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地理(第二版)/“十二五”应用型国际商务类专业规划教材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内容简介
“十二五”应用型国际商务类专业规划教材(第二版)是在其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的,其中《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贸易综合实训教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汇兑实务》、《商务英语口语》于2013年被列为安徽省省级规划教材。本套教材自2011年8月出版以来,因体例新颖、内容实用、通俗易懂,深得兄弟院校师生和外经贸工作者的厚爱,并在国际商务类专业及相关财经类专业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际贸易地理(第二版)/“十二五”应用型国际商务类专业规划教材》针对技能型国际商务类人才培养特点和教学要求,在多年教学、实践和培训的基础上,根据有关国际贸易法规惯例,结合国际贸易变化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我们对本套教材进行了修订,以便更好地满足职业院校国际商务类专业学生和外经贸工作者的需要。在本套教材修订过程中,我们保持原教材的总体框架与结构,更新充实了部分内容和数据资料,从而增强了教材的先进性和时代感。
目录
全球篇 国际贸易地理总论
模块一 课程导论
1.1 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1.2 国际贸易地理的理论基础
1.3 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内容、任务及方法
知识掌握与应用
模块二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2.1 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2.2 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知识掌握与应用
模块三 国际贸易地理格局
3.1 国际关联与经贸格局
3.2 主要的国际经贸组织
3.3 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3.4 亚太国际贸易中心
3.5 国际贸易中心的地理分布
知识掌握与应用
区域篇 国别贸易地理
模块四 超级型经贸强国——美国
4.1 美国的地理环境与风俗
4.2 美国的经济发展及经济特征
4.3 产业结构与生产分布
4.4 美国市场与对外贸易
4.5 经济区域和城市与港口
知识掌握与应用
模块五 经贸发达型国家(上)——日本、德国和俄罗斯
5.1 日本
5.2 德国
5.3 俄罗斯
知识掌握与应用
模块六 经贸发达型国家(下)——英、法、意、加、澳
6.1 英国
6.2 法国
6.3 意大利
6.4 加拿大
6.5 澳大利亚
知识掌握与应用
模块七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龙”、巴西和南非
7.1 新加坡
7.2 韩国
7.3 中国台湾
7.4 中国香港
7.5 巴西
7.6 南非
知识掌握与应用
模块八 发展中的大国——印度和中国
8.1 印度
8.2 中国
知识掌握与应用
产业篇专题贸易地理
模块九 国际贸易运输地理
9.1 国际贸易运输概述
9.2 国际贸易运输中的海洋运输
9.3 国际贸易运输中的铁路运输
9.4 国际贸易运输中的航空运输
知识掌握与应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国际贸易地理(第二版)/“十二五”应用型国际商务类专业规划教材》:
1.2.1 国际贸易地理的地理学基础
1.人地关系理论是国际贸易地理的基础理论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空间系统,其研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包括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两大方面。
国际贸易地理属于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人类商务活动(商品与服务的交换)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分工体系的产生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它以人地关系论为基础理论,既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商务活动的影响,又研究人类商务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系统论角度看,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经济、人文三大环境系统。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活动的影响涉及自然范畴、经济范畴和社会范畴。自然范畴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总和以及人类生产与交换所需的自然资源。经济范畴包括各国(地区)人口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容量、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人均收入水平及贸易运输网络等。社会范畴可具体到各国(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宗教、语言、民族习俗等方面,它通过人类的各种组织管理活动及政策等与自然、经济发生联系。
总之,人类活动是人地关系这一复杂系统中的主体与中心。这一系统既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又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如何遵循这些规律,正确处理好人口一资源一环境一经济一社会之间的关系,对这样一个人类社会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人们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可能论到地理环境适应论和人地共生论。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往往都带有某种片面性,或过分看重自然的威力,或夸大人类的力量,而且总是把人类与自然置于相互对立的位置,强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特别是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人类更是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当作自己的宏伟目标。直至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报复日益明显,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了应研究如何协调自然环境与人类经济、文化生活关系的论点,这说明人类在处理自身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
2.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理论
这一理论是最先进的人地关系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核心。它表明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寻求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共生,即指人口一资源一环境一经济一社会之间的协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理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其目标是社会发展,基础是经济发展,必要条件是对环境的保护。它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主张“既要生存,又要发展”的原则。贫穷是全球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必须通过发展来消除贫穷,但发展不能违背人地和谐的原则,不能以破坏生存环境为代价。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共同保护好地球是全人类的责任。贸易、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在国际贸易诸多问题中突显。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召开以后,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热潮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之间的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的关系也日渐突出。环境已成为一种新的贸易资源与一种新的贸易产业,世界环保产业和绿色产品贸易发展迅速。各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对贸易也有一定的限制性,尤其是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此产生了新的国家贸易分工地理格局。因此,各国对外贸易要持续发展,必须研究人类国际商务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共生理论。
1.2.2 国际贸易地理的国际贸易学基础
国际贸易研究的重点问题包括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的原因及方向。各国之间为什么发生贸易?各国在什么情况下才发生国际贸易?是什么因素决定一国的进出口模式?这就是国际贸易地理学要研究的问题。产品在各国之间存在的相对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是由各国国内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供给由各国的生产技术和要素价格等决定,需求由各国的收入、对产品的偏好以及各国市场结构的差异等决定。由于各个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国际贸易地域分工模式。国际分工理论从供给方面论述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克鲁格曼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国际贸易需求理论从需求方面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动因,包括需求相异理论、需求相似理论及收入理论等。总之,国际贸易学的这些理论主要是研究各国如何通过商品与服务的交换活动实现生产要素最大限度的优化组合,如何获得更大的贸易利益。而贸易的持续发展又需要了解影响国际贸易地域分工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劳动分工地域优化组合的时空演变规律,这正是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对象。
1.从供给因素方面分析
(1)劳动生产率对国际贸易地域分工的影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其他国家高的劳动生产率,或生产某种产品的绝对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或生产成本高的产品,则不具有绝对优势,而处于劣势。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贸易,以换回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国际贸易,形成国际分工,获得贸易利益,这一理论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英国另一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两个国家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每个国家都应该出口其“比较成本”较低的商品,进口其“比较成本”较高的商品。
……
前言/序言
国际贸易地理(第二版)/“十二五”应用型国际商务类专业规划教材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国际贸易地理(第二版)/“十二五”应用型国际商务类专业规划教材 [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