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有一代的文化,亦有一代的学人,“80后”一代学人的身影在本书中化为对文学问题的发现、回应及反思。三位年轻学人良好的学术修为与担当的气概由此可见。此书虽为三位志同道合者的共同记忆,亦呈现了“80后”学人独有的见解。
《以文学为志业》是三位“80后”学人的文学对话录。该对话录从自我的阅读经验、文学趣味、知识型构谈起,追问在当下语境中以“文学为志业”的人生蕴藉和担当使命。在此基础上,对话录由近及远,分别论述了“新世纪历史写作”“八十年代文学”“社会主义文学”以及“现代文学传统”“未来文学备忘录”等系列话题。因为“80后”的特殊身份,该对话录还专门论述了“80后写作与当下中国”的种种话题,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全面剖析了“80后”写作的历史和趋向。“三人谈”不追求统一的批评标准,相反,它在尽可能的限度上展示了一代人面对共同话题时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立场。其中的一部分发表后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被视作“80后学人”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
杨庆祥,1980年9月生于安徽,文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出版有《重写的限度》《分裂的想象》《现场的角力》等著作。曾获《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人民文学》2011年度青年批评家奖,第十届《上海文学》奖理论奖,第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金理,1981年1月生于上海,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出版有《从兰社到<现代>: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与刘呐鸥为核心的社团研究》《历史中诞生: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青年构形》等。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推选“2012年度青年批评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
黄平,1981年2月生于辽宁,文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从事当代文学研究。出版有《贾平凹小说论稿》等著作。曾多次获《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
以文学为志业
“80后”写作与“中国梦”
什么是“80后”文学
新世纪以来的历史想象和书写
改革时代:文学与社会的互动
反思社会主义文学
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性和当下性
抵抗没有历史的历史——谈杨庆祥的文学批评 /孙郁
这样的年代,批评何为?——致黄平 /倪文尖
见证一个人的成长 /张新颖
致谢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相当巧妙,它不仅仅是单向的观点输出,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讨论场。你读到A的观点,会立刻联想到B如何对其进行辩证,紧接着C又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来审视他们。这种内在的辩证法,使得书中的内容保持了一种动态的张力,避免了陷入某种僵化的教条主义。它似乎在暗示,真正的“志业”不是一个固定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与自身和时代进行对话的过程。对于长期关注当代文化生态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内参”级别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绕开那些被媒体过度包装的符号,直抵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关于“何为文学价值”的核心争论。这种对内在逻辑和方法论的细致剖析,是其不可替代的贡献所在。
评分这部作品的选题视角相当新颖,聚焦于当代文学思潮中的一个特定群体——“80后”学人,并以“文学为志业”这一宏大命题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在传统与现代、商业化与纯粹性之间徘徊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实践路径。我之所以会对这类文本抱有期待,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去窥探那些在学术圈和评论界逐渐崭露头角的新生力量是如何自我定位和构建其文学观的。他们无疑继承了前辈的某些遗产,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爆炸、媒介多元的全新语境。这种代际间的思想碰撞,以及他们如何处理学术规范与个人创造力之间的张力,才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我特别关注他们如何定义“志业”——在社会价值不断被量化、娱乐至死的风气下,坚守文学这一看似“无用”之学的决心,究竟是源于何种内在驱动力?是某种浪漫的理想主义,还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与批判?这种对核心价值的坚守,本身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揣摩。
评分我倾向于将这部作品视为一份精神地图,它标记出了当代中国文学知识界前沿地带的险滩与高地。不同于那些宏观的历史叙事,它聚焦于个体经验和具体论述,因此更具可触碰的真实感。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对前辈大师的敬重,以及对当下文化环境的某种疏离感。这种疏离感并非是傲慢,而是一种在快速变化世界中保持审慎距离的必要姿态。这种“保持距离”的姿态,恰恰是“志业”得以维系的某种心理屏障。他们所讨论的文学,必然是带着锐利感的,是无法被轻易消化的,是试图在日常的琐碎和浮躁中,开辟出一方纯净的精神领地的。因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场与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精神同频的“修炼”。
评分这部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搭建了一个观察“80后”一代文人精神肖像的微观窗口。我们总是在谈论“未来”,但“未来”的模样往往就藏在那些正处于上升期的个体选择之中。这三位学者的选择——有人可能更侧重于理论建构,有人或许更倾向于文本的细读与修复,而另一位可能更关注文学的社会功能——共同勾勒出了一个多元并存的图景。这并非是铁板一块的“八零后现象”,而是一种在多元化压力下寻求独特声部的努力。在我看来,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写出好的作品,更是如何在被资本和流量裹挟的时代,维持住一份作为“学者”和“作家”的清醒与纯粹。这种内心的角力,比任何外在的学术成就都更具戏剧张力,也更贴近我们对“志业”二字的理解:它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宿命式的选择。
评分阅读时,我仿佛进入了一场高密度的智力对话现场,三位学者的观点交锋,展现出当代文学批评的活力与复杂性。他们没有采取那种居高临下的论述姿态,而是用一种近乎“同侪互诘”的方式,探讨着文学本体论、文化权力结构以及个体在宏大叙事下的抵抗。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其语言的密度与跳跃性,它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稍有分神便可能错过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或一个精妙的比喻。这种“高难度”的文本本身,就是对“文学为志业”这一理念的一种实践——它拒绝平庸化和大众化的妥协,坚持对思想深度的挖掘。我欣赏这种对智识挑战的坦诚,它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普通访谈录的范畴,上升到了一种关于知识分子职责的严肃探讨。那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语言的敬畏与对思想边界的不断试探,让人深感振奋,也让人反思自己阅读的姿态是否足够严肃。
评分这一革命性观念创造出了财产与契约的概念,反过来又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资本主义进程。在这
评分2010年和2013年,《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几次前往敦煌、兰州等地,对几代“敦煌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这本书是4年多追踪历程的结集,将呈现一场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与一个(群)人的相遇,千年佛国与数十载人生的相遇。莫高窟与她的守望者们,在荒漠中相互召唤并彼此守候。他们的守护延长了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们也找到自我,找到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
评分本书由民国谍报奇人张圣才先生口述,作家泓莹进行文字整理而成。全书再现了近代中国山河破碎、风云激荡之时,以张圣才为代表的各界人士为国家民族所做的尝试与努力;披露了华侨抗战、谍报工作等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让人清晰地触摸到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福建、上海等地区复杂的政治、军事局面,体会各种政治力量在其间纵横交错的复杂状态,看到历史ZUI为本真的一面。
评分古书的时候村长的时候!!!!!
评分就像呼吸。呼气,失去;吸气,得到。无论是细碎的家庭生活,还是几乎被遗忘的激情和爱,都在呼吸之间。
评分物流很快,包装很好,感谢京东
评分三位“80后”学人的文学对话录,新锐新见,了解一下。
评分读完此书才知道我大宋原来这么强势!好书好京东!
评分书非常不错 值得推荐 包装好 文章好 细细品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