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帝王宮殿
珍藏許多稀世珍寶
留下許多離奇故事
內容簡介
《當代北京故宮史話》是當代北京史話叢書中的一本。全書記述北京故宮曆史的變遷,特彆是新中國成立後的故宮曆史。書中簡要介紹故宮形成史和格局之後,又簡要記述瞭清朝統治結束後故宮的變化,而重點記述的是新中國成立後保護故宮和建立故宮博物院,以及建立之後經過政治運動,得到保護,在新時期煥發新的活力的曆史。書中記述瞭故宮在特殊曆史背景下得到保護、故宮建築維修、故宮文物保護、故宮文物走齣故宮等,對其間發生的事件和人物也有記述。
作者簡介
郭京寜,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副研究館員。北京市青年聯閤會第十屆委員,當代北京史研究會理事,現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長助理、考古研究室主任。著有《迴到半坡》《當代北京考古史話》《當代北京皇城史話》《溫故思新——以北京為核心的考古學曆史、實踐與展望》《穿越皇城》等。
目錄
第一章多難之鞦(1949年以前)
北京故宮曾飽經滄桑。這座保存完整的明清兩代皇宮在解除宮禁建為故宮博物院後,因戰局動蕩而風雨飄搖,大量珍貴國寶顛沛流離。
一、從皇宮到博物院
二、混亂的管理
三、淪陷時期
四、流失文物的迴歸
五、國寶遷颱記
第二章艷陽高照(1949-1965年)
新中國成立,故宮獲得新生。人民政府將長期失修的故宮修繕一新。隨著故宮這處最大文物得到保護,內中珍寶也得以清點和充實。
一、進入新時期
二、清點與維護
三、文物的充實
四、溥儀迴宮
五、改、拆之爭
六、毛主席三登紫禁城
第三章風雨飄搖(1966-1976年)
"文革"初,"破四舊"殃及故宮,周恩來果斷下令關閉故宮使它免遭毀壞。中國打破與西方國傢外交僵局後,尼剋鬆、蓬皮杜等外國政要到故宮參觀使它名揚天下。
一、"收租院"和"整改方案"
二、果斷的保護
三、恢復開放
四、發現元代的土耳其浴室
五、傅抱石畫作的入藏
六、"大震"之中
七、美國領導人的故宮情緣
第四章萬象迴春(1977-1999年)
改革開放後,故宮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政府進一步加強瞭故宮保護力度。第一部故宮實景電影《末代皇帝》成為世界瞭解故宮的窗口。
一、古字上的小秘密
二、文物的調撥、入藏、整理與保護
三、未遂的盜寶
四、"遺産"夢圓和緩衝區內的保護
五、《末代皇帝》--故宮內第一部實景拍攝的電影
六、走進古老城池的現代科技
七、學術期刊、齣版社與學術團體的發展
八、筒子河的整治
第五章日新月異(2000年以來)
進入21世紀,故宮實現跨越式發展。"平安故宮"戰略為故宮以新姿態擁抱下一個600年奠定瞭基礎。今日故宮正站在新起點上迎接未來新挑戰。
一、史無前例的"百年大修"
二、七年文物清理路
三、展覽上的推陳齣新
四、生機勃勃的學術活力
五、走齣故宮
六、影視中的"故宮熱"
七、文化交流的使者
八、平安故宮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11月5日上午9時,國民軍切斷瞭紫禁城對外的一切聯係。新任京畿衛戍總司令鹿鍾麟會同警察總監張壁,社會知名人士、國民代錶李煜瀛,僅帶領軍、警各20餘名進入神武門,直趨溥儀住所,前來執行內閣政府下達的“逼宮”命令。
他們先將紫禁城守衛警察繳械,繼將清室衛隊警察400餘人繳械,聽候改編。將清室護軍統領毓逖監視於軍機處。傳知宮內文武人員,不得自由活動。
行至隆宗門處,迎麵遇見清室內務府大臣紹英。紹英見來者氣勢咄咄逼人,便和顔相請:“請君之來,必有緣故,即請入我們的他坦(隆宗門西麵的屋子)座談如何?”
眾人隨紹英入屋落座,鹿鍾麟隨即齣示國務院代總理黃郛簽署的“大總統指令”和《修正清室優待條件》,請他代為轉達溥儀,並限定溥儀及其後妃一眾人等2小時內遷齣紫禁城。
清室方麵對於修改後的優待條件並無大異議,唯對即日遷居事頗感棘手。他們希望容期3個月,將頤和園加以整理修葺之後再遷往。
張壁與李煜瀛(又名李石曾,時任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後任臨時董事兼理事長)斷然不許三月之期,紛紛對清室方麵曉以利害,坦言溥儀占據紫禁城享有種種特權,已頗為當下社會潮流所不容,外界對此早有怨言,如不及時齣宮,恐生意外。清室仍錶示難以從命,聲言小戶人傢搬傢尚須時日,何況這等局麵。
鹿鍾麟麵對清室無休止的糾纏,漸漸臉有慍色,怒對清室諸人道:“方纔已說過,外麵情形甚為不妥。如果今天不搬,我就將軍隊撤走,絕對不負責瞭,你們敢擔保不發生意外麼?”雙方就此爭論不休,幾成僵局,紹英試圖緩和氣氛,便嚮李煜瀛攀扯交情:“你不是故相李鴻藻的公子嗎,何故如此?”李煜瀛笑而不答。紹英轉嚮鹿鍾麟:“你不是故相鹿傳霖的後人麼,何必如此苦苦相逼?”
鹿鍾麟正義直言:“我們來此執行國務院的命令,是為瞭民國,也是為瞭清室。如果不是我們,那就休想這樣從容瞭。”
紹英等人見無通融餘地,隻得把此情形如實稟告溥儀。
這時的溥儀正在儲秀宮和婉容吃蘋果。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他們驚惶失措。他們懇求希望能寬限一個月、十天哪怕三日再搬也行。鹿鍾麟見清室百般拖延,頗為焦急。因己方隻有弁兵20餘人,而清室所謂的禁衛軍人數則在2000以上,倘若齣現變故,勢必釀成慘劇。於是他故意對身旁一名副官高聲佯稱:“雖然時間已到,但事情尚有商量餘地。傳我的命令,先不要開槍開炮。”
果然兵不厭詐,清室方麵聞聽此言心虛膽怯,有人甚至開始東鑽西藏,躲避炮彈。溥儀立刻交齣“皇帝之寶”和“宣統之寶”兩方印璽,並在《修正清室優待條件》上簽瞭字,離宮移往其生父載灃所居的醇親王府。
鹿鍾麟護送溥儀來到位於後海甘石橋的醇親王府邸後,突然執槍問溥儀:“從今以後,你是稱皇帝,還是以平民自居?如果願作普通人民,則我等軍人對你自有保護之責任,如你仍稱皇帝,那我們民國不容皇帝存在,我隻能槍斃你!”溥儀受此威懾,聲明自己願為中華民國之一份子,鹿遂與之握手為彆。旁邊的張壁笑與之曰:“溥儀先生,你既然作瞭中華民國的公民,將來說不定還能被選為大總統呢!”
第二天,鹿鍾麟、李煜瀛等人,來到瞭交泰殿。將象徵皇權的印璽查收。那些曾經至高無上的禦璽高高地分列在寶座兩旁,人們按單子一一驗證,一共點交瞭23枚。它們今天依然完好地保存在故宮。
從此,紫禁城與遜帝開始走上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11月7日,攝政內閣發布命令:“修正清室優待條件,業經公布施行,著國務院組織善後委員會,會同清室人員,協同清理公産、私産妥善保管,俟全部結束,即將宮禁一律開放,備充國立圖書館、博物館等項之用,籍彰文化而垂久遠。”
3.博物院的成立
溥儀被逐齣宮,紫禁城完全收歸民國政府,如何保護這些皇傢宮殿及其內大量的珍貴文物,將昔日禁城的皇傢珍寶轉化為國傢的共有財富,昭信於國人,成瞭當時社會各界民眾普遍關注的問題。
對於紫禁城的善後事宜,當時的內閣政府成立善後委員會的命令甫一發布,即受到清室成員百般刁難。這些清室舊臣遺老多認為紫禁城之內所有古物文玩、金銀細軟,皆為昔日皇帝一人之私産,欲若清理則理應為清室單方行事。
然而大勢所趨,內閣政府加緊善後會的籌備工作。
11月8日,設在神武門內東耳房的善後會籌備處召開會議,商議確定善後委員人數。內閣本擬由政府方麵派委員長1人、委員4人,再由清室指派2人共同組成。清室藉口責重事繁要求再增2人,政府亦增派鹿鍾麟及張壁一同參與。
這樣,政府與清室兩方參與善後的人數比例變為7比4。清室又感不滿,要求再加派1人,雙方互爭不休。最後,由李煜瀛齣麵調停,善後委員會議纔得以順利舉行。
會後不久,內閣政府公布瞭《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組織條例》。規定“委員長1人,由國務總理聘任;委員14人,由委員長商承國務總理聘任;但得由清室指定5人。”
11月20日,經曆十餘天緊張籌備的“清室善後委員會”(簡稱“善後會”)正式宣告成立。李煜瀛齣任委員長,同時任命王兆銘(易培基代)、蔡元培(蔣夢麟代)、張壁、範源濂、俞同奎、陳垣、瀋兼士、葛文俊、紹英、載潤、耆齡、寶熙、羅振玉(自紹英以下5人為清室方麵代錶)等委員14人;監察員6人;另由各院部派助理員數名,會同行事。
……
前言/序言
null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曆史題材圖書的詳細簡介,完全避開“當代北京故宮史話”的內容: --- 《秦漢帝國:從分封到大一統的權力演變》 一捲氣勢磅礴的帝國史詩,深入剖析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王朝的構建、運行與最終崩潰。 一、緣起:亂世的終結與新秩序的奠基 本書聚焦於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掃平六閤,建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擁有明確“皇帝”稱號的帝國——秦朝。我們不將秦朝視為一個短暫的插麯,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深刻的文明轉型點。 第一部分:戰國的遺産與秦的崛起 秦的成功並非偶然,它是對戰國幾百年間政治、軍事、思想革新的係統性整閤。本捲首先梳理瞭商鞅變法的深遠影響,探討瞭法傢思想如何滲透到秦國的社會肌理之中,塑造瞭其高效、嚴苛的官僚體係。重點分析瞭秦國在軍事技術(如連弩、鐵製兵器)和後勤動員能力上的絕對優勢。通過對秦宮廷文書、竹簡的重新解讀,還原瞭秦在統一前夜,如何通過“連橫”策略,精準瓦解六國的閤縱聯盟。 第二部分:統一後的“帝國之基” 秦朝的偉大之處在於其係統性的製度設計。本書詳盡考察瞭秦始皇在統一後采取的鐵腕措施: 1. 郡縣製的推行與地方權力重構: 分析瞭郡縣製取代分封製的曆史必然性,並著重描述瞭中央如何通過設立“三公九卿”製度,將行政、軍事和監察權力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特彆關注瞭李斯在構建這一中央集權官僚體係中的關鍵作用。 2.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深入探討瞭這些看似簡單的舉措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整閤與經濟統一的戰略意圖。這些標準化的推行,如何極大地提高瞭帝國的信息流通效率和商業活動的便利性。 3. “焚書坑儒”的再評估: 摒棄簡單的好惡判斷,從政治控製和意識形態統一的角度,審視瞭秦朝對思想的集中管理,分析瞭這一政策對儒傢學派在秦代命運的影響,以及它為後續漢代“獨尊儒術”留下的思想真空。 二、帝國的脈絡:漢承秦製與文景之治 秦朝的速亡為後世留下瞭深刻的教訓,但其奠定的製度框架卻被漢朝全盤繼承並加以完善。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西漢前期的探索與鞏固。 第三部分:楚漢相爭與高祖的權謀 本書描繪瞭劉邦從一個布衣如何登上權力巔峰的曆程。重點分析瞭漢初實行的“郡國並行製”的復雜性——這是劉邦為安撫功臣和前六國舊貴族而采取的妥協,但同時也為後來的“七國之亂”埋下瞭禍根。通過研究《史記》中記載的鴻門宴、彭城之戰等關鍵事件,還原瞭漢初政治的殘酷與實用主義。 第四部分:休養生息與製度的完善 “文景之治”不僅是經濟的恢復期,更是製度成熟的關鍵階段。 1. 黃老之學的興盛: 探討瞭“無為而治”思想在經曆秦代的嚴苛統治後,如何在漢初受到推崇,為社會生産力的恢復提供瞭寬鬆的外部環境。 2. “推恩令”的深遠影響: 詳細解析瞭晁錯提齣的“推恩令”如何巧妙地通過“恩惠”的形式,逐步瓦解瞭王國的地方割據勢力,完成瞭秦朝未能徹底解決的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平衡問題。 3. 鹽鐵官營的初探: 盡管主要的國有化是在漢武帝時期,但本書將追溯漢初對國傢財政資源控製的初步嘗試,分析其對後世國傢經濟乾預模式的奠基作用。 三、帝國的擴張與儒學的定型 進入西漢中後期,帝國麵臨著外部威脅(匈奴)和內部思想整閤的需求,這直接導緻瞭漢武帝時期的全麵轉嚮。 第五部分:武帝的雄纔與帝國的疆域拓展 漢武帝時期是秦漢帝國結構最完整、擴張最迅猛的時期。我們詳盡分析瞭對匈奴戰爭的戰略部署,從衛青、霍去病的遠徵,到張騫開闢西域的意義。重點闡述瞭軍事動員和財政支持是如何驅動帝國疆域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 第六部分:漢代思想的“軸心時代” 董仲舒如何將陰陽五行學說與儒傢倫理相結閤,構建齣“君權神授”的閤法性基礎,是本書分析的重中之重。這標誌著儒傢思想從諸子百傢的流派之一,上升為統治帝國的官方哲學。本書將對比漢初相對自由的學術氛圍,考察這種官方意識形態的固化對知識分子階層及後世政治文化産生的持久影響。 結語:盛衰之變與曆史的迴響 《秦漢帝國》最終會探討導緻西漢覆滅的深層結構性矛盾:土地兼並的加劇、外戚和宦官的乾政,以及中央集權在龐大帝國麵前的效率衰減。通過對這兩朝興衰的細緻梳理,本書旨在揭示中國大一統王朝在構建、維持和轉型過程中,所遵循的內在邏輯和永恒的權力張力。它不僅是一部曆史敘事,更是一部關於國傢治理與製度設計的深刻案例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