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150多封精心挑选、全新翻译的私人书信——更准确、更紧凑。
★ 250多幅高品质再现的罕见画作手稿与草图——更震撼、更赞叹。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专家亲笔撰写的分章导读——更全面、更丰富。
★ 老牌艺术类出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授权引进,中文版首发,全彩16开本
1. 你真的了解梵高吗?他的创作理念是什么?他画画时都在想些什么?本书精选梵高写给亲人及友人的150多封书信里谈创作、构思、理念的内容,辅之以250多幅作品,让读者两相对照,更深入地了解梵高眼中的艺术。
2. 老牌艺术类出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授权引进,中文版全新首发,全彩16开,不能错过梵高的每个细节。原书出版以来,因其新颖的设计和独到的角度,广受读者好评,中文版对原书进行全面优化,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3. 编纂并未每章撰写导读的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专家安娜?苏,详尽介绍了梵高在各时期的生活和创作理念,因此即使你是艺术小白也没关系,只要心存美好,就一定能看懂梵高!
内容简介
梵高一生中写过很多信,大多数都是寄给弟弟提奥的,也有不少是写给家人和其他艺术家的,如保罗?高更与埃米尔?伯纳德。梵高一生中也画了很多画,而基本上每一幅都被他在信中用如诗般优美的语言细细描述过。
自学画画的梵高,对自己的不足十分了解,但正如他在信中所言,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可以掌握那些绘画技巧,不断的画画,那么他的人生便是有意义的。梵高焦虑着,怀疑着,痛苦着,也狂喜着,但他却从未让自己对绘画的激情被充满悲剧性的人生影响过,靠着不懈的努力与天赋的才华,梵高以旺盛的精力创作出了无数已成为无价之宝的作品。
在这本全新翻译的梵高书信集中,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安娜·苏,从近千封书信中精心挑选了150多封,撷取了梵高在其中描写这些作品创作、构思过程的片段,以及他对艺术、艺术家、文学、宗教、景观等众多话题的独特见解,配以信中提到的画作以及书信原稿作为参照,向所有热爱梵高的人展示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
在这本书里,梵高没有被生活琐事所侵扰,没有精神的痛苦与压力。
在这里,梵高只属于绘画,属于艺术,属于那片金黄的麦田与飞过群鸦的天空。
作者简介
H. 安娜·苏,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拥有艺术和考古学的硕士学位。她曾参与过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大学艺术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和哈佛大学等许多艺术项目,目前生活在纽约,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工作。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1876—1881
第二部分 1882
第三部分 1883
第四部分 1884—1887
第五部分 1888
第六部分 1889
第七部分 1890
参考书目
图片版权声明
精彩书摘
对于许多人来说,文森特?梵高(1853—1890)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疯狂的天才艺术家。他因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并助长了认为他如同荒野孤魂的观点——原始的冲动驱使着他,不可名状的恶魔纠缠着他。
说实话,文森特的一生的确过得很艰难。对世俗的憎恶,造就了他无可复制的艺术语言(尽管被后世竞相效仿),却也使他疏远了亲朋好友。频繁的精神崩溃困扰着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其中有情感问题的影响,但更有可能是因为癫痫病发作,或许年轻时染上的性病余威犹在,也加重了这种情况。情场失意的他,对数段情感纠葛做出的抉择都出奇地失败,最终只能接受做个单身汉的命运。三十七岁时,由于作品不被认可,长期与成功无缘,文森特的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最终持枪自残,不治而亡。
然而,梵高又是一个善于思考又富有智慧的人,能用三种语言雄辩而有力地表达自己。幸亏他的弟弟提奥?梵高和提奥的妻子约翰娜保存了完整的往来信件,我们才得以借此了解梵高。通过这几百多封信,我们能再次重塑出这个艺术家的形象,他的作品在他活着时一文不名,但到了今日却成了无价之宝。
与弟弟的关系对梵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在信件中显露无遗。他的信件绝大多数是写给提奥这个巴黎艺术商人的。尽管提奥从没真正帮这位兄长销售过任何作品,但确实介绍不善社交的文森特认识过一些艺术家。此外,提奥的金钱支持为文森特提供了颜料和画布。事实上,几乎写给提奥的每一封信里,都有要钱或确认收到近期汇款的内容。对于这位屡受困扰的兄长,提奥不懈的精神支持成了他生命的支柱。然而,文森特也不是一个被动的依赖者,相反,在信件中我们发现,和弟弟谈论个人和思想问题时,他始终是一个积极的对话者。
虽然梵高深谙文学和艺术史,但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主要是自学成才,而且,从他早期的作品看,他并不算天赋异禀。他在人生最后几年爆发出的旺盛创造力——很多知名的作品创作于此间——要与之前他经历的诸多挣扎联系起来,才能被更好地理解。这些挣扎被事无巨细地记录在了信中,也从侧面体现了他为什么会对人物造型、透视等绘画技法有着固执的追求。
同时,书信中也记录了他绘画理念的进化过程。梵高对当时艺术名家作品的解读,比如米勒和德拉克罗瓦,表现了他独到、敏锐的观察力,而不是疯子的胡言乱语。而在他身上,艺术上的成熟又总是与那些卑微职业所激发的强烈职业道德感并存。“画家就得努力工作,像鞋匠那样”;“我耕耘着我的画布,就像(农民)耕种着土地”。
本书中节录的信件,无论是表现他彷徨思索与脾气暴戾,还是热情洋溢和哀痛欲绝,都旨在尽可能全面地重塑这位标志性艺术家的人生奥德赛。这些出自梵高之手的文字,配上他的画作,更为公正地诠释了他作品中的热情和愉悦,也纠正了他在大众眼中长久以来的“疯狂”形象。
第一部分
文森特?梵高直到二十五六岁时才找到他的人生使命——成为一名艺术家。此前,他涉足过艺术品买卖,还做过老师和各类神职。但即便是早期的信件,也能揭示出某些贯穿了他一生的个性。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总能在风景和自然中寻得心灵的慰藉和创作的灵感。他的信,无论寄自伦敦、海牙,还是欧洲北部,都充满了对周围环境诗情画意的描绘。在他的创作初期,这种田园牧歌般的情愫和虔诚的信仰结合在了一起(他父亲是一位牧师)。虽然文森特最终放弃了他的宗教信仰,但他对自然的热爱却丝毫未减。
青年时期,他的另一兴趣点是长期着迷于描绘乡村生活和体力劳动者。在比利时的矿区博里纳日,他短暂而尴尬地担任过传教士,速写下了矿工的日常生活场景;这些画作也是他辛酸地讲述矿工艰苦生活的最好注解。事实上,正是在此期间,他对神学的兴趣逐渐转向成为艺术家的雄心。
在梵高的一生中,尽管作品风格几经变化,但他却始终受到同一艺术风格的显著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法国艺术家让-朗索瓦?米勒的敬仰之情,在他早期的信件和草图中以及他去世前几年成就最高的作品中,都有流露。米勒对农村生活深情而庄严的描绘,对梵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我们还能在他最早期的书信中,看到他和弟弟提奥之间的情谊。自从宣布成为艺术家之后,梵高几乎完全仰赖提奥对的他忠实支持。这份兄弟情谊,是梵高一生中意义最为重大的亲友关系,是他情感、思想和经济上的支柱,其重要程度无以复加。
[ 1875 年4 月18 日,伦敦] No.25
附上我的一幅小画,画于上周日,那天早上,房东太太的小女儿死了(她才十三岁)。我画的是斯特里汉姆公共绿地,一大片草木丰茂的绿地,橡树围绕,鲜花丛生。前一天夜里一直下雨,土地都湿透了,春天的嫩草清新鲜绿。
[ 1876 年4 月21 日,拉姆斯盖特] No.62
我真希望你也能看到学校窗外的风景。学校的房子坐落于一个广场(周围所有的房子看上去都一样,在这儿是司空见惯的事)。广场的中间是一大片草地,四周围着铁栅栏和丁香花丛,午休时,孩子们都在那儿玩耍。我所住房间的那幢房子,也在这个广场。
[ 1876 年5 月31 日,拉姆斯盖特] No.67
这个小素描画的是从学校窗户望出去的景色, 男孩们时常站在窗边,目送来探望他们的父母离开去车站。他们中一定有很多人对此情此景念念不忘。
这儿一周来阴雨连绵,特别是在黄昏时路灯亮起来,灯光在湿漉漉的路面上闪烁,你真该来看看。那阵子,斯多克斯先生时常发脾气,如果白天男孩们太吵,那他们晚饭时就领不到面包和茶了。
那时你就能看到,他们站在窗户旁边向外张望的可怜样子。他们每天唯一的指望就是食物和茶水,靠着这点儿补给挨过一天又一天。我也很想叫你看看他们走下阴暗的楼梯,穿过走廊走到餐桌边的样子。那里照耀着友谊的阳光。这里的洗漱间也很特别,地板已经朽掉,里面有六个水池,男孩们就在那里洗漱,昏暗的光线从破碎的玻璃窗投射进来,落在盥洗台上,这也是相当令人感伤的场景。我真想一个冬天都跟他们待在这里,要是那样,我就能真正体会到他们的感受了。男孩们把油渍弄到了寄给你的画上,你要原谅他们啊。
[ 1876 年11 月25 日,艾尔沃思] No.82
上周日晚上,我在泰晤士河畔彼得舍姆的一个小村子里。那天早晨,我在特楠格林的主日学校,太阳落山之时又赶到里士满,然后去了彼得舍姆。天黑得很早,我又不认识路。那段路可真是泥泞,路旁长满了疙疙瘩瘩的榆树和灌木丛,穿过一片土堤和山坡,终于看到了山坡下面一所透着灯光的小房子,我就跌跌撞撞地赶过去问路。但是没想到,原来在那条漆黑的路尽头,是那座漂亮的木制小教堂,透着温和的灯光。在那儿,我为他们诵读了《圣经》章节:《使徒行传V:14—16》《使徒行传XII:5—17》彼得出监的故事,然后又讲了约翰和泰亚根尼的事迹。一个从寄宿学校来的年轻女人在教堂里弹奏了簧风琴,她的学生也都在场倾听。
早晨去特楠格林的路上真是漂亮,栗树、晨曦和明亮的蓝天,映照在泰晤士河水面,草格外绿,周围回荡着教堂的钟声。
……
孤独的颂歌:印象派大师的艺术心灵与生活轨迹 一部深入探索十九世纪末欧洲艺术革命浪潮中,一位天才画家复杂内心世界的深度剖析之作。 导言:穿越喧嚣,直抵灵魂的色彩 本书旨在摒弃对某一特定艺术家私密手稿的直接引述与解读,转而聚焦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欧洲,特别是巴黎和阿尔勒,如何成为现代艺术孕育的熔炉。我们试图在广阔的历史画卷中,勾勒出那些塑造了二十世纪艺术面貌的关键思想脉络、技术革新以及社会思潮。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印象派到后印象派的剧烈转型期,探寻艺术家们在面对传统束缚与自我觉醒之间的艰难抉择。 第一章:光影的革命——从写实到主观的断裂 本章首先审视了十九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兴起对传统绘画构成了怎样的挑战。当机器能够精确捕捉现实的表象时,艺术家的使命不得不发生根本性的转移。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的巴比松画派如何为“在户外作画”奠定基础,以及都灵的工业化进程如何影响了人们对色彩和速度的感知。 随后,我们深入剖析了印象派运动的社会根源。巴黎的城市改造(奥斯曼男爵的规划)创造了全新的生活场景——咖啡馆、林荫大道和火车站,这些成为艺术捕捉“瞬间”的绝佳舞台。我们将分析莫奈、雷诺阿等人如何系统性地打破古典主义的光影法则,运用纯色并置的技术,以求记录下视觉上最直接的感受,而非学院派定义的“永恒真理”。这一部分特别关注了颜料工业的发展,如管装颜料的普及,如何使得户外写生成为可能,从而在技术层面加速了艺术的解放。 第二章:色彩的语法——理论与实验的碰撞 艺术的演进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严谨的科学观察与大胆的哲学思辨之上。本章聚焦于色彩理论在后印象派阶段的理论化和体系化进程。我们将详细阐述谢弗勒尔(Michel-Eugène Chevreul)的对比理论如何被艺术家们“误读”或“创造性地应用”,从而产生了点彩派(Neo-Impressionism)。 锡涅克和修拉的科学方法论,试图将印象派转瞬即逝的主观感受,固化为一种基于光学原理的理性结构。本书将对比分析他们严谨的网格状笔触与塞尚对自然物体的几何重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塞尚的追求——“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标志着绘画开始从“眼睛的记录”转向“心灵的建构”。我们探讨了他如何试图在印象派的轻盈与古典主义的永恒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其对二维平面的强调,为后来的立体主义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心灵的投射——象征主义与内在风景 随着十九世纪末期科学理性主义的扩张,一部分艺术家开始转向探索人类潜意识和精神世界。本章将探讨象征主义运动的兴起,它对视觉艺术的影响是深远且微妙的。在高更的塔希提岛探索中,我们看到了对“原始”与“异域”的向往,这并非简单的地理逃离,而是一种对西方工业文明精神贫瘠的反抗。高更的色彩运用——不再模仿自然,而是用来表达情感与符号——成为连接具象与抽象的关键桥梁。 同时,我们将审视比利时和法国的纳比派(Les Nabis)如何将绘画视为一种“宗教的”或“神秘的”媒介。他们相信画面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其意义独立于它所描绘的对象。这种“平面化”和“装饰性”的回归,挑战了文艺复兴以来对空间深度的迷恋,预示着二十世纪抽象艺术对形式本身的关注。 第四章:现代性的焦虑——都市生活与个体疏离 现代艺术的诸多主题都与现代生活的压力和异化感息息相关。本章将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都市化对艺术家创作主题的影响。以图卢兹-洛特雷克为例,他描绘了蒙马特高低社会的边缘人群——舞者、妓女和酒馆里的常客。他的线条不再是柔和的描摹,而是尖锐、讽刺且充满动态的捕捉,反映了现代娱乐业背后隐藏的疲惫与空虚。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艺术对“丑陋”和“病态”主题的接纳。一些艺术家开始挑战公众对“美”的传统定义,将内心的痛苦、恐惧和精神上的不安通过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形态表达出来。这种对内在体验的毫不妥协的表达,构成了现代主义艺术中“表现”的核心驱动力。 第五章:技术的嫁接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二十世纪的黎明。我们考察了德国德累斯顿地区出现的早期表现主义团体,以及他们如何将情感强度提升到极致,甚至不惜牺牲可辨识的形体。我们分析了艺术语言如何被推向临界点——色彩成为纯粹的情感载体,笔触成为能量的释放。 总结而言,本书通过对十九世纪末关键艺术思潮、技术变革和社会背景的细致梳理,构建了一个理解现代艺术诞生语境的宏大框架。它并非关注某一个人的特定笔记或草稿,而是致力于描绘环绕着这些天才的、推动他们前进的时代精神与艺术对话的复杂图景。读者将得以领略,艺术是如何从对世界的模仿,一步步蜕变为对世界进行主观重塑的强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