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岗位操作必备 测量员

建筑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岗位操作必备 测量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辉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施工
  • 测量员
  • 岗位操作
  • 专业技能
  • 实操指南
  • 工程测量
  • 施工现场
  • 规范流程
  • 安全生产
  • 技术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939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971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建筑施工从业人员
本书主要根据各专业岗位在现场施工的实际工作需要和专业技能要求,按照岗位职业标准和考核大纲的标准的规定,遵循国家行业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 250—2011)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工作职责”“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三个方面的素质要求,以岗位必备的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为重点,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以不断加强和提升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素养为前提,深入贯彻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法规文件要求;以突出工程技术人员施工现场岗位管理工作为重点,满足技术管理需要和实际施工应用。

为了读者在实际工作中便于实操,本书还提供相关建筑施工相关资料下载,具体包括施工资料表格和技术交底等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是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岗位工作与施工管理实际需要和应用而编写的,涵盖了测量员的工作职责、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要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便携性和可读性。本书主要内容涉及测量员岗位工作相关知识以及工程施工测量等,包括测量员岗位基础知识,距离测量、测量员岗位主要操作、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建筑施工测量等内容。是工程施工测量工作的必备宝典,也适合作为测量岗前、岗中培训与学习教材使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测量员岗位基础知识1
第一节施工测量工作识图2
一、施工图识读概述2
二、建筑施工图识读3
三、结构施工图识读13
四、给水排水施工图识读16
五、采暖、通风空调工程图识读19
六、建筑电气工程图识读24
七、工业厂房建筑施工图识读28
第二节测量的基本知识31
一、测量坐标系31
二、确定地面点36
三、距离测量39
四、测量误差40
五、常用测量单位与换算50
第三节施工测量放线的基本方法51
一、水平角测设的方法51
二、水平距离测设的方法52
三、高程测设的方法53
四、坡度测设的方法54
第四节测设点位的基本方法55
一、直角坐标法56
二、极坐标法56
三、角度交会法57
四、距离交会法58
第二章测量员岗位主要工作59
第一节测量岗位工作基本内容60
一、施工测量工作要求60
二、测量员岗位工作职责61
第二节施工测量方案及资料编制66
一、施工测量方案的编制66
二、施工测量资料编制与管理68
第三节现场施工测量管理70
一、施工测量管理内容70
二、施工测量班组管理76
三、施工测量安全管理80
四、测量管理制度及职责82
第四节常用测量仪器管理与使用要点90
一、测量仪器的领用与检查90
二、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要点90
三、测量仪器的检验与校正要点91
四、光电仪器的使用要点91
五、钢卷尺、水准尺与标杆的使用92
第三章距离测量93
第一节普通量距94
一、钢卷尺量距94
二、直线定线100
第二节视距测量法104
一、测量仪器及操作104
二、视距测量的方法108
三、视距测量公式的推证109
第四章水准测量110
第一节水准测量基本原理111
第二节水准测量仪器工具111
一、水准尺和尺垫111
二、微倾式水准仪113
三、精密水准仪119
四、自动安平水准仪123
第三节水准测量方法125
一、水准点125
二、水准路线126
三、水准测量方法127
第四节水准测量校核方法130
一、复测法(单程双线法)130
二、往返测法130
三、闭合测法130
四、附合测法131
第五节水准测量误差及消减131
一、仪器误差131
二、观测误差132
三、外界环境的影响132
第六节施测中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133
一、施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33
二、望远镜读尺要领134
三、测量中指挥信号要点135
第五章角度测量136
第一节角度测量原理137
一、水平角测量原理137
二、竖直角测量原理137
第二节角度测量仪器139
一、光学经纬仪的构造139
二、光学经纬仪的读数方法142
第三节经纬仪安置及角度测量143
一、经纬仪的安置143
二、瞄准和读数145
三、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146
第四节角度测量方法151
一、水平角的测量方法151
二、竖直角的测量方法155
三、角度测量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155
第六章施工测量157
第一节施工前施工控制网的建立158
一、基本要求158
二、建筑方格网158
三、建筑基线的布置162
四、测设工作的高程控制162
第二节建筑施工测量准备工作163
一、施工测量准备工作目的及内容163
二、校核施工图165
三、校核建筑红线桩和水准点167
第三节场地平整施工测量168
一、土方方格网的测设及挖(填)土方量计算169
二、零线位置的标定174
三、土石方量的测算方法174
第四节定位放线测量175
一、测设前的准备工作175
二、建筑物的定位175
三、建筑物的放线177
第五节建筑施工及配件安装测量178
一、砌体工程中皮数杆的设置及检验工作178
二、建筑的轴线及标高检验测量180
第六节钢结构工程安装施工测量183
一、钢结构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183
二、定位轴线、标高控制184
三、钢结构安装测量186
第七节高层建筑施工测量191
一、基本要求191
二、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步骤192
三、高层建筑标高精度要求198
第八节工业厂房建筑施工测量198
一、厂房控制网的测设198
二、柱列轴线的测设与柱列基础放线199
三、柱子安装测量201
四、吊车梁、轨道安装测量203
五、屋架安装测量204
第九节建筑物的变形观测205
一、变形观测特点和基本措施205
二、沉降观测206
三、倾斜观测210
四、裂缝观测213
五、位移观测214
第七章竣工图的绘制216
第一节测量绘图的基本知识217
一、比例尺及精度217
二、地物符号217
三、地貌符号218
第二节小平板仪构造及应用222
一、小平板仪的构造222
二、平板仪测图原理223
三、平板仪的安置224
四、小平板仪测图方法225
第三节测绘基本方法226
一、碎部点平面位置的测绘226
二、经纬仪测绘法228
三、地形图的绘制230
第四节竣工测量与竣工图绘制231
一、竣工测量的基本要求231
二、建筑竣工图绘制232
参考文献236

前言/序言

前言为科学、合理地规范工程建设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岗位工作标准及工作要求,全面提高建筑与市政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工程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加强科学施工与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促进建设科技的进步与应用,按照《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 250—2011)的规定,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建筑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岗位操作必备”丛书。
本系列丛书主要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现场施工中,各专业岗位在现场施工的实际工作需要和专业技能要求,按照岗位职业标准和考核大纲的标准,遵循《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 250—2011)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工作职责”“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三个方面的素质要求,以岗位必备的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为重点,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以不断加强和提升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为前提,深入贯彻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法规文件要求;以突出工程技术人员施工现场岗位管理工作为重点,满足技术管理需要和实际施工应用。
本书是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岗位工作与施工管理实际需要和应用而编写的,涵盖了测量员的工作职责、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要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便携性和可读性。
本书主要内容涉及测量员岗位工作相关知识以及工程施工测量等,包括测量员岗位基础知识、测量员岗位主要工作、距离测量、水准测量、角度测量、施工测量、竣工图的绘制等内容,是工程施工测量工作的必备宝典,也适合作为测量员岗前、岗中培训与学习教材使用。力求使测量员岗位管理工作和现场实际应用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并确保新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不妥与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在此谨表谢意。
编者
《精密丈量:建筑工程的基石与未来》 引言 在宏伟的建筑工程背后,隐藏着无数精密的测量工作,它们如同建筑的骨骼与神经,确保着每一个角度的精准,每一寸距离的无误。从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到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再到宏伟壮丽的桥梁隧道,无一不依赖于精湛的测量技术。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不仅是工程建设的基石,更是科技进步的驱动力,不断推动着建筑行业的革新与发展。 本书《精密丈量:建筑工程的基石与未来》旨在深入探讨建筑工程测量学的核心理论、前沿技术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最新进展。我们将追溯测量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悠久历史,领略古人如何运用智慧与工具进行土地丈量与工程规划;我们将剖析现代测量技术的核心原理,如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全站仪、激光扫描等,揭示它们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效率赋能建筑施工;我们还将展望测量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智能化、自动化、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与测量的深度融合,以及其在可持续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本书内容详实,涵盖了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的各个层面,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理解测量学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塑造着我们生活的空间。 第一章:测量学的历史溯源与发展脉络 测量学,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古老学科,其历史与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早在古埃及,人们就利用绳索和简单的测量工具划分土地,兴建金字塔。古希腊的欧几里得、阿基米德更是将数学与测量学相结合,奠定了几何学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张衡发明了浑天仪,这不仅是天文学的伟大成就,也体现了对空间测量和天文定位的深刻理解。 在中世纪,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地图绘制和经纬度测量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了三角测量等方法的进步。工业革命的到来,特别是精密仪器的制造技术突破,为测量学带来了飞跃。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地测量学的建立,使得对地球的整体形状和大小有了更精确的认识。 进入21世纪,以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代表的卫星导航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测量的格局。GNSS技术以其高精度、高效率的特点,迅速渗透到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数字摄影测量、激光扫描等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三维空间信息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本书将带领读者回顾这些重要的历史节点,理解测量学如何在实践与理论的交织中不断演进,为现代建筑工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现代建筑工程测量学的核心理论与方法 现代建筑工程测量学是一门集数学、物理学、工程学与信息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本书将深入阐述其核心理论,包括: 大地测量学基础: 介绍地球椭球体模型、坐标系统(如WGS84、地方坐标系)、高程基准等概念,理解测量数据在不同坐标系下的转换与应用。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详细讲解测量误差的来源、分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以及如何运用最小二乘法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平差和精度评定,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几何测量学: 阐述角度、距离、高差等基本几何量的测量原理,介绍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如导线测量、闭合导线、附合导线、三角测量、交会测量等。 水准测量: 深入讲解水准测量原理,包括普通水准测量、精密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等,以及在建筑工程中控制高程的精度要求。 控制测量: 介绍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测量方法和计算流程,这是整个工程测量工作的骨架。 在方法论层面,本书将详细介绍当前主流的测量技术: 全站仪技术: 讲解全站仪的工作原理,包括测角、测距、数据记录等功能,以及在地形测量、放样、高差测量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GNSS测量技术: 深入剖析GNSS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以及静态测量、动态测量(RTK)、差分GPS等不同测量模式的应用场景,强调其在高精度控制网建立和地形测绘中的革命性作用。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介绍激光扫描仪的工作原理,点云数据的获取、处理与分析,以及在建筑遗产保护、施工进度监控、复杂构件检测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 探讨数字摄影测量的原理,无人机(UAV)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包括航测影像获取、三维模型重建、正射影像图制作等,以及遥感技术在场地勘察和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第三章: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各阶段的应用 测量技术贯穿于建筑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从项目启动到竣工交付,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书将详细阐述: 勘察设计阶段: 地形测量与地籍测量: 精确获取场地地形地貌数据,为设计提供依据;界定土地边界,避免产权纠纷。 地质勘探测量: 配合地质勘探工作,精确记录钻孔位置、深度等信息。 市政管线探测: 运用专业仪器探测地下管线位置,规避施工风险。 施工准备阶段: 建立控制网: 布设高精度平面和高程控制点,为后续施工放样提供基准。 场地移交与定位: 依据设计图纸,将建筑物、构筑物在场地上的精确位置进行定位。 施工过程阶段: 基坑开挖与支护放样: 精确放样基坑边线、基底标高,确保开挖深度和尺寸的准确性。 桩基施工测量: 精确控制桩位、桩倾斜度、桩顶标高。 基础、主体结构测量: 测量基础、墙体、柱、梁、板的轴线、标高、垂直度、平整度,确保结构尺寸的准确。 构件安装测量: 钢结构、预制构件的安装就位精度控制。 大型设备安装测量: 如塔吊、起重机等设备的安装就位与校准。 道路、桥梁、隧道施工测量: 复杂的线路、曲线、坡度、高程控制,以及结构物的精确定位。 绿化、景观测量: 场地平整、地形塑造、构筑物定位。 竣工验收阶段: 竣工测量: 测量建筑物、构筑物的实际尺寸、位置,并与设计图纸进行对比,形成竣工图。 沉降观测: 监测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沉降量,评估结构安全性。 变形观测: 监测结构物的倾斜、位移等变形情况。 第四章:新兴测量技术与智能化测量 科技的飞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测量学。本书将重点介绍新兴的测量技术及其智能化应用: BIM(建筑信息模型)与测量的融合: 探讨BIM技术如何与测量技术无缝对接,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的数据联动。通过BIM模型指导测量放样,将现场测量数据导入BIM模型进行比对分析,实现“数字孪生”的构建。 无人机(UAV)在建筑工程中的智能化应用: 除了地形测绘,无人机在施工进度影像记录、进度拍照、材料堆放量估算、构件质量检测(如使用热成像相机)等方面的智能化应用。 机器人与自动化测量: 介绍自主测量机器人、无人摊铺机等自动化设备的原理和应用,减少人工误差,提高施工效率。 室内定位与导航技术: 针对大型复杂建筑内部的测量需求,介绍惯性导航、UWB(超宽带)、视觉SLAM等室内定位技术。 物联网(IoT)与传感器技术: 探讨如何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的沉降、位移、温度、湿度等参数,并将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实现远程监控与预警。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测量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测量数据中的潜在规律,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自动识别、质量检测、风险预警等。 第五章:测量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职业发展 精密的测量工作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仪器,更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本书将探讨: 测量员必备知识与技能: 涵盖测量学基础理论、测量仪器操作、数据处理软件应用、测量规范与标准、图纸识读、工程力学、计算机基础等。 职业道德与责任: 强调测量工作的严谨性、精确性、客观性,以及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责任担当。 行业发展趋势与职业规划: 分析测量行业当前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测量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建议,如向BIM测量、智能化测量、工程管理等方向拓展。 安全生产意识: 强调测量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高空作业安全、交通安全、用电安全等。 结语 《精密丈量:建筑工程的基石与未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次对建筑工程测量学深度探索的旅程。我们相信,通过对测量学历史的回顾,对现代技术的深入剖析,对未来趋势的前瞻性思考,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将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测量学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核心地位,并激发其在这一领域不断学习与创新的热情。 精确的丈量,是通往卓越工程的必由之路。本书愿成为您在这一道路上的可靠向导,共同书写建筑工程更加辉煌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或许在于它对“责任”与“规范”的强调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上升到了职业道德的高度。在关于最终成果报告的撰写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清晰、无歧义地记录所有原始数据、计算过程和最终结论,强调了测量成果的法律效力。这提醒了我们,测量工作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工程质量的基石和合同履行的重要证据。书中通过几个简短但有力的案例,展示了因记录不全或数据错误导致的工期延误和经济纠纷,这些“反面教材”的警示效果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来得有力。它让我深刻认识到,精确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人的心血和工程的成败。这本书塑造的不仅仅是一个熟练的测量操作者形象,更是一个严谨、负责的专业工程师形象。它成功地将“技术规范”与“职业素养”熔铸一体,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操作指南,更像是一部测量员的“职业修身手册”,读来让人心生敬畏,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体现了一种近乎偏执的逻辑性,让人在查找资料时效率极高。它不像很多工具书那样将所有内容混杂在一起,而是非常清晰地按照“准备工作—现场施测—数据处理—成果检验”的流程进行划分。更妙的是,在每个章节的末尾,都设计了一个“常见问题与对策”的小栏目。比如,在讲解“导线布设”时,它就直接点出了现场最常出现的导线边长过短、角度难以观测的困境,并给出了调整加密点位或采用特定观测方法的建议。这种针对性极强的反馈机制,极大地缩短了读者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之间的转化时间。我特别喜欢它对“规范引用”的处理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国家或行业标准编号,而是将核心条文用加粗或斜体突出显示,并紧跟着给出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比如某个规范对精度要求的变化,对现场不同等级工程的影响。这种“告诉你要遵守什么,以及如何巧妙地遵守它”的处理方式,显得非常成熟和人性化。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人一种非常扎实、务实的感觉,那种深沉的蓝色调和工整的字体,仿佛直接把人带到了一个正在紧张施工的建筑工地。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基础理论书籍,但翻开目录才发现,它对“测量员”这个岗位的理解是极其深入和细致的。书中对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步骤,尤其是那些现代化的全站仪和GPS设备,讲解得可以说是手把手的那种详细,图文并茂,连最小的调节旋钮和数据读取的注意事项都一一列举,这对于初入行的新手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救命稻草。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怎么用”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在不同复杂地质条件、恶劣天气环境下,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现场控制点的布设和复核,这些都是教科书上通常一笔带过,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能让人焦头烂额的“硬骨头”问题。特别是关于误差分析和数据平差的那几个章节,作者似乎倾注了大量心血,用非常贴近实际工程案例的方式来剖析误差的来源和修正方法,让原本枯燥的数学计算变得清晰易懂,读完后感觉自己对测量精度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凭感觉操作,而是心中有数,操作有据。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我购买时对它设定的期望值。

评分

说实话,我对建筑行业的学习材料一直抱有某种程度的戒心,总担心它们会过时,毕竟技术更新的速度太快了。然而,这本书在“信息化施工”与测量技术结合的部分处理得相当到位。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皮尺、经纬仪应用,更花了不少篇幅讲解了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的预处理、点云数据的导入与比对,以及如何利用BIM模型指导现场放样。这让我意识到,现代测量员的工作早已不是单纯的“点对点”测量了,而是要掌握数据处理和信息集成的能力。作者在介绍这些前沿技术时,并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如何将扫描数据快速转化为可用于放线或验收的二维图纸的实际工作流。这种对新技术接纳的敏锐度和结合实际操作的深度,让这本书立刻从一本“工具书”提升到了“行业指导手册”的地位。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职业生涯中保持竞争力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前瞻且必要的,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做”测量,更是在告诉你未来“应该怎么做”测量。

评分

我之前在另一家出版社买过一本关于建筑施工技术的参考书,内容包罗万象,但很多章节都写得比较“虚”,像是把标准规范生硬地堆砌在一起,真正涉及到现场具体操作时,却找不到可以立即套用的方法。相比之下,这本《测量员岗位操作必备》则展现出了一种极其强烈的“实战派”风格。它的语言非常口语化,没有太多晦涩的专业术语堆砌,更多的是以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测量工的口吻在跟你交流。比如,它专门开辟了一块区域讨论“临时水准点”的设置与保护,详细描述了如何在灌浆孔、桩基附近这些容易受到干扰的区域,通过特定的标记和保护桩,确保数据的长期稳定性,这简直就是前辈的经验总结。我尤其欣赏它对“高程传递”这个关键环节的细致梳理,从三角高程到往返水准测量的具体流程对比,再到如何应对地面障碍物和视线遮挡时的迂回方案,每一条建议都凝聚着血汗教训。这本书就像是放在测量箱里最可靠的搭档,随时都能在你遇到棘手问题时,提供一个经过时间检验的、可执行的解决方案,让人感觉手中的工具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了可以信赖的力量。

评分

不错,有待研读,以后就是干施工的,提前了解一下。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还没看,里面内容啥情况不知道

评分

不错,有待研读,以后就是干施工的,提前了解一下。

评分

比较实用

评分

这本书看起来很好,希望我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评分

还行吧。呵呵,,,,,

评分

不错

评分

实用性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