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史系列056·希望与毁灭:第三帝国空军的最后一年

战史系列056·希望与毁灭:第三帝国空军的最后一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晓翔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德国空军
  • 第三帝国
  • 战争末期
  • 空战
  • 军事历史
  • 历史研究
  • 希望与毁灭
  • 战史
  • 航空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91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77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战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第三帝国空军的*后一年。四面楚歌,*后挣扎。希望在前方,毁灭在路上。
 到1944年初,德国空军已经濒临失败。然而这个曾经的天之骄子仍然拒绝认输。新的武器、新的战术、新的作战方案层出不穷。其结果只是在满怀希望中步入毁灭的深渊。对德国空军而言,在这个战争的*后一年,希望在前方,毁灭在路上。这是交织着梦幻与挣扎的乐章!

内容简介

  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处于绝望中的德国空军,竭力挣扎。面对占据*对力量优势的敌人,德国空军试图通过改组部队、发展新式飞机、研发导弹等手段,重新赢得优势。为此,在战争的*后一年,德国空军几乎取消了它的轰炸机部队,依靠战斗机从事包括对地攻击在内的大部分作战任务,同时在科技领域投入巨大资源。
  《希望与毁灭:第三帝国空军的*后一年》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德国空军这段夹杂着希望走向毁灭的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既能从书中感受到战略轰炸的威力,又能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更深的感触与思考。

作者简介

孙晓翔,军事历史研究爱好者,拥有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多集中于海军、空军史领域,曾在《战舰》、《现代舰船》、《舰载武器》等杂志发表文章十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十字路口
第二章 夏季灾难
诺曼底战役
崩溃的东线
帝国保卫战
第三章 喘息与重组
轰炸机/战斗轰炸机
导弹空袭
战斗机部队
阿登反击战
第四章 迈入1945年
人民战斗机
次世代项目
导弹/火箭项目
火箭战斗机
第五章 走向深渊
塌陷的夜空
绝望的空袭
最后的空战
第六章 最后一幕
附录 德国空军最后的实力统计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战史系列056·希望与毁灭:第三帝国空军的最后一年》:
  所谓“槲寄生”原本是指一种小型灌木。它通过寄生在杨树等树木的树枝上存活。所谓槲寄生飞机即指将2架或多架飞机组合成1个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所有飞机引擎都会开启,但只会优先使用1架飞机所携带的燃油,以保证另一架飞机可以飞行更远的距离。所以槲寄生飞机的好处即在于,可以在不制造更大型飞机的前提下,增加飞行距离。这种概念起源于30年代的英国。当时,为实现跨大西洋直航,英国人率先使用了此种技术。随后,苏联人又将这一概念运用于军用航空。他们在四引擎的TB-3型轰炸机的机翼下挂载了2架伊16战斗机,再由后者携带2枚250公斤重的炸弹,由此构成了一种远程轰炸机。在临近空袭目标时,TB-3会施放两侧机翼下的伊16,后者依靠自身动力完成投弹任务,然后自行返航。在巴巴罗萨战役初期,苏联空军曾利用此种槲寄生轰炸机对罗马尼亚的油田进行过数次轰炸,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随着大量基地沦陷敌手,苏联空军最终失去了空袭罗马尼亚的前沿机场。槲寄生轰炸机随后也销声匿迹。到1942年,随着战略形势逆转,德国空军也开始探索槲寄生飞机的实用性问题。最初的设想只是利用此种技术增强远程空运能力,即利用1架小型飞机和1架大型滑翔机组成1个飞行器。前者提供动力;后者负责运载。但是最终,德国空军决定利用槲寄生技术发展“超级轰炸机”。
  这也是一种被寄予高度期望的武器系统。它由1架Ju88轰炸机和1架Me109战斗机组合而成。Ju88的飞行员座舱和相关设备全部被拆除,并换上了1个威力巨大的炸弹。飞行员坐在Me109的座舱内操纵整个组合体。到达目标上空后,他将以15度的倾斜角度瞄准目标,然后拉响爆破索,使其战斗机与下面的轰炸机分离。轰炸机将继续飞向目标,而战斗机高速返航。到1944年春天,槲寄生组合试验已告完成,并开始制造首批15架飞机。
  除了以上这些被认为最具发展潜力,且最为出名的飞机项目以外,德国空军还在做着对当前正在服役的一系列飞机的改进,包括Me109、Me410、Fw190,以及Hs129。其中尤其以Fw190的改进工作,成效最为卓著。
  1944年春天,2种Fw190的发展型号正在准备进入量产。第一种是装备Jumo213引擎的Fw190D型战斗机。这种液冷引擎取代了原先的BMW801型星型空冷引擎。更强劲的动力使其可以对抗喷火IX型和美军的野马C型战斗机。这2种飞机都是英美空军当前的最新式飞机。尽管性能上能与之抗衡,但是Fw190D仍然只是一个过渡,德国人真正期待的是Fw190的终极改进版Ta152。它拥有一个更长的机翼,以牺牲Fw190原先出色的滚转性能为代价,换取更好的高空性能,能够与野马H型和超级马林的怨仇战斗机比肩。预计Fw190D和Ta152都将于1944年底开始交付。
  至于已经显露出疲态的Me109,鉴于其较小的机身不可能容纳下一个比DB605更大的引擎,所以该机发展至G型时,其技术潜力已经被挖掘殆尽。但是在当前紧迫的战局之下,德国人还是想方设法使该机型继续在一线服役,为此必须针对某些性能进行优化,以适应特定的任务。例如,许多Me109G-10型安装了GM1型燃料箱。里面充填了一氧化二氮,以便提升引擎的高空输出功率。这是对抗美军重型轰炸机的前提。至于武器方面就必须做出牺牲。为了减轻重量,只装备2门20毫米机炮和2门13毫米机炮。Me109G-6型则用1门MK108型30毫米航炮替换了原先的2门MK151型20毫米航炮。这也是出于对抗美军重型轰炸机的考虑。很快,作为G型的完善化终极版,Me109K型也即将下线。这是Me109系列中的最后一个大量服役的型号。MK108型30毫米航炮已成为标配,但是只能携带65发炮弹。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除了各式飞机以外,德国军方还在导弹领域投入巨额资源,用于研发一系列的产品。其中最为著名的V1巡航导弹和V2弹道导弹已经进入量产。在德国中部哈尔茨山中,有一处距离地表50米深的大型地下化工程设施。这里原先是一个地下油库,现在被改造成地下工厂,负责生产V1和V2导弹的弹体部分。它们在几周之内即可亮相。除此之外,德国空军还有大量的地对空导弹和空对空导弹发展项目,也在快马加鞭地进行当中。其中至少有3种已接近实用化,并准备量产。它们是:对付低空目标的“蝴蝶”地对空导弹、对抗高空目标的“瀑布”地对空导弹和由战斗机携带的X-4型空对空导弹。
  希望在眼前,深渊也在眼前。在这个命运的十字路口,德国空军将与对手进行一场意志、科技和决断力的较量。
  ……

前言/序言


《翱翔与陨落:二战欧洲战场的空中绞杀》 序言 战火纷飞的年代,钢铁巨兽在蓝天划破寂静,炮火的轰鸣是那个时代最嘹亮的挽歌。二战,这场席卷全球的浩劫,不仅在陆地和海洋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更在广袤的空中展开了一场决定命运的殊死搏斗。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回首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不能不为那些在天空留下了英勇身影的战士和那些改变战争进程的空中力量而感到震撼。本书将深入剖析二战欧洲战场上空,那场关乎国家存亡、意识形态碰撞的空中决战,重点聚焦于盟军如何以压倒性的空中优势,逐渐瓦解纳粹德国的抵抗,最终将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第三帝国推向毁灭的深渊。 第一章:黎明前的黑暗——德军空军的黄金时代与战略失误 尽管第三帝国最终在空中战场上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战争初期,德国空军(Luftwaffe)曾展现出令人胆寒的强大实力。本书将首先回顾德国空军的崛起,从其秘密重整到闪电战的辉煌,分析其先进的战术思想、精良的武器装备以及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然而,光辉之下潜藏着隐忧。我们将深入探讨德国空军在战略上的几次关键性失误:例如,未能彻底摧毁英国皇家空军(RAF)的战斗机司令部,导致其在不列颠之战中功亏一篑;在苏联战场的初期,过于依赖地面部队的协调,未能发挥其独立打击能力;以及在资源分配上的短视,未能优先发展和部署战略轰炸机,使其无法对盟军的工业生产和战争潜力进行有效的远程打击。这些战略上的失误,为日后其被盟军空中力量所淹没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觉醒的巨龙——盟军空中力量的崛起与工业奇迹 与此同时,盟军并未坐视德国空军的强大。本书将详细阐述盟军如何克服初期劣势,迅速发展壮大其空中力量。我们将聚焦于美国陆军航空兵(USAAF)和英国皇家空军(RAF)的联合努力,以及苏联空军(VVS)在东线战场的浴血奋战。特别地,我们将深入分析盟军在工业生产上的巨大优势。在战时经济的驱动下,美国以惊人的速度生产出海量的飞机,从坚固耐用的B-17“飞行堡垒”和B-24“解放者”重型轰炸机,到灵活高效的P-51“野马”和P-47“雷电”战斗机。我们将探讨这些飞机在技术上的革新,如远程航程、重型载弹量和强大的火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揭示盟军在航空工业组织、生产流程优化以及技术研发上的“工业奇迹”,这成为压垮德国空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第三章:制空权之争——战略轰炸与战术反击 争夺制空权是欧洲战场空中绞杀的核心。本书将详细描绘盟军对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的战略轰炸行动。我们将分析盟军轰炸战术的演变,从最初的夜间区域轰炸到后期的精确日间目标轰炸。深入探讨这些轰炸行动对德国战争机器造成的毁灭性打击:摧毁其石油生产设施、交通枢纽、飞机制造厂和军工企业,削弱其陆军和海军的作战能力。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德国空军如何进行反击,例如其夜间战斗机部队的英勇抵抗,以及各种新式武器的研发和部署,如Me-262喷气式战斗机。然而,这些最后的努力,能否扭转颓势?本书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第四章:鹰击长空——战斗机的作用与空战的艺术 战斗机在争夺制空权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聚焦于二战中那些著名的战斗机及其王牌飞行员。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战斗机的优劣势,如速度、火力、机动性和航程,以及它们在不同战场环境下的表现。例如,P-51“野马”战斗机如何凭借其卓越的远程护航能力,彻底改变了对德国本土的战略轰炸的格局;Spitfire战斗机在不列颠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以及Yak和La系列战斗机在东线战场上的激烈厮杀。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战例,展现空战的残酷与壮烈,以及飞行员在瞬间决策中的智慧与勇气。我们将探讨僚机协同、编队战术以及对敌方战机的侦测与追踪等空战艺术。 第五章:陆海空协同——立体战争的绞杀 二战欧洲战场早已不是单纯的陆海空三军独立作战,而是高度协同的立体战争。本书将重点阐述盟军空中力量如何与陆军和海军紧密配合,形成“空中绞杀”的整体战略。我们将分析空军在支援地面进攻中的关键作用,如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压制敌方炮火、摧毁敌方装甲部队以及执行侦察任务。例如,在诺曼底登陆、市场花园行动以及最终攻克柏林等重大战役中,盟军空中力量的压倒性优势,是如何为地面部队铺平道路,加速战争进程的。同时,我们也将审视空军在海上作战中的贡献,如反潜巡逻、支援舰队作战以及攻击敌方海军目标。 第六章:技术革新与战术演进——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技术和战术是推动战争走向的关键。本书将深入探讨二战期间航空技术和战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将分析雷达、导航系统、无线电通讯、目标指示技术以及新型武器(如空对地导弹、火箭弹)的出现,如何极大地提升了盟军的作战效能。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德国在某些技术领域的努力,如喷气式飞机和火箭动力武器,以及这些技术在最后阶段的实际应用及其影响。我们将深入探讨盟军如何通过不断演进的战术,如利用轰炸机护航编队、发展电子战能力以及改进侦察手段,来应对德国空军的反击,并最终取得制空权。 第七章:战争的代价——战略轰炸下的伤痕与反思 尽管战略轰炸在摧毁德国战争机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给德国平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本书将以客观的态度,审视战略轰炸的后果。我们将呈现轰炸行动对德国城市和人口造成的破坏,探讨战争伦理和道义的边界。同时,我们也将反思这场空中绞杀的长期影响,包括战后欧洲的重建、国际航空规则的建立以及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启示。这场空中绞杀,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场沉重的教训,它迫使我们思考战争的本质,以及在追求胜利的过程中,如何衡量和维护人道主义的价值。 结语 《翱翔与陨落:二战欧洲战场的空中绞杀》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二战欧洲空中战场画卷。我们不仅要赞颂那些在蓝天之上英勇搏斗的战士,更要深入剖析那些决定战争走向的技术、战术和战略。通过对盟军空中力量如何一步步蚕食、瓦解直至最终摧毁第三帝国空军的详细描绘,本书希望能让读者深刻理解,在现代战争中,制空权的重要性以及工业生产和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命运的决定性作用。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战争残酷性、科技力量以及人类勇气与智慧的深刻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第三帝国空军的最后一年”这个主题,我总是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想了解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空军力量,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另一方面,我又对那些在绝望中依然坚守岗位的飞行员们,他们的勇气和牺牲感到深深的敬意。这本书的标题“希望与毁灭”,更是将这种复杂的情感推向了极致。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平衡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元素。是否会描绘那些在战局已定的情况下,依然能看到的、令人振奋的战术胜利,亦或是那些体现飞行员们不屈精神的个人英雄主义事迹?又或者,这本书更倾向于揭示那种无可挽回的、令人心碎的“毁灭”过程,通过详细的战役分析和人物刻画,让我们深刻理解那个帝国空军为何走向终结。我期待着,能够从这本书中,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感受到那个时代空军战士们的悲壮与无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那巨大的、曾经象征着德意志帝国荣耀的鹰徽,如今仿佛笼罩着一层悲凉的阴影,让人忍不住想象其背后所隐藏的无尽史诗。光是“最后一年”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无数的遐想:是怎样的绝境,怎样的挣扎,怎样的辉煌与落寞,共同谱写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篇章?我迫切想知道,那些曾经翱翔天际的雄鹰,在那风雨飘摇的最后时刻,是如何面对钢铁洪流的倾轧,如何在早已不堪重负的蓝天上,做出最后的抗争与抉择。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已经是一部浓缩的悲剧,它预示着那些曾经的辉煌,注定要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无情地冲刷,化为灰烬。但同时,“希望”二字又显得如此刺眼,在这毁灭的预言中,一丝微弱的光芒是如何顽强地闪烁?是战术上的绝地反击?是飞行员们不屈的斗志?亦或是某个渺茫的战略转机?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触摸到那个时代最真实、最复杂的情感脉络,感受那些在历史漩涡中挣扎的灵魂。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有冲击力了,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第三帝国空军的最后一年”——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词组,勾勒出一种走向终结的命运感。更不用说前面加上了“希望与毁灭”,简直是为即将展开的史诗注入了浓厚的宿命色彩。我无法想象,在那个时刻,当战争的天平早已倾斜,当盟军的轰炸机如同蝗虫般席卷而来,第三帝国空军的飞行员们,他们在面对铺天盖地的敌机时,心中涌起的究竟是怎样的情绪?是愤怒?是恐惧?还是某种近乎疯狂的决心?这本书会不会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绝地反击?会不会描绘出一些在绝望中诞生的、昙花一现的“希望”?亦或是,它更侧重于展现那种无法挽回的、令人窒息的“毁灭”,将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和悲壮,一丝不苟地呈现出来?我期待着,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空军战士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他们在面对不可避免的失败时,所展现出的复杂人性。

评分

我是一个对军事历史,特别是空战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当我看到“战史系列056·希望与毁灭:第三帝国空军的最后一年”这个书名时,内心立刻被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所攫住。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希望”与“毁灭”的并置,预示着一段充满戏剧性与悲剧色彩的史实。我特别关注的是“最后一年”这个时间跨度,这无疑意味着我们将看到一个曾经强大无比的军事力量,在走向覆灭的道路上,所经历的最后挣扎与辉煌。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描绘第三帝国空军在技术、兵力、战略上面临的巨大劣势,以及在这种劣势下,他们的飞行员们是如何凭借着勇气和技巧,依然在天空中划出惊心动魄的轨迹。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读到那些关于战术的创新,关于飞行员的英勇事迹,甚至是那些曾经带来一丝希望的短暂胜利,但最终却无法改变整体命运的史实。

评分

我一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空战历史情有独钟,尤其是第三帝国空军,那个充满矛盾与传奇的军事力量。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标题中“希望与毁灭”四个字,简直就是点睛之笔,它准确地概括了那个时期第三帝国空军所面临的巨大反差。在一开始,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精锐的飞行员,他们驾驶着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在蓝天上纵横驰跃,执行着一项项惊心动魄的任务。但紧接着,我又能想象到,当盟军的航空力量逐渐占据优势,当战线节节败退,当资源日益枯竭,那种绝望与挣扎又会是怎样的景象。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两极反差的?是透过那些具体的战役细节,让我们看到空军在技术和数量上逐渐落后,最终被压垮的过程?还是更多地聚焦于飞行员们的个人视角,展现他们在绝望中如何寻找希望,如何在明知必败的情况下,依然奋力一搏的精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相结合的视角,让我们既能理解战争的残酷,也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评分

《希望与毁灭:第三帝国空军的最后一年》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德国空军这段夹杂着希望走向毁灭的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既能从书中感受到战略轰炸的威力,又能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更深的感触与思考。

评分

所谓“槲寄生”原本是指一种小型灌木。它通过寄生在杨树等树木的树枝上存活。所谓槲寄生飞机即指将2架或多架飞机组合成1个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所有飞机引擎都会开启,但只会优先使用1架飞机所携带的燃油,以保证另一架飞机可以飞行更远的距离。所以槲寄生飞机的好处即在于,可以在不制造更大型飞机的前提下,增加飞行距离。这种概念起源于30年代的英国。当时,为实现跨大西洋直航,英国人率先使用了此种技术。随后,苏联人又将这一概念运用于军用航空。他们在四引擎的TB-3型轰炸机的机翼下挂载了2架伊16战斗机,再由后者携带2枚250公斤重的炸弹,由此构成了一种远程轰炸机。在临近空袭目标时,TB-3会施放两侧机翼下的伊16,后者依靠自身动力完成投弹任务,然后自行返航。在巴巴罗萨战役初期,苏联空军曾利用此种槲寄生轰炸机对罗马尼亚的油田进行过数次轰炸,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随着大量基地沦陷敌手,苏联空军最终失去了空袭罗马尼亚的前沿机场。槲寄生轰炸机随后也销声匿迹。到1942年,随着战略形势逆转,德国空军也开始探索槲寄生飞机的实用性问题。最初的设想只是利用此种技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看中的就是京东自营的高速度高效率,书也包装的很好!棒透了!非常满意!

评分

图片有点少,很多内容讲的是44年仅存飞机的数量

评分

书不错,值得一看,推荐

评分

说来,那是一段悲痛的记忆,历史教科书上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便是“我们挨打了”,这便是1840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割地赔款,丧权辱邦,实乃“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自此,一场场的灾难便渐次降落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衰朽的晚清帝国残喘着最后的气息。在这段间隙,晚清政府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自救运动,建新军、修铁路、架电线、设学堂、办报纸、改政制等等,风气忽然为之一新。就在这时,一个名叫约翰·汤姆逊的英国旅行摄影师冒远赶到了中国,他忙不迭地架好笨重的摄像机,对准了这个古老的帝国各个角落,咔嚓咔嚓地按下那一声声快门,抓拍下了这个奄奄一息中的老大帝国的最后瞬间。

评分

好书,以后常来看看

评分

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处于绝望中的德国空军,竭力挣扎。面对占据绝对力量优势的敌人,德国空军试图通过改组部队、发展新式飞机、研发导弹等手段,重新赢得优势。为此,在战争的最后一年,德国空军几乎取消了它的轰炸机部队,依靠战斗机从事包括对地攻击在内的大部分作战任务,同时在科技领域投入巨大资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