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准备参加四级考试的读者 《四级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便携版》
科学统计,词频排序,助你走出记忆怪圈
全面瘦身,小巧轻便,随时随地背诵单词
标记重点,直击考点,复习记忆有的放矢
新鲜元素,记忆加速,优化升级助记方法
内容简介
《四级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便携版》是俞敏洪所著。该书针对受到百余万读者欢迎的《四级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进行了精简和压缩,词汇量不变,但开本更小巧轻薄,便于读者随身携带和在冲刺阶段进行词汇复习。
本书沿袭了以“词根+联想”记忆法为主,同时利用单词的分拆、谐音和词与词的联系形成一套系统、灵活、实用的记忆方法,与常规版本相比,创新性地将单词按照词频由高到低排序,避免只能背完A的困境,提高复习效率。
本书音频提供免费下载,朗读者为专业播音员,方便考生充分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同时掌握标准的英语发音。随书附赠价值100元网络课程及30元报名代金券(详见内封)。
作者简介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北京大学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务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内页插图
目录
核心词汇1
高频词汇(词频≥11次)1
List11
List211
List320
List430
List539
常考词汇(词频6~10次)48
List648
List757
List866
List975
List1084
List1193
中频词汇(词频3~5次)101
List12101
List13110
List14118
List15126
List16135
List17144
List18153
低频词汇(词频≤2次)161
List19161
List20170
List21179
List22187
List23196
List24205
List25213
List26221
List27230
List28239
List29247
List30255
超纲词汇264
熟词僻义表280
中学已学单词307
索引317
前言/序言
这本书的读者,应该是充满理想、奋发向上的一代。今天的你们,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无论在大学里选择什么专业,英语都将是助你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进步的阶梯。而词汇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好的词汇书不仅能让你们牢固地掌握单词,而且能让你们获得记忆单词的诀窍,让你们喜欢背单词、喜欢学英语。很多英语单词可以拆分成类似汉字偏旁部首的结构——词根、词缀,它们通常的组成形式是:前缀+词根+后缀,例如diversion(n.转向;消遣)的结构是:di(离开)+vers(转)+ion(名词后缀)→转开,转向。熟识了常用的词根、词缀,就可以避免死记硬背单词,记忆的效率也会迅速提高。即使在考试中遇到生词、难词,也可以通过词根、词缀来猜测其意思。本书介绍了600条左右的词根记忆法,涵盖了四级单词常用的所有词根、词缀,可以使大家在高效背单词的同时掌握一种考试猜词方法。
本书中的联想记忆包括分割联想、形近词比较、图形记忆、通过和生活相关的事物记忆等丰富的记忆方法。例如,feature(v.突出;由…主演n.特征;专题节目)的记忆方法为:我的未来(future)由我主演(feature);insight(n.洞察力)的记忆方法是:in+sight(眼光)→眼光深入→洞察力。此外,本书还编写了部分发音记忆、组合词记忆等方法,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又行之有效的记忆法将带领大家体验真正轻松的单词记忆享受。
《四级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出版后,大量学员和读者通过书信与新东方联系,我欣喜地看到,这本书实现了我编写时的初衷,“词根+联想”幽默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记住了四级词汇。但是很多同学也提到,《四级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太厚,开本大,不便携带,使随时随地背单词的愿望无法实现,而且原书打乱了单词的顺序,让一些学生对于单词的难易、重要程度无法辨别。因此,我们在结合四级考试改革的基础上推出了《四级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的姊妹篇《四级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便携版》(以下简称《便携版》)。
《便携版》延续了《四级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中实用、诙谐的记忆方法和清晰简洁的讲解,强调了考点提示,让考生的时间分配更有效。同时,《便携版》进一步优化了《四级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的记忆方法,以词根、词缀记单词为主,利用单词的拆分、谐音和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形成一套系统、灵活、实用的记忆方法;另外,本书还将单词的已考词义突出显示,帮助考生把握考试重点。
《便携版》在继承《四级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特色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改动:
按词频排列单词
《便携版》结合历年的四级考试真题,通过电脑搜索的方法对大纲单词进行科学统计,按照词频高低排序,并且进一步将单词有机地分为高频词汇、常考词汇、中频词汇和低频词汇四部分。同时,我们将历次考试中出现过的熟词僻义、超纲词汇和中学已学单词归纳后单独列出,以便考生更合理地分配时间;把最需要掌握的单词和知识点放在最前面来讲,避免考生无重点、无主次且只能背完前面一小部分的尴尬。
四级词汇书瘦身,随时随地背诵单词
大多数同学专业课课程任务已经很紧张了,拿出大量的整块时间背单词效果往往并不是很好。因此,本书以口袋书的形式涵盖四级大纲单词和超纲单词,将考试中最需要掌握的难点、辨析、用法等在[注意]中进行讲解归纳,帮助考生利用起零散时间。这样,考生就能随时随地巩固大纲词汇和知识点了。
难点、重点、语义突出显示
对于很多考生来讲,阅读是最难攻克的,而阅读中最难的是语义,语义难在搭配和不常见的词义。大多数学生孤立地背单词,就算啃完整本词汇书可能也不理解阅读文章。针对这一现象,《便携版》在《四级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的基础上将真题中出现过的常考搭配总结在[考]中,并且我们还把真题中考过的词义以蓝色重点标出,让考生利用有限的时间,直击考题。
优化原书记忆方法,轻松搞定四级单词
《四级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中幽默、诙谐的记忆方法得到了广大考生的肯定,在《便携版》中我们对记忆法进一步优化,添加了新鲜元素,让考生在笑声中轻松记忆单词。
作为《四级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的姊妹篇,本书的选词、考点都保持原书原貌,考生可以在认真学习《四级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原书的基础上,把《便携版》作为学习的有效补充。在复习的初始阶段使用《便携版》“过单词”;然后在有一定词汇量后使用原书进一步全面巩固复习,通过例句深化记忆,熟悉真题的长难句,见识部分真题;在冲刺阶段再利用《便携版》快速巩固单词。
考生的支持和宝贵的建议促成了《四级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便携版》的完成,同时特别感谢汇智博纳图书工作室的金利、何静、杨云云、高楠楠、李岩岩、李素素、金梅等各位编辑,他们作出的贡献使本书能够及时与大家见面。衷心希望本书能够陪伴大家更好地进行复习。在此感谢所有热心的读者,并祝愿大家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跨越边界:全球史视野下的现代文明转型》 【书籍简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所熟知的现代文明并非一个孤立的产物,而是全球互动、技术革新与思想碰撞的复杂集合体。本书《跨越边界:全球史视野下的现代文明转型》,旨在提供一种宏大而精微的视角,解构自15世纪“大航海时代”以来,世界是如何从相对分散的区域性文明,一步步被编织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全球体系的。我们不局限于传统的民族国家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无形的“边界”——它们是地理上的障碍、意识形态的藩篱,更是知识和资源的流动通道。 本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深入探讨了现代文明转型的五个关键维度:地理重构与物质交换、知识的全球化与启蒙的回响、工业革命的双重遗产、民族国家的建构与冲突,以及全球秩序的重塑与未来图景。 --- 第一部分:地理重构与物质交换:世界市场的雏形(约300字) 本部分聚焦于15世纪至18世纪,全球地理认知和物质流动的根本性变革。我们考察哥伦布交换(Columbian Exchange)如何永久性地改变了世界各地的人口结构、饮食习惯和生态环境。这不是简单的贸易路线图,而是对“新大陆”与“旧大陆”之间权力与资源再分配的深刻分析。 我们详细探讨了白银、香料、蔗糖等关键商品如何在跨洋贸易网络中扮演的“催化剂”角色,它们不仅驱动了早期资本主义的积累,更在不经意间将远隔千里的社会紧密捆绑。通过对麦哲伦环球航行、早期奴隶贸易路线的细节梳理,读者将理解,现代全球化的物质基础,是如何在残酷的殖民扩张与不平等的交换关系中奠定的。重点分析了如阿姆斯特丹和里斯本等早期全球贸易枢纽的兴衰,揭示了地理位置如何转化为经济霸权。 第二部分:知识的全球化与启蒙的回响(约350字) 现代性不仅仅是蒸汽机和工厂,更是观念的革命。本部分探讨了“启蒙运动”思想是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被吸收、改造乃至扭曲的。我们审视了印刷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如何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以及科学革命的成果如何超越了欧洲的学院边界。 书中特别开辟章节,分析了欧洲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的理论是如何与印度、中国、奥斯曼等非西方知识体系进行“对话”与“冲突”的。例如,对中国儒家思想在18世纪欧洲政治哲学中的短暂流行进行了细致考察,以及西方殖民者在接触新文化时所产生的文化傲慢与知识失语症。 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殖民地精英和反抗运动如何“盗用”并“改造”启蒙的语言(如自由、平等、人权)来反抗宗主国的压迫。这种知识的“反向流动”,是理解现代民族主义兴起及其复杂性的关键。本书强调,启蒙的光芒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在全球的碰撞中被重新定义的。 第三部分:工业革命的双重遗产:能源、劳动与环境代价(约300字) 工业革命是现代文明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但其影响是极不平衡的。本部分摒弃了将工业化视为必然进步的线性叙事,而是将其视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和生态重塑。我们分析了煤炭和蒸汽机如何重塑了人类对时间、空间和劳动的认知。 重点分析了工业化如何导致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剧烈变动——从圈地运动到契约劳工制。我们详细考察了工业化中心(如英国、德国、美国)对原材料(如棉花、橡胶)的渴求,如何深化了对原材料供应地(如印度次大陆、刚果盆地)的剥削与依赖。 此外,本书引入了环境史的视角,探讨了大规模化石燃料的使用如何开启了人类世(Anthropocene)的进程,以及早期工业污染对城市工人阶级和全球生态系统造成的长期、不可逆转的影响。工业文明的“双重遗产”,即前所未有的物质富裕与日益扩大的结构性不平等,构成了现代性的核心悖论。 第四部分:民族国家的建构与意识形态的藩篱(约350字) 现代世界的政治版图主要由民族国家构成,但这种形态并非永恒。本部分追溯了“民族”和“国家”概念是如何在全球动荡中被构建和强化的。我们对比分析了欧洲自凡尔赛体系后的民族主义浪潮,与亚洲、非洲在反殖民斗争中对民族国家模式的采纳与重塑。 书中细致比较了不同类型国家的形成路径:如通过内部整合形成的“老牌”民族国家(如法国)与通过外部压力催生的“新式”民族国家(如许多拉美国家)。我们深入研究了意识形态(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如何作为黏合剂或分裂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用以动员民众、划定“我们”与“他们”的界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部落化”与“国家化”之间的紧张关系,探讨了帝国解体后,边界的划定是如何埋下长期冲突的隐患,这些边界的“非自然性”至今仍在影响着地缘政治的稳定性。 第五部分:全球秩序的重塑与未来的图景(约200字)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20世纪至今的变革。我们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对既有全球权力结构和民族国家体系的“总清算”,如何催生了诸如国际联盟、联合国等旨在维护全球稳定的超国家机制。冷战的结束并未带来终结,反而揭示了新的权力分散形式。 本书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身份政治的崛起。我们探讨了当代世界面临的跨国挑战——气候变化、流行病、数字监控——这些问题超越了传统民族国家的应对能力,预示着下一轮文明转型的方向。结论部分邀请读者思考,在一个技术日益同质化但社会矛盾日益碎片化的世界里,我们如何重新定义“边界”与“共同体”。 本书适合对世界历史、社会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感兴趣的严肃读者,尤其适合希望摆脱单一中心论史观、理解当代复杂世界的求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