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武当山柳树沟墓群》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研究者,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和考古爱好者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的建设, 2008年4月至 2009年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受湖北省文物局的委托,对湖北省武当山柳树沟墓群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共计发掘面积 11 465平方米,清理墓葬 134座,时代跨战国、西汉、东汉、宋代和明清,出土铜器、陶器、瓷器、铁器、玉器、石器等 570余件。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1)
第二节墓群概况(3)
第三节田野工作概况(3)
第四节墓地发掘的意义和主要收获(5)
第二章墓葬分布(7)
第三章战国时期墓葬(12)
第一节有随葬品墓葬(12)
(一)M23(12)
(二)M32(13)
(三)M15(16)
(四)M16(18)
(五)M25(21)
(六)M36(23)
(七)M44(23)
(八)M49(27)
第二节无随葬品墓葬(29)
第四章西汉时期墓葬(31)
第一节有随葬品墓葬(31)
(一)M63(31)
(二)M64(32)
(三)M65(34)
(四)M69(36)
(五)M66(37)
(六)M67(40)
(七)M68(41)
(八)M70(44)
(九)M75(47)
(一O)M76(49)
(一一)M83(51)
(一二)M85(52)
(一三)M86(55)
(一四)M88(58)
(一五)M14(60)
(一六)M24(64)
(一七)M28(71)
(一八)M29(73)
(一九)M38(75)
(二O)M40(78)
(二一)M41(80)
(二二)M42(81)
(二三)M43(84)
(二四)M46(87)
(二五)M48(90)
(二六)M50(91)
(二七)M55(92)
(二八)M74(95)
(二九)M78(97)
(三O)M79(98)
(三一)M80(102)
(三二)M81(105)
(三三)M82(107)
(三四)M93(110)
(三五)M94(111)
(三六)M127(113)
(三七)M129(115)
(三八)M113(117)
(三九)M114(119)
(四O)M116(121)
(四一)M117(122)
(四二)M2(125)
(四三)M7(127)
(四四)M8(129)
(四五)M9(130)
(四六)M10(132)
(四七)Mll(136)
(四八)M12(137)
(四九)M13(139)
(五O)M17(140)
(五一)M18(142)
(五二)M19(144)
(五三)M20(146)
(五四)M27(148)
(五五)M45(149)
(五六)M31(151)
(五七)M33(152)
(五八)M34(154)
(五九)M57(155)
(六O)M61(157)
(六一)M62(159)
(六二)M77(160)
(六三)M97(162)
(六四)M96(163)
(六五)M100(165)
(六六)M101(166)
(六七)M102(168)
(六八)M104(170)
(六九)M119(171)
(七O)M109(172)
(七一)M110(174)
(七二)M112(175)
(七三)M120(176)
第二节无随葬品墓葬(178)
(一)M3(178)
(二)M4(179)
(三)M21(179)
(四)M26(180)
(五)M37(180)
(六)M51(181)
(七)M59(182)
(八)M60(182)
(九)M72(183)
(一0)M73(183)
(一一)M84(183)
(一二)M87(184)
(一三)M95(185)
(一四)M98(185)
(一五)M111(185)
(一六)M115(187)
(一七)M130(187)
(一八)M131(187)
(一九)M132(190)
第五章东汉时期墓葬(191)
(一)M56(191)
(二)M99(192)
第六章宋代墓葬(194)
(一)M1(194)
(二)M5(195)
(三)M6(197)
第七章明清时期墓葬(200)
(一)M71(200)
(二)M103(201)
(三)M106(203)
(四)M121(205)
(五)M133(206)
(六)M105(207)
(七)M123(207)
(八)M107(209)
(九)M118(210)
(一0)M128(210)
(一一)M122(212)
(一二)M124(213)
(一三)M126(214)
(一四)M125n(217)
第八章墓葬研究(218)
第一节战国时期墓葬研究(218)
一?随葬品组合(218)
二?分期(220)
三?结论(222)
第二节西汉时期墓葬研究(223)
一?随葬品组合(223)
二?分期(227)
三?结论(234)
附表柳树沟墓群墓葬统计表(236)
附录武当山柳树沟墓群出土部分金属器检测分析报告(243)
后记(251)
插图
图一武当山位置示意图(1)
图二柳树沟墓群位置示意图(4)
图三柳树沟墓群分区示意图(7)
图四柳树沟墓群三区墓葬平面图(8)
图五柳树沟墓群Ⅲ区墓葬平面图(9)
图六柳树沟墓群Ⅳ区东部墓葬平面图(10)
图七柳树沟墓群Ⅳ区西部墓葬平面图(11)
图八M23平?剖面图(13)
图九M23随葬器物(14)
图一OM32平?剖面图(15)
图一一M32随葬器物(16)
图一二M15平?剖面图(17)
图一三M15随葬器物(18)
图一四M16平?剖面图(19)
图一五M16随葬器物(20)
图一六M25平?剖面图(22)
图一七M25随葬器物(22)
图一八M36平?剖面图(24)
图一九M36随葬器物(25)
图一OM44平?剖面图(26)
图一一M44随葬器物(26)
图二二M49平?剖面图(28)
图二三M49随葬器物(29)
图二四M47平?剖面图(30)
图二五M63平?剖面图(32)
图二六M63随葬器物(32)
图二tM64平?剖面图(33)
图二八M64?M65?M69随葬器物(34)
图二九M65平?剖面图(35)
图三OM69平?剖面图(36)
图-—M66平?剖面图(37)
图三二M66随葬器物(38)
图三三M66随葬器物(39)
图一四M67平?剖面图(40)
图三五M67随葬器物(41)
图三六M68平?剖面图(42)
图一七M68随葬器物(43)
图三八M68随葬器物(44)
图三九M70平?剖面图(45)
图四OM70随葬器物(46)
图四一M70随葬器物(47)
图四二M75平?剖面图(48)
图四三M75随葬器物(48)
图四四M76平?剖面图(49)
图四五M76随葬器物(50)
图四六M83平?剖面图(51)
图四七M83随葬器物(52)
图四八M85平?剖面图(53)
图四九M85随葬器物(54)
图五OM85随葬器物(55)
图五-M86平?剖面图(56)
图五二M86随葬器物(57)
图五三M88平?剖面图(58)
图五四M88随葬器物(59)
图五五M88随葬器物(60)
图五六M14平?剖面图(61)
囹五七M14随葬器物(62)
图五八M14随葬器物(63)
图五九M24平?剖面图(65)
图六OM24随葬器物(66)
图六一M24随葬器物(67)
图六二M24随葬器物(67)
图六三M24随葬陶钵(68)
图六四M24随葬器物(69)
图六五M24随葬器物(70)
图六六M28平?剖面图(71)
图六七M28随葬器物(72)
图六八M29平?剖面图(73)
图六九M29随葬器物(74)
图七OM29随葬器物(75)
图七一M38平?剖面图(76)
图七二M38随葬器物(77)
图七三M40平?剖面图(78)
图七四M40随葬器物(79)
图七五M41平?剖面图(80)
图七六M41随葬器物(81)
图七七M42平?剖面图(82)
图七八M42随葬器物(83)
图七九M42随葬器物(84)
图八OM43平?剖面图(85)
图八一M43随葬器物(86)
图八二M43随葬器物(87)
图八三M46平?剖面图(88)
图八四M46随葬器物(89)
图八五M48平?剖面图(90)
图八六M48随葬陶双耳罐(90)
图八七M50平?剖面图(91)
图八八M50随葬器物(92)
图八九M55平?剖面图(93)
图九OM55随葬器物(94)
图九一M55随葬器物(94)
图九二M74乎?剖面图(95)
图九三M74随葬器物(96)
图九四M74随葬器物(97)
图九五M78平?剖面图(98)
图九六M78随葬器物(99)
图九七M79平?剖面图(100)
图九八M79随葬器物(101)
图九九M79随葬器物(101)
图一OOM80平?剖面图(102)
图一O—M80随葬器物(103)
图一O二M80随葬器物(104)
图-O三M81平?剖面图(105)
图一O四M81随葬器物(106)
图一O五M82平?剖面图(108)
图一O六M82随葬器物(109)
图一O七M82随葬器物(109)
图一O八M93平?剖面图(110)
图-O九M93随葬器物(111)
图一一OM94平?剖面图(112)
图一一一M94随葬器物(113)
图一一二M127平?剖面图(114)
图一一三M127随葬器物(115)
图一一四M129平?剖面图(116)
图一一五M129随葬器物(116)
图一一六M113平?剖面图(117)
图一一七M113随葬器物(118)
图一一八M114平?剖面图(119)
图一一九M114随葬器物(120)
图一二OM116平?剖面图(121)
图一二一M116随葬器物(122)
图一二二M117平?剖面图(123)
囹一二三M117随葬器物(124)
图一二四M2平?剖面图(125)
图一二五M2随葬器物(126)
图一二六M7平?剖面图(127)
图一二七M7随葬器物(128)
图一二八M8平?剖面图(129)
图一二九M8随葬器物(130)
图一三OM9平?剖面图(131)
图一一—M9随葬器物(132)
图一三二Ml0平?剖面图(133)
图一三三Ml0随葬器物(134)
图一三四Ml0随葬器物(135)
图一三五Mll平?剖面图(136)
图一三六Ml1随葬器物(137)
图一三七M12平?剖面图(138)
图一三八M12随葬器物(139)
图一三九M13平?剖面图(139)
图一四OM13随葬器物(140)
图一四一M17平?剖面图(141)
图一四二M17随葬器物(142)
图一四三M18平?剖面图(143)
图一四四M18随葬器物(144)
图一四五M19平?剖面图(145)
图一四六M19随葬器物(146)
图一四七M20平?剖面图(147)
图一四八M20随葬器物(147)
图一四九M27平?剖面图(148)
图一五OM27?M45随葬器物(149)
图一五一M45平?剖面图(150)
图一五二M31平?剖面图(151)
图一五三M31随葬器物(152)
图一五四M33平?剖面图(153)
图一五五M33随葬器物(153)
图一五六M34平?剖面图(154)
网一五七M34随葬器物(155)
图一五八M57平?剖面图(156)
图一五九M57随葬器物(157)
图一六OM61平?剖面图(158)
图一六-M61?M62随葬陶双耳罐(159)
图一六二M62平?剖面图(160)
图一六三M77平?剖面图(161)
图一六四M77随葬器物(161)
图一六五M97平?剖面图(162)
图一六六M97随葬器物(163)
图一六七M96平?剖面图(164)
图一六八M96随葬器物(164)
图一六九Ml00平?剖面图(165)
图一七OMl00随葬器物(166)
图一七一Ml01平?剖面图(167)
图一七二Ml01随葬器物(168)
图一七三M102平?剖面图(169)
图一七四M102随葬器物(169)
图一七五M104平?剖面图(170)
图一七六M104?M119随葬器物(171)
图一七七M119平?剖面图(172)
图一七八M109平?剖面图(173)
图一七九M109?Mll0随葬器物(173)
图一八OMll0平?剖面图(174)
图一八一M112平?剖面图(175)
图一八二M112随葬器物(176)
图一八三M120平?剖面图(177)
图一八四M120随葬器物(177)
图一八五M3平?剖面图(178)
图一八六M4平?剖面图(179)
图一八七M21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内(图一),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属大巴山东段。东接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西连十堰,背倚苍茫
图一武当山位置示意图
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面临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汉江盘绕,巴山卓立,山峦起伏。西界堵河,东界南河,北界汉江,南界军店河、马南河,纵横 400多千米,面积 312平方千米,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重点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发源地。地理方位为东经 110°56′15″~111°15′23″,北纬 32°22′30″~32°35′06″。整个地形多由山岭、洼地自然形成不同类型区域。
武当山,境内高峰林立,主峰天柱峰海拔 1612米,在丹江口市西南部。武当山山体四周低下,中央呈块状凸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构成﹐局部有花岗岩。岩层节理发育﹐并有沿旧断层线不断上升的迹象﹐形成许多悬崖峭壁的断层崖地貌。山地两侧多陷落盆地﹐主要水域有丹江口水库及一些季节性河流。
武当山,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历年平均气温 15.2℃,年降水量 900~1200毫米﹐多集中在夏季﹐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年平均气温 12.8~16℃,光热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 1655~1958小时,无霜期 222~254天。温和气温的形成,是因武当山以隔江相望的秦岭东延伏牛山做屏障,东有起伏的岗峦,减缓了南襄隘道沿汉江西贯的冷空气,中有汉水调节,故水域附近冬暖夏凉。夏初时节,天气变化多端。晴雨交替,大量水汽蒸腾形成缭绕的云雾。 6~8月是全年雨水、热能最丰富的季节。夏季平均气温大都高于 25℃,其中 7月平均气温为 27℃左右,积温较多。 7~8月降水量一般都在 100毫米以上。受海拔高度、坡向等地形地貌因素影响,气候复杂多样。素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山地小气候的多样性,为多种经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境内原生植被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合林﹐次生林为针阔混交林,主要有松﹑杉﹑桦﹑栎等。药用植物有 400多种﹐产曼陀罗花﹑金钗﹑王龙芝﹑猴结﹑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贵药材。元代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记,武当山“冬寒而不寒,夏热而不热”,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丹江口市,夏、商、西周为豫州所辖,与雍州相邻。春秋属麇。公元前 616年,楚子伐麇,归楚。战国属韩及楚,因境内的均水称均陵。
秦置武当县,属南阳郡。
两汉沿秦制。建安十三年( 208年),曹操得荆州,分南阳郡建南乡郡,武当县属南乡郡;晋武帝太康十年( 289年),改南乡郡为顺阳郡,武当县属顺阳郡; 310年,永嘉之乱后以江左平阳郡(今山西临汾一带)流民寓此,增平阳县,与武当县同属始平郡。
南北朝沿革变动频繁。宋武帝元年( 420年),改始平郡为齐兴郡;梁太清元年( 547年),置均阳县,革齐兴郡为兴州郡,辖武当、平阳、均阳 3县;西魏废帝元年( 552年),改兴州郡为丰州郡,废平阳入武当。
隋开皇三年( 583年),罢丰州郡;隋开皇五年( 585年),改丰州为均州;大业元年(605年),废州置淅阳郡;义宁二年( 618年),割淅阳郡置武当郡,原设武当、均阳、新增平陵 3县皆属。
唐武德元年( 618年),改武当郡为均州。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军政府”裁府、州、厅,一律改县。同年 12月,均州改为均县,直隶湖北省。
1948年3月21日均县解放, 6月2日均县民主县政府成立,隶属陕南行政公署第四专署。 1949年10月1日,均县民主县政府改称均县人民政府,隶陕南行署两郧专区。 1950年,两郧专区划回湖北省改称郧阳专区,均县隶属郧阳专区。 1952年,撤销郧阳专区,均县隶属襄阳专区。 1960年7月,撤销均县并入光化县(今老河口市)。 196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均县建置,属襄阳专区。 1965年,恢复郧阳地区行政公署,均县隶之。 1983年8月19日,撤销均县,设立丹江口市,属省辖(县级)市,由郧阳地区代管。 1994年10月29日,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
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原为丹江口市武当山街道。 1997年11月18日,撤销武当山街道,随后湖北省唯一的旅游经济特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宣告成立,隶属丹江口市。
第二节墓群概况
柳树沟墓群西南距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政府所在地约 10千米,在行政区划上隶属柳树沟村 3组(图二)。墓群处于丹江口水库沿岸湖滩及山包上,枯水季节为小岛,蓄水期则全部淹没于水面以下。水消退后,地势较平缓,墓葬即分布在沿岸湖滩和湖水中凸出的小山包上。墓群总面积约 250 000平方米,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 111°08′04.8″,北纬 32°32′24.0″,海拔 145~170米(彩版一)。
整个群地四面环水,现存地表覆盖土层较薄,除江边较低部位覆盖着一些风化的紫红色砂岩颗粒与涨水带来的褐黄色泥沙外,其余是以砂岩、页岩等风化形成的红褐色岩石土为主,其土壤颗粒粗大,黏性极差,墓群上的植被多为一种护坡草。由于墓群处于丹江口水库的沿岸,经千百年来江水的侵蚀,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严重,墓群的整个地形凹凸不平,起伏延绵,致使有些墓葬的开口呈斜坡状,多数墓葬的骨架被江水侵蚀得荡然无存,有的随葬品也因江水的长期浸泡而酥软成堆,有的则破碎严重,给后期的修复整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
武当山柳树沟墓群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