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郁秀2015年再版作品。《太阳鸟》是郁秀继《花季?雨季》之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曾于2000年出版。 一位中国留学生的留学故事和在异国他乡的爱情故事。郁秀走过花季雨季后,将视野转向国外,与太阳鸟一起飞翔,体验中国留学生的校园生活。
作者简介
郁秀,祖籍上海,16岁创作的长篇小说《花季·雨季》风靡全国,青春文学标志性作品,一代人集体的青春记忆,多年常居畅销书榜首。美国《时代周刊》称她是“中国青春文学的开创者”。《花季·雨季》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并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视剧、广播剧、连环画等。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太阳鸟》,2004年出版长篇小说《美国旅店》,2006年出版长篇小说《不会游泳的鱼》,2015年出版长篇小说《少女玫瑰》。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1 三个表姐妹
2 从小是个乖孩子
3 “寄托”的一代
4 与父亲成了校友
5 小资产阶级情调
第二章
1 全是我们的人
2 小小联合国
3 实验室里的中国人
4 天天午餐会
5 ABC学生Tim
第三章
1 认识才女杨一
2 逗你们玩的
3 盐为百味之将
4 留下还是回国
5 第一次见到他
6 室友都知道了
第四章
1 世界大同指日可待
2 团结在你的领导下
3 谈婚论嫁好不热闹
4 你得去看心理医生
第五章
1 房东一家亲
2 来美国收牙齿
3 三个美国教授
4 中美教育差异
第六章
1 这不就是大淼吗
2 一事能狂便少年
3 我应该读书了
4 姐弟相聚美国
5 失业的日子里
第七章
1 真想上美国中学
2 上帝开了个玩笑
3 相爱容易相处难
4 第一与第二的区别
第八章
1 和我交往好吗
2 如此金枝玉叶
3 拜金主义者
第九章
1 秋天的诉说
2 第一次分手
3 我是为了母亲
第十章
1 那张永远的笑脸
2 断肠人在天涯
3 有家属自远方来
4 待小僧伸伸脚
5 越读博士越不是
第十一章
1 恋爱的季节
2 爱情有点悲壮
3 她有哥哥吗
4 像只委屈的小猫
第十二章
1 最后一个傻瓜
2 贫贱夫妻百事哀
3 默背《百忍歌》
4 爱情全面撤退
第十三章
1 坚守在实验室
2 到底是谁的错
3 突然她很想家
第十四章
1 容易受伤的男人
2 什么感觉也没有
3 沉重的午餐
4 不想再看见他
第十五章
1 哪点让他不满意
2 你根本就不知道
3 不见不散老地方
4 世界上最大的爱
第十六章
1 容易得也容易失
2 我俩的磁场不合
3 爱情产生于瞬间
4 胃的上面才是心
第十七章
1 为何要到这田地
2 四年后我来娶你
3 美丽宁静的中部
4 爱就爱他一辈子
第十八章
1 挑货的人才买货
2 你打击不了我
3 方顶帽与三部曲
4 为了发展而回国
5 不知深浅勿下水
第十九章
1 我一直在等你
2 厉害的回马枪
3 我希望是你
第二十章
1 这就是幸福
2 真是百感交集
3 总是失之交臂
4 晴天一个霹雳
5 你是我的未来
尾声
后记
精彩书摘
《太阳鸟/“花季雨季系列”丛书》:
每学期初收到学生名单,看见学生的姓氏以“Chen”(陈)“Liu”(刘)开头,“李”的拼法,不管是“Lee”还是“Li”,他都有一种骨肉至亲的感觉,常想这里面说不定哪一天就出个人物,只是时间问题。
下了课,天舒去实验室,在走廊上看见陈教授,天舒用英文向他问好,他笑着说了句“你好”,是中文。
校园里,一些华人教授不敢和华裔学生多说话,尤其不敢说中文。陈教授不管,说这是我的母语。
陈教授八十年代中期来美留学。有人说,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国留学生是真正优秀的一批。太太一年后带着一岁半的儿子来美陪读。他们这一代人,插完土队,再插洋队,没有怨天尤人,只有勤劳刻苦,天舒觉得他们太热爱生活了。
到了实验室,见到了更多的中国人,唐敏、小马和访问学者邝老师。老板Johnson教授这些年用了不少中国人。Johnson教授曾经说过,哪个国家能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文明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
天舒说:“这么多中国人啊,从先生到学生。再这样发展下去,这里早晚要被我们占领了。”小马笑了:“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中国学生总是这么多的。好拿奖学金,中国学生自然也就多了。电子系的不仅中国人多,印度人也多。”唐敏说:“我看有些课都可以改用中文上了。有一次上课,两个中国人在讲话,Professor急了叫NoChinese(不要讲中文),他们也知道中国学生多。”甚至连做卫生的老伯都是中国人。那天在走廊上,老伯见天舒与唐敏讲中文,笑眯眯地用英语问:“中国学生?”天舒点点头,用中文回答:“对,我们是从大陆来的。”老伯很抱歉地笑笑,还是用英语说:“我也是中国人,可我不会说国语,我是从香港来的,只会说广东话。”天舒更是点头了:“我会讲广东话,我是广州人。”老伯眉开眼笑,用白话讲起他自己。他姓黄,广东中山人,十岁随家人去了香港,三十岁移民来了美国,在美国三十年了。
“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在麻省理工读电脑博士,一个在哈佛读法学博士,他们都很厉害。”讲起两个儿子,老伯神采飞扬,言下之意很清楚:别看我是个清洁工,可我有两个博士儿子。一派中国父母以子为荣的喜悦。
天舒太理解这种情结了,连忙点头附和,让老人高兴:“哇,了不起,了不起。”“他们这个学期毕业,等他们毕业了,我也就轻松了,我就要回家了。”黄老伯看了天舒一眼,补充道,“我要回去看看。”天舒问:“是回香港还是回广东?”“现在不是回归了吗?”老伯随口的一句话让天舒好生惭愧:“是啊,是啊。”“香港一定也是要看看的,我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年,但主要是回家,回老家,回广东中山,我十岁离家,五十年了,都没回去过。我这一生是一定要回去看看的。一直想回去,可一直没有机会,在美国这些年不容易,现在总算是挨出来了。我快要回去了。”老伯越说越动情,两眼发红。天舒对这一辈的海外华侨在经历上很难想象,但在情感上是完全可以沟通的。
“我哥哥已经回去了,他来信说早上与一帮老人家喝早茶,中午睡个觉,醒来下下棋,过得像神仙似的。唉,中国人就是这样,我早已经是美国公民了,还是想回家,就是烧成灰,还是中国人。”天舒在美国时间久了,发现许多中国人即使入了美国籍,在情感上也从未有“美国人’的心态。越老越想家。
临别,天舒一直想着老伯“我快要回去了”的那句话,回头看看他携带着清洁工具的矮小身影,顿时感慨良多:乡音无改鬓毛衰,少小离家,只可惜老大了还未回……天舒想家了。她打了个电话回家:“爸,我们开学了。”父亲问:“情况怎么样了?”父亲这么一问,天舒想起小时候看的一部影片,记不得什么片名了,说的是游击队的故事。一个目光炯炯的人跑进门,拿起桌上的大碗水就饮,另一个浓眉大眼的人问:“情况怎么样?”那个目光炯炯的人用袖子抹了一下嘴:“放心吧!全是我们的人。”天舒身临其境,对父亲说:“全是我们的人。”这也就是她初初进校的感觉,听得父亲一头雾水。
父亲问:“图书馆前的那几棵大树还是那么茂盛吗?我以前常在那树下看书,舒服极了。”树还是那么茂盛,却换了一批坐在下面的读书人。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花季雨季系列”丛书中,不包含《太阳鸟》这一册的图书简介。由于您要求简介详细且不包含《太阳鸟》的内容,这份简介将侧重于该系列中其他作品的主题、风格和情感基调,并以一个整体的视角来描绘“花季雨季”这一特定人生阶段的复杂性。 --- “花季雨季系列”丛书:青春的迷雾与初光 “花季雨季系列”丛书,是一套深度聚焦于青少年心灵成长、复杂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认同构建的文学作品集。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捕捉了从懵懂到成熟过程中,那些转瞬即逝的敏感、激烈的冲突、初尝的甜蜜与难以言喻的失落。本系列并非简单的校园故事汇编,而是对“青春期”这一概念的立体化、多维度探寻。 系列主题核心:在边界试探中定义自我 青春,如同一个巨大的、充满回音的房间,每个角色都在其中摸索着发出自己的声音。本系列致力于展现的,正是这种“在边界试探中定义自我”的过程。 首先,身份的重塑与迷失是贯穿始终的主线。角色们不再是单纯服从规则的孩子,他们开始质疑既有的家庭结构、学校权威乃至社会的既定标准。这种质疑往往表现为对“酷”的盲目追逐,对“异类”的天然亲近,以及对自身潜能与局限的激烈碰撞。丛书中的人物,可能因为一次不被理解的决定而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也可能因为一次勇敢的尝试而窥见未来的可能性。我们看到了那些试图戴上面具以融入群体,却又渴望展示真实自我的挣扎;看到了对传统期望的背叛与和解,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的过程。 其次,情感的初体验与冲击是青春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本系列详尽描摹了友谊的排他性、纯粹性与易碎性。那些“一辈子的朋友”可能因为一次误会或一个秘密而迅速瓦解;那些形影不离的伙伴关系,可能因为爱情的介入而产生微妙的裂痕。爱情的描绘更是克制而真挚,它不是成人世界的权衡利弊,而是心跳加速的瞬间、不经意的触碰,以及面对喜欢的人时,所有语言突然失灵的窘境。这些情感的涌动,是角色们第一次学会处理“失控感”的试验场。 再者,家庭关系中的代际张力被深入剖析。花季雨季并非总是阳光明媚,家庭内部的沟通障碍、父母未竟的梦想投射,以及孩子对自由的渴望,共同构成了紧张的家庭氛围。丛书中的青少年,必须学习在尊重与反抗之间找到平衡点,理解父母的局限性,同时也坚持自己的成长路径。这种关系的处理,往往是角色学会承担责任的第一步。 风格与叙事手法:捕捉稍纵即逝的质感 本系列在叙事风格上追求一种“电影化的细腻感”。叙事者并非高高在上的评判者,而是如同一个隐形的观察者,紧贴着人物的皮肤去感知他们的情绪波动。 细节的真实性: 场景描写注重对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还原,无论是旧式校服上洗不去的污渍,还是课间休息时走廊里特有的气味,都力图营造出强烈的沉浸感。 内心独白的层次性: 很多场景是通过大量而精妙的内心独白来推动的。这些独白充满了矛盾、夸张和不成熟的哲学思考,真实反映了青少年思维跳跃、情感极端的特点。例如,对同一件事,前一秒认为天塌了,后一秒又觉得无所谓,这种波动被细致地捕捉下来。 诗意与残酷的并存: 丛书的语言既有对美好瞬间的抒情捕捉(如夏日午后的光影、第一次登台的勇气),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校园霸凌的隐晦、友谊的背叛以及梦想破灭的阵痛。这种甜与涩的交织,构成了青春的真实底色。 主要情感基调的延展 本系列的核心情感基调是“探寻中的不确定性与希望”。它承认了青春期的混乱、焦虑和迷茫是成长的必要代价。书中角色们可能跌倒,可能犯错,甚至可能做出令人扼腕叹息的决定,但他们的故事最终指向的,是对未来的某种期许。即使在最深的雨季,也总有一线微弱但坚韧的光芒穿透云层。这种光芒,可能是对艺术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对正义的坚持,或是对某个人单纯的守护。 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一幅广阔的群像画卷,映射出每一位读者曾经或正在经历的那个复杂而珍贵的“花季雨季”。它们邀请读者停下脚步,审视自己那些被时间冲淡的第一次悸动、第一次心碎和第一次勇敢地对世界说“不”。这是一场关于成长的集体记忆的重温与再发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