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插图本 套装上下册)

毛泽东传(插图本 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 亚历山大·潘佐夫 著,卿文辉 等 译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传记
  • 历史
  • 政治
  • 人物
  • 中国近现代史
  • 传记文学
  • 红色经典
  • 上下册
  • 插图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51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09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928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解密大量从未示人的苏联秘密档案★(媒体热评,特里尔、麦克法夸尔联袂推荐!★)
  3328份苏联解密档案;
  15份毛泽东特别档案;
  68幅珍贵历史照片;
  揭秘毛泽东与苏联、与斯大林的复杂纠葛与心路历程;
  剖析毛泽东作为革命者的激情与权谋;
  刻画毛泽东面对爱情与家庭的复杂情感。
  本书看点
  政治报告(十五卷非常独特的文件)
  私人信件
  会议记录(毛泽东和斯大林、斯大林和周恩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的会谈速记)
  病历(苏联医生汇整的毛泽东病历)
  秘密报告(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KGB)和共产国际特务的秘密报告)
  个人资料(家庭以及第九个小孩在莫斯科出生的证明)
  控诉报告
  密电(苏联大使馆和KGB特务从一九五○年代末期至一九七○年代初期就中国政治局势呈报的密电)
  2015年深圳年度十大好书奖

 

 新浪中国好书榜-2015年8月榜(总榜)
  新浪中国好书榜-2015年8月社科榜
  百道网2015年10月中国好书榜·社科类
  《新京报》2015年度好书候选(历史传记)
  《经济观察报》书评2015秋季好书榜社科类
  《中华读书报》2015年11月推荐榜
  中国高校出版社书榜(2015年9月)
  2015年8月人文社科联合书单

内容简介

  关于毛泽东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毛泽东传》作者接触了大量苏联解密档案并冲破“美化”与“丑化”的迷雾,为我们揭示了毛泽东作为一个革命者真实的激情与权谋。而他的诗人性格究竟对他的政治生涯有怎样的影响,他又是如何平衡信仰与现实间的矛盾?
  《毛泽东传》以翔实的史料(其中多为一手史料)为依据,评述了毛泽东的一生,立论客观。该书不同于海内外其他毛泽东传记的很大特点是使用了大量俄罗斯档案,进而在毛泽东与共产国际、苏共、苏联和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的关系方面颇有新说。阐述这种关系也是该书的一个中心内容。
  潘佐夫认为,毛泽东的中共领袖地位的确立、他对王明的政治胜利是在斯大林的支持下才成为可能和现实的;延安整风至少是得到斯大林默认的,如果不是鼓励的话;苏共和斯大林在中共成长壮大和毛泽东的政治崛起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民主主义政纲的提出和有限实施也深受斯大林的影响;建国初期斯大林阻止了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尽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企图;只是在斯大林去世后,毛泽东才得以在中国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毛泽东摆脱苏联及其模式的影响、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努力和其大国抱负,是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潘佐夫,1955年生于莫斯科,现为历史学博士、美国首都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教授、该校爱德华和玛丽凯瑟琳格霍德讲席主持者。曾在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外交部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研究所、美国扬斯敦州立大学
  和德保罗大学任教。也曾多次来华讲学和从事研究。著述甚多。著作主要有:《布尔什维克与中国革命(1919——1927)》、《卡尔拉狄克与中国:俄国档案中的未公开文件》、《毛泽东传》、《邓小平:革命人生》。他还是《彭德怀自述》、《毛泽东诗词》和蒋介石的回忆录《苏俄在中国》俄文版的主要译者。
  潘佐夫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汉学家。其著作已在十多个国家出版且广受好评。

  卿文辉,男,1964年生,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法学博士,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成果有:《霸权与安全——美国导弹防御史话》,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俄罗斯史》(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德国史(1918——2008)》(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本书是近年来由非中国人写的毛的传记中重要的一部。潘佐夫在书中提供了他们从俄罗斯国立社会与政治历史档案馆寻得的有关贺子珍、杨开慧生的两个儿子和毛泽东的其他家庭成员的新史料。在研究毛泽东的海外文献中,潘佐夫的这本书堪称迄今为止有关毛与莫斯科的关系的有代表性的文本。这本书还颠覆了西方汉学界一个流传已久的神话:毛泽东“夺取政权的亚洲式道路”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关系。
  ——罗斯·特里尔(Ross Terrill)
  美国著名汉学家,《毛泽东传》作者

  ★这是一部全面、有见地和有着丰富的历史细节的作品。……这部传记的一大特点是,广泛地使用了新材料,特别是非常珍贵、卷帙浩繁的苏联史料。作者对俄文档案的利用显然要比张戎和哈里戴彻底。潘佐夫对英文、汉文和俄文文献都同样熟稔。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
  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

  ★潘佐夫打开了可能是历史档案宝库的最后一个密室,从而为这位中国革命巨人绘制了一幅崭新的、引人入胜的肖像画,通过清晰的叙事和生动的趣闻轶事,他们打造了一个更完整更丰满的毛的塑像:一个活生生的人,斯大林的热心的合作者,既塑造又蹂躏了他所属的那个民族的一代枭雄。
  ——帕特里克·泰勒(Patrick Tyler)
  《纽约时报》驻北京记者站前主任

  ★基于对苏联档案以及在中国和西方新近披露的史料的辛勤挖掘,这本构思精致的书对这位中国领导人的生平提出新的洞见。……潘佐夫成功地再现了毛的复杂的个性,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毛的信仰和行动之间的矛盾。
  ——托马斯·伯恩施坦 (Thomas P. Bernstein)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外交》杂志编辑

  ★通过有关个人生活和政治斗争的丰富的细节描写,这本书展示了一位立体的、全方位的毛泽东:不屈不挠,富有理想,有时会轻信假象……对中文史料的很大限度的搜集和运用使得此书能够深度探究毛泽东的家庭、同事和竞争者,栩栩如生地揭示他所面临的困境和所选择的战略。对全新苏联档案的使用丰富了我们对毛泽东与斯大林的关系的理解。
  ——安德鲁·内森(Andrew J. Nathan)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

  ★亚历山大·潘佐夫的这本既生动又不乏代表性的传记依据对前人所从未利用过的苏联档案,一劳永逸地击破了一个神话:毛泽东的革命的成功与俄国人无关。
  ——埃利斯·米勒(Alice Miller)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俄文版序言
中文版序言
第一篇 “润泽东方”
第一章 菩萨的养子
第二章 在新世界的门槛上
第三章 “我思,故我在”
第四章 空谷足音
第二篇 做什么?
第一章 红楼之梦
第二章 《民众的大联合》
第三章 世界革命的气息,还是专政的魔力?
第四章 “走俄国人的路”
第三篇 民族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第一章 布尔什维克策略的启示
第二章 加入国民党
第三章 希望与失望
第四章 与蒋介石周旋
第四篇 枪杆子与政权
第一章 统一战线的破裂
第二章 走向苏维埃之路
第三章 井冈山上的红旗
第四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五篇 领袖的诞生
第一章 在共产国际的羽翼下
第二章 险恶的党内斗争
第三章 长征
第四章 西安事变
第六篇 “形式与结果”
第一章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的斯大林化
第三章 斯大林、毛泽东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四章 红色麦加之行
第七篇 中国的斯大林主义
第一章 在朝鲜的冒险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的矛盾
第三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四章 伟大的转折点
第八篇 从斯大林化到毛泽东化
第一章 解放思想
第二章 大跃进
第三章 饥荒与恐惧
第四章 “海瑞罢官”
第九篇 最后一位皇帝
第一章 造反有理
第二章 红卫兵的悲剧
第三章 《571工程计划》
第四章 孤独的隐士
后记

精彩书摘

  在整个1937年的上半年,斯大林不懈地致力于一个目标:使共产党和国民党正式建立一个新的统一战线。这自然需要一大笔钱。在设法向中国共产党转移大笔资金的问题上,他一点也不吝啬。就在这一时期,孙中山的遗孀宋庆龄卷入了共产国际的秘密资金运作。她开始以“苏西夫人”的名义充当共产国际向中共领导人提供大额资金的中间人。比如,1936年11月,在收到毛泽东写给她的一封言及中共的财政困难的信之后,她就帮助共产国际代表通过共产党人潘汉年提供的渠道,汇给中共五万美元。一封日期标明是1936年11月12日、由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发给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电报通知收报人说,已经决定为中共提供价值约55万美元的资金援助。共产国际执委会有意把这笔援助中的第一笔资金15万美元转给在上海的潘汉年,时间是11月底,中间人还是宋庆龄。1937年3月初,莫斯科答应把当年给中共的财政援助增加到160万美元。如果加上中共中央已经收到的两笔分别为15万和五万美元的资金,共产国际在1937年给中共的援助总额已经接近200万美元。
  1937年3月10日,斯大林命令季米特洛夫把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召回莫斯科。出于政治原因,后者当时被流放在乌拉尔地区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斯大林认为,蒋经国对蒋介石有一定的影响力,有可能说服蒋介石认识到,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有必要与共产党人建立联系,因此决定把小蒋送还他的父亲。
  蒋介石的儿子到乌拉尔也不是偶然的。1925年他到苏联的时候还是个16岁的青年,当时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正在高涨。他开始在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学习,他的化名是尼古拉·弗拉基米尔·叶利扎罗夫。在中国劳动者大学,由于阅读了许多革命书籍,他的思想转变很快,并加入了共青团。党交给他一些重要的任务,让他加入了中国劳动者大学墙报《红墙》的编辑委员会。1927年4月,他对在上海发动的政变是如此的震惊,以致他在大学的集会上同自己的“刽子手”父亲断绝了关系。他称自己的父亲为“中国反动派的血腥的刽子手”。后来他还说了更多类似的话。蒋经国是首批加入托洛茨基组织的中国大学生之一,他在这一组织中表现非常积极。但是在这一组织于1927年11月被摧毁之后,他同反对派断然决裂了:用他的化名为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涅克拉索夫的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尼古拉·叶利扎罗夫“对我们积极拥戴托洛茨基的活动感到恐惧”。在一些同学的建议下,蒋经国写了一份同托洛茨基主义者决裂的正式声明。1927年底从中国劳动者大学毕业之后,他被安排到了列宁格勒的Н. Г.托尔马乔夫军事政治科学院。不久之后,他不得不同年轻的妻子、冯玉祥的女儿冯弗能离婚,他们是在中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结婚的。离婚的原因很简单:冯元帅也是“血腥的刽子手”。如我们所知,1927年6月,根据与蒋介石达成的协议,冯元帅也破裂了与共产党人的统一战线。蒋经国的妻子丝毫不懂政治,也不愿谴责父亲。后来,在1928年5月25日,她同自己的哥哥(顺便说一句,他也曾是托洛茨基的拥护者)冯洪国以及自己的妹妹冯弗发(兄妹俩都在中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化名分别是索比诺夫和索比诺娃)回到中国。
  蒋经国则继续在军事政治科学院学习。1930年,在从军事政治科学院毕业之后,他在莫斯科的狄纳莫工厂当了一段时间的钳工,然后参加了集体化运动。1930年成为联共(布)预备党员,作为当时被党派去加强集体农庄建设的九千名党员中的一份子,他在1931年5月到11月担任莫斯科州科罗温村“十月革命”集体农庄主席。在此之后,从1931年11月到1932年10月他再次去学习,这次是到列宁国际学校读研究生。1932年他被派往乌拉尔,担任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乌拉尔机械制造厂第一机械车间的主任助理。1934年,他在这里认识了一位比他小七岁的金发俄国女郎、共青团员芳娜?瓦哈丽娃。这名姑娘当时是这家工厂的一名车工。1935年初,他们结婚了,当时蒋经国已经是工厂的厂报《重型机械报》的一名副编辑。一年后他们生了第一个小孩埃里克。1937年年初,蒋经国被任命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委组织部副主任。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1937年初春,斯大林想起了他。蒋经国同芳娜一起被召到了莫斯科。在莫斯科斯大林会见了他,蒋经国发誓将坚决遵循共产国际的指示。1937年3月28日,在返回中国的途中,他给季米特洛夫发了一份电报:“我在途中,谨向您致以最诚挚的布尔什维克的敬礼。您的所有指示都会得到执行。”
  但是,在返回中国后不久,他的布尔什维克幻想马上就烟消云散了。斯大林在他身上打错了算盘,就像在他父亲身上打错了算盘一样。叶利扎罗夫不再履行共产国际的任何指示,“中国反动派的血腥的刽子手”一下子变成了他所热爱的父亲。他受蒋介石的委托到了江西省,担任国民党江西省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骨肉团聚了,儿子从俄国回来了。离散了12年,现在先辈们可以安心了”。后来,蒋经国在父亲的支持下飞黄腾达,在1975年父亲死后继承了他的职位。
  为什么他这么快就背弃了青年时的理想?谁知道呢?或许,他的一名传记作者В. П.加利茨基的说法是对的:尼古拉·叶利扎罗夫对斯大林版的社会主义早就感到失望了,他不过是在利用斯大林指派的任务,趁机逃离俄国。
  因此,国共两党的协议并不是由蒋经国的回国所推动的,而是由国内政治局势的恶化所促成的。1937年春,日本加快了其在北平附近的兵力集结,且其驻军离北平只有几公里。这才是蒋介石于三月下旬在杭州与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和潘汉年进行面对面的谈判的真正原因。双方协定:中共保留对其武装力量的控制,兵员限额为三个师,计四万多人;共产党人将同以往一样控制着他们所盘踞的地区的政府,同时也将接受来自南京的命令。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四月初批准了这个谈判结果。
  ……

前言/序言

  俄文版序言
  1934年秋的一天,从“碧水塘”旁第十四号院的一栋大房子里传出了电话铃声,电话中一名男子以庄重的语气找“爱伦堡”同志。这栋房子里住了三个人:东方学研究所年轻的教师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他的妻子叶娃和儿子瓦季姆。但是,住在隔壁的人一拿起电话话筒就明白对方找的是乔治(这是住在这所院子里的人对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的称呼),因为对方称呼要找的人为“同志”。
  电话是《在国外》杂志编辑部打来的,说有一个紧急任务,叫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爱伦堡过去一下。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爱伦堡是一位32岁的汉学家,媒体和学界的人都很熟悉他。尽管除了左派社会革命党(且时间很短)之外,他什么党派也没有加入过,但他还是深受党内领导的信任,被称为“同路人”,得到非常好的对待。20世纪20年代初他甚至被派到中国,在那里领导共产主义运动(而他竟然不是党员!)。他常在党的媒体上发表文章,被邀请参加一些学术讨论。爱伦堡在《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过关于中国的苏维埃运动、中国共产党及其争取自由的斗争的文章,这些文章令人激动,令人印象深刻。因此,对于编辑部打电话找他,他一点也不感到惊奇。使他感到有点困惑的是这次给他的任务:在最短的时间内准备一篇详细的毛泽东传记。
  毫无疑问,苏联舆论界对毛泽东的关注已经持续很多年了,当时他同领导着中国红色游击队的指挥官朱德一样都是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当时是中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朱、毛的名字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到那时为止,关于这两位英雄人物,人们在描述的时候就好像他们是一个人似的,他们的名字也被混在一起:朱毛。他们中的一位的特写曾在“当代人物”专栏中登过,上这个专栏的通常都是著名人物。给其中一人写传,这还是破天荒头一回。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明白:只有一个人——斯大林才可能下达这样的任务。
  这意味着,领袖需要提高毛泽东的知名度。尽管半年之前,即在1934年2月,毛泽东在自己的家乡遭受了挫折——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在党内的“同志”没有选举他继续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从1931年11月起,他一直担任这一职务),但是,是不是恰恰这个事态才令斯大林产生了支持他的念头?是不是为了平衡其他领导人?
  不管怎样,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对毛的描述非常生动。毛被描述为一位充满英雄浪漫主义的人、没有偏见的人,同时也是非常普通而朴实的人。被压迫的中国人民的领袖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出身“贫下中农”、“穿着农民的衣服、手里撑着一把雨伞的革命家”ЭренбургГМаоЦзэдун//Зарубежом1934№31(63)С15。
  这篇传记于11月发表,影响很大,一种气氛逐渐被营造出来。在这篇传记之后出现了其他作家写的文章、小册子和书,内容都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他们都把毛写成领袖和朋友、忠实的战友和忠实于斯大林的学生。其结果是,到30年代末的时候,苏联人民已开始把毛泽东视为受压迫的中国人民的主要领袖。
  研究毛泽东的热潮迅速增长,直到60年代初。那时,苏联新的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中断了与中国共产党的友好关系。之后毛从“小兄弟”变成了“独裁者”、“反苏分子”、“和平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耻叛徒”。整整一代人是在对中国威胁的担忧中成长起来的。而这也是有原因的:为什么在乌苏里江上的小岛达曼斯基岛(即珍宝岛。——译者注)上发生了悲剧?1969年3月苏联和中国的军队在这里打了一仗!毛就这样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这主要应该归因于极其糟糕的苏共媒体以及盲从党的媒体的苏联舆论。
  但是,他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敌人还是朋友?斯大林提拔的领导人抑或是中国的民族主义者?或许,是一个另类?见风使舵的人?是否一切都是我们的过错?苏联人在50年代唱道:“俄国人和中国人永远是朋友。”70年代他们跟着维索茨基一起唱道:“现在你一无所有,我们不会让你得逞,毛同志!”
  关于毛泽东,已经有了数百部(篇)书、文章、小说,还有电影和专门网站。对他的研究达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对于西方学者和中国的大多数学者以及苏中分裂之后的大多数苏联学者而言,早在30年代后半期,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是独立自主的了,而毛泽东也有别于中国的那些斯大林的忠实信徒,他事实上与莫斯科保持着距离。许多学者认为,根据他们掌握的资料,斯大林不信任毛,毛在斯大林的眼中只是一位“农民民族主义者”,而不是共产主义者。早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包括费正清、史华慈、康拉德·勃兰特和罗伯特·诺斯在内的一批历史学家就开始鼓吹毛在与斯大林的关系上及对中国问题的看法上的“独立性”。JohnFairbankKing,TheUnitedStatesandChina,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48;BenjaminISchwartz,ChineseCommunismandtheRiseofMao,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51


《毛泽东传》(插图本 套装上下册)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史诗,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一段民族复兴的恢弘画卷。《毛泽东传》(插图本 套装上下册)以其严谨的史料考证、细腻的人物刻画、深刻的思想解读,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毛泽东这位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人生轨迹,以及他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 上册:从韶山冲走出的革命者 上册聚焦于毛泽东早期的人生经历,从他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开始,直至他领导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童年与少年:扎根乡土,心怀家国 早年的毛泽东,沐浴着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在田埂地头、私塾学堂里度过了懵懂而富有启迪的岁月。他自幼聪慧过人,不拘泥于传统,对自然界和人间百态充满了好奇。家庭的熏陶,特别是母亲的慈爱和父亲严格的管教,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书中细致描绘了他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如何通过读书求知,逐渐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萌生救国救民的理想。对当时中国社会腐朽没落的景象,以及辛亥革命的到来,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他对变革的渴望。 求学之路:思想的碰撞与觉醒 毛泽东的求学经历,是一段思想激荡、视野开阔的历程。从湘乡的东山高等小学堂,到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再到北京大学的短暂旁听,每一次求学都是一次精神的飞跃。在湖南一师,他接触到了新思潮,结识了何叔衡、蔡和森等志同道合的青年,并开始组织进步活动,投身于社会变革的实践。他广泛涉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思考,为他日后的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这段时期,他从一个热血青年,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 建党初期:播撒革命的火种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他积极参与到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创办报刊,组织工人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上海,他与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共产主义者会面,并积极筹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书中详实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的艰难与曲折,毛泽东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他如何从一个地方性组织者,走向全国性的领导者。 国民革命时期: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深入工农,积极投身国民革命的洪流。他撰写了大量文章,阐述国共合作的意义,并积极组织农民运动,使之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然而,大革命的失败,特别是国民党右派的背叛,给毛泽东和共产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武装斗争的必要性,以及独立自主地领导革命的重要性。 土地革命战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秋收起义的失败,并没有击垮毛泽东。他审时度势,率领起义部队走向井冈山,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篇章。井冈山斗争的艰辛,部队的生存危机,以及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殊死搏斗,都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毛泽东在这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此后,他参与了中央苏区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反“围剿”的严峻考验。 长征的锻造:战略家的诞生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红军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也是对毛泽东政治和军事才能的极致考验。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的军事主张得到了确立,他开始真正掌握党和红军的领导权。长征途中,他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草地,最终胜利抵达陕北,保存了革命的火种。这段艰苦卓绝的历程,不仅锻炼了红军的意志,更塑造了毛泽东作为一位杰出军事战略家的形象。 抗日战争的胜利:民族脊梁,人民领袖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毛泽东提出了抗日救国的正确方针,并领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延安,他撰写了《论持久战》等一系列重要著作,深刻阐述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为夺取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英勇作战,成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中流砥柱。 解放战争的辉煌:人民解放军,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挑起了内战。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以其高超的战略战术,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一系列战役的辉煌成就,以及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艺术,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展现。 新中国的诞生:一个时代的开端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上册的结尾,定格在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时刻,为中国革命谱写了辉煌的句号,也为下册描绘的建设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宏大篇章拉开了序幕。 下册:建设者与探索者,一个时代的引领者 下册将聚焦于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经历的重大决策、思想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 建国初期的巩固与恢复:百废待兴,奠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千疮百孔的经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巩固政权的艰巨任务。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稳定社会秩序。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豪感,也为国家建设赢得了和平环境。书中将细致描绘这一时期的辉煌成就,以及毛泽东在其中扮演的领导者角色。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奠定经济基础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毛泽东对此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规划,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这一时期,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后续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挑战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经历了辉煌的成就,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书中将深入探讨他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体制、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思考,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两弹一星”的突破:自主创新的里程碑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国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这是毛泽东领导下中国科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光辉典范,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安全保障能力。 “大跃进”的教训:探索中的弯路 书中也将客观、审慎地回顾“大跃进”运动,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导思想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一次深刻的教训,也促使毛泽东和党对经济建设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化大革命”的兴起与动荡:复杂而沉重的历史篇章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时期。书中将以史为鉴,客观呈现“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其产生的深层原因,以及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损失。同时,也会探讨毛泽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后期对这一运动的反思。这一部分将力求客观、全面,避免简单化或片面化的解读。 思想的沉淀与晚年探索:对中国未来的思考 尽管晚年面临重重困难,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探索从未停止。书中将呈现他晚年对于国际形势、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以及他对党的建设、干部培养等方面的关切。 世界历史的脉络:一个伟大的变革者 《毛泽东传》(插图本 套装上下册)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历史,它也将毛泽东的人生和思想置于二十世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他的革命思想和实践,对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与赫鲁晓夫、尼克松等世界政治家的互动,也深刻地影响了国际格局。 插图的价值: 本套丛书之所以冠以“插图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历史文献的珍贵补充。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手稿、地图、文献资料的穿插,不仅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历史场景,更能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增强历史的鲜活性和可信度。每一幅插图都经过精心挑选,力求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一个立体、生动的历史画卷。 全书的价值: 《毛泽东传》(插图本 套装上下册)以其宏大的叙事、严谨的考证、深刻的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毛泽东本人、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史、理解新中国成立与发展的全景式视角。它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民如何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在一个伟大的领袖的引领下,实现民族独立、走向复兴的壮丽史诗。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认识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够取得胜利,以及新中国建设的艰辛与辉煌,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当下,展望未来。这是一部值得所有关心中国历史、关心中国命运的读者阅读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一) 这本书简直是把我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这套书分量十足,厚重的感觉不仅是纸张,更是历史的厚度。翻开第一页,那些熟悉的照片,一张张都那么有力量,仿佛毛泽东本人就站在我面前,诉说着他的传奇一生。我之前对他的了解更多是课本上的符号,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人。他的早年经历,那种求索,那种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都让我无比动容。读到他年轻时在湖南农村的探索,那种接地气,那种深入群众的决心,真的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的插图并非简单的点缀,它们是历史的眼睛,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那种饥饿、那种压迫,以及人民心中不灭的希望。那些泛黄的照片,记录了风云变幻,也记录了一个伟人的成长轨迹。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着照片上的面孔,想象他当时的内心活动,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决断与犹豫。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那个时代洪流中的一员。

评分

(五) 不得不说,这套《毛泽东传》的精美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当我第一次捧起这套书时,就被它厚重而典雅的外观所吸引。翻开来,迎面而来的是扑面而来的历史感。书中的文字叙述严谨而不失生动,作者以一种非常冷静客观的笔调,梳理了毛泽东同志跌宕起伏的一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作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毛泽东同志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而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则像是给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我常常会因为一张照片的出现而停下阅读,对着照片中的人物和场景,陷入深深的沉思。那些泛黄的报纸、手写的信件、以及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它更像是一部视觉化的中国近现代史,让我得以在阅读中,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评分

(四) 这套《毛泽东传(插图本)》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觉得,理解历史人物,特别是像毛泽东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光有文字是不够的,视觉化的呈现至关重要。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首先,内容上,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深入挖掘了毛泽东同志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思想发展、革命实践,以及他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成长蜕变。其次,插图的选择堪称画龙点睛,每一张照片、每一份文献的影印,都仿佛是从历史的尘埃中重新挖掘出来,带着岁月的痕迹,却又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我特别喜欢那些描绘战争场面的图片,它们真实地展现了那个年代的艰苦与残酷,也凸显了革命者们所付出的巨大牺牲。通过这些插图,我不再是隔着书本去“看”历史,而是“感受”历史。这本书让我更加立体地认识了毛泽东,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革命的来之不易。

评分

(三) 读完这套《毛泽东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风起云涌时代的无数侧面。我被书中那些充满烟火气的描写所打动,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期盼,以及在历史洪流中,他们是如何与这位伟人联系在一起的。书中关于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决策,那些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以及在困难面前展现出的超凡智慧和钢铁意志,都让我深受启发。而那些战火纷飞中的点点滴滴,那些战友之间的情谊,那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都构成了这部传记最动人的篇章。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精美的插图,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次次历史性的会晤,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那些毛泽东同志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照片,都定格了他作为一位领导者、一位思想家、一位革命家的形象,也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温情与担当。

评分

(二)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近现代史中的关键人物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毛泽东无疑是其中最值得深入探究的一位。这套《毛泽东传(插图本)》满足了我对详实内容和直观呈现的双重需求。它的信息量非常巨大,从他出生到晚年,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历史节点和人物事件。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史实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功底和叙事能力,使得整部作品既有严谨的历史考证,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而书中大量的插图,更像是为文字注入了生命,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的影印件,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决策过程的详细描写,例如长征中的遵义会议,那种紧张的气氛,那种政治博弈的细节,通过文字和图片结合,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读这本书,我不仅是在了解一个伟人的生平,更是在理解一个国家如何走过艰难的岁月,如何重塑自己的命运。这种宏大的视角和细腻的刻画,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更加深刻。

评分

好书 赶上京东店庆活动 十分划算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活动力度很大,书的质量很好,值得仔细阅读,送货速度太快了。

评分

书有破损

评分

很好的选择很好的选择

评分

活动期间买的书,还没看,但是还是信赖京东!

评分

从书中多角度,多方面了解新中国的创始人,了解我们国家。京东配送快!

评分

非常喜欢的!!!!!!!!!!!!!!!!!!!!

评分

商品快递运输给力,包装完好无损,款式新颖,质量可信,买东西,还是选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