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汉英百科大词典

新世纪汉英百科大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炜栋 编
图书标签:
  • 词典
  • 百科
  • 汉英
  • 工具书
  • 语言学习
  • 参考书
  • 双语
  • 综合性
  • 新世纪
  • 辞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6310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4054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戴炜栋教授主编的《新世纪汉英百科大词典》,筹划和编写始自1998年底,后被列为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历经16余载。其编写团队主要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和数所沪上其他高等院校,共41人。编者们均工作在英语教育事业一线,凭着学术敬业精神,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辞书部的编辑们一起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不懈,促其诞生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新时代。  本词典收录单字和多字词目12万余条,兼顾语文性和百科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共时性和历时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语文词条以普通话语汇为主;百科词条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术语,涉及100余个学科、专业和行业,涵盖广泛。英语译文准确可靠,百科词条的翻译参照国家规范,兼顾行业习惯译法,其例证丰富、典型,反映时代特色。悉数收录国家《通用汉字规划表》8105个汉字;汉语注音参照《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收录了大量汉语文化词条,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和文化局限词英译。设附录19种,包括“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中国国家机构、政协、政党和人民团体”、“世界各国和首都”等,信息可靠实用。  本词典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旨在服务于我国广大翻译工作者、英语教师和学习者,从事对外学术交流的科技工作者和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经贸管理人员,以及学习汉语的外国读者。

目录

前言Preface凡例How to Use the Dictionary标注略语表SHort Forms of Labels部首检字表Radical Index新世纪汉英百科大词典A New Century Chinese-English Encyclopedic Dictionary附录Appendixes
寰宇纵览: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一部宏大的历史画卷,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一场思想的盛宴。 本书并非一部辞海,亦非一部工具书,它是一次穿越古今、横跨东西的深度旅程。 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键节点,探寻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与普遍规律。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宏观的知识框架,将碎片化的历史、哲学、艺术与科学知识融会贯通,以期呈现一个更为立体、更具动态感的世界图景。 第一部分:文明的源起与基石——古老智慧的沉淀 本部分将从人类早期文明的曙光开始,深入剖析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印度河流域以及中华文明的摇篮时期。我们不会满足于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着重探讨这些早期社会在结构构建、法律雏形、神话体系与早期文字上的创新与贡献。 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与星象: 探究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模式如何催生了最早的成文法典,以及他们如何将对宇宙的观察转化为指导农业与宗教活动的实践。重点分析楔形文字对信息存储与传承的革命性意义。 尼罗河畔的永恒追求: 剖析古埃及法老制度背后的神权政治逻辑,以及他们对来世的执着如何推动了建筑学、医学和木乃伊制作技术的空前发展。对象形文字的象征体系进行细致解读。 吠陀之声与印度哲学: 考察雅利安人迁徙对次大陆文化格局的影响,深入探讨奥义书中的“梵”与“我”的概念,理解印度教思想体系的初始构建及其对社会阶层划分的深刻作用。 东方的轴心时代: 重点梳理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不同于简单的流派介绍,我们将着重分析儒家“仁”与“礼”的社会建构功能,道家“无为”思想对自然观与政治哲学的颠覆性影响,以及法家在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初期的实践价值。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东方智慧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独特路径。 第二部分:轴心时代的碰撞与融合——古典文明的巅峰 本部分聚焦于公元前后的“轴心时代”及其后继的古典文明,此时期是人类精神探索的集中爆发点,哲学思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希腊精神的遗产: 细致梳理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演进。重点剖析苏格拉底的诘问法如何确立了西方理性主义的基石,柏拉图的“理型论”对后世形而上学的影响,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经验观察如何奠定了科学思维的初始框架。对古希腊城邦民主制的运作机制及其内在矛盾进行辩证分析。 罗马的秩序与工程: 考察罗马人如何继承并改造希腊文化,将抽象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实用且强大的法律体系和工程技术。分析《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的演变,探讨罗马帝国在版图扩张、军事组织与行政管理方面的制度创新,这些创新对后世欧洲政治模式的影响至今仍在。 佛教的传播与本土化: 追溯释迦牟尼的生平与教义,重点阐述“四圣谛”与“八正道”的实践路径。分析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的儒、道思想进行复杂的“会通”过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等学派,这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融合案例。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信仰与世俗——黑暗与光明的交织 跨越古典时代的终结,我们进入一个由宗教信仰主导的漫长时期,但即便在“黑暗时代”,知识的火种也从未熄灭。 基督教世界的构建: 探讨西罗马帝国衰亡后,天主教教会在欧洲精神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分析教父学(如奥古斯丁)如何将柏拉图主义融入基督教神学,形成了影响千年的世界观。同时,审视经院哲学(如托马斯·阿奎那)如何试图调和信仰与理性(亚里士多德思想),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埋下伏笔。 伊斯兰黄金时代的辉煌: 聚焦于公元八至十三世纪的阿拉伯世界。重点阐述阿拉伯学者在数学(代数、零的概念)、医学(临床实践、解剖学)和光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分析他们如何充当中介,保存并翻译了大量失传的希腊典籍,成为东西方知识传承的关键桥梁。 东方的稳定与发展: 考察唐宋时期中国在制度创新、经济活力和技术应用上的领先地位。深入分析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的重塑,宋代商业革命对市民阶层的催生,以及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三大发明的历史意义及其扩散轨迹。 第四部分:转型的时代——理性之光与全球的连接 从十五世纪开始,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连接起来,知识的中心开始从神学向人文主义和科学转移。 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 解析人文主义者如何重新发掘古典文化,将焦点从“神”转向“人”。重点分析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巨匠如何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人性的复杂、个体的价值与和谐之美。 科学革命的范式转移: 探讨哥白尼日心说、伽利略的观测、牛顿的力学体系如何彻底颠覆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本书将详细分析科学方法论的建立过程——从实验、假设到数学模型的构建,这标志着现代科学思维的正式确立。 启蒙运动与政治哲学: 考察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思想家如何基于理性批判旧制度。重点解读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与三权分立的思想如何直接催生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并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 第五部分:现代性的挑战与反思——在进步中寻觅意义 进入近现代,技术爆炸与社会剧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丰富,同时也引发了深刻的哲学危机。 工业革命的社会重塑: 分析蒸汽机、电力等技术如何彻底改变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探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以及由此引发的工人运动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二十世纪的知识断裂: 深入剖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对牛顿经典物理学的冲击,揭示了微观与宏观层面上世界运作的非直觉性。同时,审视尼采“上帝已死”的宣告对西方形而上学基础的动摇,以及存在主义哲学对个体自由与责任的追问。 全球化的双刃剑: 探讨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结构、文化认同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反思在高度互联的今天,身份的流变性、环境伦理的紧迫性以及技术异化等现代性议题所带来的伦理困境。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提供一套固定的答案,而是激发读者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它试图提供的是一种“思维的工具箱”,帮助我们理解过去如何塑造了现在,并以更清晰的视角审视未来可能的走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检索系统上的设计存在着严重的逻辑缺陷,这使得它的实用性大打折扣。无论是按拼音索引还是按笔画索引,都显得不够智能和人性化。比如,在汉字检索部分,如果你的输入法稍微出现一点小错误,或者你不确定某个生僻字的准确笔画顺序,系统(指纸质书的索引结构)会非常不友好地将你引向一个完全不相关的区域,而不是像现代电子工具那样提供“您是不是想查XXX”的提示。更恼人的是,对于多音字的处理也显得非常随意,它往往优先展示一个最常见但可能不是你需要的那个读音的释义,你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翻阅其他可能不清晰的标注才能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那一个。这种对用户体验的漠视,让每一次查找过程都变成了一种煎熬,尤其是当时间紧迫需要快速获取信息时,这本书的笨拙设计简直令人抓狂。它更像是一个静静躺在书架上供人偶尔翻阅的“展示品”,而非一个高频使用的“工作伙伴”。

评分

这本工具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印刷质量也让人不敢恭维。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种廉价的纸张,摸上去粗糙得像砂纸,油墨的味道还很刺鼻,放在书房里久久散不去的。更别提那些错综复杂的字体和图表了,设计者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每一个词条的布局都显得拥挤不堪,明明可以留出更多空白的地方,偏偏要挤满密密麻麻的小字,导致查找效率直线下降。有时候找一个简单的英文单词,我得瞪着眼睛在几行小字里来回比对,眼睛都快花了。而且,有些地方的装订也看得出很粗糙,书脊的胶水都有点开裂的迹象,感觉这本书根本撑不了几次频繁翻阅。我本来是冲着它的“百科”名头来的,希望能找到一个清晰、权威的参考资料,结果拿到手的却是一本让人使用起来倍感挫败的“半成品”。如果不是因为内容可能还算勉强可用,我真想立刻就把它退回去,换一本真正对得起“大词典”这个称谓的工具书。我对这种对待知识载体的态度深感失望,这根本是对读者时间的不尊重。

评分

说实话,我刚翻开这本词典的时候,对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是抱有极高期望的,毕竟名字里带着“新世纪”和“百科”的字样,理应收录大量新近出现的专业术语和文化现象。然而,深入使用后发现,这种期望很快就变成了幻灭。它在某些前沿科技词汇的收录上显得力不从心,很多我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的新概念,它要么查不到,要么给出的释义非常陈旧和概括,完全无法满足专业人士的需求。相比之下,倒是对一些冷门的、历史悠久的词汇收录得比较详尽,但对于一个以“新世纪”命名的工具书来说,这种侧重点显然是失衡的。我需要的是能跟上时代步伐的知识储备,而不是一本停留在上个世纪末期的参考手册。这种内容上的滞后性,使得它在实际应用中大大降低了价值。我不得不承认,现在网络资源和更专业、更与时俱进的在线词典,在信息的新鲜度上完胜了它。这让我开始怀疑,编纂者是否真的投入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追踪当代知识的快速迭代。

评分

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例句设计几乎是敷衍了事。一本优秀的词典,其价值不仅在于词义的解释,更在于通过生动的例句展示词汇在真实语境中的用法。遗憾的是,这本词典的例句要么过于简单、过于教科书化,要么就是为了凑数而堆砌出来的,缺乏任何实际的参考价值。很多例句的场景设置非常古板和脱离现实,读起来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根本无法帮助学习者理解该词汇在不同情境下的细微差别。例如,一个动词的多种搭配用法,它可能只给出了一个最基础的搭配,而忽略了更常用、更复杂的搭配组合。这对于希望提高自己英语表达多样性的使用者来说,几乎是毫无助益的。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来自真实语料库、能反映现代语言习惯的例句,而不是这些陈旧、刻板的“样板句”。这本书在“如何使用”这个层面上,提供的指导性信息少得可怜。

评分

这本词典的翻译质量,尤其是在汉译英的部分,简直是令人啼笑皆非,充满了明显的“翻译腔”和不自然的表达。很多中文的成语或者习语,被生硬地逐字直译了过去,结果得到的英文句子语法上或许勉强成立,但地道的英语使用者根本不会这样说。比如,对于一些需要意译的表达,它完全没有提供更符合语境的替换方案,直接导致我在尝试用它来撰写正式的英文邮件或报告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对照其他更可靠的资源进行二次核对和修改。这种“二次加工”的需要,彻底违背了使用工具书追求效率的初衷。我不是一个语言学专家,我需要的是一个能给我提供标准、地道表达的参考工具,而不是一个需要我时刻充当“纠错员”的角色。更糟糕的是,一些专业术语的对应翻译也经常出现歧义,上下文的提示极其缺乏,让人在选择正确的译文时感到无所适从,极大地干扰了我的工作流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