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有人说,初恋是没有结果的,但是在那个清纯又有点儿天然呆的年纪,总会对那么一个男生抱有一些莫名的好感,或许并不是爱,只是希望能拥有更多的注意力,他或许成绩比自己好,或许人缘比自己好,每次看到他都会觉得他身上总有一些自己不具备的东西……这些都是压箱底的青涩回忆,《青柠时代I》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回想起那些偷偷欢喜的岁月的故事。
内容简介
十六岁的年纪,两个命运截然不同的女孩子相遇在同一所学校,爱上了同一个温润阳光的男生。内心胆小怯弱的沈冬晴生活在一个海边小渔村,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与大城市格格不入的她被迫接受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同学的冷嘲热讽,生活的捉襟见肘,永远独来独往的“魔教教主”本以为自己已伪装的足够坚强,直到遇到校园中的风云人物——楚君尧。沈冬晴的重重防卫在楚君尧一个无心的微笑下溃不成军,即便这个男生从始至终眼里也没有停留过她的身影……
不用努力也能稳稳霸占学年第1宝座的楚君尧,内心骄傲、张扬,谁都不放在眼里。只除了那个他认定的能与他相配站在一起的女生——毕夏。毕夏拥有所有女孩子梦寐以求的东西:性格开朗活泼的闺蜜,学年中数一数二的成绩,还有……楚君尧无时无刻爱慕的眼神。她在享受着一切羡慕眼神的同时,也在暗暗害怕,害怕楚君尧有一天对她失去兴趣,害怕出现更优秀的人取代她的位置,夺走她好不容易牢牢握在手中的荣耀……
在恋爱中患得患失,或者,永远无法说出口的暗恋,究竟哪个才是青春?所有的隐忍与沉默都在这个青柠时代沉淀成一场绚丽的烟花……
作者简介
梅吉,本名张莉梅,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和第三季水稻一样晚熟,非典型的金牛座。从记者到编辑,再到撰稿人,一路走来,觉得每一次改变都是一次奇迹,并且认为奇迹会继续下去。 容易感动,喜欢造梦,希望生活能像小说,浪漫得一塌糊涂。有着把自己当作书中女主角的坏习惯,随着剧情哭哭笑笑,像个疯子,可是总也改不过来…… 曾出版《指尖花凉忆成殇》掀起校园催泪浪潮,带着少年们亲历青葱年华里的唏嘘与心碎……
内页插图
目录
序章 恼人的雨
第一章 岁月静好
第二章 操场上的焰火
第三章 能帮我拍张照吗
第四章 纷乱的心事
第五章 陌生的男孩
第六章 怪脾气的白发魔女
第七章 最好的时光
第八章 她是不是疯了
第九章 一切都是假象
第十章 总会找到你的
第十一章 圣诞节的微温
第十二章 迟来的真相
第十三章 所有的改变都猝不及防
精彩书摘
《意林致青春系列001:青柠时代1》:
正在沈冬晴怔神的时候,一个男生大踏步经过她身边。沈冬晴不由得望了过去,他个子很高,穿着白色的衬衫和牛仔裤,挺拔的鼻翼,薄薄的嘴唇,斜挎着一个黑色的邮差包,是那种青春蓬勃的帅气。
他长得真好看,比她认识的所有人都好看。就像漫画里的人物,有着最俊朗的外表,最清爽的气质。而她也一眼就认出了,他就是刚刚用伞划破她衣服的那个人。
没想到他们竟然同班。
她看着他走到倒数第二排靠窗的位置坐下,把书包重重地丢在书桌上,像是有心灵感应一样,他的目光也朝这边扫了过来。沈冬晴的心哆嗦了一下,慌乱地垂下眼去。
楚君尧并没有注意到沈冬晴,他只是在看沈冬晴隔壁的隔壁毕夏的位置,那里已经坐了别人。今天早上他在校门口见到毕夏的时候还挺高兴,几步上前扯了扯她的书包带子,毕夏转过身看到是楚君尧,不由得笑了。清晨湿濡的光线里,她的脸庞显得特别柔美,细弯的眉毛,睫毛又软又长,就像黑蝴蝶的翅膀,白得有些透明的皮肤,更衬得眸子漆黑。
她一笑起来,露出面颊上的小梨涡,让楚君尧在这个笑容里有些心跳加速。
楚君尧虽然心里很欢喜,但面上却不屑地撇撇嘴:“喂,就不能改改你的发型吗?说真的,都让人觉得视觉疲劳了!”
自从初一认识毕夏,她就是梳利落的马尾,露出光洁的额头,千年不变的形象。他问过毕夏为什么一直留同样的发型,是不是有某种特殊的怪癖。其实他是想说也许编个麻花辫也挺适合她。毕夏说,她挺喜欢这个发型的,便于打理,早上起来拿梳子梳理几下就行了。这倒是很符合毕夏的性格,利落、简单,不像这个年纪的女生,总是想着法儿地爱美爱打扮。
毕夏不算是最美的女孩,但她却是公认的最有气质的女孩。即使她穿着蓝色校服校裤,在一堆穿着相同衣服的人里也有着与生俱来的光芒。她有着一股子傲气,矜持大气得就是天生的大家闺秀的范儿。她从来就是淡定从容的模样,不像楚君尧,是个莽撞冲动的少年。
毕夏瞪他一眼:“自然是没有你们家黎允儿好看。”
毕夏常拿他和黎允儿开玩笑,他们都是直接从耀华中学的初中部升上来的,初中的时候就同班。毕夏和黎允儿是好朋友,有一阵黎允儿挺迷楚君尧,在初三快毕业的时候,黎允儿在一堂自习课上跑到讲台上结结巴巴地念了一首诗:“你从梦中走来,一如夏日天边的云彩,我忍不住站起来为你喝彩,我多么希望得到你的青睐,这芬芳的玫瑰,就这样为你而开,没有太多的奢望,就是这样静静地期待,期待着你在不经意的一瞬,能注意到我的存在,在我最美丽的这个季节,能被你轻轻地采摘,那么,即使这短暂的一生再短暂些,我也不会觉得了,生命的空白。”
黎允儿念完诗以后,清清嗓子,又说了一句:“致,楚君尧。”
全班在几秒钟的沉默后,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他们内心都被黎允儿的勇敢给点燃,他们齐吼吼地喊着“楚君尧、楚君尧、楚君尧”,惹得旁边教室的老师都过来询问。但全班同学都维护了黎允儿的尊严,谁也没有说出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年纪,喜欢的心情都是角落里的花朵,遮遮掩掩地盛开,而黎允儿的大胆泼辣让他们为之雀跃。只不过楚君尧对黎允儿倒也没有什么改变,没有因此疏远她,更没有因此与她走得更近,两个人还是像以往一样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
前言/序言
《星火燎原:革命年代的理想与抉择》 一 故事的开端,定格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北方边陲小城,冰雪初融,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硝烟混合的气息。主人公林晓峰,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青年,怀揣着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忧虑,毅然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安逸生活,投身于地下革命的洪流。他的笔名叫“星火”,寓意着即便微弱,终将燎原的希望。 晓峰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国度。他深信,知识分子肩负着唤醒民众的责任。然而,现实的残酷远超想象。他所接触到的,是底层民众的麻木与愚昧,是敌方势力的严密监控与残酷镇压,以及革命队伍内部,因路线分歧和资源匮乏而产生的摩擦与考验。 在一次秘密接头中,晓峰结识了苏青,一个出身于贫苦渔民家庭的女子。苏青性格坚韧如钢,眼神中燃烧着对不公命运的抗争之火。她不识字,却有着惊人的组织能力和对群众心理的敏锐洞察力。两人的合作,起初充满了观念上的碰撞。晓峰习惯于理论推演和宏大叙事,而苏青则更注重脚踏实地的行动和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他们如同两块棱镜,折射出那一代革命者不同的侧面: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织,书本智慧与民间力量的融合。 二 革命的火种,需要在黑暗中艰难地传递。晓峰的任务是策反城中的几位关键技术人员,以获取情报和必要的物资。这个过程充满了刀尖上的舞蹈。他利用自己早年在教会学校接受的教育背景,伪装成一位热衷于西方进步思潮的富商之子,周旋于军阀的眼线和特务的搜捕之间。 其中一段情节,详细描绘了晓峰如何利用一场盛大的舞会作为掩护,成功窃取一份关于矿产资源的秘密地图。在舞会上,他与一位心怀不满的前朝官员周旋,用言语的交锋掩盖住手指间的细微动作。那一晚,他体味到了恐惧与兴奋交织的复杂情感,每一次微笑都可能成为暴露的陷阱。 与此同时,苏青则深入到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聚居区,组织罢工和抗议。她用最朴素的语言,将抽象的“解放”概念,转化为眼前可见的“多一份粮食”“少一顿鞭打”。她的领导方式,充满了草根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她不仅要对抗外部的压迫,还要处理内部因饥饿和恐惧导致的动摇和背叛。一位曾经亲密的战友,最终因为家庭的安危,向敌人提供了假情报,给组织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三 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坦途。在一次至关重要的物资运输行动中,晓峰和苏青的队伍遭遇了敌军的伏击。这次伏击,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对他们信仰和人性的终极考验。 在枪林弹雨中,他们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是坚守物资,以保障后续更大利益的实现,还是优先撤出伤员,哪怕这意味着重要情报的遗失。晓峰坚持认为,人命高于一切,这是他最初投身革命的初衷。而苏青却从战略角度分析,如果这次行动失败,将影响到数个城市的联合起义,牺牲是必须承担的代价。 在最危急的时刻,正是他们彼此的理解与妥协,才让队伍得以幸存。晓峰用自己的医护知识救治了重伤的战友,而苏青则凭借对地形的熟悉,找到了一条鲜为人知的逃生秘道。在撤退的路上,他们目睹了战友的牺牲,那份沉重的代价,让他们对“理想”二字有了更深刻的、带血的认识。 四 随着时间的推移,革命的形势愈发复杂。新的势力崛起,旧的盟友间也开始产生隔阂。晓峰和苏青发现,推翻旧世界固然艰难,但建立一个更好的新世界,挑战更大。他们需要面对的,不再是简单的“敌人与我方”,而是如何在理想的蓝图与人性的弱点之间找到平衡点。 小说后半部分,着重刻画了晓峰在思想上的成熟过程。他开始反思,纯粹的理想主义是否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与一位流亡海外的知识分子保持通信,通过信件往来,探讨着关于民主、效率与公平的永恒命题。这些书信往来,如同思想的火花,照亮了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迷茫。 同时,苏青的形象也在深化。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行动派,她开始学习识字,她渴望理解晓峰口中的那些“理论”,她想知道,她用生命守护的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模样。在一次偏远山区的调研中,她亲眼目睹了地方权力被滥用,即使革命的旗帜已经插上,但人性的幽暗依然存在。这让她坚信,光靠打败敌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套能约束人心的制度。 五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前夜。一次针对核心领导层的暗杀行动,将晓峰和苏青置于风暴中心。他们必须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查清内鬼,保护领袖。 这次调查,将他们带入了权力的核心地带,一个充斥着阴谋、猜忌和利益交换的复杂网络。晓峰运用他的逻辑分析能力,梳理出所有的疑点和矛盾;苏青则凭借她深入群众的网络,找到了那个隐藏在最深处的叛徒——一个最初被他们信任,并给予重用的年轻人。他的背叛,源于对“理想实现后自己命运”的恐惧和对权力的渴望。 最终,危机得以解除,胜利的曙光出现在地平线上。然而,晓峰和苏青站在胜利的边缘,内心却异常平静。他们明白,眼前的胜利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他们所经历的一切磨难,并非为了庆祝某一个具体日子的到来,而是为了完成一场深刻的自我塑造和对信仰的锤炼。 小说以晓峰和苏青共同凝望着初升的朝阳结束。朝阳是温暖的,却也带着初生的刺眼。他们知道,未来的路依然漫长,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他们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或经验主义者,他们是经过战火洗礼,懂得妥协、懂得坚持、更懂得责任的战士。他们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理解,去迎接那个他们为之奋斗的,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