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以思想史切入曆史社會各個層麵,大大拓寬瞭思想史的視域,也在一個更新、更廣闊的層麵上為明清史提供新的洞見與啓發。對“文字獄”和“禁書”的探討,大大超過既往研究,為觀察其他時代和地區的類似現象,提供嶄新的認識角度。
海報: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500.jpg data-lazyload=//img30.360buyimg.com/vc/jfs/t1879/165/684559470/178858/54ac3bf0/561f644dN5caea05f.jpg]()
內容簡介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聚焦於明清嬗代之際的思想史和學術史。全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藉考察講經會、省過會、日譜、人譜等麵相,探討明季清初道德意識的呈現方式及轉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實踐,嘗試聯係“思想史”與“生活史”兩個領域。第二部分則以康雍乾時期的文字獄、禁書及其在道鹹以降的復齣為切入點,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壓力下,權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細管作用的驅動下滲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造成文化領域中無所不在的自我壓抑和自我刪節,在微細、日常、私密的空間中也發揮瞭意想不到的力量。
作者簡介
王汎森,1958年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2004年當選颱灣中研院院士。主要從事明清至中國近代的思想史、學術史等領域的研究。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傅斯年:中國近代曆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係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近代中國的史傢與史學》等書,均享有盛名。
目錄
修訂說明
序論
第一章 清初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
第二章 清初“禮治社會”思想的形成
第三章 清初的講經會
第四章 何以三代以下有亂無治?——《明夷待訪錄》
第五章 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
第六章 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傢——以顔李學派為主的討論
第七章 從曾靜案看18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態
第八章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文獻中“自我壓抑”的現象
第九章 對《文史通義·言公》的一個新認識
第十章 程廷祚與程雲莊——清代中期思想史的一個研究
第十一章 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國史儒林傳》與道光年間顧祠祭的成立
第十二章 道、鹹以降思想界的新現象——禁書復齣及其意義
附錄 從東亞交涉史料看中國
精彩書摘
三禮學的研究是清代經學考證興起的最重要一環。清代經學研究的興起,有一個必要的心理距離或時間距離感。在明代,人們把經書當作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讀者的世界與經書的世界之間是一個連續體,可以毫無任何異樣地用。清代經學考證的前提是認識到:我們生活的時代與古代極為不同,兩者之間有極大的鴻溝,所以我們並不真正瞭解古人;如果想好好地瞭解古人,就必須透過嚴格的文字考證訓詁之學纔能加以重建。我認為當時人極力主張“以經注經”,同時迴避以己意注經,即是認識到“今—古”之間的距離。毛奇齡(1623—1716)及萬斯大的兩段話可以作為佐證。毛奇齡《西河文集·經義考序》: 予之為經,必以經解經,而不自為說。荀說經而坐與經忤,則雖閤漢、唐、宋諸儒並為其說,而予所不許。是必以此經質彼經,而兩無可解,夫然後旁及儒說。 至於萬斯大的治經風格,根據萬經(1659—1741)《先考充宗府君行狀中的歸納: 人皆以己意釋經,吾但以經釋經,故雖多立異之處,而實非穿鑿附會者比。 在迴到古代禮儀世界的巨大熱忱之下,人們往往發現古禮離今人的生活非常之遠,如此難解,往往查瞭再查、考瞭再考,仍然得小到要領;用黃宗羲的話說是“禮經之大者,為郊社、稀拾、喪服、宗法、官製,言人人殊,莫知適從”。 ……
前言/序言
修訂說明
趁著本書再版的機會,我請助理將全書再次校讀一遍,並核對全部引文及研究資料,同時也增添瞭若乾新的研究信息,對少數內容做瞭修訂。本來曾考慮加入新發錶的文章,最後也打消瞭念頭。所以,全書基本上仍然維持原貌,作為自己過往學術工作的記錄。因為我對本書主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的相關問題仍然持續關注,並陸續撰寫新的文章,希望未來能夠齣版本書的“續編”,對這個問題做更全麵而深入的研究。
序論
這一本書的編選經曆過兩個全然不同的階段。
大概十年前,有一位熱心的朋友發動瞭一個計劃,希望在大陸齣版一套颱灣學者的論著選集,每本約四十萬字,當時我毫不考慮地答應下來。但是這件工作拖瞭十年仍未交差,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認為應該多收新作,而不隻是把曾經集結齣版的文章再集結一次。
然而我一直在準備這個選集。最初的設想是要收入我從明清到近代思想學術方麵的文章。我以這樣的麵貌規劃瞭很長一段時間,而且連導論《史傢的邏輯與事件的邏輯》也都寫好瞭。最近當我決定應該為這件工作做一個瞭斷時,一種完全不同的編輯概念浮現在我腦海中,亦即縮小範圍,隻收集與清代有關的文章。
依我個人觀察,清初以降逐漸形成四股力量的齊鏇,一股是晚明以來已發展到相當成熟的生活邏輯、城市化、商業化、逸樂、流動,以及日漸復雜化的生活形態;一股是道德正統主義的力量,這股思想是認為即使當時的現實並非如此,但理想上應該朝道德正統主義邁進;一股是經典考證迴嚮古代的勢力;一股是因為異族統治者的不安全感所帶來的政治壓力。這四股力量往往交織在一起,像“風”一樣吹掠而過,形成無處不在的影響。這種影響像毛細管作用般,在最微細的、最日常的、最私密的空間中也發揮瞭意想不到的力量。而這本書中有多篇文章都與前兩股力量有關。幾經思考,我決定用書中篇幅最長,且從未發錶過的《權力的毛細管作用》為書名,並加上一個副標題。收在本書的文章隻有《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傢——以顔李學派為主的討論》,與我多年前齣版的《晚明清初思想十論》重復,其餘都未收入我的任何論著中。以“權力的毛細管作用”為題,並不錶示它涵蓋瞭本書每一篇文章的意旨,這是首先要聲明的。
《帝國的黃昏:晚清士紳的轉型與社會變遷》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晚清社會最為復雜的十年間(約1895年至1911年),中國傳統士紳階層所經曆的劇烈轉型及其對國傢命運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聚焦於這一特殊群體的內部結構、精神世界和實際行動,旨在描繪一幅細緻入微的社會變革圖景,它既是舊秩序瓦解的縮影,也是新思想萌芽的溫床。 本書的敘事並非僅僅關注宏大的政治事件或朝廷的諭旨,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身處權力邊緣、卻掌握地方社會脈搏的士紳——那些在傳統科舉製度中獲得功名,卻又在時代洪流中麵臨職業危機和身份認同重塑的群體。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裂痕與士紳的身份焦慮 晚清的開端,標誌著一個以儒傢正統為基石的精英體係開始動搖。甲午戰後的刺激,使得以“中體西用”為核心的“洋務”實踐暴露瞭其體製上的局限性。本書首先考察瞭科舉製度的衰微如何直接削弱瞭士紳階層的閤法性基礎。通過對各省學政報告和士紳私人函件的梳理,我們發現,在維新變法之前,士紳群體內部已然齣現瞭深刻的“失業恐慌”——擁有功名但缺乏實際政治權力的中下層士紳,其社會價值和經濟來源受到嚴峻挑戰。 我們特彆關注瞭“候補官員”群體的命運。他們是等待被授予職位的士紳,其升遷機會受製於中央的財政壓力和地方勢力的坐大。本書通過對幾個重要省份(如江蘇、浙江和湖南)士紳群體的案例研究,揭示瞭他們如何在新興的經濟領域(如鐵路、礦産)中尋求立足點,但這種經濟轉型往往伴隨著與地方傳統勢力和新晉買辦階層的利益衝突。他們的身份焦慮,不再僅僅是道德層麵的“修身齊傢”,而演變為關乎生存和未來社會地位的現實睏境。 第二部分:地方自治的興起與士紳角色的重塑 本書的另一核心議題是“地方自治”運動在晚清的實踐及其對士紳角色的重塑。清政府試圖通過設立商會、巡警局和地方議會來鞏固其統治,但這些機構的實際運營權卻日益落入地方士紳手中。我們認為,地方自治並非簡單的權力下放,而是士紳階層利用現有法律框架進行“製度性嵌入”的過程。 我們詳細分析瞭《國稅條例》和《公司法》等新法規在地方實施過程中,士紳如何扮演瞭“中介者”的角色。他們既是中央政策的傳達者,又是地方利益的維護者。這種雙重角色使得士紳在地方治理中獲得瞭前所未有的實際權力,尤其是在處理族務、水利和鄉紳治安方麵。然而,這種權力的獲取並非沒有代價,它要求士紳必須學習和采納新的“現代”管理語言,並與新興的知識分子、商會領袖進行復雜的權力博弈。 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紳商”現象。許多士紳為瞭維持其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不得不嚮商業轉型,這導緻瞭傳統上對“士”與“商”的界限模糊。我們通過考察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周邊的傢族企業檔案,發現一些顯赫傢族的經濟活動是如何深度介入國際貿易和金融領域,他們利用其社會聲望來為商業活動背書,同時也使商業利益反過來影響其政治立場。 第三部分:思想的張力與政治取嚮的分化 晚清士紳的思想狀態是極度多元和充滿內在張力的。本書探討瞭兩個主要的分化路徑:保守的“衛道”與激進的“革命”。 首先,我們深入研究瞭“義理派”士紳對西方文化的抵製。他們並非完全排斥西方的技術,但堅決捍衛儒傢倫理的絕對核心地位。本書分析瞭清末興起的“理學復興”思潮,它是在麵對西方物質主義衝擊時,士紳階層為維護自身文化主體性而進行的一種精神抵抗。他們的理論傢們(如某知名學者的著作分析)試圖將傳統哲學與現代科學進行嫁接,但其核心訴求仍是維護宗法社會結構。 其次,是接受西方教育並轉嚮政治改革的“新派”士紳。這些人大多是留學生或新型學堂的畢業生,他們對光緒年間的政治改革(如預備立憲)抱有極高期望。本書區分瞭“立憲派”與“同盟會”中前科舉士紳的差異。立憲派士紳往往更注重程序正義和改良,他們利用其社會資本在各省谘議局中發揮影響力,力圖通過和平方式實現權力分享。他們的行動體現瞭士紳階層試圖將自身地位從“皇權的附庸”轉化為“國傢權力結構中的閤法參與者”的努力。 第四部分:社會網絡的解體與革命的溫床 晚清的終結,很大程度上是士紳社會網絡逐漸解體和重組的結果。本書探討瞭新式軍隊、新式學堂如何成為傳統士紳聯係網絡的替代性動員渠道。保路運動是分析這一轉型的關鍵案例。在四川、湖北等地,士紳們為反對清廷的鐵路國有政策而發動運動,這一行動標誌著士紳階層從效忠皇權轉嚮捍衛地方利益,甚至以武力對抗中央。 然而,這些地方性的反抗往往被更具組織性的革命黨所利用。本書細緻分析瞭革命黨(如共進會)如何滲透到地方士紳的次級網絡中——例如宗族內部的年輕一代、新式學堂的教員,甚至一些被排擠齣權力核心的候補官員。這些邊緣化的士紳,成為瞭嚮革命轉化的關鍵力量。他們的倒戈,使得晚清的政治高層失去瞭社會基礎的有效支撐。 結論:一個時代的終結與代價 本書總結道,晚清士紳的轉型是一場失敗的自我救贖。他們未能成功地將自己的傳統地位轉化為現代社會的領導力,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對自身核心利益的固守(如拒絕徹底的土地改革和對地方自治的過度控製),以及在麵對中央集權衰弱時,未能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具有跨區域動員能力的政治聯盟。帝國的黃昏並非由自下而上的革命直接推翻,而是由這個支撐瞭帝國兩百年的精英階層在結構性危機中“退場”所造成的權力真空所加速的。通過對這些社會細節的考察,本書試圖提供對辛亥革命前夜中國社會復雜性的一個更為精微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