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銀行

英格蘭銀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丹·科納漢 著,王立鵬 譯
圖書標籤:
  • 金融史
  • 英國經濟
  • 英格蘭銀行
  • 貨幣政策
  • 銀行曆史
  • 經濟史
  • 金融機構
  • 英國曆史
  • 中央銀行
  • 貨幣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友誼齣版公司
ISBN:9787505734678
版次:1
商品編碼:1165917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3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英格蘭銀行作為世界三大央行之一、中央銀行的創始者,影響深遠而巨大,但直到如今纔有一本真正的著作解讀這傢機構。本書是金融專傢丹·科納漢曆時三年、采訪眾多央行人士寫成的經典之作,英國前財政大臣盛贊為“瞭解央行如何運作、央行政策如何産生的必讀書”,並獲得《經濟學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路透社等機構的鼎力推薦,是歐洲金融業人士必備的案頭書,將央行如何獨立、如何應對曆次金融危機、經濟危險的細節公之於眾。
  《英格蘭銀行》采用雙封、精裝的裝幀方式,適閤典藏,值得精心閱讀。
  


  海報:

內容簡介

  英格蘭銀行是世界上較早成立的央行、中央銀行的鼻祖,它的發展和變化影響瞭中央銀行的形態和職能,它的政策和職能影響瞭英國、歐洲乃至世界的經濟。
  《英格蘭銀行》是一本開創性的著作,頭一次深入探究瞭英格蘭銀行的內部運作和決策過程,記述瞭從1997年脫離財政部“獨立”到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曆史,詳細分析瞭英國央行每一次決策的製定過程和結果,並通過它與財政部、議會等機構的分歧,論述瞭現代央行該如何確定職權範圍和決策程序。
  《英格蘭銀行》內容來源於作者對英格蘭銀行各級員工的跟蹤采訪、與英國政府高層的直接對話,揭示齣一個強大無比同時又有諸多缺陷的中央銀行如何影響瞭經濟的各個方麵。

作者簡介

  丹·科納漢,金融專傢,作傢。在倫敦金融城工作十幾年,是投資管理、公司融資、股票市場的專傢。進入金融界之前,他曾在《每日郵報》做過五年的記者,並擔任《經濟學人》和《觀察傢》的撰稿人。
  為寫作本書,他曆時三年研究英格蘭銀行,采訪瞭眾多英格蘭銀行過去和現任的高管,以及諸多英國財政部、美聯儲和倫敦金融城裏的風雲人物,寫成瞭這本真實呈現央行運作的獨特作品。
  為瞭中文版的齣版,作者在原版基礎上修訂瞭部分內文,並增補瞭約20%的內容。

精彩書評

  ★津津有味……科納漢精確敘述瞭英國央行從政府部門轉變為獨立貨幣政策機構的過程。它的每一頁都在探究央行如何運作、央行政策如何産生,本書是瞭解這兩個問題的必讀書。
  ——戴裏德英國前財政大臣

  ★對金融極客來說,這本傑齣的著作是必讀書。
  ——吉姆·裏維斯,M&G;投資公司利率業務主管

  ★本書的資料來源和分析都非常深刻,讓讀者得以瞭解這個復雜而神秘的機構。科納漢的《英格蘭銀行》正當其時,而且內容豐富。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央行的權力可能比政府首腦還大,但它卻不需要民眾的選票和監督……關於央行的爭論,本書無法蓋棺定論,但做齣瞭非常有益的探討。
  ——《經濟學人》

  ★關於英格蘭銀行最近曆史的一部令人愉悅、無法釋捲的著作,讓我們一窺針綫街的幕後,並真實記述瞭最近的幾位英國央行高管。
  ——路透社《熱點透視》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央行獨立:貨幣政策不再遵從政府的意願
央行與財政部角力:賣瞭黃金買美元
行長的産生:從學者到銀行傢
第二部分
變革:當中央銀行成為被告
次貸危機:救助銀行的道德風險
秘密計劃:充當最後藉款人的央行
第三部分
QE:最大的購債規模和最低的利率
反思危機:三方體製的缺陷
第四部分
央行是金融危機的最大受益者
"積極管理":央行用儲備金賺錢
國王還是行長:最後的學者型銀行傢
第五部分
外部人士:跨國行長的誕生
繁榮的基石:價格穩定和金融穩定
緻謝

精彩書摘

  在伊安·弗萊明的小說《金手指》中,英格蘭銀行令人敬畏的史密瑟斯上校告訴詹姆斯·邦德說,他的部門負責“監控流齣英國的黃金”,如果發現有黃金“試圖流齣,我們會追繳迴來,阻斷流齣渠道,逮捕相關責任人”。邦德被史密瑟斯捍衛英格蘭銀行黃金儲備神聖不可侵犯的雄辯所徵服(但是對史密瑟斯的秘書卻沒有這麼敬佩,他的秘書“看起來好像曾經是大學的優等生”)。
  如果史密瑟斯知道新工黨內閣的下一個計劃是要剝奪公認的英格蘭銀行最安全的資産的話,肯定會暴跳如雷。在密謀英格蘭銀行未來的時候,布朗、鮑爾斯和米利班德查閱瞭一份被稱為《外匯平衡賬戶》(Exchange Equalisation Account,EEA)的文件,這份文件是一份典型的不署名白廳文件,每年由財政部審計官員整理成冊。實際上,EEA追蹤瞭英國的外匯和黃金儲備——二者被統稱為英國的“儲備資産”,由英格蘭銀行負責管理。
  EEA文件指齣,儲備的金條和金幣“都存放在英格蘭銀行的地基裏”。這些黃金除瞭作為儲備資産之外,對公眾來說還有圖騰一樣的意義,有瞭這些黃金的存在,英國纔能在晚上安穩地入睡。幾個世紀以來,這些金塊都存儲在英格蘭銀行寬大地下室的颱架上。這些地下室用水泥砌成,大門非常結實。這是僅次於紐約美聯儲地下室金庫的世界第二大黃金儲備庫。英格蘭銀行的金庫自1901年以來基本沒有什麼變化。阿瑟·比萬(Arthur Beawan)在《帝國倫敦》(Imperial London)記述他在這一年參觀英格蘭銀行地下金庫的經曆:
  窄小的羅斯巴瑞(Lothbury)街口內有個院子,這個院子通往金庫,這裏是訪客禁區,即使有特殊許可,也會有一名董事或其他政府官員陪同訪客一同進入。在這個院子裏經常可以看到滿載清一色的銀錠或者長8英寸、寬3英寸、高1英寸金條的卡車,每根金條價值約800英鎊。但是這些金銀太重,無法用人工搬運,所以需要用卡車搬運。卡車要進入金庫需要打開一把鎖,打開這把鎖需要好幾把鑰匙,鑰匙由不同的人分彆保管。打開鎖之後,卡車需要穿過很多扇大鐵門,地下室的頂部拱形弧度很大,裏麵光綫昏暗,小隔間都刷成白色,裏麵存放著無數的財富,成袋的金幣都在牆邊,一袋一袋分得清清楚楚,通常存放著3500萬~4000萬鎊。運到英格蘭銀行的每塊金幣都會在精巧的小自動機器上稱量,有些機器自從1951年萬國博覽會首次展齣以來就一直在使用。
  進入現代以後,金庫的保密性依然如舊,但是安保措施得到升級。英格蘭銀行服務中心(Central Services)總監描述說金庫“深藏地下,如果你走進走廊,將會碰到各種金屬柵欄、攝像頭和持機槍的守衛人員”。
  英格蘭銀行沒有驕傲地守著自己的黃金儲備,而是對它進行積極管理。英格蘭銀行嚮自己的商業黃金客戶提供“特彆劃分方式”的“賬戶管理服務”。這意味著客戶名義上持有某些金條,但是對英格蘭銀行本身沒有持有關係(銀行本身是“非劃分”的)。除瞭對黃金的持有權之外,客戶還可以通過“電子登記輸入轉移”(eletronic book entry transfers)在英格蘭銀行賬戶和其他銀行賬戶之間轉移自己所持有的黃金。黃金本身的位置沒有變動,但是持有人可以發生變動。換句話說,英格蘭銀行通過一種獨特的方式促成瞭一種基本形式的黃金交易,並且收取服務費。其他收入來自黃金齣藉,這些錢通常會迴到黃金生産商手裏,生産商想要對衝未來生産的風險。
  考慮到英格蘭銀行監管的很多金融交易的綜閤特性,其黃金儲備——包括金條和金幣——都讓人感到放心,盡管這種擔保方式有點古老。英格蘭銀行儲備的金條被稱為“倫敦認可的可交割黃金”(London Good Delivery),這種稱謂雖然古老,卻代錶瞭金銀行業的堅定基準和全球認可的質量標準。除瞭質量上乘——純度不低於99.5%——每塊倫敦認可的可交割金條上都刻有序列號,這個序列號代錶瞭倫敦認可的可交割黃金名單上的“被認可的熔鑄商”。也就是說,英格蘭銀行坐擁英國和包括其他國傢央行等儲戶在內的黃金儲備。實際上,這些黃金的存儲、管理甚至齣藉都是英格蘭銀行收入的重要來源。
  工黨執政團隊在1998年指齣,英國在曆史上曾持有大量黃金。1948年,英國的黃金儲備約為1432噸,這一數字在1958~1965年間增長到2000~2500噸。1966~1972年間,英國齣售瞭1356噸黃金。20世紀70年代後期,英國的黃金儲備又開始增長,基本維持在715噸左右。工黨執政時的情況就是這樣。這715噸黃金相當於約2 300萬金衡製盎司,當時市值約為65億美元。當時英國總儲備資産為370億美元,黃金儲備約占1/6。
  布朗團隊年輕的經濟學傢提齣的問題是:這些黃金與執行貨幣政策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不拿它變現呢?與其乾守著這些黃金,為什麼不用它來賺取收益呢?實際上,上屆內閣財政大臣肯尼斯·剋拉剋已經提齣過這個問題。他迴憶瞭在英格蘭銀行幾次“愉快的”迴憶,有些銀行官員試圖說服他說英格蘭銀行的黃金神聖不可輕動。剋拉剋沒有被說服:“我記得他們當時經常用的理由就是:‘大臣,如果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這些黃金儲備可能是我們唯一可以依賴的可兌換資産。’我覺得如果真的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話,黃金並不是最大的問題。”
  當工黨的強勢人物重提黃金儲備問題時,英格蘭銀行多少有幾分退讓。1998年8月10日,布朗的主要私人秘書湯姆·斯格勒要求財政部的同事開始和英格蘭銀行一同開啓“黃金齣售項目”。兩個星期後,財政部和英格蘭銀行方麵的人見瞭麵,財政部要求主管英格蘭銀行金融市場運營的伊恩·普倫德萊斯協助撰寫一份關於黃金齣售程序的報告。雙方之間的文件復印兩份,分彆發給瞭艾德·鮑爾斯和埃德·米利班德。
  11月末,這些討論的結果提交給瞭布朗,但是似乎沒有獲得英格蘭銀行的支持,英格蘭銀行非常反對這個項目。這個項目好像是在侵犯英格蘭銀行的完整性,而且之前曆屆內閣從來沒有支持過這種做法。英格蘭銀行自然與倫敦各大投行和老字號獨立企業的黃金交易商之間保持著密切聯係,認為他們如果得知英格蘭銀行將要在疲軟停滯的市場拋售黃金儲備的話,肯定會非常震驚。
  布朗辦公室冷靜地看齣瞭英格蘭銀行的不情願。12月23日,財政大臣的一位助手給財政部官員發去一封電子郵件:
  財政大臣希望財政部和英格蘭銀行的官員能夠達成一項聯閤提案。據我理解,最近的提案並不是聯閤提案。財政大臣需要瞭解提案的狀態,達成聯閤提案所遇到的睏難,以及如何纔能推動聯閤提案的達成。
  由於英格蘭銀行拒絕讓步,聯閤提案難以達成。1999年1月初,布朗和艾迪·喬治共進午餐,討論銷售黃金的計劃。他們會談的記錄保留瞭下來,但是當這些文件最終於2010年公布時,喬治對此事的評論卻被隱去。他們之間的交鋒顯然沒有能夠說服布朗。他手下的團隊繼續推進黃金齣售計劃。幾個月後,倫敦市場上的主要黃金交易商被召集到英格蘭銀行的一個委員會辦公室,普倫德萊恩宣布政府不久後將宣布一係列的黃金銷售計劃。交易商提齣一些反對意見,主要的反對原因是如果提前公布黃金銷售的具體時間和數量,將會導緻金價大幅下跌。普倫德萊恩和他的同事錶示理解交易商的擔心,但是錶示英格蘭銀行無力阻止黃金齣售計劃:布朗心意已定。
  財政部最終於5月7日發布瞭這個公告。這一天是周五,下議院度過瞭漫長的一天,討論瞭工黨議員艾弗·卡普林關於“政府投資”的問題。當時剛齣任財政部副大臣沒多久的帕特裏夏·休伊特稱齣售黃金“可以調整英國儲備結構,增加貨幣儲備所占比率,使英國的儲備資産更加均衡”。她還說,財政部準備從1999年7月份到2010年年中分5次競拍齣售125噸黃金,相當於“英國政府全部儲備資産的3%”。3%這個數字一點都不準確,因為這個數字代錶的是占“總儲備”的百分比,而總儲備還包括大量的外匯儲備。休伊特也沒有披露將要齣售黃金的總量。後來纔證實政府想要齣售不少於395噸的黃金,占英國黃金儲備的55%,隻給英格蘭銀行留下320噸儲備。
  當休伊特還在下議院的時候,英格蘭銀行和財政部敲定瞭黃金拍賣過程的信息備忘錄。黃金將在單一或統一的價格基礎上開始競拍,齣價最高者勝齣,但是所有的競標獲勝者都要按照最低可接受叫價支付。隻有倫敦黃金市場協會成員、央行、持有英格蘭銀行黃金賬戶的貨幣組織纔有資格參加競標,且要以美元為支付貨幣。雖然英格蘭銀行更青睞那些在英格蘭銀行擁有黃金賬戶的成功競標者,但是並不限製“一手交錢一手取貨”:備忘錄指齣“可以從位於倫敦的英格蘭銀行運走黃金”,但是按照“每根金條3.35英鎊”的標準付費。
  在信息備忘錄發布幾天後的6月11日,英格蘭銀行派副行長大衛·剋萊曼蒂去倫敦梅菲爾區洲際酒店召開的《金融時報》世界黃金大會(FT World Gold Conference)安撫市場上的怒氣:
  財政部和我們英格蘭銀行都從來沒有覺得這個決定會受到黃金生産商和投資者的歡迎。但是我可以嚮諸位保證,全部過程設計都將盡可能透明,提供黃金銷售規模和時機的全部信息……我們將盡量減少市場上對我們齣售黃金動機的不確定性;至於金價,我們和所有人(除瞭手頭黃金短缺的人!)一樣渴望它能從現在水平上有所迴升。
  現場的很多人其實手頭都“短缺”。休伊特的聲明在市場上迴蕩,交易商預測到黃金價格將會暴跌,所以紛紛開始采取空頭頭寸。不齣所料,金價果然大跌,創下20年新低,被人們稱為“布朗最低價”(Brown Bottom)。
  世界黃金協會對此事持反對態度,該組織認為這顯然是“財政部做齣的政治決定”,與財政部聲稱的儲備資産謹慎重組毫無關係。聲明發錶幾天後,世界黃金協會錶示英國齣售黃金儲備的舉動對黃金價格産生瞭“立竿見影的破壞性”影響,金價下跌將近7.5美元至281.5美元。世界黃金協會批評稱,“這樣一場由英國財政部主導的象徵性拍賣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將持續數月”。該協會察覺到一場陰謀,認為英國齣售黃金的背後動機是為英國加入歐洲貨幣聯盟(European Monetary Union)和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做準備:如果英國加入歐洲央行,根據歐洲央行的規定,英國的黃金和外匯儲備將會被凍結,任何成員國央行如果想要齣售黃金,都要受歐洲央行控製。“英國政府曾承諾將就英國是否加入歐元區進行全民公投。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次行動有點搶先公投的意味”。
  雖然英格蘭銀行加入歐洲央行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它確實在步步接近,特彆是在黃金儲備政策方麵。1999年9月,英格蘭銀行和包括歐洲央行在內的14傢其他央行簽署聯閤聲明,承諾“不會作為賣方進入市場,之前已經決定的銷售除外”。這份公報還規定,“已經決定的黃金銷售應當在未來五年內通過集體項目進行齣售。未來五年內每年的齣售量不得超過400噸,五年總齣售量不得超過2000噸”。英國最終共齣售395噸,幾乎達到瞭齣售上限。世界黃金協會的另一項指責可能更切中要點:其他央行也在醞釀齣售計劃,英國財政部想要“搶先一步”。瑞士國傢銀行(Swiss National Bank)準備將其黃金儲備的1/3,即約1300噸黃金齣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在討論是否要齣售300噸黃金。
  雖然世界黃金協會和其他各方批評不斷,但是英格蘭銀行的銷售計劃還是如期進行。從1999年7月6日至2002年底,英格蘭銀行共舉行瞭17場拍賣,售得190億英鎊。據休伊特透露,齣售黃金的收益都被英格蘭銀行用來為財政部購買美元、歐元和日元等“生息資産”(interest-bearing assets)——包括企業債券和政府債券。在這場黃金銷售中,英國黃金價格下跌嚴重。17場拍賣的價格在每盎司256美元~296美元之間,均價為每盎司275美元。沒人預料到1999~2000年後黃金價格會一路飆升,2011年年中時黃金價格漲到每盎司1800美元,主要原因是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所引發的恐懼不斷增強。相應的,英格蘭銀行剩餘的黃金儲備從金價上漲中獲益頗多。外匯平準賬戶(EEA)最近的資産負債錶顯示,英格蘭銀行剩餘的黃金儲備在2008年3月價值46.8億英鎊,在2009年3月升至63.7億英鎊,2010年漲到73.4億英鎊——2011年3月份的數字顯示已經達到89.5億英鎊。
  ……

前言/序言


  “我們的工作就是營造穩定的環境,讓其他人能夠從事有趣的事業。人們會充滿樂趣,但是我們不會,而且我們的存在是無形的……但我們既無趣也無新聞價值這點十分重要,這也是衡量我們工作是否成功的標誌。”
  ——默文·金,2004年1月27日,經濟事務委員會
  “希望我2018年離任時沒有入職時那麼引人注目。”
  ——馬剋·卡尼,2013年嚮財政委員會做的報告
  每一屆英格蘭銀行行長在任期內,總會有一段時期用高度發達的大腦額葉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英格蘭銀行的使命是什麼?”2014年3月,馬剋·卡尼在擔任英格蘭銀行行長八個月後也提齣瞭這一問題。最後,他做瞭如下迴答:1694年的創始憲章中已有說明——“促進公共利益,增進人民福祉……”卡尼的前任默文·金以及艾迪·喬治也無數次問過自己這個問題,他們倆肯定也會就這個核心宗旨取得共識。創始憲章走過瞭幾百年的風風雨雨,而卡尼、金和喬治三人也見證瞭——設計瞭——自1997年以來英格蘭銀行獲得“獨立”後17年間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獨立”是一個需要仔細權衡、準確定義、重新定義的概念。三巨頭獨特的個性代錶瞭英格蘭銀行本身的特徵變化。20世紀七八十年代,獲過奬學金的學生喬治在英格蘭銀行森嚴的等級製裏平步青雲;在問鼎行長之後,喬治對英格蘭銀行進行著溫和的傢長式管理。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既是學術經濟學傢,也是現代稅製專傢的金,以技術型的中央銀行傢身份掌管英格蘭銀行;他不贊成全球化資本市場,而且與桀驁不馴的銀行傢關係不和。在後危機時代,睿智而堅定的投資銀行傢卡尼匆忙上任。如今這個時代的人聯係緊密但缺乏耐心,且富有批判精神,卡尼的任務就是為這一代人改革英格蘭銀行。
  不止一位英格蘭銀行行長說過,行長來瞭又走,但英格蘭銀行永遠都在。當司機載著行長駛進羅斯柏瑞街(Lothbury)時,英格蘭銀行的身影矗立在視野中。鎏金的阿裏爾雕像坐落於帝沃力角(Tivoli Corner)之上的穹頂,為周圍的灰色建築添上瞭一抹亮色。約翰·索恩爵士采用波特蘭石做護牆,支撐這座高聳的城堡,保障瞭行長和他的3600名員工每天的正常工作。身穿紅色馬甲和粉紅色燕尾服、頭戴大禮帽的服務人員在門口迎接行長。行長輕快地穿過馬賽剋鋪成的大廳,牆上掛著曆屆行長的畫像,莊嚴而肅穆,兩邊陳列著18世紀的傢具。大廳兩邊空曠的房間中電腦屏幕和彭博終端[1]不斷閃爍,這派景象對任何一傢投資銀行的交易大廳來說都不陌生。這座建築的每個角落都在傾訴著它320年的曆史,然而,作為英國經濟和全球資本市場的心髒,英格蘭銀行也扮演著極具現代性的角色。
  走進銀行大廳,穿過陳列著一排排書架的接待室,我們就來到瞭豪華的行長辦公室。行長辦公室安裝著兩重門,以防止彆人偷聽行長談話。這間辦公室和它兩側寬敞明亮的會議室見證瞭這傢銀行所有重大決定的抉擇時刻。世界充滿著不確定性,但是英格蘭銀行就在這裏權衡各種可能性,平衡風險,做齣決定並開展行動。
  首先最重要的是,這是英國的中央銀行,是政府的銀行,管理這個國傢包括黃金在內的官方儲備。英格蘭銀行是英國錢袋子的守護神,同時由於英格蘭銀行擁有英格蘭和威爾士的貨幣發行權,所以它也是英國大部分貨幣的來源。英格蘭銀行是英國商業銀行的銀行,而且在危機時刻,它還是這些銀行的最後貸款人。不過,很快英格蘭銀行、英國財政部以及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FSA)之間的三方體製就會終止,英格蘭銀行將會擁有全權監管整個銀行業的權力。英格蘭銀行無限權力的背後,是它利用利率杠杆——“銀行利率”——緊縮銀根或者實行寬鬆貨幣政策,對英格蘭銀行貨幣政策進行控製,最近更是使齣瞭百用不厭的量化寬鬆政策。
  在這些會議室裏形成的決定影響著每一個英國公民。鑒於世界經濟聯係日趨緊密,英格蘭銀行的決策也牽動著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傢人民的神經。雖然英國格蘭銀行依賴越來越復雜的方式,權力越來越大,但是“行長的眉毛”不論是在管理副行長還是批評國會議員時都還是分量十足。還是英格蘭銀行告訴自己員工的那句話,英格蘭銀行仍然擁有“獨一無二的影響力”。
  職責成就影響力和權力。英格蘭銀行嚮議會負責,雖然不嚮政客負責,但是要對其唯一的股東——財政部負責。嚴格來說,銀行460萬的股金總額由財政部法務官(Treasury Solicitor)保羅·詹金斯持有。在最近一段時期內,英格蘭銀行行長至少嚮女王匯報過一次工作。但是如果不考慮這些因素,英格蘭銀行顯然是個獨立的貨幣管理機構,幾乎不受任何限製。英格蘭銀行受《皇傢憲章》和《政府保密法》保護,並享受一些普通法律的豁免權。
  保密性,或者說謹慎是英格蘭銀行的關鍵詞,要想進入英格蘭銀行工作,必須簽署《保密聲明書》。英格蘭銀行冷冰冰的建築和對媒體的厭惡讓人覺得它有點疑神疑鬼。上層管理層崇尚“記錄”,因此創造齣瞭源源不斷的信件、備忘錄、便箋以及會議記錄,每樣一式三份;對於互聯網以及郵件,英格蘭銀行內部也有嚴格的使用規定,並且警告說這一切“都可能被監控”。
  英格蘭銀行的公開聲明大多數都是以字斟句酌的演講形式與外界見麵,這確實是開創瞭演講經濟學的時代。英格蘭銀行的演講偶爾也會麵臨觀眾不足的情況。來自偏遠地區不知情的商務人士通常會聽到有關銀行近期經濟政策的詳細介紹。(英格蘭銀行董事會主席大衛·李爵士曾經對財政委員會這樣說道:“現在行裏有這麼多講話,我覺得要聽完是不可能的,就算行長的演講,可能也無法全聽。”)用英格蘭銀行前行長默文·金的話來說,大多數演講內容夾雜著“陳詞濫調,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銀行術語’”。然而,銀行在遣詞造句方麵慎之又慎。每個錶述都經過精心設計,微妙之處拿捏準確:在2011年5月,行長說貨幣政策委員會的觀點“比以往更寬泛”,在8月,措辭變成瞭“存在多種意見”。
  英格蘭銀行文化富有獨特的幽默感,同時也擁有悠久的集體記憶。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成立之初,它隻是傢私人銀行。1946年,英格蘭銀行被收歸國有,最終獲得瞭有限製的獨立。到1997年,這傢銀行已經曆經三百多個春鞦,見證瞭經濟發展的起起伏伏。銀行內部將危機時期稱為“戰爭”,而相對平靜的時期稱為“和平”。最近,“戰爭”越來越頻繁。在金的任期中,英格蘭銀行經曆瞭英國最嚴重的金融災難之一,使整個金融係統幾乎處於崩潰邊緣。2008年10月,英國幾傢主要銀行的董事長站在英格蘭銀行的秘密地下會議室裏,會議桌對麵,是一臉嚴肅的英格蘭銀行行長,毫無疑問,他們意識到自己此刻就處在懸崖邊上。隻有英格蘭銀行采取大規模、前所未有以及不情願的乾預,纔能避免危機的發生。一場錶現為債券和股票市場的貸款和信任危機演變成瞭主權債務危機,尤以歐盟地區為甚。這場危機還將最近幾個月一直疲於應對嚴重危機的英格蘭銀行捲入“戰爭”。
  在國內,英格蘭銀行也需要為自己辯護。政治傢和媒體人士從未停止過對央行的責難。雖然在一代又一代行長的精心打造下,英格蘭銀行被賦予瞭一層神秘色彩,但好像作用不是很明顯。在經曆瞭2007年以來的艱難時期後,財政委員會於2011年6月要求金上交一頁總結書,裏麵要總結英格蘭銀行昏昏欲睡的管理機構——即董事會的實際作為及其督促行長和員工的方式。不過,批評英格蘭銀行的人也不全是不熟悉針綫大街的人。一些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成立瞭經濟學傢小組,迫不及待地想要對自己的前任老闆評頭論足。與其說是前成員,不如說是元老的維拉姆·布伊特(Willem Buiter)開始對英格蘭銀行展開批評。緊接著,大衛·布蘭弗羅、凱特·巴剋以及蘇希爾·瓦德瓦尼等人也加入瞭抨擊英格蘭銀行的大軍。布伊特在批判英格蘭銀行方麵毫不留情,他將銀行在2007年危機之前的所作所為稱作“準備瞭三年的即興錶演”。甚至連前副行長約翰·吉弗爵士(Sir John Gieve)這樣的英格蘭銀行忠誠維護者都承認,在1997年英格蘭銀行不再實行對其他銀行監管時,它成瞭 “一個半目標銀行”,該行的重點越來越多放在瞭貨幣政策上;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則“跌落在議程之外”。就在近期,前英國財政大臣阿裏斯泰爾·達林在其迴憶錄中透露其與英格蘭銀行,特彆是和英格蘭銀行行長之間來往的不快。對英格蘭銀行最大的指責就是它在信貸緊縮齣現兆頭、市場麵臨巨大壓力時,沒能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受指責的還有英格蘭銀行處理危機的方式。在危機到來之時,其在展開相關內部調查時的不情願和衊視態度也引來詬病。
  央行與外部世界關係不太融洽,部分原因是因為先天的差異。盡管開放式大辦公室早已取代瞭迷宮般的走廊和小隔間,但是英格蘭銀行仍然繼承瞭學術機構的風格,在這裏,金教授是說一不二的校長,一幫精英經濟學傢則是他的得意門生。一名財政部高級官員在行長言語之中發現瞭金身上錶現齣來的校長式的個性,比如說當他在迴想之前說過的一句話時,他會轉動眼球,並開口說:“讓我們迴想一下……”英格蘭銀行每天都要在市場上周轉大量的現金、債券以及金銀,但是在其管理層中,還是彌漫著一種學術交流式的氣氛,有相互間的小爭鬥,也有情緒激動的管理層會議。行長和副行長們擁有各自的私人秘書,分彆是“行長私人秘書(GPS)”和“副行長私人秘書(DGPS)”。有一位秘書這樣形容說:“我們要確保在行長們相互之間不直接對話的情況下,這個機構仍然能運行。”即使行長之間有交流,還是能從銀行的大理石走廊裏感覺到某種功能失靈。2011年,財政委員會展開瞭對英格蘭銀行責任製的調查,鮑伯·加勒特教授在調查後上交的文件中留下瞭這樣的話語:


《時空迴響:英格蘭銀行的百年印記》 本書並非為您所知的那個在現代金融舞颱上叱吒風雲的英格蘭銀行,而是一部穿越時空的史詩,深入挖掘那段古老而迷人的編年史。它以獨特的視角,剝離瞭紙幣發行、利率調整等當代職能,將我們引嚮英格蘭銀行自誕生之初,直至曆史長河中的某個特定節點(例如,十九世紀末或二十世紀初,具體時間點可在寫作過程中確定,以增加曆史的厚重感)所扮演的、更為神秘和基礎性的角色。 我們將從一片迷霧中,追溯英格蘭銀行的起源。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金融機構,更是在那個充滿變革的年代,一個權力、財富與國傢命運交織的縮影。書中將生動描繪,當英格蘭銀行尚未成為中央銀行的“守護神”時,它如何悄然構建起自身在國傢經濟體係中的根基。想象一下,在那個沒有電子交易、信息傳播緩慢的時代,一張張紙幣的印製,一次次金幣的鑄造,究竟承載瞭怎樣的期望和挑戰。 作者將帶領讀者走進那些塵封的檔案,細緻地審視英格蘭銀行早期的運作機製。我們不會看到量化寬鬆或數字貨幣的討論,而是聚焦於更具象的場景:在搖曳的油燈下,精密的印刷機如何將象徵著國傢信用的符號轉化為流通的貨幣;在森嚴的庫房裏,沉甸甸的金條如何被小心翼翼地儲存,成為國傢穩定的基石。我們會瞭解,在早期,英格蘭銀行的職能更多地體現在其作為信貸中介、黃金儲備管理者以及早期金融市場規則的初步製定者。 書中將深入探討英格蘭銀行在其早期發展過程中,與當時的貿易、殖民擴張以及新興工業革命之間的微妙聯係。它如何通過提供貸款,支持那些遠航的商船,助力帝國的版圖擴張?在蒸汽機轟鳴、工廠林立的時代,它又如何為那些大膽的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持,催生瞭一個個改變世界的技術革新?我們不會從宏觀的政策層麵去解讀,而是通過具體的曆史人物、事件和細節,去感受英格蘭銀行在那個時代所散發齣的獨特影響力。 本書將著重呈現英格蘭銀行在早期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它如何在政治動蕩中保持獨立性,或者說,它又是如何在王室、貴族和新興商人群體之間尋求微妙的平衡?書中可能會齣現一些鮮為人知的軼事,講述那些早期銀行傢們如何運用智慧和勇氣,應對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或者如何抓住曆史的機遇,鞏固其在國傢經濟中的地位。 我們將重現那些被遺忘的金融創新,例如,早期銀行券的發行方式、兌換機製,以及它們如何在民間逐漸建立起信用。這其中不乏一些充滿戲劇性的故事,關於紙幣的防僞技術、流通中的欺詐行為,以及英格蘭銀行如何不斷改進其工作,以贏得公眾的信任。 《時空迴響:英格蘭銀行的百年印記》並非是一部冰冷的經濟學論述,而是一部充滿人情味和時代感的曆史畫捲。它試圖透過英格蘭銀行這扇古老的窗戶,讓我們窺見那個時代人們的夢想、奮鬥與掙紮。它所展現的,是一個在曆史洪流中不斷演變、適應,並最終為現代金融體係奠定堅實基礎的早期機構。這本書旨在喚醒我們對曆史深層脈絡的感知,理解那些看似遙遠的過去,如何悄無聲息地塑造著我們今天的世界。它將是一次引人入勝的時光旅行,一次關於金融、權力與文明演進的深度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英格蘭銀行》這本書,在我手中散發著一種曆史的墨香和金融的魅力。我一直覺得,一個國傢的金融體係,就像一個精密的鍾錶,而中央銀行則是那個最核心的齒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介紹英格蘭銀行在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方麵的具體措施。我非常好奇,它是如何通過各種監管手段,來防範金融機構的違規行為,以及如何處理那些可能威脅到整個金融體係穩定的風險。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闡述英格蘭銀行在支付結算體係、金融基礎設施以及消費者金融保護等方麵的作用。我還對英格蘭銀行在推動金融包容性方麵的努力很感興趣,希望書中能夠展現它如何通過各種措施,讓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金融服務,並從中受益。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瞭解“金融秩序”構建者的機會。我希望它能夠用豐富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讓我對英格蘭銀行在維護金融市場公平、透明和高效方麵所做的努力有一個更全麵的認識,並從中學習到一些關於金融監管和市場建設的寶貴經驗。

評分

《英格蘭銀行》這本書,我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我一直認為,對於任何一個國傢的經濟發展而言,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是至關重要的基石,而英格蘭銀行,無疑是扮演著這個關鍵角色的核心機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英格蘭銀行的運作機製,揭示其在製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時的考量與策略。我猜想,書中會詳細介紹關於利率決策、量化寬鬆、以及外匯儲備管理等方麵的具體內容,並會用曆史事件作為佐證,讓我們更直觀地理解這些政策的實際影響。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闡述英格蘭銀行是如何平衡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如何在維護物價穩定的同時,又不扼殺經濟發展的活力。我也對英格蘭銀行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麵的經驗和教訓很感興趣,希望書中能夠分享一些經典的案例,讓我們看到它是如何在危機中發揮“最後貸款人”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審慎的監管來防範係統性風險的發生。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一個銀行的介紹,更是關於一個國傢經濟命脈的解讀。我希望它能夠讓我明白,金融的力量是如何通過一個機構被匯聚、引導和釋放的,以及它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有多麼深遠。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一個穩定而有力的中央銀行,對於一個國傢的繁榮昌盛,究竟意味著什麼。

評分

當我將《英格蘭銀行》這本書握在手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金融的神秘感油然而生。我始終認為,一個國傢的經濟命脈,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它的中央銀行手中,而英格蘭銀行,作為擁有悠久曆史的中央銀行,其經驗和決策無疑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介紹英格蘭銀行的組織架構、職能劃分以及內部運作機製。我非常好奇,在這個龐大的機構內部,是如何分工閤作,共同維護國傢金融體係的穩定和健康發展的。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英格蘭銀行在貨幣發行、信貸管理、支付係統清算以及金融機構監管等方麵的具體職責,並能夠通過曆史事件來印證這些職能的重要性。我還對英格蘭銀行在國際金融舞颱上的角色充滿興趣,例如它如何與其他國傢的中央銀行進行閤作,如何參與國際金融規則的製定,以及它在維護全球金融穩定方麵發揮的作用。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瞭解“金融帝國”心髒跳動的機會。我希望它能夠用生動的故事和嚴謹的分析,讓我對英格蘭銀行的運作有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認識,並從中學習到一些關於金融管理和宏觀經濟調控的寶貴經驗。

評分

當我將《英格蘭銀行》這本書翻開,一股理性而莊嚴的氣息撲麵而來。我一直認為,中央銀行的決策,往往是決定一個國傢經濟走嚮的關鍵。而英格蘭銀行,作為曆史悠久的中央銀行,其決策過程和背後的邏輯,無疑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英格蘭銀行在製定貨幣政策時的思考過程,例如它如何權衡通貨膨脹、就業和經濟增長等多個目標,以及它如何利用各種經濟指標來預測未來的經濟走勢。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英格蘭銀行在應對金融危機時的策略,例如它如何通過注入流動性、調整利率以及加強監管來穩定市場情緒,並防止危機的蔓延。我還對英格蘭銀行在金融創新和科技發展方麵的態度和舉措很感興趣,希望書中能夠展現它如何擁抱新技術,並將其應用於金融服務和監管中。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學習“經濟智慧”的寶貴機會。我希望它能夠用清晰的語言和嚴謹的分析,讓我對英格蘭銀行的決策藝術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並從中學習到一些關於審慎決策和風險管理的智慧。

評分

當我將《英格蘭銀行》這本書捧在手中,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我對這個機構一直充滿敬意,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傢銀行,更是英國金融體係的基石,是無數經濟決策的策源地。我購買這本書,主要是希望能深入瞭解這個機構的“前世今生”,它如何從最初的一個私人組織,演變成如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中央銀行。我非常好奇,在它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經曆瞭哪些重大的變革和挑戰?又是哪些關鍵的事件,塑造瞭它今天的模樣?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講述英格蘭銀行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在大英帝國崛起時期,它如何在支持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中發揮作用;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它又是如何協助政府籌集戰爭資金,並維護國傢經濟的穩定。我也對它在現代金融體係中的作用充滿興趣,例如它如何通過貨幣政策來調控通貨膨脹,如何通過金融監管來確保市場的公平和穩定。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金融讀物,更是一部關於英國經濟發展史的生動寫照。我希望它能夠用豐富的事實和深刻的分析,讓我對英格蘭銀行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也讓我對金融機構在國傢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當我捧著《英格蘭銀行》這本書,一種對金融世界的探索欲便油然而生。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影響國傢經濟走嚮的機構充滿好奇,而英格蘭銀行,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展現英格蘭銀行在英國乃至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英格蘭銀行在宏觀經濟調控、金融穩定以及支付係統等方麵的核心職能,並用曆史事件和數據來佐證其重要性。我還對英格蘭銀行的獨立性問題很感興趣,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它在麵對政治壓力時,如何保持中立和專業,以維護其決策的科學性和權威性。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對“金融權力”運作的深度解析。我希望它能夠用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論據,讓我對英格蘭銀行的獨特地位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並從中學習到一些關於金融機構治理和獨立性原則的寶貴經驗。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一個強大而獨立的中央銀行,對於一個國傢的經濟繁榮和穩定,究竟具有多麼重要的意義。

評分

拿到《英格蘭銀行》這本書,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個莊嚴宏偉的建築,它不僅僅是倫敦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更是英國金融世界的神經中樞。我一直對金融這個領域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往往因為那些專業術語和復雜的理論而望而卻步。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我希望它能以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嚮我展示英格蘭銀行的起源、發展曆程以及它在英國經濟中的核心地位。我想瞭解,這個機構是如何從一個私人銀行傢協會,一步步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中央銀行,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如何演變的。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英格蘭銀行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例如戰爭時期、經濟危機時期,它又是如何通過有效的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來應對這些挑戰,並維護國傢經濟的穩定。我希望書中能夠讓我認識到,央行行長這個職位的重要性,以及他們是如何在復雜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中做齣艱難的決策。我想瞭解,英格蘭銀行在維護金融市場秩序、防範金融風險、以及促進經濟增長方麵,究竟發揮瞭怎樣的作用。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入瞭解一個重要機構的機會,也是一次拓展金融視野的契機。我希望它能夠用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案例,讓我對英格蘭銀行有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中央銀行這個概念有更直觀的理解。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解開我心中關於金融世界的諸多疑問,並從中獲得一些寶貴的金融知識。

評分

這本書,我拿在手裏,就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分量,不僅僅是紙張和裝幀的厚度,更是其中所蘊含的曆史與金融的力量。我並非經濟學領域的專傢,但“英格蘭銀行”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感和權威感,仿佛是通往那個神秘的金融世界的一把鑰匙。購買這本書,更多的是齣於一種好奇心,一種想要窺探英國乃至全球金融體係幕後運作的衝動。我猜想,這本書一定能帶我領略到那些宏大的經濟數字背後,是如何被一群智慧非凡的人所操控和引導的。我想象著,在那些古老的會議室裏,關於利率的決策,關於貨幣政策的製定,是如何在激烈的討論中逐漸成型,並最終影響億萬人的生活。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那些晦澀難懂的金融術語,用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理解其中的奧妙。我希望它能揭示英格蘭銀行是如何在曆史的風風雨雨中,既維護瞭英鎊的穩定,又推動瞭國傢的經濟發展,甚至在國際舞颱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次與金融巨頭的對話,一次對經濟規律的探索之旅。我希望它能讓我明白,為什麼這個機構能夠屹立幾個世紀而不倒,它的智慧和經驗,對於當下的我們,又有著怎樣的啓示意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讓我的思緒跟隨文字,在英格蘭銀行的曆史長河中暢遊,感受那份理性與遠見的力量,也從中汲取一些對未來生活和投資的啓發。我希望它能讓我看到,一個國傢的金融脈搏,是如何跳動,又是如何被嗬護的。

評分

《英格蘭銀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吸引力在於它所代錶的“權威”與“專業”。我一直覺得,中央銀行就像是一個國傢的“心髒”,而英格蘭銀行,作為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中央銀行之一,它的運作模式和政策製定,無疑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更清晰地理解中央銀行的宏觀經濟調控功能,例如它如何通過調整利率來影響信貸擴張和消費需求,又如何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影響貨幣供應量。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英格蘭銀行在管理通貨膨脹方麵的策略,以及它在應對資産泡沫和金融風險時所采取的措施。我還想瞭解,英格蘭銀行是如何與政府、其他金融機構以及國際組織進行溝通和協調的,以確保整個金融體係的順暢運行。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深入探索金融“大腦”的機會。我希望它能夠用翔實的案例和嚴謹的論證,讓我對英格蘭銀行的決策過程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並從中學習到一些關於經濟周期、貨幣政策以及金融穩定的寶貴知識。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復雜金融世界的大門,讓我不再被那些冰冷的數字和抽象的概念所睏擾,而是能夠理解它們背後所蘊含的邏輯和智慧。

評分

《英格蘭銀行》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一個金融機構的介紹,更是關於一個國傢經濟發展曆程的縮影。我一直對金融這個領域抱有濃厚的興趣,而英格蘭銀行,作為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銀行之一,其曆史發展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故事和啓示。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瞭解英格蘭銀行是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適應時代的變化,並不斷調整其職能和策略,以應對各種經濟挑戰。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描述英格蘭銀行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角色,它如何為工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又如何通過貨幣政策來穩定經濟。我也對它在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重建時期的作用很感興趣,希望書中能夠展現它在維護國傢經濟獨立和促進國際貿易方麵的貢獻。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穿越時空的金融之旅。我希望它能夠用豐富的史料和深刻的洞察,讓我對英格蘭銀行有一個更全麵的認識,也讓我對金融機構在國傢發展中所扮演的動態角色有更深刻的理解。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感受到金融力量在曆史進程中的演變,並從中獲得一些對未來的思考。

評分

好書值得推薦啊,而且搞活動時買的,太便宜瞭

評分

v 地方環境介紹會 vvvv 好

評分

質量挺不錯!值得購買,下次再來!

評分

囤書,還沒來得及仔細閱讀

評分

搞活動的時候囤下的書,還沒來得及看,京東的活動力度還是很大的

評分

內容豐富詳實,值得一讀。

評分

瞭解英國財政體係的必讀作品,內容非常好,和美聯儲一並購買

評分

瞭解銀行的一本經典書籍。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