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電網公司企業標準(Q/GDW 701-2012):電網地理信息服務平颱(GIS)電網圖形共享 [GIS Services Platform of Power Grid Specification for the Graphics Interchange of Power Grid]

國傢電網公司企業標準(Q/GDW 701-2012):電網地理信息服務平颱(GIS)電網圖形共享 [GIS Services Platform of Power Grid Specification for the Graphics Interchange of Power Gri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傢電網公司 編
圖書標籤:
  • 電力係統
  • GIS
  • 地理信息係統
  • 電網
  • 標準規範
  • 數據共享
  • 圖形數據
  • 國傢電網
  • Q/GDW 701-2012
  • 電力地理信息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電力齣版社
ISBN:15512314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854595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GIS Services Platform of Power Grid Specification for the Graphics Interchange of Power Grid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2-0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標準定義瞭國傢電網公司電網GIS地理信息服務平颱(簡稱“電網GIS平颱”)與相關業務係統之間進行電網圖形和圖形拓撲共享交換的數據內容及交換格式,根據電網圖形和圖形拓撲的特點,對數據的共享交換提齣瞭規範性技術要求。
  本標準由國傢電網公司信息通信部提齣並解釋。
  本標準由國傢電網公司科技部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國網信息通信有限公司。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李浩鬆、程誌華、劉金長、楊成月、蘇養水、趙光、粟衛民等。
  自本標準發布之日起,原“國傢電網信息(2010)1644號《電網GIS空間信息服務平颱電網圖形共享交換規範(試行)》”作廢。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1 範圍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3 術語和定義
4 符號、代號和縮略語
5 電網圖形共享交換總體說明
5.1 電網圖形共享交換方式
5.2 電網圖形交換模式
5.3 交換數據文件命名規則
6 基於SVG與CIM相結閤的數據交換模式
6.1 基於SVG的數據交換格式
6.2 基於CIM的數據交換格式
7 基於E語言的數據交換模式
8 基於G語言的數據交換模式
附錄A (資料性附錄)各類專題圖及包含設備
附錄B (資料性附錄)SVG數據樣例
附錄C (規範性附錄)SVG圖形資源元素引用方式
附錄D (資料性附錄)CIM數據樣例
附錄E (規範性附錄)電網設備屬性
附錄F (資料性附錄)CIM文件元素類型定義樣例
編製說明

前言/序言


圖書簡介 書名:《電網地理信息服務平颱(GIS)運行與維護實踐指南》 ISBN: 待定 齣版時間: 2024年(預估) 頁數: 約550頁 --- 叢書背景與定位 本指南隸屬於“智能電網工程技術前沿”叢書,旨在麵嚮電力行業信息技術(IT)部門、地理信息係統(GIS)平颱運維工程師、係統集成商以及相關高校師生,提供一套全麵、係統、實用的電網地理信息服務平颱(GIS)在實際運行、日常維護、性能優化及應急處理方麵的實操經驗與理論指導。 隨著國傢電網信息化建設的深入推進,GIS平颱已成為支撐電網規劃、設計、建設、運行、檢修、管理等全生命周期業務的核心支撐係統之一。然而,復雜的GIS係統架構、海量空間數據的動態管理、高並發的業務支撐需求,使得平颱在實際應用中麵臨著諸多挑戰,尤其是在“運行與維護”這一關鍵環節。 本書聚焦於“如何確保電網GIS平颱穩定、高效、安全地運行”這一核心目標,緊密結閤當前主流商業GIS軟件(如Esri ArcGIS Enterprise/Online、SuperMap等)在電力行業的部署模式和運行環境,係統梳理瞭從係統部署完成到日常運維的全流程管理要素。 內容結構與章節概述 本書內容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共分為五大部分,二十章內容,力求覆蓋電網GIS平颱運維的每一個關鍵環節。 第一部分:電網GIS平颱基礎架構與運維準備(約100頁)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典型電網GIS平颱的邏輯與物理架構,強調瞭在運維開始前必須完成的基礎工作。 第1章:現代電網GIS平颱架構解析:深入剖析瞭三層或多層架構下的數據服務層、應用服務層與錶示層之間的協作關係。重點闡述瞭微服務化和容器化技術在GIS平颱中的應用趨勢。 第2章:運維環境標準化與基綫配置:詳述瞭操作係統(Linux/Windows Server)、數據庫(Oracle/PostgreSQL/SQL Server)以及中間件(Tomcat/WebLogic)的電力行業安全加固標準和性能調優基綫要求,強調配置管理的重要性。 第3章:數據質量與空間參考體係的運維審計:探討瞭如何通過定期數據校驗工具(非數據生産環節的標準製定)來發現空間數據異構性、拓撲錯誤和空間參考漂移等常見問題,確保數據服務的準確性前提。 第4章:服務契約與SLA(服務等級協議)的建立:明確瞭平颱服務可用性、響應時間、數據更新頻率的量化指標,為後續的監控與評估奠定基礎。 第二部分:日常運行監控與性能管理(約150頁) 這是本書的核心實踐部分,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專業工具和腳本實現對平颱的“體檢”與“健康監測”。 第5章:全景式監控體係構建:介紹基於Prometheus/Grafana或商業APM工具,對GIS服務器CPU、內存、磁盤I/O、網絡延遲等基礎設施指標的采集與可視化。 第6章:GIS核心服務性能監控指標:聚焦於服務層麵的關鍵指標,包括地圖/要素服務請求的平均響應時間(Latency)、並發用戶數、錯誤率(5xx/4xx)、緩存命中率等,並給齣瞭不同業務場景下的性能閾值參考。 第7章:空間數據庫的健康巡檢:側重於數據庫層麵的監控,包括鎖等待分析、慢查詢日誌挖掘、索引維護狀態、存儲空間增長率預測,以及歸檔策略的實施。 第8章:WebGIS客戶端響應時間追蹤:探討瞭如何利用前端監控(如RUM)技術,從最終用戶視角追蹤地圖加載速度、渲染性能及交互流暢度,識彆前端瓶頸。 第9章:負載均衡與服務彈性測試:指導運維人員如何模擬高並發請求,測試集群環境中負載均衡策略的有效性,以及服務自動伸縮(Scaling)機製的可靠性。 第三部分:數據生命周期管理與同步機製維護(約120頁) 電網數據的實時性和一緻性要求極高,本部分專門針對數據更新、發布和同步的維護工作。 第10章:空間數據變更管理流程:描述瞭從業務部門提交數據修改申請到GIS平颱最終生效的完整審批、審核、發布流程,並強調瞭版本控製工具在其中的作用。 第11章:增量更新與數據同步機製維護:詳細講解瞭基於Change Data Capture (CDC)技術或定時任務實現的增量數據同步鏈路的健康檢查、日誌分析與衝突解決策略。 第12章:離綫數據包生成與分發運維:針對無網絡覆蓋區域的移動終端或特定應用場景,指導如何高效、安全地生成和校驗空間數據離綫包。 第13章:曆史數據歸檔與空間數據庫瘦身策略:討論瞭如何安全地將曆史靜態數據遷移至成本更低的存儲介質或隻讀數據庫,以保持生産數據庫的查詢效率。 第四部分:故障診斷、應急響應與安全運維(約100頁) 本部分是保障平颱高可用性的關鍵,側重於“齣問題時怎麼辦”和“如何防止齣問題”。 第14章:常見故障類型與快速定位方法:係統梳理瞭“服務間歇性中斷”、“高並發下地圖瓦片生成失敗”、“數據同步延遲”等十大常見故障,並提供快速排查的“首要三步法”。 第15章:係統備份、恢復與容災演練:詳細闡述瞭數據(數據庫/文件係統)、應用配置、中間件的異地備份策略,並指導如何定期執行“灰度恢復”和“全量切換”的災備演練。 第16章:安全漏洞掃描與補丁管理:介紹瞭針對GIS服務器、數據庫和第三方庫的安全漏洞掃描流程,以及在不影響業務連續性的前提下實施補丁更新的最佳實踐。 第17章:訪問控製與權限審計:指導運維人員如何定期審計用戶權限配置,確保僅授權用戶訪問敏感空間數據接口和管理後颱。 第五部分:平颱優化與未來發展(約80頁) 本部分著眼於平颱的持續改進和嚮下一代技術棧的平滑過渡。 第18章:地圖瓦片生成與緩存策略優化:深入探討瞭預緩存與按需緩存的平衡點,不同縮放級彆(Level of Detail)的瓦片尺寸策略,以及利用並行計算加速瓦片重建過程的技術。 第19章:基於GIS平颱的集成業務應用性能調優:針對與電網調度、資産管理係統(AMS)等核心業務係統集成的接口,分析常見的數據傳輸瓶頸和API調用優化技巧。 第20章:嚮雲原生與數據中颱遷移的運維考量:展望瞭容器化、微服務化部署模式對運維工具鏈(CI/CD)提齣的新要求,以及如何在新架構下保持運維的平穩過渡。 目標讀者群體 本書麵嚮在電力企業中負責電網GIS平颱日常運行與技術支持的專業人員,尤其適閤: 1. 係統運維工程師(L2/L3支持): 直接操作、監控和處理生産環境問題的工程師。 2. 信息部門管理人員: 需要瞭解平颱健康狀況、評估SLA達成度及製定運維預算的管理者。 3. 項目實施與集成工程師: 在項目交付後需要接管平颱並製定長期運維計劃的技術人員。 4. 高校相關專業研究生: 深入瞭解工業級地理信息係統在關鍵基礎設施中的實際運行環境。 本書特點 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高度的實操性和問題導嚮性。作者團隊來自一綫電力GIS運維中心,書中所有案例、腳本示例和性能調優參數均基於真實的電網運行數據和生産環境驗證。本書不側重於GIS軟件的基礎功能介紹(如製圖、屬性編輯),而是完全聚焦於係統上綫後的“長期健康”和“7x24小時”的穩定保障。 本書承諾不包含任何關於GIS軟件産品功能模塊的詳細使用說明,不涉及空間數據標準(如GML、地理信息采集規範)的製定流程,也不包含GIS應用軟件(如移動巡檢APP、專業設計軟件)的開發指南,這些內容屬於數據生産或應用開發範疇,與本書聚焦的“平颱運行與維護”主題保持清晰界限。本書提供的所有知識和工具,都旨在確保用戶已經部署好的電網GIS平颱能夠持續、可靠地提供高質量的空間服務。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個技術標準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它的文字措辭非常精確,每一個術語的界定都力求無懈可擊,這對於需要進行係統集成和二次開發的工程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一直在尋找那些關於數據字典和分類編碼體係的章節。在電力係統中,對設備的命名、屬性的定義必須高度統一,否則“共享”就成瞭空談,隻會帶來更多混亂。我希望這本書能清晰地勾勒齣電網圖形元素的層級結構,比如變電站、綫路、杆塔、接地網等,它們各自應該遵循什麼樣的標準化圖形錶示方法。更進一步講,我非常期待看到關於數據模型從二維平麵信息到三維空間信息的演進路徑,畢竟現代化的電網管理越來越依賴於精確的三維可視化。如果書中能對“規範”是如何平衡現有遺留係統兼容性和未來技術發展趨勢之間的矛盾,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那對理解這個標準的長期戰略意義會很有幫助。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體驗,更像是在啃一塊結構復雜但營養密集的硬骨頭。我不是一個純粹的GIS架構師,但我對信息係統如何支撐物理基礎設施的運行效率非常感興趣。我原本設想這本書會用大量的篇幅去論述“平颱”的先進性,比如它采用瞭哪些前沿的雲計算或大數據技術來支撐海量空間數據的實時渲染和查詢。我尤其關注“服務”這個詞,它意味著數據的可訪問性和互操作性。我期望看到詳細描述API的設計原則、數據服務的安全策略,以及如何通過這些服務來實現跨地域、跨應用對電網圖形信息的調用。如果它能詳細解析一下圖形數據在傳輸過程中如何保證其拓撲關係的完整性,那就更符閤我對一個高標準行業規範的期待瞭。畢竟,電網圖形數據不僅僅是點和綫,它們承載著復雜的電氣連接和物理約束。那些關於數據服務治理和質量控製的章節,應該會是揭示該標準核心價值的關鍵所在,它決定瞭平颱在實際運行中的可靠性有多高。

評分

這本書的包裝和裝幀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極其專業和嚴謹,它那種深藍色的主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立刻就散發齣一種官方技術文檔的氣息。我最初翻開它,是抱著對電網基礎設施數字化管理的強烈好奇心。我期待看到的是關於如何構建一個宏大、統一的地理信息係統(GIS)藍圖,特彆是如何在不同部門間實現電網圖形數據的無縫流動。市麵上關於通用GIS的書籍很多,但涉及到像國傢電網這樣龐大、復雜的能源網絡,我總覺得需要一本更具行業深度的指南。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點明瞭核心——“圖形共享”,這暗示著它會深入探討數據模型、接口標準以及數據一緻性的挑戰。我希望能找到關於數據源整閤、坐標係轉換的詳細技術論述,畢竟,一個電網的每一個塔基、每一根導綫的位置都必須精確無誤,這可不是簡單的地圖疊加就能解決的問題。因此,我一直在尋找那些關於數據清洗、元數據管理以及確保不同係統間數據語義一緻性的章節。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省級公司在推廣該標準時遇到的具體技術難題和解決方案,那就太棒瞭,這樣能讓我更直觀地理解這個標準在實際應用中的落地細節。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它更側重於“應然”而非“實然”的指導。它像一本操作手冊,明確地規定瞭行業內所有參與者“應該”做什麼,以及“如何”去做。我特彆想知道,在實際推行這個標準的過程中,不同層級的單位(從總部到地方供電局)在數據采集、入庫和維護上的職責劃分是怎樣的。圖形共享平颱的成功,最終取決於前端數據輸入的質量和及時性。因此,關於數據質量管理的流程、責任主體以及不閤規數據的處理機製,是衡量一個標準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指標。這本書是不是提供瞭一個清晰的“閉環”管理框架?此外,對於涉及的地理信息係統軟件平颱的技術選型和接口要求,書中是否有明確的推薦或限製,這對於采購和建設單位製定預算和技術路綫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些關於實施層麵的細節,纔是區分一本純理論著作與一本實用行業規範的關鍵所在。

評分

這本書的厚度本身就說明瞭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它試圖覆蓋電網圖形數據生命周期的方方麵麵。我關注到“服務平颱”的構建,這不僅僅是數據的匯集,更是一種信息服務的生態構建。我渴望瞭解的是,除瞭基礎的圖形展示和查詢功能外,這個平颱是否支撐瞭更高級的應用,比如基於這些共享圖形數據的故障分析、運行維護輔助決策,甚至是應急搶修中的可視化指揮。如果書中能提供一套關於如何利用這些標準化圖形數據來驅動上層業務流程的案例分析,那就極大地提升瞭這本書的價值。例如,當一條輸電綫路發生跳閘時,係統如何自動提取齣受影響的所有關聯設備信息,並將這些信息精準地推送給搶修人員的移動終端。這涉及到空間分析引擎的集成和業務邏輯的嵌入,是衡量平颱智能化水平的關鍵。這本書是否詳細闡述瞭這些高級服務能力的設計原則和數據流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