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蓝皮书: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14~2015)

广州蓝皮书: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14~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国华,张强 编
图书标签:
  • 广州
  • 青年
  • 发展
  • 报告
  • 蓝皮书
  • 社会问题
  • 人口
  • 城市研究
  • 广东
  • 2014-2015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59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18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广州蓝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39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广州蓝皮书: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14~2015)》从广州青年的价值观、身心健康、教育与学习、就业、婚恋与家庭状况、社会参与、消费与闲暇娱乐、互联网运用状况、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状况、发展环境等十个方面展开系统的实证性研究,从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教育学、犯罪学等多个学科视角,深入分析当代青年的价值诉求、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详细勾勒当代广州青年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特征,真实反映广州青年生存与发展现状,并就广州青年的发展趋势及对广州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前瞻性的展望。

作者简介

魏国华,男,汉族,江西奉新人。中共党员,助理工程师、政工师。现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书记、党组书记。1998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汉族,大学学历,工程硕士学位,助理工程师、政工师。1998年7月至2008年5月,历任广钢集团科员、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2008年5月至2011年9月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副书记、党组成员,十届、十一届广州市青联副主席(其间:2009年10月至2011年1月兼任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志愿者部副部长);2011年9月至今,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书记、党组书记。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中共第十届广州市委委员,广州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共青团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共青团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常委,第十届广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第十一届广州市青年联合会主席。

张强,男,1960年出生,河北平山人。研究生学历,哲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副教授。广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1982年参加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起任共青团石家庄市委任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长;1990年起任原广州大学办公室副主任、维修工程技术学部党支部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2001年起任合并后的广州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党委组织部部长;2005年起任广州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12年11月至今任广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第十一届广州市政协委员,曾获“广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目录

序 广州青年发展状况研究设计【李超海】/001
Ⅰ 总报告
1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广州青年发展【沈 杰 董艳春】/001
一 广州青年发展的宏观背景/002
二 广州青年发展的主要特征/005
三 促进广州青年发展的政策定位/012
Ⅱ 分报告
2 分报告一 广州青年教育与学习发展状况研究【蒋亚辉】/020
3 分报告二 广州青年价值观发展状况研究【涂敏霞 刘艺非】/043
4 分报告三 广州青年身心健康发展研究【杨秋苑】/077
5 分报告四 广州青年就业发展研究报告【孙 慧】/107
6 分报告五 广州青年参与发展研究【吴冬华】/134
7 分报告六 广州青年婚恋发展状况研究【刘梦琴 等】/156
8 分报告七 广州青年消费与闲暇娱乐状况研究【谭丽华 周理艺】/180
9 分报告八 广州青年互联网运用状况分析【刘思贤】/209
10 分报告九 广州市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状况研究【刘 念】/240
11 分报告十 广州青年发展环境研究【赵道静 邓智平】/273
Ⅲ 专题报告
12 专题报告一 广州大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报告【龚 超 梁演云】/291
13 专题报告二 广州农村青年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广州青年发展现状课题组】/306
14 后 记/343
Abstract/346
Contents/348

前言/序言


《广州蓝皮书: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14~2015)》 引言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在快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深入了解青年的成长轨迹、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青年发展政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广州蓝皮书: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14~2015)》正是基于这一深刻认识,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了2014年至2015年间广州青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就业、健康、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上的发展状况、主要特征、突出问题以及发展趋势。本报告力求以翔实的数据、客观的分析和前瞻性的视野,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广大青年自身提供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智力支持。 第一章 广州青年发展概览:时代脉搏与时代印记 本章将勾勒出2014~2015年度广州青年发展的宏观图景。我们将从人口结构、社会经济背景等基础性视角出发,描绘广州青年群体的整体画像。具体而言,将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青年人口结构特征: 2014~2015年,广州青年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比例、城乡分布等基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例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青年人口的抚养比变化,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发挥青年群体的活力。 社会经济环境变化: 报告期内,广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对青年发展的影响。考察宏观经济政策、城市规划如何为青年提供机遇或带来挑战。 青年群体多样性: 广州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青年群体内部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本章将初步探讨不同青年群体,如在校学生、初入职场者、创业青年、流动青年等,其发展状况和诉求的异同。 第二章 政治参与与社会认同:融入时代洪流的青年力量 青年一代的政治参与和社会认同是衡量社会活力的重要指标。本章聚焦于2014~2015年间广州青年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 政治认知与参与度: 考察广州青年对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程度、参与政治活动的意愿和方式。分析青年对民主法治、社会公平等议题的看法,以及其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和效果。 社会价值取向: 深入了解广州青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分析青年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因素,以及其如何影响其行为选择。 社会认同与归属感: 评估广州青年对广州这座城市的认同感,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探讨影响青年社会认同的因素,如教育经历、媒体影响、社会交往等。 第三章 经济发展与就业创业:在机遇与挑战中砥砺前行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青年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本章将重点关注2014~2015年间广州青年在就业、创业方面的现状与趋势。 就业现状与结构: 分析广州青年就业总量、结构性特征,包括就业行业分布、职业类型、收入水平等。关注青年就业难、就业不充分等问题,以及不同学历、不同背景青年的就业差异。 创业生态与支持: 考察广州市青年创业的总体环境,包括创业政策、融资渠道、创业孵化体系等。分析青年创业的成功率、面临的困难(如资金、经验、市场竞争等),以及政府和社会为青年创业提供的支持力度。 薪酬待遇与职业发展: 探讨广州青年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薪酬水平,以及青年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分析青年职业发展的瓶颈,如晋升空间、技能提升等。 新业态与就业模式: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零工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对青年就业产生了深刻影响。本章将关注这些新模式下青年就业的特点、优势与挑战。 第四章 教育发展与学习能力:知识驱动的青年未来 教育是青年发展的基石,学习能力是青年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本章将审视2014~2015年间广州青年在教育资源获取、教育质量、学习方式以及终身学习等方面的状况。 教育资源可及性与公平性: 分析广州市不同区域、不同家庭背景的青年在接受优质教育资源方面的差异。关注高等教育入学率、职业教育发展以及特殊群体(如随迁子女)的教育保障问题。 教育质量与课程体系: 评估当前教育体系在培养青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成效。探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衔接问题。 学习方式与终身学习: 考察青年在校期间的学习习惯、课外学习的参与度。分析互联网时代下青年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以及他们对终身学习的认知和实践。 升学与就业的关联: 分析不同教育路径(如普通高考、职业升学)与青年就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投资回报率。 第五章 文化生活与精神面貌:时代变迁下的青年文化 文化是塑造青年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本章将深入了解2014~2015年间广州青年在文化消费、文化参与、精神需求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表现。 文化消费习惯: 分析广州青年在电影、音乐、阅读、旅游、社交媒体等方面的文化消费偏好、消费能力和消费模式。 文化参与度与创造力: 考察青年在艺术展览、文化活动、社团组织、网络社区等方面的参与情况。关注青年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角色与贡献。 精神健康与心理需求: 关注青年在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面临的压力,以及其心理健康状况。分析青年对情感支持、心理咨询等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 媒介素养与信息获取: 探讨青年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获取方式、媒介辨别能力以及信息茧房现象。分析网络文化对青年价值观念的影响。 第六章 社会交往与生活方式:多元融合的青年图景 青年是社会交往的活跃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本章将分析2014~2015年间广州青年在人际关系、家庭观念、生活习惯以及社会交往模式等方面的特点。 人际交往网络: 考察青年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线上社区等不同场域中的人际关系特点。分析社交媒体对青年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 家庭观念与婚育意愿: 了解广州青年对婚姻、家庭的看法,以及其婚育观念的变化。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青年婚育决策的影响。 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 探究广州青年在饮食、出行、娱乐、健康等方面的生活习惯和消费偏好。关注新兴生活方式(如健康生活、环保理念)在青年群体中的普及程度。 社会参与与志愿服务: 评估广州青年参与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的意愿和实际行动。分析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和形式。 第七章 风险挑战与应对策略:护航青年健康成长 任何社会群体的发展都伴随着挑战,青年群体尤为如此。本章将聚焦2014~2015年间广州青年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学业压力与焦虑: 分析升学竞争、学业负担对青年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应对机制。 就业困境与职业迷茫: 探讨青年在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如信息不对称、技能错配、缺乏职业规划等,以及如何提供更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房价压力与生活成本: 广州作为一线城市,青年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生活成本压力依然存在,本章将分析其影响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网络风险与虚拟沉迷: 关注青年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欺诈、网络暴力、信息泛滥以及沉迷网络等问题,并提出引导和防护措施。 社会融入与身份认同困惑: 对于来穗青年或面临跨文化环境的青年,可能存在社会融入、身份认同等方面的挑战,本章将探讨相关支持体系。 第八章 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促进广州青年可持续发展 基于对2014~2015年广州青年发展状况的深入分析,本章将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旨在为促进广州青年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优化就业创业支持体系: 建议进一步完善青年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搭建更多高质量的创业平台,并探索更加灵活的就业模式。 深化教育改革与能力培养: 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关注青年核心素养的提升,并建立更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丰富文化供给与精神关怀: 鼓励更多面向青年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引导青年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加强社会保障与权益维护: 完善青年社会保障体系,关注青年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并加大对青年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鼓励青年参与社会治理: 拓宽青年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支持青年在社区建设、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提升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结语 《广州蓝皮书: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14~2015)》的发布,不仅是对过去两年广州青年发展状况的一次全面盘点,更是对未来青年工作方向的一次深刻启示。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关注、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政策实践,广州的青年群体必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广州这座城市的腾飞贡献蓬勃的力量。 本报告的研究成果,将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青年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青年发展提供平台,更为广大青年朋友了解自身发展环境、明确奋斗方向提供有益借鉴。 (本报告涵盖的详细内容,将通过数据分析、案例研究、专家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呈现,以求全面、客观、深入地反映2014~2015年广州青年发展的真实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学术报告往往容易陷入术语的迷宫,但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数据可视化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我不是社会学专业出身,但那些图表和统计图形的逻辑性很强,使得复杂的社会指标转化为了直观的视觉信息。比如,关于青年人口净流入流出趋势的分析图,用色彩的深浅和箭头的大小,清晰地勾勒出了人才流动的“潮汐效应”,让人一眼就能把握核心趋势。我尤其欣赏报告对“代际价值观差异”的探讨,它没有简单地将“90后”、“00后”标签化,而是通过对比几组关键的人生决策指标,比如购房意愿、职业稳定性偏好以及对城市归属感的定义,展示了在广州这座移民城市中成长的年轻一代,其价值体系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重塑。这种细致入微的“画像”,对于任何想与这座城市共成长的机构或个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上去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那种标准的学术报告封面,字体排列得工工整整,色彩搭配也偏向于稳重和保守,几乎是典型的政府或研究机构出版物的风格。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平淡的外表下,我期待能挖掘出扎实的内涵。我一直关注城市青年群体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在快速城市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年轻一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社会肌理中最敏感也最需要被剖析的部分。因此,我翻开这本书,希望能看到一些超越表面新闻报道的深度分析,比如,他们对于广州这座超大城市中,青年人在住房、就业结构变迁、创业环境优化以及文化认同构建等核心议题上的具体观察和数据支撑。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诊断书”,不仅仅指出问题,更能描摹出青年群体内部的多元化差异,毕竟“广州青年”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庞杂的集合体,涵盖了本地原住民、来穗务工人员的二代、高新技术产业精英以及基层服务行业的劳动者,他们的诉求和困境必然大相径庭。如果报告能够体现出这种细致的切分和有针对性的论述,那么这份阅读体验就绝对值得了。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沉浸式的地方志更新”来形容可能有些夸张,但它确实成功地将我带入了一个特定时间节点上广州青年社会的微观图景之中。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创新创业生态”的章节,这部分的内容比我预期的要更为务实和接地气。它没有过多渲染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案例,反而着墨于初创企业在融资链条上的断点、中小型团队在人才梯队建设上的困境,以及孵化器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现象。这种不回避矛盾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作者团队是真正深入一线进行调研的,而非仅仅依赖二手数据进行宏观推演。特别是有几处对具体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采用了前后对比的方法,展示了政策从出台到落地过程中,由于执行主体的差异性而产生的“损耗”,这种对执行层面的关注,是许多宏大叙事报告所缺失的关键视角,也让我对未来几年广州青年政策的走向有了一个更为审慎的判断。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的“声音”——它究竟是代表哪一方的声音?是官方的期许,还是青年的呐喊?这本书的优秀之处在于,它似乎巧妙地架设了两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它既采用了严谨的定量分析来满足决策层的需求,又在引用的深度访谈和案例描述中,保留了青年个体那种特有的迷茫、彷徨与不屈。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数字劳工”群体研究的那一小节,那部分文字充满了张力,描述了那些依赖外卖平台、网约车等新经济模式生存的青年,他们享受着时间自由的表象,却被算法无形地束缚,其劳动权益保障的滞后性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这种对新兴职业群体的关注,表明了这份报告的视野并未固守于传统的“白领”群体,而是具备了对整个城市青年生态的包容性审视。

评分

如果让我给这份报告下一个整体的定调,我认为它更像是一份“高精度定位的雷达扫描”,它为观察广州这座城市的心跳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频率。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青年社会参与度”的章节,报告指出,传统的社区动员模式在面对流动性极高的青年群体时效果正在减弱,而新型的线上社群和专业兴趣小组正在成为新的组织形态。书中提出的几个建议,比如推动“社区赋权”的试点项目,让青年人在城市治理中扮演更具实质性的角色,而不是流于形式的参与,这个观点非常具有前瞻性。它提醒我们,培养城市主人翁意识,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总的来说,这份报告对于理解广州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充满细节的起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