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籍解放军官兵是一个特殊的“边缘群体”,在中国是,在日本尤其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太特殊了。他们是日本人留在“满洲国”的“遗产”,而这份“遗产”被中国共产党的军队继承。在20世纪上半叶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中,他们的位置游移不定,甚至有些尴尬。由日本人或者日本兵变为“满洲国”的国民,再变为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一员,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贡献力量,最后回到日本,恢复“日本国民”身份。不过,恰恰是这个“边缘群体”的特殊历史,诉说着生命个体在历史面前的渺小与无助,展示着20世纪东北亚社会的诸多复杂性。在他们身份的巨大转换中,“国家”“民族”等概念都暴露出了某种强制性和虚幻性。
应当受到关注的不仅是国家、民族的大历史,还应当包括大历史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即使是十亿分之一的历史偶然性,对于那种偶然性的承担者来说也是百分之百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对于历史过程中生命个体或小群体的关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理解人生。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充满了好奇心,想象着探访那些在日本的“老八路”,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画面感和历史厚重感的组合。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作者是如何找到这些人的?他们为什么会在日本生活?这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段特殊历史时期中,那些跨越国界的个人命运和信仰坚守。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更希望看到那些细微之处的个人情感,比如他们对故土的思念、在日本的生活点滴,以及他们如何看待那段峥嵘岁月留下的印记。如果作者能将寻访过程中的艰辛、与受访者的互动描绘得生动立体,那就更好了。我特别关注的是,这种独特的身份——“日本老八路”——是如何影响他们的人生轨迹的?他们在日本社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如何保持着他们内心的那份身份认同?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多角度的观察,比如通过不同受访者的视角,展现出历史洪流中个体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那无疑会是一部非常深刻的作品。
评分读到这个名字,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种强烈的反差美学:“日本”与“老八路”,地理上的距离,意识形态上的巨大鸿沟,却被“寻访”这个动作联系起来。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必然在于它能处理好这种张力。我特别希望作者在书中能清晰地交代,这些受访者在与日本社会融合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与和解?他们是如何平衡两种文化背景对自己的塑造的?如果能找到一些当年的文献资料或者物证来佐证口述历史,增加文本的可信度和丰富性,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都会大大提升。另外,我设想作者的采访技巧一定非常高超,能够让受访者放下戒备,袒露心声。我希望看到的不是那种被引导性的回答,而是自然流淌出的、充满生命力的回忆。特别是关于他们如何看待战争和和平的视角,如果能提供一种超越传统叙事的、更加人性化的解读,这本书就真的可以称得上是突破性的作品了。
评分光是“寻访”这两个字,就暗示了追溯与回归的主题。我猜想,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一定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跟随作者一同踏上了一条寻找历史真相的旅程。我非常好奇,作者在面对这些身份标签复杂的群体时,是如何进行身份的去魅和重塑的?是否能揭示出,无论身处何地,人性的基本诉求——比如归属感、被理解的渴望——是如何跨越政治和文化的藩篱而存在的?我希望这本书的文字是富有力量的,能够穿透时间和语言的障碍,直达人心。如果书中能够探讨这些“老八路”的后代如何看待父辈的经历,那将是很有意思的延续性视角。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我相信不在于它能提供多少教科书式的知识,而在于它能激发出读者对于历史复杂性、个人选择与时代洪流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角度极其罕见和精妙,它触及了一个历史研究中相对空白却又极具张力的领域。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对话空间,不仅是作者与受访者的对话,更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东方与西方的对话。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这些个体是如何在异国他乡,面对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和价值的?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关于中日关系发展变迁的背景介绍,将这些个体的生命故事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那么这本书的格局就会显得更为宏大和深刻。我更倾向于看到一种冷静的叙述姿态,避免过度煽情,而是通过事实和人物的自我陈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沧桑与不易。对于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做出不寻常选择的人,我们总需要更深入的理解,而这本书似乎正提供了这样一扇窗户。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像是一枚带着历史尘埃的勋章,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拂去表面的浮华,探究其背后的真正重量。我非常好奇,作者在构建整个叙事框架时,是否着重展现了“寻访”这一动作本身所蕴含的仪式感和挑战性?毕竟,跨越时间和地域去寻找那些可能已经融入当地生活、不愿再被外界打扰的个体,本身就是一场探险。我期待的不是一份冰冷的口述历史记录,而是带着温度和现场感的文字。比如,描写一下拜访那些老人的场景,他们的住所、他们的神态、他们讲述故事时的语气和眼神。这些细节往往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关键。同时,作者对“老八路”这个身份的解读也至关重要。它是否仅仅是一个符号,还是代表了一种跨越意识形态的、对某种理想主义的坚持?如果这本书能够探讨这种身份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和意义,比如对年轻一代的影响,那就更具时代价值了。我希望能看到一种细腻的笔触,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评分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红葫芦》、《甜橙树》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天瓢》、《大王书》等。《红瓦》、《草房子》、《根鸟》、《细米》、《天瓢》、《青铜葵花》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被翻译为英、法、德、日、韩等文字。获奖40余种,其中有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图书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图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大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等。2004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2016年4月获得国际安徒生奖。
评分仔细阅读之后,感到这是一本极其难得的好书。日籍解放军官兵是一个特殊的“边缘群体”,在中国是,在日本尤其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太特殊了。他们是日本人留在“满洲国”的“遗产”,而这份“遗产”被中国共产党的军队继承。在20世纪上半叶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中,他们的位置游移不定,甚至有些尴尬。由日本人或者日本兵变为“满洲国”的国民,再变为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一员,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贡献力量,最后回到日本,恢复“日本国民”身份。不过,恰恰是这个“边缘群体”的特殊历史,诉说着生命个体在历史面前的渺小与无助,展示着20世纪东北亚社会的诸多复杂性。在他们身份的巨大转换中,“国家”“民族”等概念都暴露出了某种强制性和虚幻性。
评分京东的老客户了,会一直支持的
评分内容吸引,可以配图不多。
评分夫不言而信,天之道也。天于人君有告戒之道焉,示之以象而已。故自上古以来,天文有世掌之官,唐虞羲、和,夏昆吾,商巫咸,周史佚、甘德、石申之流。居是官者,专察天象之常变,而述天心告戒之意,进言于其君,以致交修之儆焉。《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又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是也。然考《尧典》,中星不过正人时以兴民事。夏仲康之世,《胤征》之篇:「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然后日食之变昉见于《书》。观其数羲、和以「俶扰天纪」、「昏迷天象」之罪而讨之,则知先王克谨天戒,所以责成于司天之官者,岂轻任哉!
评分记实性作品,内容有点让人伤感。
评分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红葫芦》、《甜橙树》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天瓢》、《大王书》等。《红瓦》、《草房子》、《根鸟》、《细米》、《天瓢》、《青铜葵花》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被翻译为英、法、德、日、韩等文字。获奖40余种,其中有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图书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图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大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等。2004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2016年4月获得国际安徒生奖。
评分那么问题来了,关羽和刘备在荆州、汉中的行动到底是不是蜀汉方面计划好的两路出兵?
评分应当受到关注的不仅是国家、民族的大历史,还应当包括大历史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即使是十亿分之一的历史偶然性,对于那种偶然性的承担者来说也是百分之百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对于历史过程中生命个体或小群体的关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理解人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