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处于绝望中的德国空军,竭力挣扎。面对占据*对力量优势的敌人,德国空军试图通过改组部队、发展新式飞机、研发导弹等手段,重新赢得优势。为此,在战争的*后一年,德国空军几乎取消了它的轰炸机部队,依靠战斗机从事包括对地攻击在内的大部分作战任务,同时在科技领域投入巨大资源。
《希望与毁灭:第三帝国空军的*后一年》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德国空军这段夹杂着希望走向毁灭的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既能从书中感受到战略轰炸的威力,又能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更深的感触与思考。
孙晓翔,军事历史研究爱好者,拥有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多集中于海军、空军史领域,曾在《战舰》、《现代舰船》、《舰载武器》等杂志发表文章十余篇。
第一章 十字路口
第二章 夏季灾难
诺曼底战役
崩溃的东线
帝国保卫战
第三章 喘息与重组
轰炸机/战斗轰炸机
导弹空袭
战斗机部队
阿登反击战
第四章 迈入1945年
人民战斗机
次世代项目
导弹/火箭项目
火箭战斗机
第五章 走向深渊
塌陷的夜空
绝望的空袭
最后的空战
第六章 最后一幕
附录 德国空军最后的实力统计
参考文献
对于“第三帝国空军的最后一年”这个主题,我总是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想了解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空军力量,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另一方面,我又对那些在绝望中依然坚守岗位的飞行员们,他们的勇气和牺牲感到深深的敬意。这本书的标题“希望与毁灭”,更是将这种复杂的情感推向了极致。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平衡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元素。是否会描绘那些在战局已定的情况下,依然能看到的、令人振奋的战术胜利,亦或是那些体现飞行员们不屈精神的个人英雄主义事迹?又或者,这本书更倾向于揭示那种无可挽回的、令人心碎的“毁灭”过程,通过详细的战役分析和人物刻画,让我们深刻理解那个帝国空军为何走向终结。我期待着,能够从这本书中,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感受到那个时代空军战士们的悲壮与无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那巨大的、曾经象征着德意志帝国荣耀的鹰徽,如今仿佛笼罩着一层悲凉的阴影,让人忍不住想象其背后所隐藏的无尽史诗。光是“最后一年”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无数的遐想:是怎样的绝境,怎样的挣扎,怎样的辉煌与落寞,共同谱写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篇章?我迫切想知道,那些曾经翱翔天际的雄鹰,在那风雨飘摇的最后时刻,是如何面对钢铁洪流的倾轧,如何在早已不堪重负的蓝天上,做出最后的抗争与抉择。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已经是一部浓缩的悲剧,它预示着那些曾经的辉煌,注定要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无情地冲刷,化为灰烬。但同时,“希望”二字又显得如此刺眼,在这毁灭的预言中,一丝微弱的光芒是如何顽强地闪烁?是战术上的绝地反击?是飞行员们不屈的斗志?亦或是某个渺茫的战略转机?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触摸到那个时代最真实、最复杂的情感脉络,感受那些在历史漩涡中挣扎的灵魂。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有冲击力了,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第三帝国空军的最后一年”——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词组,勾勒出一种走向终结的命运感。更不用说前面加上了“希望与毁灭”,简直是为即将展开的史诗注入了浓厚的宿命色彩。我无法想象,在那个时刻,当战争的天平早已倾斜,当盟军的轰炸机如同蝗虫般席卷而来,第三帝国空军的飞行员们,他们在面对铺天盖地的敌机时,心中涌起的究竟是怎样的情绪?是愤怒?是恐惧?还是某种近乎疯狂的决心?这本书会不会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绝地反击?会不会描绘出一些在绝望中诞生的、昙花一现的“希望”?亦或是,它更侧重于展现那种无法挽回的、令人窒息的“毁灭”,将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和悲壮,一丝不苟地呈现出来?我期待着,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空军战士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他们在面对不可避免的失败时,所展现出的复杂人性。
评分我是一个对军事历史,特别是空战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当我看到“战史系列056·希望与毁灭:第三帝国空军的最后一年”这个书名时,内心立刻被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所攫住。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希望”与“毁灭”的并置,预示着一段充满戏剧性与悲剧色彩的史实。我特别关注的是“最后一年”这个时间跨度,这无疑意味着我们将看到一个曾经强大无比的军事力量,在走向覆灭的道路上,所经历的最后挣扎与辉煌。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描绘第三帝国空军在技术、兵力、战略上面临的巨大劣势,以及在这种劣势下,他们的飞行员们是如何凭借着勇气和技巧,依然在天空中划出惊心动魄的轨迹。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读到那些关于战术的创新,关于飞行员的英勇事迹,甚至是那些曾经带来一丝希望的短暂胜利,但最终却无法改变整体命运的史实。
评分我一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空战历史情有独钟,尤其是第三帝国空军,那个充满矛盾与传奇的军事力量。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标题中“希望与毁灭”四个字,简直就是点睛之笔,它准确地概括了那个时期第三帝国空军所面临的巨大反差。在一开始,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精锐的飞行员,他们驾驶着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在蓝天上纵横驰跃,执行着一项项惊心动魄的任务。但紧接着,我又能想象到,当盟军的航空力量逐渐占据优势,当战线节节败退,当资源日益枯竭,那种绝望与挣扎又会是怎样的景象。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两极反差的?是透过那些具体的战役细节,让我们看到空军在技术和数量上逐渐落后,最终被压垮的过程?还是更多地聚焦于飞行员们的个人视角,展现他们在绝望中如何寻找希望,如何在明知必败的情况下,依然奋力一搏的精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相结合的视角,让我们既能理解战争的残酷,也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评分《希望与毁灭:第三帝国空军的最后一年》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德国空军这段夹杂着希望走向毁灭的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既能从书中感受到战略轰炸的威力,又能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更深的感触与思考。
评分所谓“槲寄生”原本是指一种小型灌木。它通过寄生在杨树等树木的树枝上存活。所谓槲寄生飞机即指将2架或多架飞机组合成1个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所有飞机引擎都会开启,但只会优先使用1架飞机所携带的燃油,以保证另一架飞机可以飞行更远的距离。所以槲寄生飞机的好处即在于,可以在不制造更大型飞机的前提下,增加飞行距离。这种概念起源于30年代的英国。当时,为实现跨大西洋直航,英国人率先使用了此种技术。随后,苏联人又将这一概念运用于军用航空。他们在四引擎的TB-3型轰炸机的机翼下挂载了2架伊16战斗机,再由后者携带2枚250公斤重的炸弹,由此构成了一种远程轰炸机。在临近空袭目标时,TB-3会施放两侧机翼下的伊16,后者依靠自身动力完成投弹任务,然后自行返航。在巴巴罗萨战役初期,苏联空军曾利用此种槲寄生轰炸机对罗马尼亚的油田进行过数次轰炸,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随着大量基地沦陷敌手,苏联空军最终失去了空袭罗马尼亚的前沿机场。槲寄生轰炸机随后也销声匿迹。到1942年,随着战略形势逆转,德国空军也开始探索槲寄生飞机的实用性问题。最初的设想只是利用此种技
评分作者简介
评分看中的就是京东自营的高速度高效率,书也包装的很好!棒透了!非常满意!
评分图片有点少,很多内容讲的是44年仅存飞机的数量
评分书不错,值得一看,推荐
评分说来,那是一段悲痛的记忆,历史教科书上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便是“我们挨打了”,这便是1840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割地赔款,丧权辱邦,实乃“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自此,一场场的灾难便渐次降落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衰朽的晚清帝国残喘着最后的气息。在这段间隙,晚清政府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自救运动,建新军、修铁路、架电线、设学堂、办报纸、改政制等等,风气忽然为之一新。就在这时,一个名叫约翰·汤姆逊的英国旅行摄影师冒远赶到了中国,他忙不迭地架好笨重的摄像机,对准了这个古老的帝国各个角落,咔嚓咔嚓地按下那一声声快门,抓拍下了这个奄奄一息中的老大帝国的最后瞬间。
评分好书,以后常来看看
评分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处于绝望中的德国空军,竭力挣扎。面对占据绝对力量优势的敌人,德国空军试图通过改组部队、发展新式飞机、研发导弹等手段,重新赢得优势。为此,在战争的最后一年,德国空军几乎取消了它的轰炸机部队,依靠战斗机从事包括对地攻击在内的大部分作战任务,同时在科技领域投入巨大资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