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与物质利益:经济生活中合作的基础/当代世界学术名著》集合了多位跨学科专家,主编队伍中包括赫尔伯特·金蒂斯和萨缪·鲍尔斯等著名经济学家。本书运用了多种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包括博弈论、实验经济学、进化论、文化人类学、写作学和政策分析,分析了人类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合作的种种基础。
赫尔伯特·金蒂斯,美国经济学家、行为经济学家。哈佛大学博士,Santa Fe Institute的教授。
行为科学历来存在两种有关合作的对立解 释。一种解释是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所倾向的, 将个人私利服从于群体需要的意愿视为人类本 质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解释则为经济学家和生 物学家所青睐,将合作看做自私的行动者为最 大化其长期个人物质利益而彼此互动的产物。 《道德情操与物质利益:经济生活中合作的基 础》则认为绝大多数人都不属于这两种类型。 相反,他们是有条件的合作者(conditional co- operators)和利他主义惩罚者(altruistic pun- ishers)。我们将这类人称为强互惠者(strong reciprocators),并证明了当社会群体内部存在 足够比例的强互惠者时,就能达成一定水平的 合作,然后我们讨论了这种现象在政治哲学和社会政策上的含义。
本书所提出的研究酝酿于1997年,最初的想法是受到恩斯特?费尔 (Ernst Fehr)及其苏黎世大学的同事的早期经验研究以及罗伯特?博伊德 (Robert Boyd)和彼得?里彻逊(Peter Richerson)所开创的文化演进的分 析模型的启示。1998年10月,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行为科学家们聚在马萨 诸塞大学,探讨了各种基本假设。我们从一些作者那里邀约了稿件,并于 2001年3月在圣达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重聚,以审查和交流我们 的研究结果。经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修改和更新,再加上一些新约的稿 件,就构成了以下诸章的内容。
该研究的特色不仅在于其结论,而且也在于其方法。第一,我们根据 实验室控制下的实验数据和田野调查得来的数据来做出有关人类动机的判 断。第二,我们忽略了那些有碍发展出具有一般性意义的关于人类行为的 分析模型的学科畛域,从而得以融合经济学、人类学、演进生物学、人类 生物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见解。我们共享相同的博弈论术语和具有 一致性的行为方法论,从而得以在分析的层面上将这些学科结合起来。
对那些参与了我们的研讨会而其文章没有被收入本文集的学者,我们 表示感谢。他们包括莱达?科斯米迪(Leda Cosmides)、乔舒亚?爱泼斯坦 (Joshua Epstein)、史蒂夫?弗兰克(Steve Frank)、乔尔?古特曼(Joel Guttman)、凯文?麦凯布(Kevin McCabe)、阿瑟?罗布森(Arthur Rob- son)、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和 约翰?托比(John Tooby)。我们受益于约翰和凯瑟琳?T?麦克阿瑟基金 会的慷慨资助与精神鼓励,这让我们得以构建这个关于规范和偏好的本质 与起源研究的网络组织,在五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跨国的实验、收集和分 析数据的工作。我们还特别感谢肯?宾默尔(Ken Binmore),他参加了我 们的第一次会议,并鼓励我们将本书纳入他主持的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 版的系列丛书“经济学习与社会演进”。我们还要感谢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的高级编审伊丽莎白?莫瑞(Elizabeth Murry),她使本书得以完善并出 版。我们还向麦克阿瑟基金会主席阿黛尔?西蒙斯(Adele Simmons)表示 特别的感谢,她极力支持对人类行为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想法,并且坚持不 懈地努力将这一想法付诸现实。
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和论述方式,真的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学术著作那样,一上来就抛出深奥的理论,而是循序渐进,通过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逐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构建的知识体系。在论述“合作”的起源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从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切入,展现了早期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是如何通过互助合作来克服困难的。这种叙事性的讲解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而且,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似乎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即便话题看似分散,但最终都能回归到核心的论点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在讨论“道德”如何影响“物质利益”的获取时,他会引用一个关于古代商人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来阐释诚信的重要性,而这个诚信,又恰恰是合作得以持续的基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论证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舒服,也更容易消化和吸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优美,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是一种享受。
评分最近读了《道德情操论》,阿达姆·斯密的这部经典著作,简直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经济学就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利益计算,但斯密却以一种极其人性的方式,探讨了人与人之间如何在经济活动中建立联系。他深入剖析了“同情心”(sympathy)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种同情心并非简单的怜悯,而是一种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是社会得以和谐运作的基石。正是因为我们能够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能够理解他人的喜怒哀乐,我们才会在交易中考量对方的得失,才会在竞争中保持某种程度的克制,才会在合作中建立信任。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利”这个概念。斯密并非鼓吹无限制的自私,而是强调在道德约束下的自利。他认为,当我们追求自身利益时,如果这种追求不损害他人的根本利益,并且在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框架内进行,那么它反而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这种“看不见的手”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并非来自某种外在的强制,而是源于个体之间微妙的道德互动。读完后,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个体在市场中穿梭,他们的每一次互动,每一次决策,都牵扯着道德的细线,共同编织出了一幅复杂而有序的经济图景。这本书绝对是理解人类社会和经济行为不可或缺的一部著作,它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身的行为模式,以及我所处的社会环境。
评分《物质利益》这本书,让我对经济发展的动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物质利益如何成为驱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到对更舒适、更便利生活的追求,物质利益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劳动热情。书中描绘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演变,清晰地展示了物质利益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无论是农业革命带来的食物剩余,还是工业革命催生的技术革新,背后都离不开对物质利益的渴望。这种渴望,促使人们不断地探索、发明、改进,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同时,书中也探讨了物质利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贫富差距的扩大、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并呼吁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需要有相应的社会机制来加以调节和平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创新”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认为,物质利益的激励机制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因为创新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效率、更好的产品,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回报。这种对经济学原理的直观解释,让我对现代社会为何如此注重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深层原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为理解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评分这部《道德情操与物质利益》的书,我发现它探讨的主题非常契合当下社会的一些困境。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似乎越来越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而道德约束的力量却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了。书中关于“合作”的部分,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将合作简单地看作是利益的交换,而是深入挖掘了合作背后所依赖的更深层次的社会纽带——那些看不见的道德规范和人际信任。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没有道德情操的支撑,单纯的物质利益交换是难以维持长久和稳定的合作关系的。举个例子,在商业合同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双方对诚信的期待,这种期待并非完全依赖于法律的强制执行,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社会公德的自觉遵守。当这种自觉被侵蚀,商业活动就会变得更加艰难。书中对“公平”的讨论也十分到位,它认为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期望得到一个公平的对待,而道德情操正是维护这种公平感的重要尺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不能忽视人性的光辉和道德的力量,它们才是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社会经济秩序的基石。
评分读了《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的这本,感觉像是在给我的知识体系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底层架构。它没有局限于某一学科的细枝末节,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剖析了当代社会诸多现象背后的逻辑。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学术研究,将复杂的理论讲解得既严谨又易于理解。我尤其喜欢它那种跨学科的视野,它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哲学融会贯通,展现了一个立体化的知识图景。例如,在分析全球化进程时,它不仅讨论了经济上的得失,还深入探讨了文化冲突、身份认同等议题,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社会现象都不能孤立地看待。书中对于“理性”与“非理性”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常常认为经济活动是理性的,但作者通过大量的论证,揭示了非理性因素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让我对自己过往的认知产生了颠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丰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它帮助我构建起一套分析问题、理解世界的框架,让我能够更深刻地洞察时代的发展脉络。
评分编辑
评分6特点
评分? CIP
评分9问答
评分[1] 为了教辅图书这块“肥肉”,全国580家出版社中有90%在出教辅,而涉足教辅图书的民营出版机构,数量更为庞大。
评分? CIP
评分5构成
评分? 码洋、实洋、复本
评分1定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