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学纪念碑014:奥斯卡·王尔德传(套装上下册)》书籍让人们产生了情绪上的共鸣,书中充满真实的风格和对话,其评论性阐述含义微妙,让传主的肖像就此获得耀眼的生命力,这位传主是个复杂人物,他还是万人迷,伟大的戏剧家,艺术至上信条的大胆拥趸。而且,我们始终感觉到,他是注定厄运的,正是由于那种杰出才智之特性,也由于王尔德式的调侃轻易就会转变成奚落,它刺激了传统势力,后者转而对他发出致命一击,而那恰逢他的艺术达到炉火纯青之际,亦是他以出色方式掌控观众之际(通过《不可儿戏》的成功上演)。
从都柏林童年——母亲是堂而皇之的怪人,诗人兼爱国者,父亲是著名的外科医生——到有罗斯金和佩特任教的牛津大学,他在大学里把自己变成艺术家和令人迷惑的奇观,他注定会一举成名,遭人嘲笑,最后还会走向垮台,他昙花一现的生涯呈现在我们眼前:他的圈子、他的作品、他的朋友、敌人和爱人。我们读到,不过二十多岁,他就在伦敦一举成名,成了唯美主义者的著名象征,对拉斐尔前派、惠斯勒(他那位残酷的宿敌,跟他展开了一场持续的智力决斗)、莉莉·兰特里(他提升了她的档次)、吉伯特和沙利文(把他塑造成了他们的伯恩桑)来说皆如此……在热衷演讲的美国,他展开了巡回演讲,让纽约社交圈为之着迷,跟那些惊讶的莱德维尔矿工共饮,讨好了沃尔特·惠特曼,不明智地冒犯了亨利·詹姆斯。他征服了龚古尔和马拉美的巴黎,受到萨拉·伯恩哈特的欢迎,让普鲁斯特(和他的双亲)不知所措,在安德烈·纪德那位年轻的浮士德面前扮演了梅菲斯特的角色。
我们读到,他在男欢女爱之间摇摆——年仅三十二岁,跟崇拜他的康斯坦斯·劳埃德结婚不过三年(“我……高兴极了,简直失去了理智,”她在接受求婚后这么说),他第1次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同性恋。他试图寻求一种激烈的爱,在漂亮的、被宠坏了的、反复无常的艾尔弗雷德·道格拉斯勋爵身上找到了这种爱,他被这种爱摧毁了。他们的可怕关系的剧情被充分、有力地彰显于众——正如它的高潮,通过两场轰动的审判,通过王尔德的曝光自述,他所受的野蛮监禁,以及他四十六岁时不幸死于流放的事实。
王尔德在当时既身处名流圈子,也被归进了声名狼藉者的行列,别人和他自己都描述了这一切——通过出色的对话,通过激情、冲突、才气横溢的兵来将挡。立足于丰富的史实,其中很多资料还是初次问世,又依靠在《莎乐美》、《道林·格雷的画像》、《不可儿戏》和其他作品中发现的传主新面目——艾尔曼揭示了一个更甚于传统形象的王尔德,更伟大也更感人,这个王尔德不但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化身,甚至在今天,他也能以那种撩人的才智挑战我们的假设。“他的才智,”艾尔曼写道,“是一种革新的媒介,在一百年前就跟在今天一样切题……[他]是我们中间的一员。”这部书籍是传记作家之艺术的高峰,通过它,以其独特且完整的形象,王尔德又回到了我们当中。
作者简介
理查德·艾尔曼(Richard Elmann,1918—1987),1918年,艾尔曼生于密歇根州的海兰帕克。他曾在耶鲁和都柏林的圣三一学院就学,曾任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西北大学、埃默里大学、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和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他担任戈德史密斯英国文学教授一职,还是新学院的研究员。在撰写《詹姆斯·乔伊斯传》(1959年国家图书奖获得者)之前,他还撰著了《叶芝:其人其面具》和《叶芝的身份》,出版乔伊斯传后,除了其他广获赞誉的书籍之外,他整理了两册乔伊斯书信,还撰著了《国家征用权》和《都柏林四杰》。1987年5月,《奥斯卡·王尔德传》杀青之际,艾尔曼在牛津去世,为了此书,他曾耗时二十年进行研究、调查和撰述。
萧易,1974年12月生于金陵,曾就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现定居加拿大。译著包括《谎言的衰落:王尔德艺术批评文选》、《伍尔夫传》、《非常时代:进步主义时期的美国人》、《夭折的上帝:宗教、政治与现代西方》等。
精彩书评
★十年以来的出色文学传记——文笔,也是八卦的。
——埃德蒙·怀特
★出色的传记……艾尔曼先生对王尔德的文章、小说、诗歌、戏剧、信件和对话的诠释——充满“擅断的厚颜之笔”,但很多时候依然好得让人吃惊,通篇妙趣横生,不显残酷——令这部杰作更上一层楼。
——理查德·洛克,《华尔街日报》
★今年甚至很多年以来的书籍……王尔德重获新生,令人难忘,包括他充满求知欲的勇气,他对自毁的渴望,他的脆弱性,他的不可抵挡的魅力。
——约翰·莫蒂默
★传记艺术之华……这幅维多利亚时代不幸人物的肖像跨越了艾尔曼广受好评的乔伊斯传。
—— 利昂·埃德尔
★传记作家这一行的杰作……一部优秀的书籍……艾尔曼具有擅长讲故事的第1流的、不可缺的长处——不仅仅是大事件,还包括那些隐藏在其中的小故事。
——《纽约书评》
★伟大的书籍……他的第二部杰作……长期细致工作的成果,它也展示了艾尔曼的细腻批评意识、广泛和渊博的学识,以及深邃的人道精神。”
——安东尼·伯吉斯
★从一个世纪以来的多半属于劣作的传记中,这一代出色的文学传记作家拯救了王尔德。
——《今日新闻》
★艾尔曼以其横溢之笔彰显的不仅是王尔德的天才,还有他的同情心、勇气、大度和不可抵御的魅力。
——《名利场》
目录
《奥斯卡·王尔德传 上》
致谢
引言
初始
第一章 成长的烦恼
第二章 王尔德在牛津
第三章 罗马和希腊
第四章 走到中途的唯美主义者
发展
第五章 启航
第六章 才华初露
第七章 教导美国
第八章 反文艺复兴
第九章 两种舞台
第十章 王尔德先生暨太太
昂扬
第十一章 从弟子到大师
第十二章 道林的时代
第十三章 对巴黎的希腊化
第十四章 一个好女人,及其他
第十五章 维多利亚末期的风流韵事
第十六章 逆风航行
羞辱
第十七章 “我是这个案件的起诉人”
第十八章 延期的厄运
第十九章 本顿维尔、旺兹沃思和雷丁
第二十章 逃离雷丁
流亡
第二十一章 狱外的囚犯
第二十二章 剩余的年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索引
译后记
……
《奥斯卡·王尔德传 下》
精彩书摘
《文学纪念碑014:奥斯卡·王尔德传(套装上下册)》:
王尔德跟都柏林的一些牧师交上了朋友,这让他父亲很不高兴。教皇是绝对正确的,这个教义刚刚被宣布,这一点,外加都柏林的天主教大学(红衣主教纽曼是它的奠基人)的崛起,已经向(信奉新教的)爱尔兰教会的成员们敲响了新的警钟。无疑,纽曼的散文风格跟王尔德对教皇绝对正确性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他的《同意的要义》(Grammar of Assent,出版于1870年)再次展示了这种风格的美妙:对天主教之形式的喜爱(而不是其内容)解释了他新涌现的赞美之情,它可能也解释了他母亲为什么会在若干年前让他接受天主教的洗礼。不过,他还是保留了新教徒的身份,他更愿意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父亲威胁要剥夺他的继承权。他父亲其实不必为此担忧。王尔德是在培养那种自相矛盾的趋势。
无论如何,他还有别的兴趣和抱负。他的阅读让爱尔兰这个舞台显得太狭窄,他对拉斐尔前派——一种英国运动——的热情在都柏林被认为是一种可爱的傻念头,在那个城市里,人们对此总是持嘲讽的态度。爱尔兰社会的幽闭特性后来被叶芝描述成“浩瀚的仇恨,微乎其微的空间”,它使得在本土传播某种美学新福音的可能性变得极端渺茫。如果说王尔德正开始从精神上脱离爱尔兰,他还不得不从肉体上也脱离这个地方。其具体建议也许来自马哈菲;他的另一个杰出学生利奇在获得了圣三一学院的学位后,已经前去剑桥大学的冈维尔暨凯斯学院继续攻读第二个学士学位了。马哈菲认为,在古典研究方面,英格兰不会比圣三一学院更胜一筹,不过,他对较古老的英国大学有一种俗气的崇敬,他将会把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去牛津大学,另外两个送去剑桥大学。他知道。虽然王尔德是一位出色的古典学者,但是在圣三一学院,也不能肯定他就比同学珀泽更有可能获得研究奖学金。另一方面,如果他在牛津大学获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他也许可以回到爱尔兰,争取到一个教授的职位,利奇最后就是这么做的。
需要被说服的人不仅仅是王尔德,还包括他的父亲。据说,马哈菲为此跟牛津大学的钦定医学教授亨利·阿克兰爵士交换了意见,并达成了一致,阿克兰是威廉爵士的朋友。
……
前言/序言
文学纪念碑014:奥斯卡·王尔德传(套装上下册)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收了,很喜欢的一本书,哈哈哈哈
评分
☆☆☆☆☆
《新白娘子传奇》里,碧莲曾经跟天不怕地不怕的戚宝山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宝山偏不信邪,开了个豆腐店起早贪黑卖豆腐,才真正尝到了人间百味。所以,看到小津安二郎说自己是只会做豆腐,不会做咖喱饭和炸猪排的人的时候,我认为他并不是在自谦,相反的,他是在表达做豆腐的辛苦。 若在现在苛刻的评论家眼中,小津战后的导演生涯,简直可以用“毫无突破”来形容。他热衷于反复拍摄同一个题材的作品,视角永远局限于战后日本的普通家庭,很少有外景,基本上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十叠大小的空间里。所试图展现的主题也大致统一,即描写传统的家族制度和家庭观念是如何在崭新的时代中显得不合时宜,进而走向分崩离析的。他甚至不在意自己重复自己,光是“送嫁”这一个题材的电影,他就先后拍了《晚春》、《秋日和》及《秋刀鱼之味》三部。然而,就是这样近乎偏执的专注,才将他做豆腐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国际影坛公认的大师。 如今的豆腐界,可以说是一团乱象。有的人呢,连最基本的白豆腐还没做好呢,就想着一天换一种花样,今日做豆皮儿,明朝做豆干,美其名曰“挑战不同类型题材”,结果做来做去基本功都不过关;有的人呢,自知技不如人,于是便投机取巧,成日想着标新立异来讨好顾客,什么彩虹豆腐、水果豆腐纷纷出炉,可是人们尝个新鲜之后,还是怀念最普通的豆腐的味道。拍电影和做豆腐是一个道理,想要做出人们心目中最好吃的豆腐,从来都没有捷径可走,它首先需要你拥有良好的味觉,知道什么才是最能打动人的豆腐;其次,它需要日以继夜的锤炼,寻找最适合的豆子、一点点改进软硬的比例,反复尝试点卤的技巧。最后,练就只属于你个人所有的,独一无二的做豆腐技巧。 说起来简单,可是现在能坚持去那么做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无论是之前出版的唐纳德•里奇所著的《小津》,还是莲实重彦的《导演小津安二郎》,都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被“半神化”的小津。而本书中小津却用朴实的语言,活生生的把自己拉下了“神坛”。他一一解释了那些他被神化的技法,例如有名的“离地三尺”的低机位拍摄方法、不采用淡入淡出的场景切换方法、在拍摄悲伤场景不做特写反而拉远的手法等等,只是他为了拍摄方便、画面好看而且刻意不遵循电影文法的表现。得知真相的我们也许会有大失所望的想法,却也因此感觉到拍摄电影并不是一件高深神秘的事情。而这也是小津的期望,他认为:“如果电影的文法真的是优异如自然法则那样的不成文的规定,那当今世界只要有十个电影导演就够了。”他认为,每个导演都应该表现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觉,而不应拘泥于任何文法。 同时小津还在书中展现了自己幽默风趣的一面,与电影中显露出的内敛敏感的气质迥然相异。例如他谈到自己是怎么当导演的时候写到,是他还在做助导的时候,有一次加班太饿了,他忍不住抢了本该要端给导演的咖喱饭,因而被厂长认为是个有趣的家伙,被委以重任;他更还在文章中撒娇,说自己“常露出酒窝自嘲……我这份可爱,在女演员中,尤其是中年组眼里大受好评。” 读来令人莞尔,更使我灵光一现,想起《晚春》里的一个场景:纪子因为舍不得鳏居的父亲不愿出嫁,对姑姑安排的相亲不置可否。而好事的姑姑担心的却是芝麻绿豆的小事,对方名叫佐竹熊太郎,她担心纪子不喜欢这个名字,担心大家成为一家人后不好称呼这位侄女婿:“熊太郎这个名字就象胸口长满了毛的感觉,我们该怎么叫他好呢?叫熊太郎的话就象在叫山贼,叫阿熊就象叫个傻子,当然不能叫他小熊,我打算叫他小竹。”让人好气又好笑,当时沉浸在整部电影的气氛中没做他想,如今想起来,这恐怕是小津为了抗议自己被人贴标签,特意加进去的细节,证明自己“其实是拍喜剧片出身的。” 小津和其他导演最大的不同是,他是一个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都遵循“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原则的人,这是他做豆腐的筋骨,也是他做人的筋骨。当其他导演都纷纷给电影做加法,加入各种炫目的技巧和激烈的戏剧冲突的时候,他思考的却是如何拿掉全部的戏剧性,让演员以悲而不泣的风格去表演。本书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是小津对拍摄风格和作品的自叙,他评价《秋日和》这部作品的时候,是这么说的:“社会常常把很简单的事情搅在一起搞得很复杂。虽然看似复杂,但人生的本质其实很单纯。……我不描写戏剧性的起伏,只想让观众感受人生,试着全面性地拍这样的戏。” 这大概就是他去除一切外在浮华,用最原始最本真的技法去做豆腐的初衷吧,这豆腐的余味果然很佳,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依然回味悠远,并有历久弥新、常看常新之态。
评分
☆☆☆☆☆
文学纪念碑系列,内容丰富,装帧精美的一套书,值得收藏。
评分
☆☆☆☆☆
这套书一直心仪已久了,这次终于买到了。
评分
☆☆☆☆☆
王尔德的生平描写非常详尽,就是有些地方稍微有些混乱和赘述,总体很棒。
评分
☆☆☆☆☆
理查德·艾尔曼的《奥斯卡·王尔德传》扬扬洒洒70余万言之巨,可谓关于王尔德的一切,从王尔德的成长历程到衣食住行,从严重时刻到风流八卦,从时代风貌到个人恩怨可谓事无巨细,但其实只说了两件事,一个是他无人能及的文学成就、极速上升而又极速下坠的一生,一个是围绕着王尔德的十九世纪末欧美文坛、英国社会众生百态。在王尔德过山车般的一生中,那些文学青年所熟悉的文学大师(诸如惠特曼、叶芝、萧伯纳、纪徳、普鲁斯特、柯南·道尔、马拉美、魏尔伦等)、那些文学青年所不熟悉的王尔德的亲朋好友等纷纷登台亮相,人性的卑劣与崇高、虚伪与真诚、冷漠与善良得以尽情展示。
评分
☆☆☆☆☆
王尔德的生平描写非常详尽,就是有些地方稍微有些混乱和赘述,总体很棒。
评分
☆☆☆☆☆
文学纪念碑丛书为什么没有早点遇见,只能买还在出版的了。而且最好不要晚上做决定。
评分
☆☆☆☆☆
帮单位集体采购的,因为急着要就在京东下单了,发货一如既往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