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罗马帝国的毁灭,日耳曼民族的崛起,刀山与血海,墓碑与史册,一段波澜壮阔的古代欧洲动荡史。
武力与强权、野蛮与文明的碰撞:帝国卧榻之侧盘踞的雄狮;
民族演变,国家由来,盘根错节的历史学、考古学未解之谜;
“万王之王”,“上帝之鞭”,胡人帝国、公元5世纪世界一大国建立者的传奇。
海报:
内容简介
公元4世纪至6世纪,威震欧亚非、控制西方文明世界七百多年的罗马帝国,令人震惊地被蛮族摧毁。其废墟上先后建立起数十个日耳曼人“民族国家”,给欧洲未来的政治版图打开了全新局面。《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修订版)》即讲述这一上承罗马帝国、下启中世纪的精彩时代。
作者简介
罗三洋,男,1979年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1985年随家庭移居北京,毕业于北京市八一中学。1998年赴德国留学,就读于海德堡大学,留学期间翻译了约达尼斯《哥特史》,并在网络论坛上发表连载《上帝之鞭——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受到读者好评。2006年回国后,出版有著作《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梦断三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柔然帝国(西向天狼丛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译著《哥特史(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2012年)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2015年修订版前言
第一章 战神舞剑
日耳曼人的崛起和分布;辛布里人、条顿人和安布昂人的文化概况及其南迁;他们与晚期罗马共和国的多次冲突和辉煌胜利;罗马共和国的惨败及其后果。
第二章 条顿悲歌
出身贫寒的马略将军在危急关头崭露头角;马略推行了影响深远的军政改革,并经过苦战,歼灭了强大的日耳曼军队,但也为罗马共和国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第三章 冰海微帆
哥特人的文化概况及其南迁;哥特人分裂为东哥特、西哥特与格皮德三部。
第四章 雨林折兵
罗马共和国的灭亡与罗马帝国的建立;奥古斯都皇帝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惨败;提比略皇帝的新日耳曼政策;阿米尼乌斯与马可曼部族领袖马罗伯德之间的战争及二人之死。
第五章 奇山异垒
汪达尔人的文化概况及其早期历史;哥特人的东迁;东欧地区的局势;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边疆的侵扰;罗马帝国建造长城以抵御日耳曼人。
第六章 分道扬镳
哥特人占据东欧平原;东哥特人与西哥特人完全分裂;以哥特人为首的东欧民族连年南下,成为罗马帝国北方的最大威胁;哥特军队杀死罗马皇帝德基乌斯。
第七章 黑海霸王
哥特人建造海军,连年南下,横扫罗马帝国东部,终被帕尔米拉女皇芝诺比娅击退,又被罗马皇帝伽利安努斯在奈苏斯战役中歼灭;哥特危机的暂时缓解。
第八章 异端福音
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希腊主教阿里乌斯建立“异端”阿里乌斯教派;阿里乌斯教牧师乌尔菲拉到哥特人中传教;最早的日耳曼文字——哥特文的诞生。
第九章 顿河风云
胡人入侵欧洲;他们的文化与来源之迷;他们与匈奴等北亚民族可能的关系。
第十章 死亡之雨
胡人的军事优势;胡王巴兰伯征服阿兰人和东哥特人,逼近多瑙河;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投奔罗马帝国。
第十一章 引狼入室
罗马皇帝瓦伦斯的西哥特政策;西哥特人发动起义;瓦伦斯的轻敌思想导致了阿德里亚堡会战的惨败;瓦伦斯继任者提奥多西取得内战的胜利,统一罗马帝国。
第十二章 自毁长城
提奥多西大帝之死与罗马帝国的分裂;西哥特人阿拉里克起兵反罗马,被汪达尔人斯提里科击败;西罗马帝国战胜入侵意大利的哥特人;汪达尔人与阿兰人入侵高卢;斯提里科被西罗马皇帝霍诺留处死。
第十三章 上帝之鞭
阿拉里克入侵意大利,三次包围罗马城;霍诺留政府的无能与罗马的沦陷;阿非利加主教圣奥古斯丁提出“上帝之城”与“上帝之鞭”理论。
第十四章 多瑙狼烟
阿拉里克去世,阿陶尔夫继任西哥特王,与霍诺留之妹普拉西迪娅公主结婚;西罗马帝国的完全分裂;西哥特人占领高卢西部;阿陶尔夫遇刺。
第十五章 北非烽火
西哥特王瓦里亚攻打汪达尔人和阿兰人,霍诺留与汪达尔国王身死;盖瑟里克率汪达尔人与阿兰人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迁往北非;希波与迦太基的沦陷。
第十六章 兄终弟及
布勒达与阿提拉兄弟登上胡人的王位;阿提拉帮助埃提乌斯击败勃艮第人;布勒达与阿提拉联合入侵东罗马帝国;阿提拉建立起当时地球上版图最大的帝国。
第十七章 饮马莱茵
阿提拉入侵东罗马帝国;东罗马使团刺杀阿提拉阴谋的破产;西罗马公主霍诺里娅遭软禁,向阿提拉求救;阿提拉决定向高卢进军。
第十八章 神徒圣女
阿提拉攻陷梅斯城;阿提拉逼近巴黎,被圣日耳曼与圣日内瓦劝阻,后进围奥尔良;西哥特王提奥多里克与埃提乌斯结盟,为奥尔良解围;阿提拉撤至沙隆,决定会战。
第十九章 百族角逐
沙隆会战;提奥多里克阵亡,阿提拉被围;埃提乌斯主动解围;阿提拉入侵意大利;阿提拉攻占阿奎利亚与米兰;罗马教皇利奥一世等人劝阿提拉不要向罗马进军。
第二十章 反戈一击
阿提拉凯旋后暴卒;诸子内乱并遭外敌侵扰,胡人帝国崩溃;瓦伦提尼安三世遇刺,篡位者马克西穆斯强娶其遗孀欧多西娅,后者向汪达尔国王盖瑟里克求救。
第二十一章 长河落日
盖瑟里克率海军在意大利登陆;马克西穆斯被杀;汪达尔人洗劫罗马;西罗马帝国的分裂和内耗;残余的胡人在阿提拉幼子埃尔纳克领导下,重组为保加利亚等民族。
第二十二章 无敌舰队
东罗马皇帝利奥与西罗马皇帝安特米乌斯准备联合攻打汪达尔人;无敌舰队的建立和部署;盖瑟里克精密部署,在墨丘利角海战中大破罗马海军。
第二十三章 末代皇帝
东西罗马帝国内乱;西哥特国王欧里克颁布《西哥特法典》;西罗马帝国内部政权更迭;奥多阿克称意大利国王;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盖瑟里克之死。
第二十四章 南欧双骄
勃艮第第二王国建立;东哥特王提奥多里克入侵拜占庭帝国和意大利;提奥多里克与奥多阿克的战争;奥多阿克遇害;提奥多里克建立意大利东哥特王国;提奥多里克之死。
第二十五章 高卢新贵
汪达尔人概况;法兰克人入侵高卢;墨洛温王朝建立,国王克洛维东征西战;西罗马帝国残余力量瓦解;西哥特国王身死,西哥特人撤往西班牙;高卢统一。
第二十六章 圆桌骑士
罗马人撤退后不列颠岛的局势;盎格鲁、撒克逊、朱特、弗里斯人入侵不列颠岛;亚瑟王的传说及考证;萨尔马特人进入不列颠岛的由来;日耳曼人对不列颠岛的早期统治。
第二十七章 圣主临朝
查士丁尼登上东罗马皇位之初的统治危机及应对策略;汪达尔王国的内乱与格利摩尔的即位;查士丁尼的入侵及汪达尔王国的灭亡。
第二十八章 浴火凤凰
东哥特王国的王位更迭与其内忧外患;查士丁尼发动哥特战争;贝利撒琉两次出征意大利;提奥多拉皇后之死;东哥特王国的灭亡。
第二十九章 东方铁流
阿瓦尔人的身世之谜;突厥人的崛起与阿瓦尔人的逃亡;阿瓦尔人的入侵与保加利亚人的西迁;保加利亚可汗扎伯干包围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大帝之死与拜占庭帝国的衰落。
第三十章 长须飘扬
伦巴第人与格皮德人的战争;阿瓦尔可汗伯颜的军事与外交;格皮德人的灭亡;伦巴第人在意大利的统治与民族大迁徙时代的结束;阿瓦尔人在中欧的统治;哥特人的结局;罗马教廷地位的加强与伊斯兰教的兴起。
附录
01 欧洲民族大迁徙历史年表
02 古日耳曼和斯拉夫民族变迁表
03 罗马皇帝世系表
04 西罗马皇帝世系表
05 东罗马皇帝世系表(截止到公元578年)
06 东哥特王室(阿马尔家族)世系表
07 西哥特王室(波罗的家族)世系表
08 汪达尔王室(哈斯丁家族)世系表
09 法兰克王室(墨洛温家族)世系表
10 伦巴第王室世系表(截止到公元574年)
11 库提吾尔保加利亚王室(咄陆家族)世系表(截止到公元582年)
12 胡王室世系表
参考书目
地图
1 欧洲民族大迁徙示意图
2 查士丁尼的西征
3 凯尔特人的迁徙
4 日耳曼人的南迁
5 日耳曼尼亚战争
6 蛮族对罗马帝国的入侵
7 匈奴人的分裂与迁徙
8 哥特人的迁徙
9 阿德里亚堡战役
10 阿提拉的帝国及其战争
11 沙隆战役作战经过图
12 汪达尔人的迁徙
13 法兰克王克洛维征服高卢
14 阿瓦尔人的西迁和伦巴第人的南迁
精彩书摘
勃艮第人相信,在离开沃尔姆斯原住地之前,他们的祖先曾经将大笔的财宝沉入莱茵河中。著名的《尼伯龙根之歌》即将从这里唱响,歌中的勃艮第国王“巩特尔”(又译作“君特”)就是君狄卡留,而胡王“埃策尔”当然也就是阿提拉。这部史诗的主要人物都有真实的历史原型,但故事情节几乎全是勃艮第人的杜撰或歪曲。《尼伯龙根之歌》的真相应该是:居住在沃尔姆斯附近的勃艮第人因为一些小事得罪了罗马人,罗马人于是召来胡王埃策尔,他攻陷沃尔姆斯,将巩特尔、克里姆希尔特、希尔德布兰、西格弗里特、哈根等勃艮第贵族全部杀死或俘虏了。但是有哪个日耳曼人乐意听这样的故事呢?所以为了流传下去,它必须接受情节被彻底颠覆的命运。由尼伯龙根史诗发展而来的《指环王》和《尼伯龙根的指环》都成了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文艺作品,然而尼伯尔家族的宝物至今却无人能够发现,也许它们真的还沉睡于莱茵河的某段河床深处。
阿提拉并没有在沃尔姆斯停下脚步。在埃提乌斯的指引下,他的军队继续向西南方推进,兵锋直指西哥特王国的新首都图卢兹。他们选择了沃尔姆斯-梅斯-沙隆-特鲁瓦-巴黎-奥尔良-图卢兹这条路线,阿提拉本人这次并未随军前往西哥特王国,但日后他还是会踏上这条道路。西哥特人对这次战争有些猝不及防,埃提乌斯一举攻克了他们的东部重镇阿雷拉特。但此后战局便急转直下,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前后共持续了4年。公元439年,埃提乌斯的副将李托利乌斯终于推进到了图卢兹城下,西哥特王提奥多里克的全部主力都云集于此。
李托利乌斯与埃提乌斯一样,也曾长期在胡人之间生活,受胡人习俗的影响颇深,他率领的这支军队主要就是由胡人组成的。大战之前,他按照神秘的东方萨满教规,烧烤新鲜的山羊肩胛骨,观察骨片上烧开的裂缝。占卜的结果是大吉,李托利乌斯于是下达了立即进攻的命令。这次战役的结果却是巨大的灾祸:时过境迁,胡人那些往日令人敬畏的飞箭已经不再能够对西哥特重骑兵的甲胄造成伤害,他们被团团包围在狭窄的加龙河谷里,再也无法施展高明的马术,结果一排排地死在西哥特人的长矛和标枪之下,李托利乌斯本人也被生擒。得知这一噩耗,埃提乌斯赶紧花大价钱向提奥多里克求和,等来的却是心腹爱将的首级。图卢兹战役在军事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胡人轻骑弓箭手对日耳曼重骑兵和重步兵优势的终结,从此之后,胡人只能依靠灵活的战术和高明的外交政策来保持对日耳曼人的优势了。即便是在胡国内部,日耳曼人的位置也变得日益重要,胡王室成员自身更是通过通婚,走上了日耳曼化的道路。
正当西哥特人与西罗马人和胡人激战之时,君士坦丁堡的朝廷里爆发了激烈的党争。提奥多西二世的姐姐普尔切里娅和欧多西娅皇后为了争权夺利而公开决裂,两个女人不断地从首都轮流出走,把皇帝折腾得焦头烂额。提奥多西二世虽然“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但是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位富有经验的政治家。公元438年,他经过长期筹备,颁布了世界法学史上里程碑般的《提奥多西法典》,成为日后《查士丁尼法典》和大陆法系的基石。与前世的罗马法典相比,《提奥多西法典》显著地突出基督教的地位,而且首度将打压犹太人的政策列入法典,这是君士坦丁以来罗马帝国基督教化的必然结果;提高了奴隶、欠债人和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法律地位,表现出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也是奴隶制在民族大迁徙的打击下走向没落而使然。另一方面,《提奥多西法典》又执行着鲜明的双重标准。古代的罗马法对于全体公民基本一视同仁,而《提奥多西法典》却规定,在犯有同样罪行的情况下,富贵者应该被减免惩罚的力度,而贫贱者则不能得到赦免。“富贵者”的标准主要是看他的私人土地和金钱财富数量,以及是否在政府内任职,而不是他是否出自名门,反映出民族大迁徙时代新贵的崛起与旧豪门的没落。故此,《提奥多西法典》可以称为西方封建时代的第一部法典,中世纪的欧洲小邦林立,重商主义抬头,农奴制度盛行,都是受了这部法典的间接影响和法律支持。
在外交方面,提奥多西二世主要受大将军阿斯帕和大太监兹斯托马斯的影响,前者强硬,而后者软弱。公元440年,萨珊波斯入侵叙利亚,阿斯帕受命前去抵抗,造成东欧前线兵力空虚。听到这个消息,布勒达当机立断,决定再次南下。在马尔古斯主教的指引下,他长驱直入,蹂躏了整个巴尔干地区。此时,阿提拉却无所作为,也许是图卢兹战役的惨败带给了他过大的损失,一时还难以恢复元气。他休整了将近两年,才在公元442年跟上来当“摘桃派”。但在一座名叫阿西慕斯的小城下,阿提拉损失了大量的部队,还被俘虏了一些人,只得狼狈撤退。与此同时,布勒达的军队则进展顺利,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东罗马帝国被迫在公元443年签订了更加丧权辱国的《阿德里亚堡条约》,向布勒达赔款6000磅黄金,并把以后每年的贡金提高到2100磅黄金。
现在轮到阿提拉谈判了,他首先提出要惩办阿西慕斯的军民,也就是赔偿损失,并交还战俘。君士坦丁堡的诏书发出去了,阿西慕斯军民的回答倒也干脆:“钱?没有!俘虏?杀了!”还剩下两个活口,但阿提拉必须用阿西慕斯城在战争时期失踪的两个小男孩来交换。阿提拉找遍全军的帐篷也没有发现那两个小男孩,这才发现上当了。他十分窝囊地到阿西慕斯城下去道歉,谴责自己的无能,总算得到了阿西慕斯军民的“谅解”,要回了那两个战俘。阿提拉在这场战争中一个铜板也没有捞到,这是他终身的奇耻大辱,毕竟布勒达在公元443年到445年间共从东罗马帝国获得了不低于一万磅黄金的收入。
从东罗马帝国与胡人签订的历次条约可以看出,布勒达的军事实力远远强于阿提拉,而两人之间的关系自公元441年后就一直趋于恶化,当时布勒达与阿提拉之间曾经为一名叫做泽科的罗马喜剧演员闹得不可开交。在《阿德里亚堡条约》签订之后,或许是出于嫉妒或贪婪,阿提拉决定与布勒达最后摊牌。三位此时臣服于胡人的东日耳曼国王——格皮德国王阿尔达里克、东哥特国王瓦拉米尔和斯基尔国王埃迪卡——在他的阴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公元445年初,布勒达在打猎中突然去世,据阿提拉的亲信说是被鹿顶死的,可是谁也不相信他们的话。值得一提的是,布勒达生前颇受百姓爱戴,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意思便是“布勒达之城”。如今,布勒达的部下决心为冤死的国王报仇,但他们群龙无首。在一场激烈的内战之后,“阿提拉在同胞的尸体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大帝国”。
无论夺权的手段是否光明正大,在吞并了兄长布勒达的领土和部属之后,阿提拉此时已经成为地球上最有势力的人。他的帝国疆域西至莱茵河,东至里海,北至波罗的海,南至亚得里亚海-黑海-高加索山脉一线,总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比同时期中国南北朝的总和还要大,而且全部是游牧民族喜爱的平原。他的军队号称控弦五十万,上百个蒙古种、突厥种、日耳曼种、伊朗种、斯拉夫种民族向他臣服,东罗马、西罗马、萨珊波斯帝国和周边无数的小国都必须向他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同时代的许多人都猜测,阿提拉打算征服南方的三大帝国,最后统一全世界。此时,从西方的西哥特、西罗马、东罗马、萨珊波斯,到东方的悦般、寄多罗、嚈哒、柔然、北魏和刘宋,地球上的各个主要国家都处于衰败或动荡之中,只有阿提拉的帝国欣欣向荣。看上去,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就要到来了。
……
前言/序言
序言
我们常说:“落后就会挨打。”可是,在纷繁复杂的人类文明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十分奇特的现象:贫穷落后的小国长期稳定安宁,而原本富裕繁荣的古老文明却一次次地突然被野蛮势力摧毁,落后战胜先进,从此国家分裂,经济衰败,科技倒退,天灾横行,战火纷飞,人口骤降……接下来的是一段支离破碎,乃至于空白的记忆。我们中国人对此并不陌生,西周、东晋、唐、宋等朝代的末季,这样的悲剧曾经多次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重演。
在西方世界,类似的悲剧也并不罕见,其中极负盛名的黑暗篇章,就是本书中叙述的“民族大迁徙时代”。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期间,曾经威震欧亚非三大洲,控制大半个西方文明世界长达七百余年的罗马帝国,在众多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令人震惊地被一些落后的蛮族部落摧毁。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先后建立起了数十个日耳曼人的“民族国家”,给欧洲未来的政治版图打开了全新的局面,也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代上承罗马帝国,下启中世纪,因而具有极其独特的重要性。本书所叙述的,正是这样一段支离破碎,而又耐人寻味的黑暗历史。
就内容而言,本书主要描述日耳曼民族与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并辅以一些其他相关民族的资料。其中很为中国读者所关心的,可能莫过于一些近代著作中所谓的“匈奴人”,也就是古罗马文献中的“胡尼”(Hunni),他们在公元4世纪中叶进入东欧,一路所向披靡,迫使大批日耳曼人逃向西南方,从而直接引发了民族大迁徙狂潮。实际上,这个游牧民族与秦汉两晋时期北亚的匈奴人可能有些关系,但并非完全相同。现代的许多国内学术著作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因此把它改译为“匈人”,或按照英文,直称为“Huns”。在本书中,笔者按拉丁文原音,将其译为“胡人”,也许更加切合实际一些。
本书既以西方古代史的内容为主,不免要涉足大量译名。对于已经约定俗成,并广泛使用的译名,即便有些不合理之处,本书也继续采用;而对于尚无定论,或存在争议的名词,本书采用避繁就简的办法,以利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如“Hunni”等个别名词的翻译较难处理,都会在正文中加以进一步解释。
罗马帝国的灭亡原因复杂,影响深远,历来是国际史学界热门的话题之一,相关的讨论几百年来长盛不衰。包括吉本、孟德斯鸠、马克思、恩格斯在内,众多声名显赫的社会科学家都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精力,也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对近现代全世界的历次政治和社会运动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指导性的作用,解决了一些旧问题,但也制造了一些新问题。
毋庸讳言,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晚期罗马帝国、民族大迁徙和早期中世纪欧洲史的研究,国内学术界起步较晚,相关的著作和译著也比较罕见。虽有爱德华?吉本的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译本,但该书是两个半世纪之前的作品,在内容、方法、观点等方面均已过时,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年代的叙述甚至明显错误,久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上述批评绝非对爱德华?吉本个人及其作品的贬损。正相反,近现代学术界对民族大迁徙史的研究热潮,正是从吉本的这部巨著开始的,无论后人取得了多么重大的成果,也不应因此忽视吉本作为开拓者的丰功伟绩。但在另一方面,奉古人的言论为圭臬,不敢越雷池一步,也无助于学术的进步。总的来说,笔者的工作主要是“述而不作”,若能间或有些新颖的阐述和思想,以补充国内现有著作之不足,也都要归功于各国先贤的论著。
本书参考的资料比较广泛(参见附录:参考书目),鉴于书中内容的复杂性,加之中国读者大多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笔者力求写得通俗易懂,内容侧重于传统的政治史,辅以少量的宗教史和军事史,以便于历史基础知识的普及。笔者深知自己才疏学浅,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切望各界有识之士就书中存在的问题不吝赐教。
罗三洋
2006年11月22日,北京
2015年再版前言
《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出版已经8年了。前一版受到当时客观条件限制,采用黑白色印刷,导致图片清晰度较低,许多读者都反映印刷不够精美,特别是地图看不清楚。今如愿将这本彩图修订版呈到读者面前,希望就此弥补以前的遗憾。
与前一版相比,修订版增加了多幅地图和彩图,改正了前一版中的不少语句错误,删减了前一版中的部分网络用语和调侃性词汇,使本书的流畅性和严肃性有所增加,相信有助于改善读者的阅读体验。
本书的前身为网络连载《上帝之鞭——民族大迁徙史话》,它始于我十多年前留学时期翻译约达尼斯《哥特史》(译文已由商务印书馆于2012年出版)的经历,起初只是几个简单的片段,并没有准备写成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书。由于学业繁重,写作曾长期中断,在网友的鼓励下,数年后又重操旧业。不少读者反映,该系列有助于他们理解一些西方历史背景的小说、电影、游戏等文艺作品,也对他们的
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修订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