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力群自述(1915—1974)

邓力群自述(1915—197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力群 著
图书标签:
  • 邓力群
  • 回忆录
  • 历史人物
  • 政治
  • 传记
  • 中国近现代史
  • 革命
  • 中共历史
  • 个人经历
  • 时代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514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353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邓力群自述(1915—1974)》由邓力群口述录音整理而成,记述了作者1915年至1974年六十年的经历。全书既有要人大事的描述,又有切要精到的评析,既是邓本人的回忆,又为党史、国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本书的出版,对于广大干部群众、广大理论工作者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历程,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努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是邓力群同志关于自己1915至1974年(60年)革命经历的自述。全书共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从老家到北平(桂东老家;从长沙到北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第二部分:延安八年;第三部分:东北岁月;第四部分:新疆三年;第五部分:从中办到《红旗》(在中央办公厅;八大前后 ;担任《红旗》杂志副总编 ;陪毛主席读书;参加广州调查和起草人民公社六十条 ;编辑《刘少奇选集》;七千人大会前后 ;西楼会议和1962年调整 ;八届十中全会前后 ;1963—1964年的文字工作及其他;参加“四清”;“文革”初期 ;干校生活 ;回北京以后;简短的结语) 。全书语言简洁、生动,史料价值高,可读性强。本书稿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2015年7月20日《关于同意安排<邓力群自述?六十年华(1915—1974)>选题的函》(出版管字<2015>1921号)批准出版。

目录

一 桂东老家
(一)流源山口村
(二)我的祖辈
(三)我的父亲母亲
(四)我的伯父、叔父和堂兄妹们
(五)我的哥哥姐姐
(六)我小时候
(七)我的“学前教育”
(八)小学七年
(九)读遍旧小说
(十)大哥邓飞黄
(十一)三哥邓力成和四哥邓建黄
(十二)我家的三个女性

二 从长沙到北平
(一)在长沙兑泽中学
1.考入长沙兑泽中学
2.开始用“邓力群”这个名字
3.蒋桂战争与红军发展给我的印象
(二)开始读新文学作品
(三)辍学半年
1.军阀混战和红军占领长沙
2.做了七天“堂倌”
(四)目睹“人头示众”
(五)从长沙到北平
(六)汇文中学四年
1.考入汇文中学
2.在汇文中学的生活
3.在汇文中学的学习
(七)1933年春:思想转折点
1.阅读进步书籍对我的影响
2.时代的影响和环境的刺激
3.胡平被捕
4.到草岚子监狱探监
(八)1933年暑假在南京的见闻
1.父亲对红军的好感
2.我看到了国民党官员的腐朽生活
(九)父亲去世
(十)我打定了跟共产党抗日的主意
1.大哥要我不参加政治活动
2.决心跟共产党抗日

三 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一)当选汇文中学学生自治会会长,带头参加“一二·一六”游行
(二)组织南下宣传团,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北平学联活动地点移到汇文中学
2.南下宣传团的组织和活动
3.成立民先队
4.担任北平学联执委
(三)入团、转党
1.加入共青团
2.转为共产党员
(四)在民先队中建团
(五)党中央决定撤销共青团以后
1.党中央决定的传达与落实
2.民先分队和团支部的活动
(六)我同贺凌由恋爱而结婚
(七)考人北京大学,从事救亡运动
1.考入北大后的情况
2.西安事变发生以后的斗争
(八)批准去延安

四 延安八年
(一)奔赴延安
(二)对延安的最初印象
(三)在中央党校的工作与学习
(四)在马列学院的学习与工作
(五)在中央政治研究室
(六)整风中我写的一张大字报
(七)在中央政治研究室的研究工作
(八)八年总结

五 东北岁月
(一)奔赴东北的前前后后
1.告别延安
2.从延安到张家口
3.新立屯连夜出发
4.辞谢陶铸的诚恳挽留
5.在东北局继续坚持下基层的初衷
6.分配到吉北地委
(二)在东满根据地的斗争
1.开始做群众工作
2.农民的暗中保护
3.初次做发动农民工作的得失
4.调到榆树中心县委
5.从榆树向双城撤退
6.到哈尔滨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7.回榆树传达落实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精神
8.在榆树县学习贯彻《七七决议》
(三)亲历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
1.北满三下江南、南满四保临江作战的意义
2.榆树县翻身农民踊跃支前、参军参战
3.土地改革使共产党在农民中站住了脚
(四)在榆树县的战斗生活
1.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榆树县五棵树区阶级关系调查》
2.转入反攻后的一次支前工作
3.主编榆树县《工作通信》和动员农民参军
(五)土地改革中发生“左”的偏差及其纠正
1.全国土地会议之后
2.榆树县土改工作中出现了“左”的偏向
3.中共中央及时发现并纠正土改工作中出现的“左”的偏向
4.榆树县召开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
5.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关于榆树县打击面的研究》
(六)在中共东北局工作
1.调东北局巡视团
2.学习张闻天的《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
3.在张闻天领导下做研究工作
4.关注、介绍汪清县供销合作社的经验
(七)为东北农村供销合作社健康发展努力工作
1.从东北局组织部调到财委秘书处
2.起草《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决议草案》
3.起草《东北农村合作社组织大纲》
4.撰写《汪清合作社的研究》,推进农村合作事业健康发展
5.起草《关于农村供销合作社赢利分红等问题的意见》
(八)从安东调北平
1.随张闻天到辽东省委
2.高岗在火车上给我的印象
(九)三年多东北工作的小结

六 新疆三年
(一)准备随刘少奇秘密访问苏联
(二)由莫斯科转赴新疆
1.在莫斯科的日子
2.接受新任务
3.新任务的背景
4.刘少奇的叮嘱
5.踏上祖国的大地
(三)初到新疆的工作
1.建立党中央和新疆三区的“桥梁”——“力群电台”
2.与新疆三区负责人第一次见面
3.与新疆三区负责人商洽派代表出席新政协会议
4.电告中央和王稼祥同新疆三区负责人见面及新疆代表参加政协会议的有关问题
5.关于赠送礼物的谈话
6.面交毛主席的邀请信
7.阿合买提江等遇难,赛福鼎等组成代表团前往北平
(四)了解新疆三区和新疆军政当局情况并及时报告党中央
1.向中央报告的军事情况
2.向中央报告的政治情况
3.向中央报告的财经情况
4.向中央报告的其他情况
(五)秘密进驻迪化
(六)新疆和平解放
1.陶峙岳、包尔汉通电起义
2.大军进疆
(七)建党建政
1.返回迪化
2.建立人民政权
3.发展第一批党员
4.改编起义部队
5.大办干部训练班
6.剿灭顽匪
(八)再访苏联
1.见到斯大林
2.贸易谈判
3.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4.运回和安葬阿合买提江等烈士遗体
(九)三上北京
(十)南疆调查
(十一)几项重要工作
1.组织翻译《毛泽东选集》
2.帮助王震修改《新疆军队生产简短总结》
3.开展宣传文教等工作
(十二)调离新疆
(十三)心系新疆
1.和几位新疆朋友的交往与友谊
2.重返新疆
(十四)与王震的关系
1.初识王震
2.战略眼光
3.屯垦戍边
4.良师益友

七 在中央办公厅
(一)等待分配
(二)初到中办
(三)财贸组的工作
(四)为饶漱石整理材料
(五)毛主席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六)毛主席让陈伯达修改第一个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1.毛主席交代修改文件的任务
2.对陈伯达说来,这是一个大难题
3.陈伯达向赵树理请教
4.毛主席提出具体办法并作出理论概括
5.毛主席的主意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6.我的体会:互助合作是土改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七)陈云同志提出用统购统销的办法解决粮食问题
(八)到少奇同志楼下办公
(九)起草加强团结的文件
1.毛主席退居二线引发的问题
2.高岗在全国财经会议期间就掀起风浪,搞“随波(薄一波)逐流(刘)”
3.少奇同志要我协助起草“增强党的团结”的文件
4.毛主席对我起草的决议稿不满意,要胡乔木重写
5.亲历党的七届四中全会
(十)参与起草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1.1955年春天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
2.参与起草李富春在全国人大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3.胡乔木与陈伯达起草文件方法的比较

八 八大前后
(一)少奇同志向三十多个部委做调查
(二)准备八大报告
1.陈伯达起草的初稿不行,少奇同志要胡乔木也起草一个
2.毛主席论十大关系
(三)八大的召开与关于八大决议争议的一些情况
(四)毛主席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五)随少奇同志南下调查
1.少奇同志南下调查的目的和概况
2.关注中小学毕业生问题,写《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社论
(六)在反右派斗争中
1.中央作出整风决议
2.所谓“引蛇出洞”
3.关于反右斗争扩大化
4.毛主席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突破
(七)毛主席批评1956年的“反冒进”
(八)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经过

九 担任《红旗》杂志副总编
(一)《红旗》的创办和调我去《红旗》的经过
(二)我到《红旗》时的状态
(三)在《红旗》杂志的工作
1.《红旗》初创时的概况.
2.陈伯达否定商品生产受到毛主席批评
3.小平同志重视《红旗》,编辑人员进一步充实
4.整理陈云同志的《当前基本建设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起草关于化肥工业的决定
5.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6.《红旗》编发了好文章,培养了人才
7.编辑部建设的十条经验

十 陪毛主席读书
(一)毛主席在郑州会议、庐山会议上提倡读书
(二)在杭州,陪毛主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三)上海会议期间的传达和胡乔木的反应
(四)在广州读完全书
(五)毛主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涉及的问题
(六)对毛主席谈话的整理和传达、学习
(七)毛主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和批注的重新整理和编辑
(八)对毛主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和批注的简要评价

十一 参加广州调查和起草《人民公社六十条》
(一)60年代初的严重困难
(二)周总理起草“农村工作十二条”
(三)毛主席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四)我参加了毛主席亲自率领的广东调查组
(五)抓住了这次调查研究的纲
(六)在番禺县大石公社西二大队深入调查
(七)起草《人民公社六十条》
(八)“三南”、“三北”会议合到广州一起开
(九)广州会议后的继续调查
(十)五月中央工作会议及其后对“六十条”的修改
(十一)问题的彻底解决——把基本核算单位放到生产队

十二 编辑《刘少奇选集》
(一)毛主席提议编《刘选》
(二)中央书记处正式作出决定
(三)最初的编辑情况
(四)我担任《刘选》编辑组组长
(五)少奇同志听汇报、谈意见
(六)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整理补充
1.少奇同志关于怎样进行整理补充的意见
2.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第四节的增补
3.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结构的调整
4.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第二节小标题的修改
(七)七千人大会前后的编辑工作
1.在广州初步完成《刘选》上卷的编辑工作
2.党内要求重新出版《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呼声
3.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继续修改和重新发表
(八)笑到最后的是我

十三 七千人大会前后
(一)参加《工业七十条》的起草
1.起草任务的提出
2.边调查边起草
3.小平同志主持书记处会议的讨论及会后的修改
4.小平同志同意陶铸的一条好意见
5.关于“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产生分歧
6.小平同志口授“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这一章
7.毛主席看了《工业七十条》,表示满意
8.庐山会议上的风波
9.关于“工业八条指示”
10.小平同志对庐山风波的反应
(二)为七千人大会做准备
1.建议大中型国营企业党委书记参加会议
2.整理《毛泽东同志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和在两条战线上的斗争》
3.关于会议报告的起草
(三)听了最后三天大会的讲话
1.小平同志讲话给我的深刻印象
2.周总理的自我批评精神令人感动
3.林彪与众不同
4.陈云没有在大会上发言
5.少奇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发扬民主、加强民主集中制
(四)协助整理少奇同志的口头讲话
(五)对毛主席讲话的认识过程
(六)毛主席到外地了解情况

十四 西楼会议和1962年调整
(一)西楼会议的召开
(二)陈云同志在国务院各部委党组成员会议上的报告
(三)关于传达办法的讨论和中央批转陈云等报告的指示
(四)向毛主席请示
(五)成立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六)选编《陈云同志几年来有关经济建设的一些意见》
(七)陈云在第一次财经小组会上的讲话
(八)关于以农轻重为序的指导思想
1.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的思想
2.毛主席提出“以农业为基础”
3.毛主席提出以农轻重为序
4.陈云探索怎样以农轻重为序
(九)周总理关于1962年计划调整的讲话和财经小组关于调整计划的报告
1.周总理关于1962年计划调整的讲话
2.财经小组《关于讨论1962年调整计划的报告》
3.中央五月会议讨论财经小组的报告
4.中共中央发出《批发1962年调整计划报告的指一示》
5.我的一些体会
(十)各个领域作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定
1.关于粮食工作的报告和决定
2.关于市场物价问题的报告
3.我所没有参与的重要决策
4.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一点认识
(十一)上层建筑领域进行的调整
1.关于1958年以来政法工作的总结
2.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
3.干部工作、统战工作、民族工作等方面的调整
(十二)对西楼会议后调整工作的一些认识和感受

十五 八届十中全会前后
(一)从北戴河会议到八届十中全会的背景和概况
1.背景
2.概况
(二)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主张受到毛主席的严厉批评
1.田家英的两湖调查
2.陈云及其他常委的态度
3.邓子恢积极主张包产到户
4.毛主席的严厉批评
5.刘少奇、陈云等的态度
6.我的一些认识
(三)要把经济调整工作放在第一位
1.少奇同志的大胆建议
2.毛主席采纳刘少奇的建议
3.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
(四)八届十中全会后我经历和知道的一些事
1.关于“九评”
2.关于创办托拉斯
3.《刘选》的工作停了下来,工作方法也改变了
4.中央工作会议座位的特殊安排
5.在起草政府工作报告过程中提了一个意见
6.陆定一批评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7.毛主席指出:中国也有修正主义

十六 1963—1964年的文字工作及其他
(一)1963年至1964年参加“四清”前所做文字工作的概况
(二)整理少奇同志的反修报告,组织编写反修小册子
(三)参与《再论陶里亚蒂同志同我们的分歧》的写作
(四)参与《十评》的起草
1.正式成立反修文件起草小组
2.发表“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概况
3.毛主席提出还要写《十评》
4.陈伯达要我帮他一起搞《十评》
5.《十评》没有搞完,赫鲁晓夫就下台了
(五)在《红旗》杂志的几件事
1.传达少奇同志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
2.发表了错误文章
3.由接待越南《学习》杂志总编辑暴露的矛盾

十七 参加“四清”
(一)参加“四清”的背景
(二)翟里“四清”
(三)桂林“四清”
十八 “文革”初期
十九 干校生活
二十 回北京以后
二十一 简短的结语
后记

精彩书摘

  《邓力群自述(1915—1974)》:
  (二)我的祖辈
  山口这一支是从流源分过来的,那是迁到流源后的第五代以后了。
  我家是一个大户,在山口村有三座房子,一座砖房,还有两座差_些,半砖、半土。
  我出生的时候,祖父、祖母都去世了,还有一个继祖母在。我懂事的时候,她已经七八十岁了。她没生儿女,跟我们家一起生活。这个老太太不论春夏秋冬,每天坐在房檐底下,戴着老花镜,搓麻线,不是纳鞋底,就是纳袜底和鞋垫。我们全家的鞋底、袜底都是她纳的。在我的印象里,她老人家一辈子就干这件事。
  祖父邓碧华,号树庵,有六七十亩地,算个中等地主。据大哥说,他有廪生的功名。当了一辈子私塾先生。祖父母生育的儿女,真正长大成人的是四儿一女。姑妈在我懂事以后就不在了。
  (三)我的父亲母亲我父亲名邓肇垣,又名恪诚,是前清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秀才。算起来,我祖父的四个儿子中,境况最好的就是我们老三家了。据我母亲讲,我们家一贯重视让小孩读书。父亲小时候就在祖父的私塾里念书。我母亲一姓唐,她父亲是地主,有四个儿子,五个女儿,我母亲是老三,人称三姑娘。
  母亲比父亲大三四岁。当时桂东有这种习惯,男的岁数小,女的岁数大,普遍如此。大约在他们结婚后的第二年,父亲考上了前清的秀才,是在郴州考的。母亲对我讲,那时赶考可难啦,交通不方便,地区也穷困。父亲赶考时挑着担子,一头是小锅、大米、冬菜,一头是几本书,笔墨纸砚。挑着担子,走三天的路程,到郴州赶考。进考场时,检查得非常严格,除了书、笔墨和吃的以外,什么都不准带进去。进了考区以后,各人做各自的饭,要关在里边好几天。这次父亲考上了秀才。
  在流源这个地方,秀才很少,没听说过还有谁是秀才。举人倒是有一个,辈分比我们小,但岁数比我父亲大。邓姓家族出了这么两个真正的读书人吧。当时父亲19岁,戊戌维新之后,是个维新派。他与另外一个维新派搞了一个四年制的初等小学堂。兴办新式学校(那时叫洋学堂),在桂东,他是第一个。不但在桂东,邻县都没有这样的小学,所以,邻县的学生也有到流源来上学的。父亲有时任校长,有时任校董,同时也是教员,上课堂教书。每月六七元钱,一年七八十元。祖父很喜欢我的大哥,让他到这个学校去读书。乡下有句俗语,祖父爱长孙,父母爱幺儿。据大哥讲,他小时候身体不太好,在私塾里的学习成绩不算好,因而经常挨骂或挨打。到了初小以后,他的成绩才好起来。以后我们兄弟几个也都在父亲办的这个学校读书。
  分家后,我父亲有二十多石田(一石田相当于七八分),耕作比较粗放,每石收二百多斤稻谷。有三四块油茶山,每年除家用外,还可以卖茶油三四百斤。有一头母牛,还经常有一头小牛。农具齐备。经常养一头母猪,几头肉猪。还养一群鸭,约三十来只,到秋天杀了做板鸭,自己家吃。当时家里有十口人。
  二十多石田全部自己种,雇了一个长工,农忙时雇短工,有时一天二十多人吃饭。
  (四)我的伯父、叔父和堂兄妹们我父亲排行第三,我有两个伯父,一个叔父。
  ……
《百年风云录:一位革命者的记忆与思考》 这是一部关于信仰、奋斗与抉择的宏大叙事,它并非一个人的史诗,而是时代的缩影,一群理想主义者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如何坚守初心,如何为信仰献身,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书写自己命运的篇章。本书以一位经历过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普通革命者为视角,通过其真挚而朴素的口述,勾勒出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以及个体在其中所经历的复杂心路历程。 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饱受战乱、民不聊生的旧中国。主人公的童年,是在饥寒交迫、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他亲眼目睹了列强的欺凌,封建统治的腐朽,以及底层人民的苦难。正是这些触目惊心的现实,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对改变命运的期盼。他开始接触到各种思想,在与进步青年的交往中,逐渐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曙光,并被其改造社会的宏大愿景所吸引。 故事沿着主人公的成长轨迹徐徐展开。他加入了革命的队伍,从一个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考验和磨难。他参加了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与敌人周旋,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他经历了土地革命,看到了人民群众翻身做主,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感激,成为他坚持下去的强大动力。 本书的叙述,不回避历史的残酷与真实。我们将在其中看到革命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看到同志之间的生死离别,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主人公在一次次的斗争中,学习生存的智慧,也学习改造世界的勇气。他从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有经验的干部,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也经历过政治运动的波折。他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如土地改革、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在他个人的叙述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新的挑战。在新中国的建设时期,他和其他建设者一样,怀揣着建设一个强大富裕国家的梦想,投身于各项工作中。他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大跃进”,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他眼中,不仅仅是宏观政策的变动,更是与无数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牵动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书中,主人公坦诚地回顾了自己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他讲述了自己如何理解这些复杂的变革,如何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在个人价值与集体利益之间做出选择。他并非一个完美的英雄,他也有过困惑,有过迷茫,有过失误。正是这种真实的存在,使得他的回忆更加动人,更具说服力。 本书着力描绘了主人公与战友、同事之间的深厚情谊。在艰苦的革命岁月,在充满挑战的建设时期,是同志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让他们得以克服重重困难,坚定前行的步伐。他们一起分享过胜利的喜悦,也一起承担过失败的痛苦。他们的友谊,是在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奋斗中淬炼而成的,弥足珍贵。 同时,主人公也回顾了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在那个年代,革命者往往需要牺牲个人的家庭幸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事业中。他讲述了与妻子、儿女之间的相处点滴,以及他在繁忙工作之余,对家庭的牵挂与思念。这些细节,为宏大的历史叙事增添了一抹温情的色彩,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者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百年风云录》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顾,更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主人公通过自己的视角,审视了革命的意义,衡量了理想的价值,思考了时代变迁对人性的影响。他表达了对前辈革命者的崇敬,对年轻一代的期盼,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祝愿。 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充满真情实感。主人公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坦率。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新生的艰辛历程,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普通革命者的亲历中,去感受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它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仅仅是统计数字和宏观事件的堆砌,更是无数个体命运交织的画卷。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为什么能够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百年风云录:一位革命者的记忆与思考》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作品。它不仅能够满足读者对历史的好奇心,更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生、对信仰、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会的历史画卷,一曲献给那个时代的赞歌,一首关于信仰与奋斗的永恒旋律。 这本书没有对具体人物的政治立场或个人功过的详细评价,而是聚焦于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体验和内心挣扎。它不追求史学上的严谨考证,而是以一种温情而深沉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面,让你仿佛置身其中,与主人公一同经历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它是一本关于“人”的书,关于在历史的巨变中,个体如何坚守,如何抉择,如何前行的书。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最平凡的个体,也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它的价值,在于其真诚,在于其感人,在于其引发的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共鸣。 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场与历史的深度交流。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革命的火焰如何点燃一个民族的希望,建设的汗水如何浇灌出国家的繁荣。这是一本充满温度和力量的书,它将带领读者一同回顾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篇章,感悟一代人的理想与担当。 本书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情感,有对过去艰辛的追忆,有对革命信念的坚守,也有对国家未来的殷切期盼。它不是一篇简单的回忆录,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馈赠,一份对后人深刻的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却发现内容并非我想象的那般宏大叙事,反倒像是进入了一个尘封已久的个人世界。作者以一种极为朴实的笔触,描绘了一段似乎与我等寻常人生活轨道相去甚远的日子。读着读着,我开始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进程,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个体命运的交织?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琐碎细节,是否才是理解时代变迁的关键?我试图去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微不足道的个人选择,它们是如何汇聚成一股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局面。这本书没有给我直白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让我得以从一个更私人的、更贴近人性的维度去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它不是教科书式的讲述,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漫游,带领读者在记忆的迷宫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回响。这种阅读体验,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收获,让我在对历史的理解上,多了一层难以言喻的触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如同蜿蜒的小溪,时而湍急,时而平静,将我带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我发现,作者在叙述自己过往经历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图景。那些人物的对话,那些事件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氛围和气息。我曾经以为,历史的进程是由那些伟大的决策和宏大的事件所驱动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人经历,同样是构成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是时代的注脚,是历史的脉络。我从中学习到,理解历史,不能只看表面的波澜壮阔,更要深入到那些个体的情感和思想之中。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个个体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都承载着属于自己的时代印记。它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维度的认知,而是一种更为立体、更为深刻的感知。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着迷的,莫过于其深藏不露的智慧。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灌输任何道理,也没有试图去说服我接受某种观点。他只是平静地叙述,将自己的人生经历,那些顺境与逆境,那些得失与感悟,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我却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洞察力。那些看似平常的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我开始反思,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会决定我们未来的走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个体的选择是如何被影响,又是如何去影响历史的。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却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选择,去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的必然联系。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获得了一种启发,一种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心中涌现的不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而是一种淡淡的怅然。作者的笔调,始终带着一种克制的忧伤,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无法挽回的过去。然而,在这份忧伤之下,我却能感受到一种坚韧的力量。他没有抱怨,没有愤怒,只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记录那些曾经发生的一切。我从中看到了一种成熟,一种对生活深刻的理解。书中的许多细节,都让我感同身受,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个体所经历的迷茫、失落,以及在困境中依然坚持的希望。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如何去保持内心的尊严。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逃避现实的慰藉,但它却给予了我一种面对现实的力量。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过去,也并非都是冰冷的历史记录,它同样充满了温暖的情感,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

评分

初读此书,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年代久远的画卷之中。作者的叙事方式,不像我以往阅读过的历史读物那样,以时间为轴线,平铺直叙地展开。它更像是一种意识流的碎片,从一个回忆的角落跳跃到另一个,没有明确的界限,却又在不经意间串联起完整的线索。我发现,我常常会在某个句子、某个场景前停下来,反复咀嚼,试图去理解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那些关于人事物的描述,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透着一股别样的韵味。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有政治和军事的宏大事件,更充满了无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点滴,他们的内心挣扎,构成了时代最真实的肌理。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的参与感,我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读者,而是化身为一个侦探,在文字的缝隙中寻找那些隐藏的意义。它像是一场未完待续的对话,我期待着在阅读中,能与作者的心灵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评分

可惜进入文革前后阶段说得不多,文革之后更是没有,作为文革后的&ldquo;左王&rdquo;,那才是最关键的。

评分

首先赞一下京东快递小哥,服务态度都很好?。家里有小宝宝敲门都很注意。有礼貌。书也是非常喜欢的。干革命工作为建设国家做贡献的老一辈革命家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

评分

挺好的,只是书背有点开胶,已换

评分

这本书不错,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一个共产党员是如何建立起信仰的!

评分

披露了不少珍贵的史料

评分

很久以前我就对于本书的作者有过了解,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之一吧!

评分

细节

评分

很久以前我就对于本书的作者有过了解,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之一吧!

评分

书是好书,就是现在的书怎么那么贵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