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评传

王国维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烜 著
图书标签:
  • 王国维
  • 文学史
  • 学术传记
  • 清史
  • 近现代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文学批评
  • 人物传记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00119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206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大师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轻型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全面地总结评述了王国维的思想学术成就。  对罗王关系、王国维之死等有争议问题进行了细化研究。  书中运用大量第一手材料并首次刊出《人间词话》手稿。

内容简介

  

  《王国维评传》在中国文化转型的近代,王国维作为书香世家的后代,从一位感情浓烈的诗人和西方学术文化的介绍者,天才的成长为现代中国诗学、中国戏曲史、甲骨学、敦煌学、古器物学、古文字学、中国上古史、西北历史地理和蒙古史、元史等众多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从而成为获得广泛国际声誉的一代学术宗师。本书重在总结王国维贯中西、兼通古今的特点,阐明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不回避有争议的问题,真实的展现他的友朋交往与生活情趣。

作者简介

  刘烜,男,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教授。著有《闻一多评传》、《文艺创造心理学》等。

精彩书评

  

  ★《国学大师丛书》表现了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了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规模宏大,意义深远。  ——张岱年

目录

总 序 张岱年/001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钱宏(执笔)/004英文提要/001第1章 寻找新路/0011.1 钱塘江边/0011.2 不再走科举之路/0051.3 “体素羸弱,性复忧郁”/0081.4 忧患意识/0091.5 编辑《教育世界》杂志/0111.6 第一篇文章:《哲学辨惑》/0131.7 独学的时代/0141.8 从哲学转向文学/019第2章 早期美学思想/0212.1 美育思想/0222.2 美的本质和文学的起源/0302.3 天才和美的创造/0342.4 古雅美/0372.5 喜剧观/0432.6 中国的天才作家/045第3章 《红楼梦评论》/0483.1 叔本华哲学与《红楼梦》的价值/0493.2 《红楼梦》的美学价值/0503.3 《红楼梦》的伦理学价值/0533.4 批判旧“红学”,建设新红学/0553.5 学术论文新文体的创造/0573.6 《红楼梦评论》的不足之处/059第4章 《静庵诗稿》与《人间词》/0624.1 《静庵诗稿》/0624.2 《人间词》/065第5章 《人间词话》/0745.1 《人间词话》的发表和版本/0755.2 选自《人间词话》/0795.3 《人间词话》的结构/0815.4 “境界”讨论中提出的问题/0845.5 《人间词话》中“境界”的涵义/0885.6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0935.7 “隔”与“不隔”/0965.8 “自然”与“理想”/1005.9 民族文化本位的观念/1035.10 从西方文化中汲取创造的动力/1105.11 以境界衡词/116第6章 中国戏曲史研究/1226.1 中国戏曲史研究的拓荒者/1226.2 中国戏曲史的发展线索/1266.3 元杂剧的美学价值/128第7章 从京都回到上海/1307.1 京都生活/1307.2 从提倡西方哲学到“学无中西”/1327.3 《壬癸集》与《颐和园词》/1357.4 《二牖轩随录》/1397.5 《东山杂记》/1407.6 《丙辰日记》/1427.7 所谓“仓圣明智大学”/1457.8 教子家书/1507.9 北京大学通讯导师/156第8章 所谓“南书房行走”/1638.1 皇命与恩宠/1638.2 勾心斗角/167第9章 与国内外学者的交往/1749.1 与吴昌绶的交往/1749.2 与沈曾植的交往/1769.3 与张尔田的交往/1839.4 与马衡的交往/1879.5 与蒋汝藻的交往/1929.6 与藤田丰八的交往/1979.7 与内藤虎次郎的交往/2019.8 与铃木虎雄的交往/2039.9 与狩野直喜的交往/2049.10 与神田喜一郎的交往/206第10章 清华园的教授生活/21010.1 迁入清华园/21010.2 研究院导师/21310.3 生活情趣/21710.4 教学风采/21910.5 丧子之痛与挚友之绝/222第11章 国学研究的历史性贡献/22811.1 《流沙坠简》/22811.2 甲骨文、金文研究/23211.3 敦煌学研究/24411.4 《魏石经考》/24911.5 古器物研究/25211.6 开创新史学/25711.7 蒙古史、元史研究/268第12章 学术研究的方法/27512.1 学术上的微观研究与整体视野/27512.2 重视发现新材料,由此研究新学问/27712.3 “阙疑”的精神/27912.4 积极参与国外汉学研究的学术交流/28112.5 继承清代学术传统,开拓新的学科视野/28512.6 以学术为性命/289第13章 以身殉学术/29213.1 诀别师生,从容自沉/29213.2 遗书/29413.3 所谓“殉清”的闹剧/29513.4 学者的哀悼与思考/29713.5 陈寅恪、吴宓受托处理后事/30613.6 新发现的王国维的落花诗/31013.7 “殉清”“尸谏”的新发展/31313.8 抉择:以身殉学术/32013.9 石碑与口碑/326结束语:王国维—中国廿世纪的文化巨人/329附录 王国维学术行年简表/335后记/339再版后记/344附:人间词话手迹/346

精彩书摘

  我们在评述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时,已经涉及美的本质,这里再集中叙述王国维对美的本质的哲学上的思考,即王国维常用的形而上学之意义。他讲文学的起源,也是以此论证美的本质的。  关于美的本质,王国维的中心观点是:美是超利害的;美在形式。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虽物之美者,有时亦足供吾人之利用。但人之视为美时,决不计其可利用之点。”①王国维讲美的本质的时候,他的研究对象不是现实世界,而是人对世界的认识功能,人的心理的功能。他对美的性质的分析,实际是人的审美判断在什么条件下才成立。其中关键处,是不计实际利害时才成立,才达到美的领域。他讲述美的本质是从这个角度讲的。从这个角度出发,他讲到艺术美的定义是:“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前半句可以说是出发点。艺术之所以为艺术者,有利害观点的人不可能去达到纯粹的审美静观,只有排除了欲念的人才能达到纯粹的审美静观。  既然审美判断的成立在于“观者不欲”,就不会首先涉及内容,于是接着的就是认为美是直观,美在形式。王国维指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术之种类言之,则建筑、雕刻、音乐之美之存在于形式固不俟论,即图画、诗歌之美之兼存于材质之意义者,亦以此等材质适于唤起美情故,故亦得视为一种之形式焉。”①王国维这里的观点主要是介绍和发挥康德的看法。康德的哲学体系体现在他的三大批判中。他的出发点是:研究对象不是现实世界,而是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主观意识。第三部《判断力批判》,研究情感(快感或不快感)的功能,寻求人的心理结构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感觉事物是美的。在康德看来,人对客观世界的判断是有明显区别的。从情感上感觉到事物形式符合我们的认识功能,这就是审美判断;从概念上认识到事物形式符合它们自己的目的,因而显得是“完善”的,这就是审目的判断。审美判断不是概念的,而是直观的。  审美无利害的论点,是美学史上争论的一个大的问题。康德对这个问题的系统论述是有意义的。分清什么是审美经验什么是非审美经验,这是美学取得独立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甚至可以说分清了美学的古代与现代的界限。  对康德看法的批评早就有了。比如最早有居约(J.M.Guyan)1884年出版《审美静观问题》中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审美经验本身就有一定的好处,好处即利益,怎么能说是无利害呢?表面看起来康德的理论有矛盾,其实,对这个论点的理解,我们已经涉及过了。比如既然认为提倡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不可少的,那么,为什么又说美是无利害呢?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个问题讲的是效果,就审美的效果而言,它是有好处的;另一个问题是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审美活动形成的条件,要求审美主体在他的审美活动中具有非关功利的态度,以便使审美活动得以正常的展开。这两个问题互相关联,但是有区别。当然,从概念上说,最好将无利害关系(disinterested)改成不关利害的关系(nondisinterested),但是,这只是概念上的区别,把握康德美学的实质是更为重要的。  ……

前言/序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  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王静安先生早年研习西方哲学美学,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学的观点考察中国文学,独辟蹊径,达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后,专治经史,对于殷墟甲骨研究深细,发明了“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与古代史传相互参证,达到了精确的论断,澄清了殷周史的许多问题。静安虽以遗老自居,但治学方法却完全是近代的科学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称赞。  陈寅恪先生博通多国的语言文字,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多所创获。陈氏对于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见,他在对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论儒佛思想云:“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在吾国思想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实在是精辟之论,发人深思。陈氏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但是他的学术成就确实达到了时代的高度。  此外,如胡适之在文化问题上倾向于“全盘西化论”,而在整理国故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冯友兰先生既对于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又于40年代所著《贞元六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融会中西的哲学体系,晚年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表现了热爱真理的哲人风度。  胡适之欣赏龚定庵的诗句:“但开风气不为师。”熊十力先生则以师道自居。熊氏戛戛独造,自成一家之言,赞扬辩证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论。冯友兰早年拟接续程朱之说,晚岁归依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这些大师都表现了各自的特点。这正是学术繁荣,思想活跃的表现。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鉴于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辈出,群星灿烂,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跃的时代,决定编印《国学大师丛书》,以表现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以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凡在文史哲任一领域开风气之先者皆可入选。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编辑部同志建议我写一篇总序,于是略述中国近现代学术的特点,提供读者参考。  张岱年—1992年元月,序于北京大学
煌煌学府,世纪之思:一部聚焦民国学术群像的史诗 书名:《学海浮沉录:民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与时代风云》 内容提要: 《学海浮沉录》并非一部聚焦于某一位学者的个体传记,而是一部宏大而细腻地描摹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史诗性著作。本书以宏阔的时代背景为经,以个体生命的挣扎与抉择为纬,系统梳理了自清末新政至抗战胜利前后,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的诞生、发展、冲突与嬗变历程。它旨在回答一个深刻的问题:在剧烈的社会动荡和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前夜”,那些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学者们,是如何构建、坚守或颠覆他们的知识体系,又是如何在这种学术建构中,找到了个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计二十章,结构严谨,史料翔实,文笔兼具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学的感染力。 上卷:新潮的涌动与学派的勃兴(约750字) 上卷聚焦于“学科的建立”与“精神的启蒙”。作者从晚清“西学东渐”的初期尝试切入,着重刻画了第一代留洋学人回国后,在引进、消化、重构现代学科体系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第一部分:学科的奠基者 本部分详细梳理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雏形建立过程,并深入剖析了早期学科带头人如何以极大的热情和近乎殉道的精神,在几乎白手起家的条件下,创立了诸如中国哲学史、现代文学批评、社会学、历史学等核心学科的范式。作者并未停留在简单的介绍,而是深入探究了每一位奠基者在学科方法论上的争论与取舍。例如,探讨了早期历史学家在“信史”与“民族史观”之间所做的学术平衡;分析了语言学领域,在西方语音学理论传入后,如何与传统小学训诂学进行艰难的对话与融合。 第二部分:思想的角力场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思想界迎来了空前的活力与混乱。本部分将焦点转向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论辩,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学派的形成与对抗。 文体论战与文学革命的余波: 详细记录了白话文运动后期,围绕语言的规范化、文学的功用以及“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争执,展现了新文学阵营内部的深刻分歧。 哲学思潮的激荡: 重点描绘了实用主义(杜威学说)、欧陆现象学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过程。书中特别指出,不同学派的学者如何在学术的表象下,暗含着对国家出路的根本性判断。例如,对“主义”的狂热追随背后,往往隐藏着对传统文化权威瓦解后产生的精神真空的焦虑。 学术的专业化困境: 尽管思想空前解放,但作者也敏锐地指出了早期学术研究在资源匮乏、政治干预等因素下,难以实现完全专业化和独立性的困境。书中通过对几所重要私立大学图书馆和研究所的描述,侧面反映了学术共同体的脆弱性。 上卷的结尾,以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纯粹的“启蒙者”角色向“介入社会”的角色转变,为下卷的悲壮叙事埋下伏笔。 下卷:时代的洪流与个体的坚守(约750字) 下卷将视角投向了动荡的年代,关注知识分子在国家存亡之际,如何处理学术理想与政治现实之间的张力。 第一部分:学术的流亡与重构 抗日战争的爆发,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推向了空前的危机。本部分详尽记录了“南迁”与“西迁”的壮举,以西南联大为核心,描绘了流亡办学的奇迹。 西南联大的精神图腾: 本部分并非简单地赞颂联大,而是深入剖析了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不同学科师生间相互支持、跨界合作的动态机制。重点分析了在物质极度匮乏之时,如何依靠共同的学术信念和对“大学精神”的坚守,维持了学术研究的质量。书中细致描绘了不同专业(如物理学、古典文学)如何因地制宜地调整研究方向,以适应战争时期对技术、人才和精神慰藉的需求。 地方性知识的崛起: 随着中央大学体系的瓦解,一些学者开始转向相对稳定的地方文化或人类学田野调查。本部分关注了这些“非主流”的学术活动,它们在动荡中为保存文化基因、探索中国本土知识体系的现代形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例如,对地方文献整理、民间艺术搜集等工作的深入描写。 第二部分:回归与反思 抗战胜利后的短暂“黄金时代”迅速被内战阴影笼罩。下卷的后半部分聚焦于知识分子群体在战后重建家园的希望与随之而来的幻灭。 学术的纯粹性受到考验: 作者探讨了在社会意识形态日益对立的背景下,纯粹的学术研究如何被要求服务于特定的政治叙事。一些学者选择了坚守学术的自由与独立,他们采取了“沉默的抵抗”或“向内求索”的方式,将精力投入到难以被政治直接利用的、更为基础性的学术研究中去。 代际间的认知断层: 本部分还关注了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者与老一辈导师在治学态度、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老一辈学者对传统文明的依恋,与新生代对未来“新中国”的激进想象,构成了战后学术界微妙而复杂的内部张力。 个体命运的最终归宿: 最终,全书在对一众重要学者的人生终局进行简要概述后收尾。作者的笔触克制而深沉,不作价值判断,只是冷静地呈现了这些在时代风云中被裹挟、被塑造、最终又以各自方式完成自身学术使命的群像。 全书特点: 《学海浮沉录》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群像式的叙事和思想史的立体建构。它拒绝将历史人物简化为符号,而是通过大量的私人信札、日记、会议记录等一手资料,展现了学者们在学术高峰下的踌躇满志,在政治风暴前的无助与挣扎,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对真理与美好的不懈追求。本书为理解民国学术的复杂性提供了一部极具洞察力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王国维评传》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许的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能品出其醇厚与甘甜。我被书中细致入微的叙述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亲历者,将王国维先生的生平娓娓道来。我看到了他学术道路上的坎坷与辉煌,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纠结与抉择。这本书让我跳出了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看到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王国维。他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曾以为,历史人物的生活离我们遥不可及,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贴近人性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那位伟大的学者,与我们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困惑,只是他选择了一种更为决绝的方式去面对。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我从中汲取了力量,也收获了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光辉,远不止于书页之上。当我翻开它,仿佛进入了一个精神的殿堂,而“王国维”这个名字,如同那殿堂中最耀眼的一束光,穿透历史的尘埃,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他深邃的思想,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灵。我常常在深夜里,伴着一盏孤灯,细细品味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沉静而坚韧的力量。那种对学问的执着,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在历史洪流中那种孑然一身的孤寂感,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惊叹于他能够如此深入地洞察人性,理解历史的演变,并在字句中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智慧。我仿佛能看到他身着长衫,在书斋中伏案疾书的身影,听到他低语着那些古老的哲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浓缩的史诗,充满了辉煌与悲壮。每一次合上书页,我都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充实感,仿佛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坦白说,我在捧读《王国维评传》之前,对这位先贤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如惊鸿一瞥。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王国维呈现在我面前。我被他那近乎殉道般的治学精神所折服,那是一种将生命献给学问,将灵魂交付给真理的境界。读到他为了考证一个史实,可以不眠不休,翻遍浩如烟海的古籍,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种“为学须刚,志在必得”的决心。更让我动容的是,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同样承受着时代的压力,人生的困境,但最终,他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生命的注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又如磐石般沉稳,恰如其分地展现了王国维先生复杂而又深邃的思想。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个古老而又智慧的灵魂进行灵魂的交流,让我对“人生”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

这本名为《王国维评传》的书,在我手中,与其说是一部传记,不如说是一扇开启古今之门的钥匙。它让我得以窥探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那位文史巨匠的心路历程。我曾无数次在历史的洪流中迷失方向,对人生的意义感到困惑,而阅读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精神坐标。王国维先生的生平,从少年得志,到学术巅峰,再到最后的悲壮抉择,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引人深思。我不仅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学者的严谨与博学,更看到了他作为一个人的挣扎与坚持。他的文字,如同古老的钟声,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提醒着我,在浮躁的世界里,总有一些价值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守护的。每次阅读,都像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旅行,我跟随他的脚步,穿梭于古籍文献之间,感受着那个时代独特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伟大,并非仅仅是成就,更在于那份对理想的执着,以及在逆境中不屈的脊梁。

评分

这本书,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揉造作的情感,只有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力量,直击人心。我时常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悲怆,那是一种对逝去时代的挽歌,也是对一位伟大灵魂的敬意。王国维先生的命运,与那个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他的学术成就,他的个人选择,都成为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我曾无数次想象,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他内心是怎样的孤寂与坚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学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精神的守护者。他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诠释了何为“士可杀不可辱”。每一次翻阅,都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是无数个个体悲欢离合的交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所能爆发出的惊人力量,以及那种超越生死的精神追求。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

评分

还没看完,觉得还可以,质量挺好

评分

全面了解文化巨人,为自己学习治学提供了特好的范本!

评分

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再读读评传

评分

好书。慢慢仔细阅读。

评分

很好,是正版。

评分

很好,是正版。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