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攻克柏林》中,当苏联红军在东线一路所向披靡,美英法盟军在西线的进攻也连奏凯歌,法西斯德国彻底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艾森豪威尔为何将攻克柏林的历史重任让给了苏军?常胜将军朱可夫如何率领百万大军重重包围了柏林?末日狂徒希特勒携红颜知己爱娃真的饮弹自尽了吗?纽伦堡法庭落下的法槌敲响了纳粹德国覆灭的丧钟……
内容简介
1945年4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迎来了春天,战争狂人希特勒一步步走向了穷途末日。战争末期,希特勒依然妄图死守柏林等待缓机。无奈常胜将军朱可夫率领百万大军重重包围了柏林,毫无空隙可乘。绝望之下,希特勒携情人于地下堡垒饮弹自尽,群龙无首的德军无奈地举起了白旗……“攻克柏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柏林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法西斯德国的灭亡,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的里程碑。
作者简介
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主要从事“二战经典战役”系列图书的编写工作,由十四位国内二战研究专家组成,曾出版关于二战历史的图书十余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困兽犹斗 死守柏林
末了,还是希特勒先开口:“我已经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我要反攻,在这里,在阿登山外!”……
No.1 亡命赌徒/ 11
No.2 魔鬼前线/ 14
No.3 垂死挣扎/ 20
第2章 攻克柏林 势在必行
1944年下半年到1945年初,苏军在东线、英法美在西线的胜利进军,使主战场渐渐转移到德国本土……
No.1 盟军的春天/ 23
No.2 蓝图既定/ 27
第3章 狂飙突进 势如破竹
惊慌的柏林人从床上爬起来。有人把调羹放到玻璃杯中,恐怖地静听着金属与玻璃碰撞所发出来的细微的轰鸣声……
No.1 山雨欲来/ 39
No.2 万炮齐发/ 44
No.3 希特勒的星象图/ 49
No.4 柏林防线崩溃 / 60
第4章 乘虚而入 突破西线
朱利金半开玩笑地说:“看到远处的小黑点了吗?那就是雷马根的大桥。要是你能够把桥攻下来,你将流芳后世。”
No.1 强渡莱茵河/ 67
No.2 美苏会师易北河/ 78
第5章 孤注一掷 妄图反攻
强渡泰尔托运河是实现进攻柏林的关键。斯大林决定先向德军“法兰克福-古本”集团开刀……
No.1 扫除包围圈/ 85
No.2 以卵击石的挣扎/ 94
第6章 大厦将倾 兵临城下
经过28日一天的激战,柏林守军已经被分割成三个部分。一场强攻帝国大厦的殊死战斗就要开始了……
No.1 崔可夫的进击/ 101
No.2 强攻帝国大厦/ 108
第7章 穷途末日 狂魔低头
希特勒是举世公认的战争狂。他的大名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密不可分……
No.1 战争狂魔的崛起/ 117
No.2 树倒猢狲散/ 121
No.3 最后的午餐/ 131
第8章 帝国末日 白旗飘扬
崔可夫马上意识到德军投降的日子就在眼前。回答这句话时,崔可夫脸上没有任何异样的表情……
No.1 投降前的挣扎/ 143
No.2 白旗飘扬的柏林城/ 148
No.3 投降签字仪式/ 150
第9章 审判台下 战犯伏法
历史,是公正的:曾经是纳粹党巢穴的纽伦堡,不日,将成为清算纳粹分子罪行的审判台……
No.1 三巨头聚首雅尔塔/ 157
No.2 战犯的命运/ 161
No.3 维持正义的判决/ 170
前言/序言
柏林,坐落在古老的斯普里河与哈韦尔河汇流处。 13世纪以前,柏林还只是一个小镇,主要居住者是南斯拉夫人。后来日耳曼一位好战的侯爵,号称“小狗熊”的阿尔贝特征服了南斯拉夫人并把他们赶出了这个地区,从此柏林开始兴盛发展起来。 “柏林”这个名字的原意是“小狗熊”,所以狗熊的图案就成为了柏林的城徽。这种象征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因为号称“小狗熊”的阿尔贝特侯爵是他的第一个征服者。 从此,这个城市的发展总是同这个城市的征服者的势力范围联系在一起。1415年为勃兰登堡侯国首府,1701年后为普鲁士王国的首都。此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1871年定为德意志帝国的首都。 后来,它又是希特勒的德意志第三帝国的首都。 征服苏联,占领欧洲,独霸世界,这是法西斯德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战争狂人希特勒梦寐以求的目标。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以190多个师的庞大兵力对苏联不宣而战,德国海陆空三军闪电出击,像一场狂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短短几周之内,便占领了苏联大片领土,俄国熊甚至没有还手之力。 此时的希特勒几乎占据了全部的欧洲国家和北非,实际版图比神圣的日耳曼罗马帝国全盛时控制的还要大。美梦似乎已经成真,希特勒的霸业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 无奈莫斯科一战竟成转折,德国渐渐由攻转守,从此走上了下坡路。光辉迅速地黯淡下来。 希特勒做梦都没有想到,几年之后,当初被自己打得落花流水的俄国熊重新奋起,乃至攻守易势,将他和他的最高军事统帅部撵回到这个标有狗熊城徽的城市里。 究竟两只熊孰轻孰重,孰强孰弱? 究竟哪个是真正的英雄,哪个是真正的狗熊? 两只熊的交头和碰撞,究竟是历史的玩笑还是反讽? 柏林,你还是那个征服东方斯拉夫人的“小狗熊”吗? 1945年1月的柏林,寒风凛冽,惨淡凄凉。 这儿依旧是希特勒的首都,大德意志帝国的首都。但是早已经没有了指挥纵横的霸气,反而像是一片风中的枯叶,摇摇欲坠。 占有制空权的盟军飞机不断地狂轰滥炸,柏林陷在一片火海和瓦砾堆中。大量的难民流离失所,许多人在饥饿、暴风雪和战火中悲惨地死去。 但是,在战争最后一个可怕的冬天,柏林上空的这些惊弓之鸟发现,它们觅食的地点整天遭到轰炸,以致自己不得不经常饿着肚子。它们蜂拥着盘旋在高空,愤怒地朝它们头顶的“银色机械鸟”呱呱地叫个不停。入夜,燃烧弹把它们筑在树上的巢穴烧得精光。 ……
《破晓之时》 序章:阴影下的挣扎 1941年,寒冬的凛风呼啸着掠过广袤的俄罗斯平原,将帝国最后的希望卷向绝望的深渊。德意志国防军,这支曾横扫欧洲大陆的钢铁洪流,如今却在斯大林格勒的冰雪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战役,而是决定帝国命运的关键节点,一个连空气都弥漫着血腥与死亡的绞肉机。 上校迪特里希·冯·伦纳德,身经百战的老兵,他的目光穿透迷蒙的雪幕,凝视着远方被炮火撕裂的天空。他的心中五味杂陈,有对士兵们的怜悯,有对战争残酷的厌恶,更有那份不甘心失败的顽固。他曾以为,凭借德意志的战术智慧和士兵们的勇气,就能如秋风扫落叶般征服东方,但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将他们的狂妄一一粉碎。 斯大林格勒,这座以领袖名字命名的城市,已经成为苏军顽强抵抗的象征。每栋建筑,每条街道,甚至每一堆瓦砾,都成了双方殊死搏斗的战场。苏军士兵,那些被称作“俄国佬”的普通人,此刻却展现出了超乎想象的坚韧与疯狂。他们的眼中没有恐惧,只有保家卫国的决心,以及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狂热。 伦纳德上校所在的第七装甲师,已然伤亡惨重。他们的坦克在街巷中被反坦克炮和燃烧瓶摧毁,步兵在密集的火力下寸步难行。补给线日渐缩短,士气也随着一次次徒劳的冲锋而低落。士兵们开始怀疑,他们的元首是否真的能够带领他们走向胜利,还是这只是一场注定失败的豪赌。 夜幕降临,寒冷更加刺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伦纳德上校独自一人坐在临时搭建的指挥所里,手中紧握着一杯冰冷的咖啡。他翻阅着作战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的标记显示着战线的不断后退。他知道,如果斯大林格勒失守,不仅仅是东线战场的重大挫折,更将是整个德意志帝国的噩梦的开始。 他回想起曾经辉煌的岁月,闪电战的横扫,法国的陷落,北非的沙漠。一切都仿佛发生在昨天,而如今,帝国却被拖入了这场无休止的消耗战。他耳边回响着士兵们的痛苦呻吟,脑海中浮现着失去的战友的面容。战争,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除了无尽的毁灭和破碎的生命,似乎一无所有。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沉寂。他的副官,年轻的汉斯,带着一脸疲惫但依旧坚毅的神情走了进来。“上校,侦察报告,苏军似乎正在集结兵力,准备发动新一轮的攻势。” 伦纳德上校的眼神变得更加锐利。他知道,最后的时刻即将来临。他站起身,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胜利,已经变得遥不可及,但作为一名军人,他必须战斗到最后一刻。他要为他的士兵,为他的国家,尽他最后的努力。 他深吸一口气,对汉斯说道:“汉斯,通知各连,做好战斗准备。我们也许无法赢得这场战争,但我们绝不能就这样屈服。” 他的声音中透着一种决绝,一种在绝境中燃起的最后斗志。他知道,斯大林格勒的战火,将是他人生中,也是整个帝国命运中,最黑暗的一页。而在这黑暗的深处,或许隐藏着一丝破晓的光芒,也或许,只有更深沉的绝望。 第一章:冰封的战场 斯大林格勒的黎明,总是被硝烟和血腥染成一片凄凉的红色。1941年的冬天,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冬天都要严酷。凛冽的寒风卷起雪花,如同锋利的刀刃,刮过士兵们布满冻疮的脸颊。整个城市,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死亡陷阱。 伦纳德上校的第七装甲师,被部署在城市北部的一片被轰炸得面目全非的工业区。昔日鳞次栉比的厂房,如今只剩下扭曲的钢筋和残破的砖墙,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每一寸土地,都经历了无数次的易手,每一块石头,都可能藏着致命的危险。 “该死的俄国佬,他们就像一群鬼魂,总是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 列兵克劳斯,一个刚满十八岁的年轻人,一边扣动着步枪的扳机,一边咒骂着。他的脸被寒风吹得通红,眼神中却带着一丝少年人特有的稚嫩和不安。 “闭嘴,克劳斯。你以为他们就喜欢待在这里吗?他们也有家,有亲人。” 一旁的士官,老兵弗里德里希,低声呵斥道。他见过太多的生死离别,深知战争对每个人的摧残,无论敌人还是自己人。 战斗,已经进入了白热化。苏军士兵,身着厚重的棉衣,利用城市废墟作为掩护,发动着一轮又一轮的猛烈进攻。他们的火力密集而凶猛,迫击炮弹如同雨点般落下,将本已残破不堪的阵地炸得更加混乱。 伦纳德上校身处前线指挥所,透过望远镜观察着战场。他能清晰地看到,苏军士兵身上那种不顾一切的勇气,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他们不是在为了胜利而战,而是在为了生存,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这种力量,是冰冷的战术和强大的武器所无法比拟的。 “报告,上校,南方防线告急!苏军突破了第三连的阵地,正向我们的侧翼推进。” 一名通讯兵急匆匆地跑进来,脸上带着惊慌。 伦纳德上校的眉头紧锁。他知道,一旦侧翼被突破,整个防线都会被瓦解。“命令第一坦克营,立刻支援南方防线,务必堵住缺口。” 他果断地下达命令。 然而,支援谈何容易。坦克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艰难前行,随时可能被埋伏的苏军反坦克炮摧毁。步兵的推进更是寸步难行,每一次前进都伴随着巨大的伤亡。 在城市的一角,一辆被击毁的德军坦克冒着黑烟,静静地矗立在雪地中。车长,年轻的维克多,脸色苍白地望着窗外。他的战友们,有的已经牺牲,有的身负重伤。他知道,他们已经弹尽粮绝,孤立无援。 “我们还能坚持多久?” 维克多喃喃自语,声音中带着一丝绝望。 “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还能坚持。” 坐在他身边的炮手,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低声说道。他的手中紧握着步枪,眼神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他们是德意志国防军的士兵,他们被教导要忠诚,要勇敢,要为国家牺牲。但在这片冰封的战场上,他们感受到的,只有无尽的寒冷,饥饿,以及对死亡的恐惧。 伦纳德上校知道,这场战役,已经不仅仅是战术和战略的比拼,更是意志和耐力的较量。苏军拥有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抵抗力,他们可以在任何条件下作战,并且永不放弃。而德军,虽然拥有先进的武器和精良的训练,但在漫长而残酷的消耗战中,他们的体力、物力和士气都在不断地被消耗。 当夜幕再次降临,冰冷的月光洒在被炮火摧残的城市上,显得格外凄凉。伦纳德上校站在指挥所的窗前,望着远处苏军阵地升起的微弱火光。他知道,明天,将是更加艰难的一天。他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能看到明天的太阳。 在这冰封的战场上,每一个士兵都在默默地挣扎着,用生命捍卫着他们心中的信念,无论那信念是荣誉,是职责,还是仅仅是对生存的渴望。而斯大林格勒,这片被鲜血和泪水浸透的土地,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一切,改变着这些年轻人的命运,也改变着整个欧洲的未来。 第二章:绝望的呼唤 战火在斯大林格勒已经燃烧了数月,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德意志国防军,被困在这座被鲜血染红的绞肉机里,越来越感到绝望。补给线被切断,援军迟迟未到,士气如同被寒风吹散的残雪,一点点消融。 伦纳德上校的第七装甲师,已经从一支精锐部队,沦为了勉强维持阵地的残兵败将。饥饿和疾病,比苏军的炮火更可怕,它们悄无声息地吞噬着士兵们的生命。每一天,都有人因为伤病和饥饿倒下,他们甚至来不及得到安葬。 “上校,我们还有多少弹药?” 汉斯,这位年轻的副官,声音嘶哑地问道。他的脸上布满了疲惫和灰尘,眼神中却透着一种不屈的倔强。 伦纳德上校摇了摇头,他知道,弹药已经所剩无几。他们已经无法支撑起像样的反击,只能被动地防守,等待着那渺茫的希望。 “还有……足够打一场小规模的战斗。” 伦纳德上校回答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我们还能坚持多久?” 汉斯接着问道,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他们之间最常听到的问句,而答案,总是令人沮丧。 “不知道。” 伦纳德上校的回答,简短而沉重。他不知道,他还能用什么来鼓励他的士兵。他所能做的,只有尽力让他们相信,希望还在,只要他们坚持下去。 在城市的另一侧,一处被炸毁的居民楼里,一群幸存的德军士兵蜷缩在一起,瑟瑟发抖。他们的身上裹着破烂的衣物,脸上写满了饥饿和绝望。 “我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列兵施密特,一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此刻却如同枯萎的树叶,声音微弱地说道。他看着身边一个个倒下的战友,心中的希望早已被恐惧和寒冷所吞噬。 “别放弃,施密特。我们还有克劳斯,还有弗里德里希。我们不能就这样放弃。” 弗里德里希,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兵,用他粗糙的手拍了拍施密特的肩膀,试图给他一丝温暖。 “放弃?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放弃的?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亲人,都离我们那么远。在这里,只有死亡,只有寒冷。” 施密特的声音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我们是士兵,我们有责任。即使在这里牺牲,我们的牺牲也是有意义的。” 弗里德里希试图用荣誉和责任来安慰他,但他也知道,在如此残酷的现实面前,这些话语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与此同时,在德军的后方,最高统帅部却依然坚持着“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斯大林格勒”的命令。即使明知希望渺茫,他们依然在不断地往这座死亡之城投入兵力,试图挽回颓势。但每一次增援,都如同石沉大海,被苏军的强大攻势所吞噬。 伦纳德上校知道,他们被抛弃了。他们在这座地狱般的城市中,成为了被遗忘的棋子。他们的生命,对于那些坐在温暖办公室里的指挥官来说,或许只是一串冰冷的数字。 “上校,侦察报告,苏军正在集中优势兵力,准备发动总攻。” 汉斯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他知道,这意味着,他们的末日,真的要来了。 伦纳德上校望着窗外,夜幕笼罩下的城市,寂静而充满了死亡的气息。他能想象到,苏军士兵们正像潮水般涌来,他们的目标,就是将他们彻底埋葬。 “告诉大家,准备战斗。” 伦纳德上校的声音,异常平静。他知道,这场战斗,将是他们人生中,也是德意志国防军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他拿出了随身携带的一张老照片,上面是他年轻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他用手指轻轻地抚摸着照片,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他曾以为,他能够活着回到她们身边,但现在,这一切似乎都成了遥远的奢望。 “为了帝国,为了荣誉。” 伦纳德上校低声说道,但他的声音中,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悲凉。他知道,他所效忠的帝国,已经濒临崩溃。而他们,这些在斯大林格勒的士兵,也将成为这个帝国陨落的注脚。 在绝望的呼唤中,斯大林格勒的寒夜,显得更加漫长而冰冷。每一个士兵,都在用生命,等待着最终的审判。他们不知道,这场战争,究竟将把他们带向何方,只知道,他们必须战斗到最后一刻。 第三章:残垣上的低语 斯大林格勒的战火,仿佛永远不会熄灭。在城市北部的工业区,德军残余部队依靠着残破的厂房和工事,进行着最后的抵抗。饥饿、寒冷和绝望,如同三只无形的手,扼住了他们的咽喉。 伦纳德上校的指挥所,已经搬到了地下室,潮湿而阴暗,弥漫着消毒水和死亡的气息。他看着身边的士兵们,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眼神中却依旧闪烁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他们虽然精疲力竭,但还没有放弃。 “上校,苏军的炮击比昨天更加密集了。他们似乎在为新一轮的进攻做准备。” 汉斯报告道,他的声音依旧带着一丝担忧。 伦纳德上校点了点头,他知道,这是黎明前的黑暗,也是最后的决战。他走出了指挥所,站在一片被炸毁的工厂残骸旁。寒风呼啸,卷起了地上的尘土和雪渣,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悲凉。 “我们能守住这里吗?” 汉斯问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不知道。” 伦纳德上校诚实地回答道。他已经无法再用虚假的承诺来欺骗自己和士兵们。他所能做的,只是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孤军奋战。 “但是,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要战斗到最后一刻。” 伦纳德上校的语气,坚定而有力。他知道,这是他最后能为他的士兵们做的。 在工厂的另一侧,列兵克劳斯正在为一个受伤的战友包扎伤口。他的手上布满了血迹,眼神中却带着一丝温柔。 “你坚持住,克劳斯。援军很快就到了。” 克劳斯安慰着他的战友,尽管他自己也知道,援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我……我不行了。” 受伤的士兵虚弱地说道,“我只想回家,见到我的父母。” 克劳斯沉默了,他无法回答。他知道,对于他们来说,家,已经成为了一个遥远的梦想。 就在这时,一阵密集的枪声和爆炸声从远处传来。苏军的进攻,开始了。 “准备战斗!” 伦纳德上校发出了最后的命令。 士兵们纷纷拿起武器,他们知道,这将是他们生命中的最后一战。他们没有恐惧,只有一种近乎平静的决心。他们在这片残垣断壁中,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最后的篇章。 战斗异常惨烈。苏军如潮水般涌来,德军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掩体,进行着顽强的抵抗。每一次射击,每一发炮弹,都凝聚着士兵们最后的勇气和力量。 伦纳德上校亲自走上了前线,他用一把冲锋枪,向着涌来的苏军扫射。他的身边,倒下了一名又一名士兵,但他的眼神,依旧锐利而坚定。 “为了德意志!” 他嘶吼着,声音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回荡。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直到夜幕降临。当最后的枪声停止时,整个战场,都弥漫着一种死寂。 残余的德军士兵,疲惫不堪地坐在地上,他们望着眼前布满尸体的战场,眼神中流露出一种麻木和悲伤。他们不知道,这场战斗,究竟带来了什么。 伦纳德上校,浑身是血地坐在地上,他望着远方,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知道,斯大林格勒的战役,已经以一种悲壮的方式结束了。 或许,他们并没有完成所谓的“胜利”,但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德意志军人的坚韧和不屈。他们在这片残垣断壁上,留下了自己最后的印记。 在冰冷的月光下,残垣上的低语,仿佛在诉说着那些逝去的生命,和那些曾经的梦想。斯大林格勒,这座曾经承载着帝国荣耀的城市,如今,却成为了它衰败的起点。而在这片废墟之上,幸存的士兵们,将在绝望中,寻找着一丝希望,等待着,那遥不可及的破晓之时。 尾声:战后余晖 斯大林格勒的战役,以德意志国防军的惨败告终。这场灾难性的失利,不仅让德军损失了数十万兵力,更成为了纳粹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然而,在这场战争的阴影之下,总有零星的光芒,穿透绝望,照亮人性的深处。 伦纳德上校,作为少数幸存下来的军官之一,被苏军俘虏。在战俘营的漫长岁月里,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他看到了曾经的敌人,是如何在共同的苦难中,逐渐消弭仇恨,甚至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友谊。 他曾以为,自己将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孤独地度过余生。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战争结束多年后,他获得了遣返的机会。当他踏上故土,却发现,那个曾经熟悉的家园,已经面目全非。战争的创伤,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也烙印在人们的心灵中。 伦纳德上校的生活,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他时常会在梦中,重返那片冰封的战场,耳边回响着战友的呼唤,眼前闪烁着战火的余晖。他知道,斯大林格勒,将是他一生中最沉重的记忆,也是他生命中,最深刻的教训。 他开始在当地的学校里,讲述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珍贵。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后代们能够铭记历史,远离战争的阴霾。他用他的余生,为和平而奔走,为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点燃希望的烛光。 而在遥远的东方,战火也同样肆虐。在中国的土地上,无数的中国人,也正经历着类似的苦难。他们与德意志人民一样,在战争的洪流中挣扎,在绝望中寻找着希望。 《破晓之时》,并非仅仅是一部战争史诗,它更是对人性深处的探索,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它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个体所展现出的勇气、坚韧和牺牲,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或许,我们无法完全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过去,如何铭记教训。正如《破晓之时》所传达的那样,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只要心中存有一丝希望,就一定能迎来属于自己的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