难复原,但书中提供的不同时期、不同传抄本的曲谱对照,以及详细的考证注释,让我得以窥见其曾经的辉煌轮廓。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当我收到《长安古乐曲谱辑存(全四册)H》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一直以来,我对古代音乐的了解都停留在比较碎片化的层面,比如零星的史书记载,或是经过现代改编的乐曲。这套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搭建了一个系统学习的平台。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但书中详尽的曲谱和随附的考证,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长安古乐的绝佳机会。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浏览其中收录的曲目,尤其是一些宫廷宴乐和祭祀乐的曲谱。我尝试去理解那些古老的记谱方式,虽然过程有些吃力,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感到收获颇丰。书中对于一些乐曲的流传演变、演奏技法以及背后故事的阐述,都极具启发性,让我得以触摸到那个遥远时代的音乐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