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书画丛书:篆字汇

中国经典书画丛书:篆字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闵齐伋 编
图书标签:
  • 篆字
  • 书法
  • 中国书法
  • 书画
  • 艺术
  • 传统文化
  • 字体
  • 篆刻
  • 汉字
  • 中国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4676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91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经典书画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经典书画丛书:篆字汇》,又名《六书通》,著名的经典篆书著作。明闵齐伋撰辑十卷,清毕弘述篆订。闵齐伋“好古读书,生明季。能远绍仓颉微旨,于三代秦汉诸篆法,遐搜备其形体,穷讨溯其本源,参互辨其疑似,劳精竭神者五十余生辑成书,题曰《六书通》。”在清顺治十八(1661年)成就是书。闵齐伋去世后五十余年,原书在流传过程由残缺。康熙五十五年(1761年),程炜,浙江苕溪今湖州人得到《中国经典书画丛书:篆字汇》残缺本遂交给浙江海盐人毕弘述以《六书通》正稿。经过毕弘述四年增补篆订,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年整理刊刻付梓,故又称《订正六书通》。江西金溪人李希祁、李祖望、余天于光绪七年(1881年)再次缮写精镌刊行,故又名《增订篆字汇》,传承至今。
  是书体例仿《金石韵府》(明代朱云撰),依《洪武正韵》部次编排。后者为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乐韶凤、宋濂等十一人奉诏编成的一部官方韵书,共十六卷,楷书标目,以韵为序。每一字楷书上列俗体字,下列《说文》中的小篆及反切,《说文》以大徐本《说文》为主。凡是《说文》中的部首字,均标明“建首”二字,然后列古文、籀文、钟鼎彝器以及秦汉公私印章。凡是《说文》所无者均注明出处,自为注解并引经史加以证明。综观《中国经典书画丛书:篆字汇》,搜采广博,考证精到,保存了大量的古体字,是研究汉字字体演变及书法篆刻的重要工具书。“是”书原分五册,今根据1921年扫叶山房石印本影印合“为”一册,为方便读者检索,我们通编页码,以及增加总目索引。
  闵齐伋(约1579-1662),字寓五,浙江乌程(今湖州)人。自幼读书勤奋好作诗文读书好古精通书画,以刻书为事。曾经主持采用朱、墨两色套印《春秋左传》获得成功后又改为五色套印先后刻印经、史、子、集、《西厢记》(套色插图本)等批古书及诸多戏曲、小说。因印刷技艺日臻完美,名声大振。著有《六书通》。毕弘述(生卒年不详),字既明,清朝康熙时期人,学识渊博,工文词善书,尤精篆籀诸法。

作者简介

  闵齐伋,好古读书,生明季。能远绍仓颉微旨,于三代秦汉诸篆法,遐搜备其形体,穷讨溯其本源,参互辨其疑似,劳精竭神者五十余年辑成书,题曰《六书通》。

内页插图

目录


闵齐汲序
毕弘述序
程炜序
李希祁序
凡例
福寿图
篆字汇(六书通)

上平
一东
二支
三齐
四鱼
五模
六皆
七灰
八真
九寒
十删

下平
十一先
十二萧
十三爻(肴)
十四歌
十五麻
十六遮
十七阳
十八庚
十九尤
二十侵
二十一覃
二十二盐

上声
一董
二纸
三荠
四语
五姥
六解
七贿
八轸
九旱
十产
十一铣
十二筱
十三巧
十四哿
十五马
十六者
十七养
十八梗
十九有
二十寝
二十一感
二十二琰

去声
一送
二寘
三霁
四御
五暮
六泰
七队
八震
九翰
十谏
十一霰
十二啸
十三效
十四个
十五禡
十六蔗
十七漾
十八敬
十九宥
二十沁
二十一勘
二十二艳

入声
一屋
二质
三曷
四辖
五屑
六药
七陌
八缉
九合
十叶

前言/序言


中国经典书画丛书:篆字汇 图书简介 《中国经典书画丛书:篆字汇》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篆书艺术的鸿篇巨制,旨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研究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部权威、系统且具有极高鉴赏价值的参考典籍。本书严格遵循“经典”与“汇集”的原则,精选了自上古至秦代的篆书精华,力求全面展现篆书这一古老而庄重的书体的演变脉络、风格特征及艺术成就。 一、 篆书的溯源与体系建构 本书的首要目标是构建一个清晰的篆书发展史框架。我们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碑帖,而是着重解析了篆书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的演变路径。 1. 甲骨文的神秘之光: 卷首部分详尽考察了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从契刻工具、卜辞内容、字形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书中收录了如“司母戊鼎铭文”、“殷墟出土的卜辞”等核心样本,并辅以高清拓片和现代释读对照,揭示了汉字最原始的形态与宇宙观的关联。 2. 金文的庄严气韵: 接着,本书聚焦于周代盛行的钟鼎文字——金文。我们将其区分为早、中、晚三期,并探讨了不同时期铭文内容的时代背景,如分封诰命、战争记事、祭祀颂扬等。特别是对西周中期的“毛公鼎”、“大盂鼎”等重器,进行了笔法、章法的深度剖析,阐释了金文“圆润、厚重、规整”的艺术精髓所在。 3. 小篆的规范与统一: 全书的重点之一在于秦代小篆的形成及其对后世书法的影响。通过对李斯主持的“书同文”政策的背景回顾,本书集中展示了秦系文字的规范化成果。秦峄山碑、泰山碑等著名刻石被高清呈现,详细对比了小篆在笔画粗细、结构匀称、线条圆转方面的特点,确立了篆书作为官方标准书体的典范地位。 二、 篆书的笔法精要与技法剖析 《篆字汇》不仅是欣赏的宝库,更是学习的实用工具书。它系统地拆解了篆书的用笔技巧,这是理解篆书“力透纸背”的关键所在。 1. 核心笔法——圆转藏锋: 本书用大量图例说明了篆书“中锋用笔”的绝对要求。如何起笔、行笔、收笔的“藏锋”和“圆转”,如何保证线条的力度和弹性,避免“折笔”和“剑拔弩张”的弊端,都有具体的图示和文字注解。 2. 结构布局的对称之美: 篆书的结构追求高度的对称性与均衡感。书中分门别类地讲解了“线位取中”、“部件平衡”以及如何处理相同偏旁的字形变化(如“双人旁”、“双土旁”的布局差异),使读者能够掌握篆书结体的内在逻辑。 3. 墨与材质的相互关系: 鉴于篆书多以碑刻形式流传,本书还专门开辟章节讨论了“碑学”对篆书学习的重要性。分析了不同石材、不同刀法(如阳刻与阴刻)对线条质感的影响,指导学习者如何在书写中模仿出古朴的“金石气”。 三、 篆书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与影响 本书将篆书置于整个中国书法史的坐标系中进行考察,探讨其在秦汉之后的传承与复兴。 1. 汉代隶变的过渡: 简要分析了隶书如何从篆书中脱胎而出,这一“隶变”过程是汉字演化史上的一次关键转折。书中选取了部分早期隶书中残留的篆意,以示其源流关系。 2. 魏晋以来的复古思潮: 探讨了在楷书、行书、草书全面成熟后,篆书在文人阶层中作为一种“古雅”的象征如何得以保留和发展。着重分析了清代邓石如、吴昌硕等碑学大家如何以篆书笔法入楷入印,重新激活了篆书的生命力,并形成独特的“金石入书”风格。 四、 珍贵范例的详尽呈现 《篆字汇》的价值核心在于其精选和高品质的图版。本书所收录的碑帖,均经过多方考证,力求提供最接近原作风貌的拓本或摹本。 先秦典籍精粹: 涵盖了商周青铜器上的重要铭文,如“克罍”、“旅鼎”等。 秦代法度之作: 细致收录了秦朝的诏版、权量文字,展示了秦篆的严谨统一。 汉代碑刻节选: 选取了部分汉代碑刻中仍保留浓厚篆意的部分,作为篆隶过渡期的参考。 本书的编排结构清晰,图文并茂,注释详尽,不仅是篆书学习者案头的必备工具书,也是书法史研究者深入探究汉字源流的珍贵文献。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全面梳理了篆书从远古到成熟的完整历程,是当代对中国古典艺术致敬的一部力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诗词鉴赏与吟咏指南》简直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的古诗词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武功秘籍”。我过去读诗词,总是感觉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看风景,能看到大概的意境,却摸不到词句的筋骨。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典故和生僻字,而是用极其清晰的逻辑,将不同朝代的诗歌风格、主要的创作手法(比如起兴、用典、炼字)做了细致的拆解。尤其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对于“格律”部分的讲解,以往觉得格律枯燥至极,但这套书通过大量优秀范例的对比分析,让我理解了平仄和韵脚是如何共同构建出音乐美感的。比如,讲到柳永的慢词,它会立刻对比苏轼的豪放词,从篇幅结构到情感表达的张力都有明确的界限划分,读完之后,我再回头看那些千古名篇,仿佛一下子打通了任督二脉,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能品味出“此句不可易”的精妙之处。对于想提升自己审美和文学素养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指南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可操作的鉴赏方法论,是案头必备的良师益友。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代印章艺术很感兴趣的爱好者,但市面上的印谱大多是图录性质,很难找到深入讲解“篆刻艺术”本身的书。幸运的是,《古玺名家治印之道》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工具、材料和刀法的系统梳理。它详细介绍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篆刻家偏爱的刀法(比如“冲刀”、“切刀”、“平刀”的区别),以及这些刀法如何影响最终印面的肌理效果——是刚劲有力还是圆润含蓄。书中还对“朱文”和“白文”在布局上的细微差别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比如如何处理印面的残破感以模拟古朴之风。更难得的是,它将篆刻视为一种微观的造型艺术,讨论了边款的布局和书写与主体印文的呼应关系。这本书让我明白,一方小小的印章,凝聚了篆刻家对文字、对刀法、对美学的全方位掌控,阅读体验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实践操作的指导性,非常棒。

评分

我刚开始接触书法艺术时,最头疼的就是“笔法”的练习,总感觉自己的力道不对,写出来的字干巴巴的,毫无生气。幸运的是,我发现了这本《历代书法名家技法精研录》。这本书的视角非常专业且注重实践,它摒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笔画的“动态过程”中去。作者似乎站在我的手边,细致地描述了“起笔的藏锋”、“行笔中的提按变化”以及“收笔的回锋”的具体力度和角度控制。它不像有些书只放高清拓本让你临摹,而是配有大量放大到极致的局部图解,甚至会用箭头标示出运笔的轨迹和速度变化。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不同书体(篆、隶、楷、行、草)中同一个笔画(比如“竖”或“撇”)的差异化讲解,这让我深刻理解了“同形异意”的道理。通过这本书的指导,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感受笔尖在纸面上的阻尼感和墨量的控制,临帖的效率和质量都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它更像是一本高级技工的操作手册,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

评分

这本《书法中的美学与文心》与其说是一本关于书法的书,不如说是一部探讨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著作。它的视角非常独特,不像常规的书法教材那样侧重技法练习,而是将书法视为“心手相应”的产物。作者大量引用了中国古代关于“中和”、“气象”、“风骨”等概念,来阐释为什么不同的书家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写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字体。例如,它分析了魏晋士人的飘逸如何投射到行草书的洒脱之中,又如何通过对笔墨的“不经意”处理来实现“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这本书迫使我跳脱出“写得像不像”的层面,转而去思考“写得好不好”背后的精神内涵。对我来说,阅读它像是在与古人的精神世界进行对话,每次翻阅都能得到对“美”更深一层的感悟,它对提升书法鉴赏的层次非常有帮助,让我从一个单纯的“练习者”向一个“思考者”转变。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中国山水画意境营造》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找一本能教我如何“画出云雾缭绕的仙境”的工具书。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技法。它将传统国画的创作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作者巧妙地将道家“虚实相生”的理念与中国画的“留白”技巧做了深度融合。他反复强调,画画不是简单地复制自然,而是对自然意蕴的提炼和精神的寄托。书中有大量关于“气韵生动”的解析,这些概念过去对我来说是模糊不清的,但在这本书里,它们被拆解成了构图的疏密关系、墨色的浓淡层次、以及线条的提炼程度。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东方美学洗礼,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看”山水,而不仅仅是“画”山水。当我再次面对宣纸时,我的思维模式变了,我开始思考如何用最少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情感,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艺术的理解边界。

评分

爸爸满意,也算是让他少跟电视机那么亲密的好东西啦

评分

好书,很不错

评分

和想象的不一样。还以为是篆字字典呢,结果是一部古文专著。还没仔细看,文字显小,大点就好了。

评分

好书,很不错

评分

凑单用,但质量不错哦,内容也可以

评分

好书,好书。

评分

正版,质优,希望京东多做图书的活动。

评分

好书,好书。

评分

汇集篆字演进变化,研习篆刻及书法者值得一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