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在2011年迎来了全球发行一千万册的销售量。这套公认为适合阅读的白话版《资治通鉴》,从1983年一册出版,至今已畅销近30年,这是广大读者对《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的认可。目前在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有许多版本的《资治通鉴》今译,惟独柏杨先生的译本具有独特性。柏杨先生自一九六八年三月因文字贾祸,被判处惟一死刑,关入死牢。后又经几次减刑,柏杨先生感悟人生无常,在他九年又二十六天的监狱生活中,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历史,通读《资治通鉴》。出狱后,朋友问起心愿,他说:“我的愿望就是将《资治通鉴》译成现代语文版。”
柏杨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到教育,得到重塑人生规划的启示。《资治通鉴》被传为“帝王之书”,因为其中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可以让帝王在做出重要决策时有所借鉴,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当今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不仅是领袖人物和高层人物,包括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同程度地面对决策、面对选择,而《资治通鉴》在当今社会就是一部很好的处世宝典。在《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中,柏杨先生为每一个历史关键场景都加注上“柏杨曰”的个人观点,就是为了启发读者在面临自己的人生抉择时,有足够的谋略做出正确的判断。
此外,《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在学术性与实用性上突出于其他译本的关键,在于对地图的填充。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1],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
柏杨,原名郭衣洞,满族,笔名柏杨。1920年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毕业于东北大学政治系。毕业后,曾任东北《青年日报》社社长、沈阳辽东学院教师。1949年后前往台湾后,曾在反共救国团任职,后在成功中学、省立成功大学、国立艺专等地从事教育工作,曾任《自立晚报》副总编辑及艺专教授。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10集)、《西窗随笔》(10集)、《牵肠挂肚集》、《云游记》等。《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十部书之一,其中《丑陋的中国人》在当代华人世界中流传最为广泛。
五四八一五五四年
导读
六世纪四○年代
萧衍饿死宫城
高澄被奴仆诛杀
六世纪五○年代
东魏覆亡 北齐建国
南梁帝国大饥馑,赤地千里
侯景兵败被杀
南梁四任帝萧绎被杀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饿死宫城》:
萧衍既拒绝侯景的请求,而跟东魏帝国和解,以后侯景所上奏章,态度渐渐傲慢。不久,听到徐陵等出使东魏,叛变的阴谋更为积极。咸阳王元贞(萧衍应侯景请求封元贞,参考去年【五四七年】十二月),知道侯景另有打算,不断上疏给萧衍,请求回京。侯景对元贞说:“黄河以北的事虽然不能成功,长江以南的事何必担心有失误,为什么不稍微忍耐!”元贞大为恐惧,逃回建康,全部报告萧衍。萧衍命元贞当始兴郡(广东省韶关市)郡长(内史),但对侯景却不调查。
临贺王萧正德(萧衍的侄儿,投奔北魏帝国又逃回,参考五二二年十二月、五二五年六月)所到之处,贪污凶暴,不断触怒萧衍(萧正德性情粗鲁卑鄙,经常公开抢劫。后来,随豫章王萧综北伐,又抛弃军队,只身逃亡【参考五二五年六月】。萧衍下诏指责他的罪状:“你从前在巴蜀亲近气质卑劣人物,我仍认为你只是年纪太轻,志向不定。后来你更在吴郡【江苏省苏州市】格杀无罪之人,抢夺财产。回到京师,又专门收留逃犯,甚至在江乘【江苏省南京市东北】大道上和湖泊码头,切断交通,抢夺人民的妻妾子女。我每次都保护你,希望你能改过自新,可是你却没有一点悔意,反而更为怨恨,单人匹马逃亡,存心反咬一口。你既回归祖国,我又恢复你的皇族官爵,命武装仪仗队,仍作你的前导。想不到你心如豺狼,不肯改变,立志颠覆帝国,只求称心快意。”于是,贬逐到临海【浙江省台州市西北章安镇】,萧正德还没有走到,萧衍赦免的诏书已经追上,更用朱异的建议,封临贺王,当首都建康市长【丹阳尹】,又因部属很多出去抢劫,被控,萧正德免职,贬出当南兖州【州政府设广陵·江苏省扬州市】州长【刺史】,在任内仍然苛刻暴虐,人民不能忍受,萧衍把他再度免职,不再教他当官),萧正德不知反省,反而更加愤怒,暗中豢养亡命之徒,积蓄粮食辎重,渴望政局发生变化。侯景对这种情形知道得非常清楚。萧正德投奔北魏帝国(首都洛阳)时,跟徐思玉相识(徐思玉,参考本年正月二十日),侯景命徐思玉携带私函,晋见萧正德,信上说:“而今,天子(萧衍)年纪已老,奸臣扰乱国政,以我(侯景)的观察,灾祸就要来临。大王本应该是太子人选,中途却被罢黜(参考五二二年十二月),四海议论纷纷,人心归向大王。我虽然愚昧,却一直诚心效劳,但愿大王允许恩待天下苍生,请明察我这份心意。”萧正德大喜过望,说:“侯公的意愿,跟我的意愿不谋而合,是上天给我恩赐。”回信说:“政府事情,跟你分析的一样。我有这份心意,为时已久,现在,我负责内部,你负责外面,有什么办不到的事?难得良机,行动要快,时候已到。”
鄱阳王萧范(合州州长)秘密报告中央,说侯景阴谋叛变。当时,萧衍把边境大事交给朱异全权处理,无论大小动静,萧衍都询问朱异的意见,朱异认为侯景绝没有叛变之理。萧衍遂答复萧范说:“侯景孤单危弱,把性命交到我们之手,好像一个婴儿仰起头来,仰仗别人喂奶。形势如此,怎么能叛变?”萧范再度强调:“如果不早剪除,灾难将连累人民。”萧衍说:“政府自有安排,不需要你来担心!”萧范再请求出动合肥州政府军队讨伐,萧衍不准。朱异对萧范的使节说:“鄱阳王(萧范)竟然不允许政府有一个宾客!”从此,萧范所上奏章,朱异全不转呈。
侯景邀请羊鸦仁(时驻屯淮河上游),一同起兵叛变,羊鸦仁逮捕侯景的使节,解送建康,奏报南梁帝萧衍。朱异说:“侯景只有几百个叛徒,能做什么事!”萧衍下令把侯景使节囚禁建康市政府监狱,但不久就释放,命他回去。侯景更加胆大妄为,上疏说:“如果我谋反是事实,应该受国法制裁;如果能够受到明察,就请诛杀羊鸦仁。”侯景强调:“高澄狡猾成性,他的话怎么可以完全相信?陛下听他诡诈的言语,要求跟他和解,即令是我,也在暗中失笑。我怎么能心甘情愿地粉身碎骨,把性命交给仇家(高澄)?请陛下把江西(安徽省中部及湖北省东部)地区,交给我管辖。陛下如果不允许,我就率领武装骑兵,南下长江,向闽越(福建省及广东省)推进。则不但是政府自找耻辱,也将使三公高官们忙碌得无暇进餐。”萧衍命朱异向侯景的使节传话说:“一个贫穷人家,养十个客人或五个客人,都能使他们满意。我只有一个客人,反而口吐愤怒的言辞,这是我的过失。”对侯景的赏赐——绸缎钱财布匹,更为丰厚,信差使节来往,前后不断。然而,这些官场小动作,不能阻止侯景既定的计划。
八月十日,侯景在寿阳公开叛变,宣称他的目标是诛杀奸臣中央禁军总监朱异、宫廷供应部长(少府卿)徐驎、太子宫右翼卫队长(太子右卫率)陆验、皇家制造事务总监(制局监)周石珍。朱异等都因奸恶谄媚、骄横贪污、蒙蔽君王、窃弄权威,深受人民痛恨,所以侯景把诛杀他们作为采取军事行动的借口。徐驎、陆验,是吴郡人。周石珍,是丹阳人。徐驎、陆验,轮流当过宫廷供应部主任秘书(少府丞),以苛刻闻名于世,各行各业的人,对他们都十分怨恨,而朱异尤其和他们亲近,世称“三条蠹虫”。
……
这部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口气读下来,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作者的叙事功力简直是炉火纯青,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仿佛就发生在眼前。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回避、不美化历史真相的勇气。那些帝王将相的权谋斗争,不再是教科书里干巴巴的记录,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复杂的考量。读到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我常常忍不住拍案叫绝,或是为历史人物的命运感到唏嘘。整个阅读过程就像在看一部史诗级的连续剧,节奏紧凑,张力十足。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典战役的描写,那种运筹帷幄的智慧和刀光剑影的残酷,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故事的趣味性完美结合,让我这个原本对历史有点敬畏的人,也爱上了这种深入骨髓的探究。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让人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接触这类著作,心里还有点打鼓,生怕全是晦涩难懂的古文和拗口的注释。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是出乎意料的流畅和亲切。作者仿佛就是坐在你身边,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种“白话”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他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剖析,每个人物都有其复杂的多面性,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蛋,只有在特定环境下做出选择的凡人。读起来,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重量,那种时代洪流裹挟下个体的无力感和抗争的徒劳。这种深入骨髓的代入感,是我在其他历史读物中很少体验到的。它让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鲜活群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是时间线的简单罗列,而是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植入了大量的个人见解和批判性的思考。每一章的过渡都衔接得十分自然,让人很容易沉浸其中,忘记了自己正在阅读一本“大部头”。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有争议的史料时,往往会引用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而不是直接给出一个既定的结论,这种严谨的态度非常值得称赞。它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质疑那些看似板上钉钉的历史定论。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历史解读,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辨别信息,如何构建自己的历史观。这种启发性的阅读体验,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要深刻得多,让人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我得承认,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在见证了朝代更迭、兴衰荣辱的无数次循环后,你不得不去思考“兴亡之鉴”的真正含义。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英雄豪杰,最终都化为一抔黄土,留下的教训却穿越千年依然警醒着世人。作者的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人性局限的深刻洞察,非常发人深省。他笔下的权力斗争,残酷而真实,展示了人性中贪婪、嫉妒与野心的阴暗面。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古代政治的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深刻寓言。合上书本时,我感觉自己对当下社会的许多现象也多了一层理解和清醒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设计也令人印象深刻,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一点对于这种篇幅巨大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细微的情感描绘结合起来,做到了“见微知著”。例如,对某个小人物命运的侧写,往往能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特征和冰冷的规则。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让你在关注国家命运的同时,也不会忽略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光辉。读完后,我有一种满足感,不仅仅是知识上的饱足,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仿佛经历了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历史漫游,收获颇丰。
评分京东棒棒的
评分物美价廉!!!!!!!!!!!!!!!!!!!!
评分内外不符
评分书很好,价格稍贵,推荐购买
评分几次活动,终于快凑齐这套书了
评分历史不会重复,但是会押韵
评分购买了全套,珍藏起来慢慢品读
评分京东棒棒的
评分物美价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