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敬严,华党明,卢嘉锡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科技史
  • 机械史
  • 科学史
  • 技术史
  • 中国古代科技
  • 机械工程
  • 历史
  • 科技发展
  • 工程技术
  • 中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0788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647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科学技术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6
字数:6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是中国完整的古代机械工程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作者在大量文物考证和史料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历代机械的发明、应用及技术发展进行了翔实的记述和全面的评价,充分反映了祖国机械工程领域的辉煌成就。
  《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共分十章,首章是概述,其后八章把机械的分类和发展巧妙结合,最后一章介绍了西方机械的传人和影响,真正做到了结构有总有分,内容详略得当,记述准确流畅,还辅以大量珍贵的图片,不仅是机械工程和机械史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参考,也是广大机械科技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启发性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绪论
第一节 机械的涵义和分类
一 机械的古代涵义
二 机械的分类
第二节 中国机械工程技术史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第一 章 中国古代和近代机械工程发展概述
第一节 远古工具和机械
第二节 古代机械时期
一 古代机械的萌芽
二 古代机械的产生和发展
三 古代机械的成熟阶段
四 古代机械的持续进步
五 宋元——古代机械的又一高峰
六 古代机械缓慢发展时期
第三节 近代机械时期
一 近代机械的前奏
二 近代机械工业的产生
三 近代机械工业的初步发展
四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机械工程

第二章 工具与简单机械
第一节 远古工具的制造与应用
一 粗制工具阶段
二 精制工具阶段
三 远古机械
第二节 简单机械
一 中国古代简单机械的特点
二 各式简单机械的产生与应用

第三章 机构
第一节 连杆机构
一 卧轮水排、马排、水击面罗
二 人力砻
三 脚打罗
四 脚踏纺车、轧花机、脚踏缫车
五 界尺
第二节 绳带传动装置
一 纺车
二 脚踏缫车的绳带装置
三 畜力砻
四 汲卤工具
五 磨床的绳带牵引传动
六 代耕或木牛
七 提水工具的绳索牵引
第三节 链传动
一 翻车
二 高转筒车
三 木斗水车与管链水车
四 天梯
第四节 齿轮机构与轮系
一 齿轮机构的发明与应用
二 轮系的应用
第五节 凸轮机构和自动机械装置
一 凸轮机构
二 自动机械装置

第四章 机械零件与制图
第一节 联接件
一 榫卯联接
二 钉接和挂锔联接
三 销轴联接
第二节 活门、活塞
第三节 弹性件——弓、弩、锁及其他
一 弓
二 弩
三 锁
四 其他弹性件的应用
第四节 润滑与润滑剂
一 古代关于润滑的记载
二 润滑剂
三 金属轴瓦
四 推力轴承
五 减摩措施
六 摩擦力利用
第五节 机械制图
一 中国机械制图的先河
二 早期的工程几何作图及制图工具
三 宋以前机械制图的有关记载
四 宋代机械制图的科学成就
五 宋以后机械制图的代表作

第五章 材料、制造工艺与质量管理
第一节 非金属材料
一 木材
二 竹材
第二节 金属材料
一 中国古代金属材料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 铜及铜合金的应用
三 钢铁的应用
四 其他金属的应用
第三节 铸造及热处理技术
一 铸造技术
二 热处理技术
第四节 机械加工和焊接技术
一 压力加工
二 拉拔加工
三 钻锯刨剪
四 车镟镗、陶轮和琢玉车
五 焊接
六 金属复合材料
第五节 测量工具
第六节 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一 标准化的形成期
二 标准化的发展

第六章 动力
第一节 人力的利用
一 利用重力
二 利用惯性
第二节 畜力的利用
一 畜力用于车辆
二 畜力用于犁耕
三 畜力用于固定的机械作业
第三节 水力的利用
一 立式水轮的发展
二 立式水轮的构造
三 卧式水轮
四 关于中国水轮的起源
第四节 风力的利用
一 风帆
二 立轴式风车
三 卧轴式风车
第五节 热力的利用
一 走马灯
二 火箭
三 喷气飞行试验

第七章 整体机械
第一节 秦陵铜车马
一 铜车马的结构分析
二 铜车马的制造工艺
第二节 水运仪象台
一 水运仪象台的出现
二 水运仪象台的驱动与传动装置
三 水运仪象台的主要结构和动作过程
四 水运仪象台的意义
五 现代对水运仪象台的研究
六 苏颂及其《新仪象法要》

第八章 农业机械
第一节 综述
一 农业机械在古代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中国农业机械发展简况
第二节 犁的起源及其演变
一 耕犁的起源
二 铁犁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
三 犁架构件的发展及完善
四 犁的曳引、操用及配套作业
五 耧犁
六 明代的几种人力犁
第三节 磨及其近支机械
一 转磨
二 砻
第四节 中国古代农业机械的特点

第九章 纺织机械
第一节 纺车
一 纺坠——纺车出现前的纺纱工具
二 手摇纺车
三 脚踏纺车
四 大纺车
第二节 缫丝机械
一 原始缫丝工具
二 手摇缫车
三 脚踏缫车
第三节 踏板织机
一 踏板斜织机
二 踏板立机
三 双蹑双综机和单蹑单综机
第四节 提花织机与提花技术
一 从综杆式提花到综蹑式提花
二 竹编花本提花机
三 线制小花本提花
四 线制大花本提花
五 提花技术的发展脉络
第五节 特殊织机及其织法
一 特殊罗织机及其织法
二 普通罗织机及其织法
三 绒织机

第十章 西方机械的传人
第一节 西方机械著作的传人
一 徐光启与熊三拔的《泰西水法》
二 王徵《新制诸器图说》与《远西奇器图说录最》
三 传教士的蒸汽动力试验
四 西方机械著作的编译
第二节 西方机械及其制造技术的传人
一 欧洲机械钟表的传人与仿制
二 近代机械的引进与仿制

结语
索引
后记
总跋

前言/序言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已是世所公认的事实。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文明大厦的主要基干,是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如果说中国古代文明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便是缀满枝头的奇花异果,为中国古代文明增添斑斓的色彩和浓郁的芳香,又为世界科学技术园地增添了盎然生机。这是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中外许多学者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之后,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真切可信的景象。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蕴藏在汗牛充栋的典籍之中,凝聚于物化了的、丰富多姿的文物之中,融化在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诸多科学技术活动之中,需要下一番发掘、整理、研究的功夫,才能揭示它的博大精深的真实面貌。为此,中国学者已经发表了数百种专著和万篇以上的论文,从不同学科领域和审视角度,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大量的、精到的阐述。国外学者亦有佳作问世,其中英国李约瑟(J.Needham)博士穷毕生精力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拟出7卷34册),日本薮内清教授主编的一套中国科学技术史著作,均为宏篇巨著。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成为世界瞩目的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包涵一系列层面: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弱点;科学家、发明家的聪明才智、优秀品德及其局限性;科学技术的内部结构与体系特征,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技术政策、教育与管理的优劣成败;中外科学技术的接触、交流与融合;中外科学技术的比较;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经验与教训,等等。总之,要回答下列一些问题:中国古代有过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其价值、作用与影响如何?又走过怎样的发展道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中占有怎样的地位?为什么会这样,以及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还要论述中国科学技术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展示一幅真实可靠、有血有肉、发人深思的历史画卷。
  据我所知,编著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大型著作,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工作者的愿望与努力目标,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以致在这一方面显然落后于国外同行。不过,中国学者对祖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仅具有极大的热情与兴趣,而且是作为一项事业与无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代代相承地进行着不懈的工作。他们从业余到专业,从少数人发展到数百人,从分散研究到有组织的活动,从个别学科到科学技术的各领域,逐次发展,日臻成熟,在资料积累、研究准备、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奠定了深厚而又广大的基础。
  本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审时度势,正式提出了由中国学者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宏大计划,随即得到众多中国著名科学家的热情支持和大力推动,得到中国科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充分的论证和筹划,1991年这项计划被正式列为中国科学院“八五”计划的重点课题,遂使中国学者的宿愿变为现实,指日可待。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并能为此尽绵薄之力,感到十分荣幸。
《古代机械的智慧:从木工到巧匠的传承》 本书并非对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的概述,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闪耀的古代机械智慧,探寻它们如何从最朴素的木工技艺,一步步发展演化为令人惊叹的精巧机械。我们将深入古代工匠的双手,感受他们对物质特性的理解,对结构力学的直觉把握,以及对精密度不懈的追求。 第一章:木石之韵——机械的萌芽与早期形态 本章将追溯机械的起源,从史前时代人类利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石头、骨骼等,制作简单的工具和装置开始。我们将考察早期农业、狩猎和建筑活动中出现的原始机械雏形,例如杠杆、斜面、滚筒等基本原理的应用,以及这些原理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实现省力或改变运动方向的功能。重点将放在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却又承载着人类最早智慧的器械,例如原始的挖掘工具、搬运装置、以及简单的计时和测量工具。我们会分析这些早期机械的设计思想,它们如何模仿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以及早期工匠们在材料选择和加工上的初步探索。 第二章:齿轮的律动——精准传动与动力变革 本章将聚焦于齿轮这一划时代的机械组件。我们将探讨齿轮在中国古代的早期出现和发展,它们如何在水力、畜力等动力源的驱动下,实现动力的传递、变速和变向。从水磨、水硙等农业生产机械,到织布机、纺车等纺织工业的进步,齿轮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同时期齿轮的制造工艺,例如砂型铸造、车削等技术的演进,以及齿轮啮合的精度如何影响机械的运行效率和寿命。同时,我们也会触及早期齿轮传动在天文仪器、军事器械等领域内的应用,展示其广泛的潜力。 第三章:巧合的艺术——机关与精巧机械的巅峰 本章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机关术的精妙之处。我们将揭示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自动化装置和巧妙的机械结构,它们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机械原理和设计哲学。从古代的指南车、记里鼓车,到各种巧妙的玩具、生活用品,甚至是军事防御工事中的自动化装置,都展现了古代工匠超乎寻常的创造力和对机械细节的把控能力。我们将解析这些机关的核心原理,例如利用重力、弹簧、水力、甚至磁石等多种动力源的巧妙组合,以及它们如何实现预设的复杂运动。本章还将着重分析古代工匠在精密部件加工、巧妙传动设计以及隐蔽装置布局方面的智慧,这些都构成了机关术独特而迷人的艺术。 第四章:力学之思——古代机械设计中的物理智慧 本章将从理论层面探讨古代机械设计背后蕴含的物理智慧。尽管古代没有系统性的力学理论体系,但工匠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观察、实验和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力学认知。我们将考察古代工匠如何理解和运用重心、平衡、惯性、摩擦力等基本力学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在机械的稳定运行、效率提升和安全性保障等方面得到体现。本章还将关注古代关于材料强度、结构刚性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机械的可靠性和耐用性。通过分析古代机械的设计实例,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对物理世界的直观理解和巧妙运用。 第五章:匠心传承——古代机械技艺的传播与影响 本章将考察古代机械技艺的传承方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我们将探究古代是否存在专门的机械制造作坊、学校或师徒传承体系,以及这些传承方式如何保证了技艺的延续和发展。同时,我们也会审视古代机械在社会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例如它们如何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改变了战争的形态、甚至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本章还将讨论古代机械的衰落与现代机械工业兴起的历史交织,以及那些曾经辉煌的古代机械智慧,在今天仍能给予我们的启示。 本书旨在通过对古代机械的详细剖析,展现中华民族在机械领域的非凡创造力和智慧结晶,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那些古老机械的魅力,领略古代工匠们“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在阐述那些大型、复杂的机械装置之外,也同样关注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发挥作用的机械。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耕作、灌溉、以及手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小型机械的描述所吸引。例如,各种类型的农具,如曲辕犁、耧车,以及纺织、冶炼过程中使用的简单而有效的机械装置,它们虽然不如浑天仪那般宏伟,却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惊叹于古人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对基本机械原理的运用,创造出如此实用且高效的工具。书中对于这些机械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应用差异的梳理,让我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精细化和技术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开始想象,在那些古老的田野上,农民们挥舞着改进过的农具,在水车的帮助下灌溉着田地,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繁荣的景象。

评分

《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的叙述风格,让我感觉作者并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一位充满热情、渴望与读者分享知识的同伴。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一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所吸引,而这些细节往往能揭示出更深层次的机械智慧。比如,书中对于古代测量工具的介绍,不仅仅是列举名称,而是详细描述了它们的测量原理、精度限制,以及在不同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我甚至开始反思,我们今天许多基础的工程概念,其源头可能就深埋在那些古老的测量方法之中。作者并没有将古代的机械技术描绘成一个停滞不前的博物馆展品,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展示了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对中国机械史有了更鲜活、更生动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中对于“机械”的定义,我感到非常开阔。它不仅仅局限于硬邦邦的金属零件和复杂的传动系统,还包括了许多与“柔性”材料结合,或者运用自然力量的巧妙设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巧匠”精神的探讨颇感兴趣。那些历史上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工匠,他们如何在没有现代科学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凭借着经验、观察和不断的尝试,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机械?我反复阅读了关于某些失传的工艺的章节,作者努力通过文献、考古发现以及与其他文明的比较,试图还原那些曾经辉煌的技术。这种“寻迹”的过程本身就充满挑战,也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毅力有了更深的敬意。我开始理解,在科学理论尚未系统化的时代,经验和实践才是推动技术进步最直接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对于“机械”的理解,还常常涉及到与“材料”的紧密结合。我被书中关于古代金属冶炼、加工技术以及各种非金属材料(如木材、竹子)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的章节所吸引。我意识到,任何机械的实现,都离不开对材料性能的理解和运用。古代的工匠们,如何在有限的材料科学认知下,选材、用材,并对材料进行恰当的加工,以达到预期的机械性能?书中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材料学在中国古代机械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甚至开始联想,一些失传的机械技术,或许正是因为某些关键材料的匮乏或加工技术的失传,才导致了它们最终的消亡。

评分

我对《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中的另一部分内容印象尤为深刻,那就是关于古代兵器制造技术。在我的印象中,兵器往往与战争的残酷联系在一起,但这本书却将它们描绘成了一种独特的机械技艺。书中对于弩、投石机、甚至是一些更为复杂但可能已经被遗忘的战争机械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古人在军事技术上的创造力。我开始思考,在冷兵器时代,一件精良的兵器,其背后蕴含的技术含量绝不亚于现代的精密仪器。例如,古代弩的拉力、射程、精准度,都与机械结构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以及制造工艺息息相关。作者通过引经据典,对这些兵器进行复原性的分析,让我看到了那些古代的军事工程师是如何将力学原理巧妙地应用于战场上的。我甚至联想到,那些被誉为“神兵利器”的传说,背后或许就隐藏着我们今天所说的“黑科技”。这种视角让我重新审视历史上的战争,不再仅仅关注其结果,而是更多地关注那些支撑着战争发生的物质与技术力量。

评分

阅读《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的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之感。书中对于一些古代机械运作原理的解释,往往能打通我之前模糊的认知,让我茅塞顿开。例如,对于某些复杂但已失传的机械装置,作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解读和推断,给出了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复原模型和工作原理说明。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着图纸,在脑海中模拟机械的运转过程,那种感觉既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我开始意识到,古代的智慧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粗糙,而是在其独特的历史语境下,发展出了同样深刻和精巧的机械理论。

评分

初次翻开《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我怀着一种既好奇又略带忐忑的心情。说实话,我对机械的了解仅限于日常生活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对于古代中国那些精巧绝伦的机械装置,我知之甚少,甚至有些模糊的印象停留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而,这本厚重的卷册,却如同一扇尘封已久的门,缓缓向我开启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机械文明史。书中的图文并茂,从最基础的杠杆、滑轮,到那些失传已久的精密仪器的复原图,都让我惊叹不已。我尤其被那些关于水力机械的章节所吸引,那些古老的文献中零星记载的关于水车、水力驱动的机械运作原理,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条理清晰的梳理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作者并非仅仅罗列技术名称和数据,而是将这些机械置于当时的历史、社会和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让我看到了它们是如何服务于农业生产、水利工程,甚至是军事防御的。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流传千古的传说和故事,那些看似虚幻的神话,背后或许就隐藏着失落的机械智慧。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齿轮转动的低语,感受到水流奔腾的力量,触摸到工匠手中粗糙却充满智慧的金属。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逐渐摆脱了对机械的陌生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敬佩和对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无限遐想。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展现出的并非仅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一幅关于人类如何运用智慧与自然搏斗、改造世界的壮丽画卷。我被书中对于古代中国各种计时装置的详细介绍深深打动,那些精密的浑天仪、水运仪象台,它们不仅仅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更是当时天文学、数学、机械工程技术集大成的体现。作者通过对这些复杂仪器的结构、原理以及运作方式的细致分析,让我得以窥见古代天文学家和工匠们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精密的计算,设计出如此宏伟的杰作。我惊叹于他们对于天文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将这种理解转化为精密机械的能力。书中对于这些仪器的历史变迁、损毁与修复的记载,也让我感受到了技术传承的艰难与不易。我常常想象,在寂静的夜晚,那些闪烁着星光的浑天仪,伴随着悠悠的水声,默默地记录着时间的流逝,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这种对古老智慧的追溯,让我对“科技”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并非现代独有的产物,而是早已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并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评分

我一直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在这方面也提供了不少令人着迷的见解。书中对于一些机械技术如何从中亚、印度或者其他地区传入中国,以及中国本土的机械技术又是如何影响周边国家的讨论,都让我对“技术传播”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了解到,许多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技术,其背后可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跨文化交流历史。作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细致考证,勾勒出了这些技术交流的脉络,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机械技术发展史上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全球化的视角,让我对中国机械史的研究价值有了更宏观的认识。

评分

总而言之,《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机械技术的书籍,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创造力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我从书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何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创造出无数令人惊叹的机械奇迹。尽管书中也提到了许多已经失传的技术,但这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烈的探索欲望,让我对那些曾经辉煌却又模糊的过去充满了好奇。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对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应该贯穿古今,不应厚此薄彼。它所展现出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一种与先贤智慧的连接,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根基有了更深厚的认识和更坚定的自豪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