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惊赏录》通过作者多年的收藏活动,告诉读者如何从仅对收藏古瓷瓶爱好发展到对中国古瓷文化的理解,从简单的收藏到欣赏古瓷的造型、釉色、彩绘美等,从中找到收藏古瓷的真正乐趣,跨越了收藏升值本身的收益。本书图文并茂,所有图片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收藏品,为首次发表。
《古瓷惊赏录》介绍了作者在廉价的“破旧”古瓷中的重大发现。黑釉碗里竟有难得一见的曜变天目釉的奇美色斑,建盏上的油滴居然是蓝色而且会随光线变化,真正的兔毫纹原来是那样纤细柔长,釉色灿烂如红霞般的钧瓷拖盏竟是我国古代南北窑业相互学习借鉴的又一例证。何为香瓷?几百年来,人们如坠云里雾中的汝瓷之谜,作者是如何破解的?
陈鸿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艺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任常委秘书,其根艺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北京市展览并获奖,退休后热衷于收藏研究古瓷,颇有令人惊喜的发现。
1. 蓝色油滴盏
2. 溯本穷源话兔毫
3. 陋碗奇辉
4. 千古流芳赞香瓷
5. 美哉秘色瓷盏
6. 紫定填绿彩瓶
7. 五里雾开说“蟹爪”
8. 青瓷拖盏“鸳鸯”对儿
9. 黑青花鱼藻纹盘
10. 罕见的钧瓷佩
11. 奇异的青瓷莲花杯
12. 一张照片的启迪
“古瓷惊赏录”,光听这名字,就让我心生无限向往。身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陶瓷艺术情有独钟的普通爱好者,我总是在寻觅那些能触动灵魂、打开眼界的作品。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期盼。拿到手中的那一刻,沉甸甸的质感,细致的装帧,便已预示着其中蕴含的非凡价值。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间的文字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将我引向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瓷器世界。那些器物的形态、釉色、纹饰,在作者的笔下栩然如生,仿佛我可以穿越时空,亲手触摸到那些温润的釉面,感受器物背后承载的匠心与智慧。从早期朴拙的陶器,到隋唐的唐三彩,再到宋代的五大名窑,直至明清的景德镇瓷,每一个朝代的独特风貌,都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作者并非枯燥地罗列史实,而是以一种极其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方式,讲述着每一件瓷器背后的故事。那些曾经在皇家宫殿中熠熠生辉,或是在文人雅士手中把玩吟咏的珍品,如今通过这本书,变得触手可及。书中对细节的捕捉尤为令人称道,例如对特定窑口的胎土特点、釉料配方、烧制工艺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古瓷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其物质构成和技术层面。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消弭了许多原本令人生畏的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陶瓷知识娓娓道来,让我能够轻松地享受其中,并在潜移默化中汲取养分。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对于“惊赏”之处的细致描绘,作者是如何发现一件瓷器之美的,如何解读器物上的纹饰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如何体会不同时代背景下审美趣味的演变。这些观察的视角,是如此的独特而富有启发性,让我对以往见过的许多瓷器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关于瓷器的图录,更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文化、艺术与生活方式的百科全书。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用泥土与火焰,创造出如此璀璨夺目的文明瑰宝。
评分初次翻开《古瓷惊赏录》,我带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审慎的心情。毕竟,“惊赏”二字,总是容易让人联想到某种程度的夸张。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完全被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折服。作者的笔触,仿佛拥有魔力,能够将那些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古瓷,重新赋予鲜活的生命。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区分不同窑口和时代特征上的精准度。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几个代表性的器物,而是会深入到胎土的细微差异、釉料的配比构成、烧造温度的微妙变化,甚至到装饰纹样的演变轨迹,都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比如,在讨论宋代定窑的白瓷时,他会生动地描绘出那种“象牙白”般的温润釉色,以及那种“泪痕”般的支钉痕,让人仿佛亲眼所见。而在介绍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时,他会细致地分析其钴料的沉淀感和“晕散”效果,以及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龙、凤、海水纹饰,让我对那个辉煌的时代有了更具体的想象。书中的图片,每一张都堪称艺术品,高清且细节丰富,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那些瓷器表面的光泽、纹理,以及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痕迹。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描述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文学作品以及诗词歌赋,将陶瓷艺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文气息和历史厚重感。这本书,不愧为“惊赏录”,它不仅让我领略了古瓷的视觉之美,更让我体会到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工艺。
评分《古瓷惊赏录》这本书,在我眼中,绝非一本简单的图册,而是一次深邃的文化探索之旅。作为一名长久以来对中国古陶瓷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及灵魂、点亮认知的作品。这本书,无疑做到了。作者的文笔,极具感染力,他能够将那些复杂的陶瓷工艺和历史渊源,用一种生动、形象、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书中对每一件瓷器所蕴含的“故事性”的挖掘。他不会孤立地看待一件器物,而是会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解读它的出现、它的工艺、它的美学,以及它所承载的社会意义。例如,在介绍唐代的彩绘陶器时,作者不仅仅描绘了那些色彩斑斓的釉彩和生动的动物纹饰,更会联想到当时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以及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而在讲述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官窑时,他则会细致地分析那些精美绝伦的纹饰背后所代表的吉祥寓意,以及它们如何体现出皇家的尊崇和权威。书中挑选的图片,每一张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高清且细节丰富,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欣赏到那些瓷器表面的光泽、质感,以及那些穿越时空的印记。更令我赞叹的是,作者的讲解细致入微,无论是对胎土的分析,还是对釉料的解读,都充满了专业性和独特性,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够从中获得极大的启发。这本书,真可谓是“惊赏录”,它让我看到了古瓷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佩。
评分《古瓷惊赏录》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几年来读到的最令人振奋的陶瓷类书籍之一。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些承载着历史与艺术的古瓷。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一需求,并且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叙述方式极为引人入胜,他并非简单地堆砌事实,而是用一种充满故事性和情感的方式,引领读者一步步走进那些沉睡了千年的瓷器世界。我尤其欣赏他在对不同窑口和器物进行解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功力。他不仅仅是在描述瓷器的外观,更是在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工艺技术以及时代背景。例如,在谈到元青花时,他会细致地分析其钴料的来源、绘画风格的特点,以及为何它会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在介绍明代洪武年间的青花瓷时,他会详尽地描述其粗犷古朴的风格,以及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微妙联系。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够轻松地理解并从中获得知识。书中的图片质量极高,每一张都仿佛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艺术品,清晰地展现了瓷器的每一个细节,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欣赏那些国之瑰宝。更令我赞叹的是,作者在描述中融入了大量古籍记载、历史文献以及诗词歌赋,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文化韵味,也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愧为“惊赏录”,它让我看到了古瓷艺术的无限魅力,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有了更深层次的敬佩。
评分初识《古瓷惊赏录》,心中难免会有一丝对“惊赏”二字是否夸大其词的疑问。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完全被这本书所折服。它所呈现的,远不止是简单的“欣赏”,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惊叹”与“赞美”。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眼光,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探寻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愈发光彩照人的古瓷珍品。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书中不仅展示了瓷器的整体造型之美,更着力于剖析那些常常被忽视的细微之处。比如,对于一件釉里红瓷器,作者会细致入微地描述其红色的深浅变化,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窑火温度和铜的含量;对于一件青花瓷,他会仔细辨析不同时期青料的晕染痕迹,例如苏麻离青的浓艳与国产青料的淡雅,甚至连笔触的粗细、线条的顿挫都一一考量。这种对细节的敏感和精准的解读,足以证明作者在陶瓷鉴赏领域的功力非凡。它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像是一次身临其境的陶瓷鉴赏之旅。那些精美的图片,配以详实且富有文采的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博物馆的展柜前,近距离观察每一件瓷器。书中对器物的命名,也颇具匠心,往往能够一语道破器物的神韵,例如“雨过天青”的汝瓷,“冰裂纹”的官窑,这些生动的词语,不仅描绘了瓷器的外观,更传达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意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过程中,融入的许多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他不会孤立地看待一件瓷器,而是将其置于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去解读。一件器物的出现,为何会成为当时的经典?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需求?又承载了怎样的文化寄托?这些问题,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清晰的解答。这本书让我明白,古瓷不仅仅是冰冷的器物,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审美的结晶。每当我翻到一页,便会被那些精美的器物和作者的洞见所吸引,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说实话,翻开《古瓷惊赏录》之前,我对“鉴赏”这两个字,并没有太深的理解。我总以为,鉴赏就是看看器物的模样,然后用一些“釉色温润”、“造型典雅”之类的词语来形容一番。但这本书,完全刷新了我的三观。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着我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鉴赏之旅,让我学会了如何真正地“看”古瓷。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堂生动而具体的陶瓷鉴赏课。他不会简单地陈列器物,而是会从胎土的质地、釉料的成分、烧成时的窑温变化,甚至到器物表面的细微划痕,都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例如,在讲到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时,他会详细解释为何它呈现出那种独特而迷人的青绿色,以及这种釉色是如何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不同的光泽。这种深入到技术层面的讲解,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探到陶瓷制作的奥秘。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情感和温度。他不仅仅是在分析瓷器,更是在与这些历史的遗物对话,仿佛能听到它们在低语,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书中的图片,每一张都堪称精品,高清且细节丰富,让我在远离实物的状态下,也能感受到瓷器那温润的触感和细腻的质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被低估的瓷器的发掘和介绍,作者的慧眼识珠,让我认识到,美,并非只存在于那些家喻户晓的经典名作之中。那些朴拙的民间瓷器,那些带有时代印记的残破器皿,在作者的笔下,同样焕发出动人的光彩。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鉴赏,不仅仅是识别真伪、判断价值,更重要的是理解一件器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工艺和匠人的心血。它让我从一个“看客”,变成了一个能够“品味”古瓷的“赏家”。
评分“古瓷惊赏录”,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神秘而又引人入胜的魔力,吸引着我这个对中国古董,尤其是陶瓷情有独钟的普通读者。读完这本书,我可以说,这绝对是我近年来在古瓷鉴赏领域读到过的最精彩、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作者以一种极其罕见的视角,将枯燥的陶瓷知识,转化为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我最欣赏的是,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器物,而是深入到每一件瓷器的“前世今生”,从它的胎骨、釉色、器型、纹饰,到它的产地、年代、工艺,再到它可能经历的流传故事,都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描绘和解读。例如,在介绍宋代官窑的瓷器时,作者不仅会描绘其端庄大气的外形和温润如玉的釉面,还会细致地剖析其“紫口铁足”的特征,并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解释为何这样的器物会成为皇家御用。这种层层剥茧的解读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逐渐领悟到古瓷的妙处。书中的图片,每一张都如同艺术品般精美,清晰度极高,让我仿佛可以伸手触碰到那些温润的釉面,感受到那坚实的胎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冷门”但极具价值的瓷器进行的介绍,作者的目光独到,总能发掘出那些被忽视的瑰宝,并赋予它们应有的光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瓷器的图录,更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陶瓷文明,以及那些无数巧手匠人留下的智慧结晶。它让我更加敬畏历史,也更加热爱我们自己的文化。
评分我拿到《古瓷惊赏录》这本书的时候,正是个对中国古瓷一知半解的状态。说实话,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总觉得能被冠以“惊赏”二字,里面定有不凡之处。事实证明,我的直觉是对的。这本书,真的让我“惊”到了。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只是罗列一些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而是以一种极其深刻、却又十分易懂的方式,带领我走进古瓷的世界。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把那些复杂的工艺、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他在描述不同时期瓷器特征时,那种精准而又生动的笔触。比如,他讲到宋代瓷器时,会提到那份追求极致简约、含蓄内敛的美学风格,并用汝窑的温润、官窑的厚重、哥窑的开片等具体例子来佐证。而到了明清时期,则又会展现出那份精工细作、色彩华丽的皇家气派,以及文人瓷器的雅致情趣。书中对每一件瓷器的介绍,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会深入到器物的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等各个方面,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甚至是传说典故,来解读它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全方位的解读,让我觉得,我不是在看一本简单的图鉴,而是在阅读一部浓缩了中国陶瓷发展史的百科全书。那些精美的图片,更是为我的鉴赏之旅增添了无限色彩,让我仿佛能透过书页,触摸到那温润的釉面,感受到那坚实的胎骨。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对古瓷“门外汉”,逐渐变成了一个能够品鉴其中妙趣的“行家”。
评分“古瓷惊赏录”这本书,可以说是一场视觉与智慧的双重盛宴。我平日里虽然也算得上是个对中国古董略有涉猎的爱好者,但坦白讲,在真正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瓷器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好看”的层面。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专业却又不失通俗的语言,将我领入了一个更加深邃的古瓷世界。最令我震撼的,莫过于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瓷器风格的精准辨析。他不仅仅是告诉你“这是宋代的”,而是深入到“这是宋代汝窑的,你看它那细密的冰裂纹,那温润如玉的釉色,以及那三点泪痕般的支钉痕,这都是汝窑的独特标志”。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让我仿佛拥有了一双锐利的鉴赏之眼。书中的图片质量极高,每一张都仿佛可以放大到厘米级别来细看,器物的釉面光泽、胎骨质感、装饰细节,都清晰可见。让我不禁感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如此用心制作的书籍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冷门”但极具艺术价值的瓷器的介绍所吸引。很多时候,我们谈论古瓷,总是围绕着那么几个耳熟能详的品种,但这本书却能发掘出那些被大众忽略的瑰宝,并对其价值和美学进行深入的阐释。这让我意识到,古瓷的世界之广阔,远超我的想象。作者在叙述时,常常会引用大量的史料、诗文、画作,将瓷器的发展脉络与中国历史、文学、艺术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在介绍唐三彩时,他会提及当时的盛世景象,以及对外交流对陶瓷艺术的影响;在讲解明清官窑时,他会引用宫廷档案和文人笔记,让我们看到这些瓷器是如何被制造、使用和珍藏的。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和知识性,也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宏观的理解。这本书不愧为“惊赏录”,它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中国古瓷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我们民族在陶瓷技艺上的巅峰成就。
评分《古瓷惊赏录》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陶瓷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充满了好奇,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知识和专业的指导,往往只能泛泛地欣赏,无法深入理解。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他能够将枯燥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最欣赏的,是他对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瓷器特征的精准把握和生动描绘。例如,在描述唐三彩时,他会生动地展现出那些色彩斑斓的釉色,以及器物上龙、凤、瑞兽等纹饰所蕴含的吉祥寓意,仿佛能看到唐朝那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时代。而在讲述宋代五大名窑时,他更是将每一家的独特气质拿捏得死死的。汝窑的“雨过天青”,官窑的“紫口铁足”,哥窑的“金丝铁线”,钧窑的“窑变万彩”,定窑的“白如玉”,这些耳熟能详的特点,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更加鲜活和具体。他还会深入到釉面、胎骨、器型、纹饰等细节,进行细致的解读,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慢慢领悟到其中的奥妙。书中选取的瓷器图片,也都极具代表性,高清且细节丰富,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那些国之瑰宝。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流传有序、背后有故事的瓷器的介绍。一件瓷器,如果能有清晰的传承脉络,或者与某位历史名人、某件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那么它在艺术价值之外,又增添了人文价值,让欣赏的过程更加厚重。这本书不愧为“惊赏录”,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静态的器物,更是动态的历史、文化和智慧。它让我对中华文明的瑰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