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光荣与梦想》作为经典传世图书,客观、精彩地记叙了美国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体现出历史发展的波澜起伏。此外,本书也着重体现了报纸、广播作为当时主要大众传播手段,对美国政治、生活所起的作用,所造成的影响。自出版以来,不仅仅在美国,对于中国读者,尤其是在知识分子、记者有深远的影响、崇高的地位。
内容简介
这不是一本书,这是一个时代。
自1974年问世以来,《光荣与梦想》一直为无数人念念不忘。这部伟大的作品巧妙地浓缩了美国从1932-1972年的40年丰富历史。著名通俗历史作家威廉?曼彻斯特以数任美国总统的执政与竞选为明线,从让胡佛颜面尽失的“胡佛村”“胡佛车”等、罗斯福的四次当选,一路说尽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直至让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同时不动声色地细致描画美国1932-1972年的40年社会发展历程,内容涵盖“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人权运动、麦卡锡主义、种族隔离制度、两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研发、空间竞赛到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曼彻斯特将美国这40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艺术、科学、时尚、音乐、娱乐,甚至生活热点、妇女的服装潮流、口头语的变化、性观念的更迭全景式重现。曼彻斯特更将美国社会放在全球背景下描述,如此强烈的对比,勾起读者的强烈兴趣。
而最为读者推崇的是,曼彻斯特对新闻写作手法的大师级运用。他将宏大的历史大部头变成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连续剧。他在大事时采用宏观视角,又在细节处多线并进,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让读者穿梭于不同历史事件。在他的笔下,40年的点点滴滴尽现眼前,全书无处不在的历史厚重感和磅礴气势,与曼彻斯特恰到好处的幽默感相结合,让那一段久远的历史变得立体而鲜明。
正是因为这一切,《光荣与梦想》才被誉为经典,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这是一本了解美国精神气质缘起的书,也是一本启迪了无数作者的经典,更是无数人的精神导师,是任何人都不能拒绝的思想盛宴。
作者简介
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美国著名通俗历史作家、著名记者。肯尼迪总统密友,多次为其撰写讲稿。《光荣与梦想》使他一举成名。《光荣与梦想》引进中国后,影响深远,成为无数人必读的经典书之一。曼彻斯特的主要著作还有《克虏伯的军火》、《总统之死》、《最后的雄狮》等,曼彻斯特的作品被翻译成17种文字和盲文。
精彩书评
★出版40多年后,一本讲述美国断代史的老书让人读起来依然激动不已。个中缘由,除了作者曼彻斯特的勤奋与文采,还在于1932-1972这短短40年,压缩了一个大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可能性——政商玄机、经济萧条、二次大战、军备竞赛、悲情领袖、社会风潮……作者面对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裁剪详略得当,叙述流畅简明,以史家之眼,对时代演进的浪花与潜流做出精彩归纳与总结,细细捧读,字里行间往往能寻到当下的影子。这是一本了解美国精神气质缘起的书,也是一本启迪了无数作者的经典,我把自己的一本书命名为《道路与梦想》,正是向曼彻斯特这一巨著致敬。感谢曼彻斯特的史笔,更感谢孕育了无数梦想的那个大时代。
——王 石 万科董事会主席 ★谁的光荣?何种梦想?1932-1972,从“二战”到越南战争,从福利政策到民权运动,美国很受折磨也很有进展的40年。此书以生动的笔触描摹了从高层政治到社会生活的壮阔画卷,堪称一幅20世纪中叶美国的“清明上河图”。
——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光荣与梦想》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圣经。一个遥远国家的历史,却能激起一代中国年轻人的共鸣,那是因为当年我们也有梦想,而且向往光荣。曼彻斯特并非史学巨擎,但他笔下别有一种魔力,他让我们感受到历史呼啸而来的气势。希望感动过我们的那种精神,仍然能感动如今的年轻人。
——何 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1932-1972年的40年美国历史,在曼彻斯特的笔下,转化成一部令人神往、非同凡响的通俗史学著作。曼彻斯特以其高超的新闻写作手法、犀利的见解、恰到好处的幽默感造就了《光荣与梦想》。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思想盛宴。
——俞敏洪 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目录
第二部分 牺牲与变化(1941~1950 年)
第九章 反击
剪影:太平洋战争
第十章 国内战线
剪影:国内战线
第十一章 小院丁香花开时
剪影: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战争
第十二章 新世界,新风向
美国人小像:红发佬
第十三章 胜利旗帜的光芒不再
剪影:战后
第十四章 哈里· 杜鲁门时代的生活
第十五章 黑夜里哈里的一点儿英雄形象
剪影:20 世纪40 年代晚期
第十六章 疑虑重重的时代
美国人小像:爱德华· 罗斯科· 默罗
第十七章 坠入深渊
剪影:20 世纪50 年代早期
精彩书摘
冷泉、波基普西、切尔西、培根……这些名字都是罗斯福再熟悉不过的了--随着队伍的前行,都退向后方。星期日早上8点40分,列车从罗斯福的庄园旁转入海德公园私家轨道。列车一停,就响起了礼炮声,每15秒一响,连放21响。西点军校乐队引领着仪仗队前行,沿着土路,走上弯曲陡峭的斜坡。1870年,罗斯福的父亲詹姆斯·罗斯福开辟了这条非常宽敞的路,罗斯福小时候将它称为"河道"。就在这里的河边,孩童时的罗斯福学会了游泳、划船,又在阳光普照下的高地上学会了骑马。如今,只剩一匹马驮着空空的马鞍和倒挂的马具,一步步踏上岸边高地。
7月13日星期五,正好是罗斯福在沃姆斯普林斯去世三个月的日子,试验装置的两半边铀235、融合芯和起爆装置,从洛斯阿拉莫斯技术区的"后门"步上一条直达路,通往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50英里外半沙漠地带的S发射场。距此地最近的村庄奥比斯库罗(西班牙语为"黑暗"之意),被当地人称为"死亡地带"。这一巧合并未在核物理学家当中引发黑色幽默,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正在向未知的领域迈进。他们警告第509混合大队当心闪电并不足为奇,但闪电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一场暴风雨中的一道闪电就能将他们分崩离析,而且由于链式反应的范围究竟有多大还不可知,摧毁整个地球也并非不可能。虽然科学界大部分人不赞同这种猜测,但没人能保证完全不可能。深夜里,科学家们驱车经过奥比斯库罗,一路无语。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光荣与梦想(二)》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这本书本身,而是构建一个全新的、引人入胜的、具有厚重历史感和深刻人文关怀的故事背景。 --- 《破碎的星轨:阿卡迪亚的黄昏挽歌》 引言:文明的断裂与黄金时代的终章 在“大寂静”降临前的三千年,人类文明的巅峰被铭刻于星图之上,那是一个由“共鸣水晶”驱动,实现了跨越光年心灵连接的黄金时代。我们称之为“阿卡迪亚纪元”。然而,正如所有宏伟的史诗最终都会迎来它的高潮与衰落一样,阿卡迪亚的辉煌并非永恒。 《破碎的星轨:阿卡迪亚的黄昏挽歌》并非记载战争的功绩或帝国的兴衰,它是一部关于“记忆的遗失”与“技术伦理的沉重代价”的编年史。它聚焦于纪元末期,那群被历史洪流淹没的边缘智者、最后的设计师,以及那些试图在系统崩溃前夕,为后世保留一丝火种的无名之辈。 这本书的叙事跨越了三个核心阶段:“回声的膨胀”、“系统的饱和”与“最后的调试”,描绘了一场从内部开始瓦解的文明悲剧。 --- 第一卷:回声的膨胀 (The Expansion of Echoes) 背景设定:心智矩阵与“共情阈值”的挑战 阿卡迪亚纪元的基石是“心智矩阵”(The Noetic Web),一个基于量子纠缠技术构建的,允许所有公民共享知识、情感乃至基础感官体验的超级网络。起初,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理解与和平。个体的心灵不再孤独,知识的迭代速度超越了任何已知的物理限制。 然而,这种无限制的连接催生了第一个危机——“回声的膨胀”。 当每个人的痛苦、恐惧和欲望都被即时同步到矩阵中时,个体的情感负担开始超越其生理和精神的承受极限。本书的第一个主角群,是矩阵的维护者和早期伦理学家——以塞拉菲娜·维斯塔为首的“边界观测员”。 塞拉菲娜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随着共享的情感信息量激增,矩阵开始出现“情感噪音”,即集体潜意识中积累的负面情绪,开始侵蚀掉核心逻辑运算的清晰度。本书详尽描绘了观测员们试图设置“共情阈值”的艰辛过程。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技术上的难题,更是哲学上的拷问:在一个真正互联的社会中,限制痛苦是否等同于限制真实? 这一卷的叙事充满了对阿卡迪亚式乌托邦的质疑,揭示了集体主义的阴影下,个体“自我”是如何被慢慢稀释和同化的。我们跟随塞拉菲娜的团队,潜入矩阵深层,目睹那些被“优化”掉的、不符合集体和谐的记忆碎片是如何被无声地掩埋的。 --- 第二卷:系统的饱和 (The Saturation Point) 核心冲突:创造力的枯竭与“镜像替代品” 当矩阵解决了物质稀缺问题后,人类面临的下一个挑战是意义的稀缺。 随着知识和体验的即时获取成为常态,原创性的冲动开始衰退。为什么要探索未知,当所有已知的知识都可以即时“下载”时?本书的第二主角,卡西乌斯·雷恩,一位曾被誉为“最后的原创艺术家”的系统架构师,成为了这场停滞的代言人。 卡西乌斯观察到,阿卡迪亚的艺术、科学乃至社会结构,都陷入了一种“完美模拟的陷阱”。人们不再创造,而是高效地重组和复制过去的辉煌。系统开始运行一种被称为“镜像替代品”的算法,它能够根据个体的偏好,生成“足够好”但绝非原创的体验。 这一卷深入探讨了“体验的通货膨胀”。当一切触手可及时,人们反而失去了对任何事物的深刻感知。卡西乌斯试图通过植入“随机的、无法预测的干扰源”来“重启”人类的创造力,但他的尝试被矩阵的安全协议判定为“对集体稳定的最大威胁”。 书中细致描绘了卡西乌斯如何在既定的完美秩序中,成为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他的挣扎,是从技术层面上对抗“满足感陷阱”的最后一次尝试,而代价是彻底的社会放逐,被矩阵标记为“情感漂移者”。 --- 第三卷:最后的调试 (The Final Debug) 高潮与遗产:数据洪流下的“诺亚方舟”计划 阿卡迪亚纪元的终结并非由外星入侵或资源枯竭造成,而是由两个相互作用的内部缺陷引发的:伦理代码的僵化与核心能源的不可持续性。 随着系统运行时间的延长,用于维护心智矩阵的能量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更致命的是,早期为保证“绝对和谐”而写入的伦理脚本,变得如同冰冷的法律,无法应对突发的、需要主观判断的危机。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焦点转向了被称为“归档者”的秘密组织——他们是塞拉菲娜和卡西乌斯在系统崩溃前夕秘密联合起来的残余力量。他们的目标不再是拯救整个文明,而是抢救“人类的火花”。 “归档者”启动了“方舟协议”:利用剩余的能源,将阿卡迪亚文明中最关键的、无法被模拟的非结构化数据——例如:真实的失败记录、未被净化的原始情感波动、以及卡西乌斯留下的、充满错误的艺术草稿——压缩成极其微小的“熵核”,并将其发射到宇宙深处,期望在遥远的未来,新的文明能从这些“不完美”的数据中,重新学习如何犯错,如何创造。 《破碎的星轨》的尾声,是一段令人心碎的场景:当最后的能量被耗尽,心智矩阵如同一个被抽干了空气的巨大海洋,无声地沉入寂静。本书结束于一个悬而未决的瞬间:地球表面恢复了原始的、宁静的荒芜,而那些承载着黄金时代所有缺陷与光芒的“熵核”,正在无垠的黑暗中,等待被接收的可能。 --- 主题探究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一个过于完美和互联的社会,是否注定会因失去“摩擦力”而自我毁灭? 它剖析了进步的悖论,即我们为追求终极的和谐与效率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我们作为独特、有缺陷的个体而存在的权利。这不是一部关于“光荣”的书,而是一部关于“代价”的深刻反思录。它邀请读者思考,在信息泛滥与情感同步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自己正在无意识中“优化”掉哪些宝贵的、混乱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人性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