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简介[ - ] |
| 本书辑録历代谥法著述中有代表性的著作共计十一种而成。所收各书的版本情况如下: 《谥法》四卷,又称《嘉佑谥法》,宋苏洵撰,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影印本。 《谥法考》,清沈蕙穣録,民国九年(一九二○)影印本。 《周公谥法》,清任兆麟辑,清嘉庆十五年(一八一○)刻本。 《春秋谥法表》,清陈延龄撰,民国开智石印书局印刷。 《续通志?谥略》三卷,清吴省兰纂,嘉庆间刻本。 《皇朝谥法考》五卷,清鲍康辑,清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刻本。 《汉晋迄明谥汇考》,又名《历代名臣谥法考》总十五卷,刘长华辑,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刻本。 《皇朝谥法表》十卷,清杨澍纂,清光绪三十年(一九○四)刻本。 《馆选爵里谥法考》,吴鼎雯辑,此书首刊于乾隆五十八年,历年久远,板将佚,又因岁月变迁,人事互异,故劳乃光、赵楫、许乃安、朱庆祺、张锡庚续而刊之于同治三年(一八六四)。 此书还特别收録了陈垣先生的《历朝谥法汇检总目》(民国间稿本),是研究历代谥法文献的重要工具书。 在谥法著述中,民间的私谥又称为乡谥,本书收録有清李应庚的《海门先正乡谥表》,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影印本。 |
作为一名对历史语言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套《历代名人谥号谥法文献辑刊》无疑是一座巨大的矿藏。我对古代汉语的演变,特别是词汇的变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而谥号和谥法恰恰是语言演变中一个非常独特且富有深度的侧面。每一条谥号的背后,都凝结着对逝者一生功业、品德的概括,而这些概括所使用的词语,很多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例如,某些谥号的用法在不同朝代可能有所演变,或者某些褒义词在特定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通过梳理这些文献,我希望能追踪到一些词汇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它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代表的价值观念。特别是那些记载着“谥法”的部分,它们往往对谥号的含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界定,这对于理解古代汉语的精确用法,以及当时社会对某些概念的理解深度,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计划将书中的一些例子摘录出来,对照其他历史文献,进一步研究谥号用词的演变规律,甚至尝试构建一个基于谥号的古代汉语词汇数据库。这种研究方法,既可以提升对古代汉语的理解,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话语体系。
评分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塑造”和“审美评价”感兴趣的读者,这套《历代名人谥号谥法文献辑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谥号,尤其是那些被后世广为流传的谥号,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表达。它们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了一个人的生平事迹和品德,这其中蕴含着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判断。我希望能够从这套书中发掘出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谥号,并深入研究它们是如何形成,以及它们在文学作品中是如何被引用和演绎的。例如,一些著名的谥号,如“文”、“武”、“忠”、“孝”,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和语境,能够反映出它们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接受度。我还对那些充满文学色彩的谥号,例如“文”、“武”、“景”、“怀”等,如何被赋予特定的含义,以及这些含义如何在文学创作中被进一步发挥,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设想,通过阅读这套书,我可以对古代文学中的人物评价系统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甚至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古代作家进行人物塑造的灵感和技巧。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和追思方式很感兴趣,但总觉得文献资料零散,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偶然间翻到这套《历代名人谥号谥法文献辑刊》,简直是如获至宝。从内容上看,它搜集了大量关于谥号和谥法的原始文献,这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宝库。仅仅是目录就让人眼花缭乱,涵盖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时期,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名人谥号,以及背后蕴含的褒贬、伦理、政治等多重意义。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谥法解读的部分,它们往往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功德、品行、政治成就等方面的评判标准,这种“定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史和思想史。我设想,通过深入研读这些文献,不仅能了解历史人物的评价,更能窥探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书中的一些史料原文,虽然古朴,但通过其严谨的辑录和必要的校勘,使得研究的可靠性大大增强。这套书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引导,它启发我思考如何从这些看似枯燥的文字中挖掘出鲜活的历史信息。
评分从一个历史文化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套《历代名人谥号谥法文献辑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工具书。我一直关注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而谥号和谥法的演变,恰恰是这种变迁的重要体现。通过系统地梳理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贤”、“能”、“德”、“行”的理解和侧重是如何变化的。例如,在某些时期,“忠”可能被置于极高的地位,而在其他时期,“勤”、“德”等品质可能受到更多的重视。这套书提供的文献,能够让我们直接观察到这些价值观念是如何通过“定谥”这一行为被固定下来,并传承下去的。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谥法”的解释,它们往往是理解当时社会评价标准的钥匙。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谥法,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演变轨迹,以及这些价值观是如何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计划将这些文献中的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尝试构建一个关于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变迁的量化模型,从而更科学地分析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因素。
评分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的研究一直很着迷,而这套《历代名人谥号谥法文献辑刊》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谥号作为一种荣誉制度,与官员的升迁、评价、甚至死后哀荣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研究不同朝代、不同级别官员的谥号,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当时的政治格局、权力运作以及评价体系。例如,某些谥号的授予是否存在地域、派系、或者党争的影响?谥法中强调的“文”、“武”、“忠”、“孝”等标准,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解读和应用的?这套书汇集的文献,可以让我直接接触到这些评判标准是如何被制定、执行和记录下来的。我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深入分析,探讨谥号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以及它如何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官员德行和政绩的要求。我甚至可以尝试将不同朝代的谥号授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政治制度演变和官员评价体系变化的规律。这套书提供的原始材料,为我进行宏观的历史制度研究和微观的个案分析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