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刑法学:从传统到现代

德国刑法学:从传统到现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埃里克·希尔根多夫 著
图书标签:
  • 刑法学
  • 德国刑法
  • 比较法学
  • 法学
  • 犯罪学
  • 刑罚学
  • 法律
  • 学术著作
  • 现代刑法
  • 传统刑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26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133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法律今典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6
字数:5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德国刑法学:从传统到现代》一书,是德国维尔兹堡大学法学院刑法学教授埃里克·希尔根多夫所著。希尔根多夫教授在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刑法教义学、医事与生物刑法、生物伦理、传媒刑法、名誉权的刑法保护、欧盟刑法、法制史与法律哲学史等。所以这本书稿正融合了他研究领域的特点,各章分别研究了刑法哲学、刑法教义学、互联网与计算机刑法、医事刑法等,而整本书则立足于德国刑法历史、现状和未来走向。全书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既详细的介绍了德国刑法学的发展,又并不艰涩,不失为国人了解和学习德国刑法学的力作。
  本书译者团队有较高的刑法学专业水准和德语水准,所以翻译质量精良,易于读者对原著知识的吸收。

内容简介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第二版)》集结了德国知名刑法学家埃里克·希尔根多夫教授最近二十多年研究的重要论文,分成刑法哲学、刑法教义学、互联网和计算机刑法、医事刑法和比较刑法等五编,对于我国刑法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从目前来看,我国刑法学面临重大的知识转型,即从传统的以苏俄刑法知识为依托的刑法学转向以德日刑法学知识为背景的刑法学,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原汁原味的德国刑法学理论的引进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德国刑法学尤其是刑法教义学,将成为我国刑法学界学习和研究的重点。除此以外,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刑法学界对于刑法的哲学基础(刑法哲学)以及新兴的刑法学前沿(比如互联网计算机刑法、医事刑法等)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因此在这些领域也有必要向德国学习借鉴。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第二版)》可以为读者提供了解德国刑法学的前沿性知识的重要素材,不仅适合于专门学习和研究刑法学的学生学者使用,而且适合从事法理学、互联网计算机法律、医事法和比较法的学生学者阅读。

作者简介

  埃里克·希尔根多夫,德国知名刑法学家,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法学院院长,刑法学、信息法学与法律信息学教席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是目前德国刑法学者中研究视野较为宽阔、较具国际视野的研究者之一,是罕有的同时拥有哲学博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的学者。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德国刑法学:从传统到现代
目录
第一编 刑 法 哲 学
第一章 德国法学基础研究的现状
第二章 1975—2005年德国刑法发展之考察
第三章 德国刑法学的学派构建
——法学社会学的一个篇章
第四章 法律与法律科学中的价值
第五章 人文主义与法
——人文主义的法:一个概览
第六章 通过非法理解法?跨文化视角
第七章 工具化禁止与人的尊严的集合理论
第八章 “人之形象”与法
第二编 刑法教义学
第九章 德国刑法学现状
第十章 刑法的体系构成
第十一章 罪刑法定原则:维护自由的工具
——论贝卡里亚和法国启蒙运动哲学中的罪刑
法定原则
第十二章 惩罚主义与法益理论
——对现代刑法理论中若干关键概念的质疑
第十三章 “风险社会的刑法”真的存在吗?
——概述
第十四章 集体决定中的因果关系问题
——以皮革喷雾剂案为例
第十五章 现代因果论意义上的“合法则性关系”
第十六章 法治国中的酷刑?
第十七章 悲惨案件:比较法视野下刑法中的极端情形与紧急状态
第十八章 互联网上的诈骗
第三编 互联网与计算机刑法
第十九章 作为现代信息法任务的网络的刑法规制
第二十章 新媒体与刑法
第二十一章 计算机刑法新论
第二十二章 Web 2.0 时代的名誉冒犯(“flaming”)
——对实然之法与应然之法的问题审视
第四编 医 事 刑 法
第二十三章 生物主义的歧途
——生物学和法律关系史之篇章
第二十四章 禁止克隆与人的尊严
——从智人到复制人?对《胚胎保护法》第6条的思考
第五编 经 济 刑 法
第二十五章 刑法合规中的基本问题:以反腐为例
——刑法合规作为刑罚的一种选择?
第六编 比 较 刑 法
第二十六章 浅析全球化与法律
——当今刑法比较的使命与方法
第二十七章 刑法与跨文化
——辩护之于德国刑法教义学文化上的
灵活性
第二十八章 从法律的发展援助到法律对话
——法律对外科学政策的序言


精彩书摘

  《德国刑法学:从传统到现代》:
  因此,跨学科性只有在实际上提出新的问题以及观点并有助于解决参与学科自身的问题时,才具有价值。
  在法学基础研究内部,一个符合以上意义、富有成果的跨学科性工作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虽然在法学所隶属的社会科学领域可以发现共同的基础问题,如相当因果关系概念或价值自由的问题。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意志自由再次成为了一个跨学科性话题。法学与其他专业,如医学,所面临的另一个共同问题领域是,一个关于国家父权主义之容许性的问题,如刑事禁止的受嘱托杀人。然而,法学家们在基础研究的背景下倾向于自我封闭。当他们洞察到相邻学科相关问题的时候,一般来说,该问题在10年或15年前就已出现:并且该洞察也受大众传媒影响,就是说,他们只洞察那些受大众传媒关注的问题。当考虑到大众传媒的关注是有选择性的,并且其选择标准不一定能体现问题的科学意义时,在法学中开辟跨学科性的通行实践就显得困难重重。它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直到今日,与相邻学科长期而有益的交流寥寥无几。
  然而,就当前法学基础研究的状况而草率地得出这种研究倾向对法律与法律教义学没有任何意义的结论无疑是错误的。不同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今法学基础研究重新面向实质问题;它致力于一种盛行于法律教义学的客观一分析的思想风格,并且挣脱了形而上学的枷锁。因此,法学基础研究不仅具有与国际接轨的能力,而且能够产生既不同于法律教义学也不同于专业哲学的新的自我意识。当今法学基础研究只是缺少主题。
  ……

前言/序言







现代刑法理论的基石:权利、自由与国家强制的界限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刑法学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历史演变及其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核心议题。它并非一部单纯的法律条文汇编或实务操作指南,而是对刑法作为国家暴力最严厉形式的合法性危机、边界划定以及伦理责任的深刻反思。全书以一种批判性的视角,检视了自启蒙运动以来,刑法理论如何努力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性与保障个体基本权利之间寻求脆弱的平衡。 本书将重点考察以下几个核心领域: --- 第一部分:刑法学的基础范畴与历史溯源 第一章:刑法的本体论定位:惩罚的合法性困境 本章首先探讨刑法的本质——国家对侵犯法益行为施加的、具有高度社会危害性的制裁。我们将分析惩罚的四大基本理论(报应论、功利论、预防论与混合理论)在理论上的张力与实践中的应用困境。特别关注当代社会如何看待报应(Retribution)——它究竟是朴素的正义直觉,还是理性构建的道德要求?同时,深入剖析刑法如何从君主权力不受约束的工具,逐步演化为法治国家(Rechtsstaat)保障公民自由的“最后一道防线”(Ultima Ratio)。这要求我们理解,刑法的每一次扩张都必须以明确的社会契约和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为前提。 第二章:犯罪构成要件的演进:从客观行为到主观归责 犯罪构成要件体系是大陆法系刑法学的支柱。本章将追溯该体系从古典自然主义到现代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变迁。我们将重点辨析“行为”的概念:在何种程度上,一个单纯的身体活动可以被认定为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犯罪行为”?随后,深入探讨主观要素的重要性。现代刑法对故意(Dolus)和过失(Culpa)的界定,反映了对人类能动性与认知能力的深刻理解。特别分析“认识错误”与“意思错误”在当代归责学中的处理方式,以及如何避免将纯粹的社会学或心理学现象不加批判地纳入法律评价体系。 第三章:法益理论:界定刑法干预的边界 法益(Rechtsgut)概念是限制刑法权力的关键工具。本章论述,刑法所保护的究竟是自然权利、社会既得利益,还是纯粹的法律规范本身?我们将批判性地审视“保护法益”的内涵如何随着社会变迁而膨胀——从传统的生命、身体、财产,扩展至环境、信息安全乃至“社会秩序”这一模糊概念。本书主张,只有当法益的侵害达到足以威胁社会基础结构时,刑法干预才是正当的。本章将详细分析法益侵害理论(Harm Principle)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适用难题,如抽象危险犯的设立与合法风险承担的界限。 --- 第二部分:当代刑法学面临的哲学挑战 第四章:责任与自由意志:刑法的形而上学困境 刑法的基础建立在“行为人能够做出不同选择”这一前提之上。本章将探讨自由意志在当代神经科学、行为经济学等前沿学科冲击下的地位。如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在的生物学或环境因素决定,那么“责任”(Schuld)的道德基础何在?我们必须审视“有责性”(Zurechnungsfähigkeit)的标准,并讨论“有限责任”或“风险责任”在特定领域(如公司犯罪)的理论合理性,警惕其对个人责任原则的侵蚀。 第五章:刑法作为“社会控制”:身份、污名化与排除的风险 刑法不仅惩罚行为,更通过法律标签(Stigma)重塑行为人的社会身份。本章侧重于批判性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刑法在无形中如何加剧社会不平等。我们探讨“污名化”过程如何固化边缘群体的犯罪人形象,以及刑罚的威慑理论在面对结构性暴力时效力的局限。重点讨论“预防性刑法”的抬头,如针对特定群体或潜在风险的干预措施,如何威胁到无罪推定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正义。 第六章:刑法与全球化:跨国犯罪与主权边界的消解 在主权国家体系下,刑法的地域性和属地原则曾是清晰的。然而,金融犯罪、网络攻击和跨国恐怖主义的兴起,使得刑法管辖权的边界日益模糊。本章分析国际刑法(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的发展对国家刑法自主性的挑战,以及引渡、共同诉讼程序带来的法治难题。特别关注在缺乏全球统一刑法标准的背景下,如何避免“司法避风港”的出现,同时坚守程序正义的底线。 --- 第三部分:刑法在现代治理中的实践反思 第七章:刑法适用的谦抑性原则与“最后手段”的实践 “最后手段原则”(Ultima Ratio)要求刑法只能在所有其他社会控制工具(如民法、行政法)均无效时才能启动。本章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检验这一原则在“轻微犯罪”和“工具理性”驱动下的司法实践中是如何被系统性规避的。讨论行政罚、替代性处分(如缓刑、社区服务)在实践中是否真正扮演了刑法的有效替代角色,还是仅仅成为了刑罚执行的前奏。 第八章:刑罚的目的:当代矫正与非刑罚化路径 对刑罚目的的探讨必然导向对刑罚执行的审视。本书批判性地评估了“特殊预防”(个体改造)在现代监狱系统中的实际效果,并指出其在去制度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浪潮下面临的结构性失败。本章将转向非刑罚化(Decriminalization)和替代性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的理论模型。我们探讨恢复性司法的价值,即如何将关注点从国家对行为的惩罚,转移到对受害者需求的弥补和社区关系的修复上来,即使在传统刑法领域,也应寻求更具人性化的干预方式。 总结与展望 本书最终回归到对刑法学未来的定位:在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的时代,刑法学的核心使命不是扩大惩罚的范围,而是更清晰、更坚定地划定国家权力的界限,确保对个人自由的尊重不因追求绝对的安全感而被牺牲。现代刑法学必须是一门学会说“不”的学问。 它要求法律人以极度的审慎和深刻的伦理自觉,去面对每一个试图将个体纳入国家惩罚机器的时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传统”到“现代”的字眼,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德国刑法学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时代命题,以及学者们是如何运用其智慧去解答的。我猜想,书中很可能会涉及到刑法的预防功能,以及这种功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演变。比如,早期刑法更多地侧重于报应,而现代刑法则更加强调预防犯罪的发生,甚至是侧重于犯罪人的改造和回归社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一演变过程,并探讨其中的得失。此外,我对刑法中的“合法性”和“实效性”之间的关系也颇感兴趣。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如何既能保证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又能使其有效地应对现实犯罪,这是刑法学研究中的一个永恒课题。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帮助我理解德国刑法学家们是如何在这个复杂的问题上进行思考和探索的,并从中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智慧。

评分

我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对德国刑法学的精细化和体系化印象深刻。而“从传统到现代”的副标题,更是让我看到了它试图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雄心。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德国刑法学在构建一套严谨、自洽的理论体系上的努力。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详细阐述刑法基本概念的演变,比如“故意”、“过失”、“责任”等核心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被不断深化和完善的。我想了解,当古老的法律条文面对现代社会复杂的犯罪现象时,德国的法学家们是如何通过精妙的理论解释来应对挑战的。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次关于法律思维的深度探索,它承载着我对人类如何通过理性构建秩序和保障安全的思考。我期望它能为我呈现出德国刑法学那严密的逻辑链条,以及它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从中学习其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深刻的洞察力。

评分

对于一本名为《德国刑法学:从传统到现代》的书,我最期待的莫过于其中对于刑法基本原则的深刻阐释,以及这些原则在历史长河中如何被不断重塑和发展的过程。我尤其关注的是,在法律传统与时代变迁的张力中,德国刑法学家们是如何在维护法治的稳定性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想象一下,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起源和演变,它如何从早期模糊的理念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刑法不可动摇的基石。接着,书中能否深入探讨责任主义的理论,以及它在应对复杂社会问题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调整?我希望作者能够引导我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是如何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发挥作用,又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催生了新的法律思想。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法律智慧的追寻之旅,它承载着我对人类理性在构建公正社会过程中的探索,期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法治精神的独特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古朴的字体搭配上抽象的法律符号,似乎在暗示着这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探寻德国刑法学深邃的根源。我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我对德国法学,尤其是刑法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从传统到现代”这个副标题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好奇心。我渴望了解那些奠基性的理论是如何在历史的车轮下演进,又如何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冬夜,捧着这本书,在炉火的映衬下,细细品味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先哲的思想是如何在刑法学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扇通往德国思想史和法治精神的窗口,它承载着无数智者的智慧结晶,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和传承。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刑法学发展的脉络,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塑造了现代刑法体系的经典理论,并理解它们如何与时俱进,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

评分

当我看到《德国刑法学:从传统到现代》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经典的名字,比如贝卡利亚、李斯特,以及后来的一些德国学者。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在刑法学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及其思想。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德国刑法学从早期萌芽状态,到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再到后来的犯罪学派和经典学派的争鸣,乃至现代刑法理论的多元化发展。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张精美的地图,它描绘了德国刑法学这片广袤土地的地理风貌,标记出重要的学术据点和思想河流。我渴望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刑法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是如何演变的?例如,在启蒙运动时期,刑法是如何被视为保障个人自由的工具?而在现代社会,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型犯罪,刑法又该如何应对?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德国刑法学的发展轨迹,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

评分

还行!!!!!!!!!!

评分

单位买书,包装有一两本有轻微破损,整体质量可以。快递服务态度很好!

评分

书是正版,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

活动买的,孩子慢慢看$%

评分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第二版)》集结了德国著名刑法学家埃里克·希尔根多夫教授最近二十多年研究的重要论文,分成刑法哲学、刑法教义学、互联网和计算机刑法、医事刑法和比较刑法等五编,对于我国刑法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建议购买。

评分

还没看了,快递挺给力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