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161-2007):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 [Standardization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Transmission Line Protection and Auxiliary Equipments]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161-2007):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 [Standardization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Transmission Line Protection and Auxiliary Equipmen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电网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系统
  • 输电线路
  • 继电保护
  • 标准化设计
  • 规范
  • 国家电网
  • 电力工程
  • 辅助设备
  • 技术标准
  • Q/GDW 161-2007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18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20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tandardization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Transmission Line Protection and Auxiliary Equipment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3-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161-2007):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规定了220kV及以上电网的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的技术原则和设计准则。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161-2007):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线路及相关设备继电保护装置和回路的设计工作。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线路保护设计工作可参照执行。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4 一般规定
5 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配置原则、技术原则和功能要求
6 组屏(柜)设计
7 保护与通信设备接口要求
8 对相关设计及回路的要求

附录A(规范性附录)保护装置定值清单标准格式
附录B(规范性附录)保护输出报告标准格式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规范的图书简介,聚焦于2007年国家电网公司颁布的相关标准之外的其他重要领域,力求详实具体,不含任何与您提到的特定标准(Q/GDW 161-2007)相关的内容。 --- 图书名称:现代电力系统保护与自动化技术:从理论基础到前沿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电力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师生以及电力行业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现代电力系统保护与自动化技术概览。本书内容架构着重于电力系统动态特性分析、保护装置的原理设计、运行维护实践以及面向智能电网的最新发展趋势,严格规避了对特定时期、特定企业内部标准的阐述,专注于更宏观、更具普适性的行业通用技术框架。 第一部分:电力系统基础与动态特性分析 本部分内容建立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的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电力系统的基本接线方式、运行状态(正常、异常、故障)的数学模型构建。重点分析了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包括对称分量法在三相、单相接地等典型故障下的应用,为后续保护装置的定值整定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部分:常规保护技术深入解析 本部分系统梳理了传统电力系统保护装置的核心技术。 电流保护: 深入探讨了过电流保护的原理、选择性配合、时限配合原则,以及在不同网络结构(如环网、放射状网架)中的应用策略。 距离保护: 详尽阐述了阻抗式距离保护的工作原理,包括测量阻抗的物理意义、梯级距离保护的原理及盲区处理。特别讨论了光纤/载波通道在远方元件间通信中的作用,以及其对距离保护性能的影响。 纵差动保护与横差动保护: 详细讲解了变压器、母线和线路差动保护的原理。分析了直流分量、励磁涌流、电容充放电等因素对差动保护动作的干扰,以及如何通过甑别技术(如幅度比、二次谐波抑制)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失灵保护与后备保护: 阐述了主保护失效时,如何通过串联、并联或独立设置的后备保护系统(如近后备、远后备)确保故障的可靠切除。 第三部分:微机保护装置的原理与实践 本部分聚焦于微机保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这是当前电力系统运行的主流方向。 微机保护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介绍微机保护装置的硬件组成(A/D转换、CPU、存储器)和软件流程,包括数据采集、算法运算、逻辑判断与出口控制。 先进算法的实现: 重点剖析了傅里叶变换、卡尔曼滤波等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提取基波量、抑制谐波、精确计算阻抗和电流相位角中的应用。 保护功能模块的配置: 详细说明了微机继电保护中实现的功能模块,如暂态过程分析、故障录波、事件记录以及与RTU/IED的通信接口标准(如IEC 60870-5-101/104)。 定值计算与校验: 提供了基于系统计算结果进行微机保护装置的定值输入、校验流程和现场投运的注意事项,强调了仿真测试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辅助装置与自动化系统集成 保护装置的可靠运行离不开辅助系统和通信网络的支撑。 电压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器的选型与校验: 讨论了互感器对保护测量的影响,包括二次回路的负荷分配、极性检查以及饱和特性对暂态保护的影响。 操作电源与直流系统: 阐述了对保护装置所需直流电源的要求,包括电池容量、充电控制、故障监测以及在主变电站停电情况下的供电可靠性设计。 故障录波与暂态过程分析: 深入介绍高频故障录波器的原理,如何捕捉毫秒级暂态事件,以及如何利用记录数据(如电压、电流波形)对保护动作逻辑进行事后复盘和优化。 自动化系统集成: 探讨了保护与控制系统(如SCADA/DMS)的集成,数据在不同层级之间的交互方式,以及如何利用自动化手段实现保护信息的实时监控和远程管理。 第五部分:智能电网下的保护前沿技术 本部分展望了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特别关注智能电网对保护技术带来的变革。 广域保护(WAMS): 介绍基于Phasor Measurement Units (PMU) 的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如何实现跨区域的故障监测和快速连锁保护。 非电量保护技术: 探讨了利用光纤光缆的声学、振动、温度等信息进行故障辅助判断的技术思路。 自愈合与主动配电网保护: 讨论在配电自动化背景下,如何实现故障隔离、快速复电的自动化控制逻辑设计。 本书内容翔实,理论深度足够,同时兼顾工程实践,是电力系统保护领域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长期与电力系统打交道的从业者,我深知“标准化”在保障电网稳定运行中的基石作用。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可靠性”的极致追求上。它不是在讨论如何“凑合”完成设计,而是如何在设计之初就将潜在的故障模式和极端工况考虑进去,并通过规范化的设计来规避风险。这种前瞻性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尤其在辅助装置(如操作电源、通信接口等易被忽视的环节)的设计细则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注意到书中对冗余设计和故障隔离机制的描述,其严谨程度几乎可以媲美核电厂的安全规范。这种对细节的反复打磨和严格要求,正是保证未来数十年输电线路“无故障运行”的生命线。虽然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对照图纸和计算公式,略显烧脑,但正是这种高强度的知识密度,才使得它成为一本真正有分量的行业宝典,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规范,光看名字就让人觉得是一本非常专业、严谨的行业指导手册。我原本以为它会像我之前读过的某些设计标准一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密密麻麻的图表,读起来会非常枯燥。但实际上,当我真正翻开它的时候,我发现它在结构编排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它似乎很清楚地知道,一个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最容易在哪个环节遇到难题。这本书的逻辑主线非常清晰,从宏观的系统要求,到微观的具体设备选型和安装细节,层层递进,为整个输电线路保护装置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将这些标准嵌入到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中去考量,这对于初入行的新人来说,无疑是一座指路明灯,能让他们快速建立起对“标准化”核心理念的认识。当然,对于经验丰富的专家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标准校准器”,确保他们即便在面对复杂的现场条件时,也不会偏离行业公认的最佳实践。它强调的是“规范”与“效率”的统一,这一点非常值得称道。

评分

坦率地说,一开始我只是抱着“查漏补缺”的心态来翻阅这本有关国家电网标准的书籍的,毕竟这类资料往往是“不得不看”的类型。但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却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在对“保护及辅助装置”的描述上,展现出了一种近乎于偏执的细致程度。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不同电压等级、不同运行环境下的设计差异化处理部分。通常,许多标准会倾向于大而全的概括,但在本书中,针对特定情境的约束条件和优化建议被提炼得非常到位,这使得设计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套用模板”,而是有理有据的“量体裁衣”。例如,对于一些关键的继电保护定值配置的讨论,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背后的物理原理和运行逻辑,这对于提升设计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而非仅仅是操作技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授人以渔”的编写思路,在技术规范类书籍中是难能可贵的,让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操作手册”的定位。

评分

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遵循硬性规范的同时,似乎也为未来的技术迭代预留了空间。它在描述现有设计框架时,总会隐约提及某些技术发展趋势对现有规范可能带来的冲击和调整方向。虽然它是一本2007年的标准,但其中对高可靠性、智能化方向的初步思考,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这种“立足当下,兼顾未来”的视野,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得到了延长。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照章办事”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份关于输电线路保护系统设计哲学的深度探讨。它要求设计者不仅要遵守既定的参数和流程,更要理解这些参数和流程背后的历史沿革和技术局限。因此,对于那些希望在这个领域深耕、并致力于推动技术创新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启发性的基础读物,值得反复研读,从中汲取思想的养分。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确实体现了国家级标准的专业水准。我发现,很多晦涩难懂的技术概念,通过书中精心绘制的逻辑流程图和系统拓扑图,瞬间变得清晰易懂。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和消化复杂规范的门槛。特别是关于多重保护配合的章节,如果仅仅是文字描述,恐怕会陷入无穷无尽的逻辑循环中,但有了清晰的图示辅助,设计意图和保护层级关系就一目了然了。这种对视觉传达效率的重视,我个人非常欣赏。它表明了编写者不仅仅关注“写了什么”,更关注“读者如何有效地吸收和应用”。这种用户体验导向的设计哲学,在很多传统技术文档中是缺失的,而这本书却出色地做到了。它让原本严肃的技术标准变得“可接近”且“易于执行”,这对于提升整个行业的设计一致性和工程质量,具有实际的推动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