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HN-1-0000.08.023--2015 火力发电厂锅炉监督标准

Q/HN-1-0000.08.023--2015 火力发电厂锅炉监督标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火力发电
  • 锅炉
  • 监督标准
  • Q/HN
  • 行业标准
  • 2015
  • 电力工程
  • 锅炉运行
  • 安全规范
  • 技术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4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73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
字数:10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专业性强,面广,具有很有意义的技术指导性。
  本系列标准包含14个。主要内容涉及绝缘、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励磁、电测、电能质量、汽轮机、锅炉、热工、节能、环境保护、金属、化学、锅炉压力容器、供热等内容。加强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火力发电厂技术监督管理,保证火力发电厂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据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规程和规范,以及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发电厂的管理要求、结合国内外发电的新技术、监督经验制定。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与《Q/HN-1-0000.08.023--2015 火力发电厂锅炉监督标准》不相关的书籍的详细简介。 --- 《工业过程自动化系统:原理、设计与应用实践》 导论:工业控制的基石与未来方向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工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工业过程自动化系统(Industrial Automation Systems, IAS)。在当前追求“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背景下,自动化系统已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设备联动,而是集成了先进的传感、决策、执行和信息管理于一体的复杂工程。本书旨在为读者,包括自动化工程师、系统设计师、过程控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应用的全景式、深度解析。 我们将重点关注当前主流的控制架构,如集散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及其与计算机控制系统(CCS)的集成应用,并深入探讨这些系统在化工、冶金、石油天然气等流程工业中的部署策略和优化方法。 第一部分:自动化系统的基础理论与架构 第一章:过程控制基础回顾与自动化需求分析 本章首先回顾了经典的反馈控制理论,包括PID控制器的设计、整定方法(如Ziegler-Nichols法)及其在实际工业过程中的局限性。随后,本章详细分析了现代工业对高可靠性、高效率和高安全性的自动化需求,引出了对分布式控制架构的必然性。我们讨论了过程变量的特性(如滞后、惯性、干扰的复杂性),并初步勾勒出自动化系统在应对这些挑战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章:核心控制单元剖析——PLC与DCS 本章是系统架构的核心解析。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深入剖析PLC的硬件结构(CPU模块、I/O模块、通信模块)、指令集(梯形图、指令表、功能块图)及其在离散控制和顺序控制中的应用优势。重点讲解了PLC的实时性保障机制和故障诊断方法。 集散控制系统(DCS): 阐述DCS的系统层次结构(控制层、监视层、操作层、管理层),对比其与PLC在系统集成度、开放性及冗余设计上的差异。着重介绍DCS的控制策略实现、历史数据管理和操作员站(OFS)的设计原则。 第三章:现场设备与信号处理 自动化系统的“感官”——现场仪表是信息采集的源头。本章详细介绍了各类过程变量测量仪表(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的工作原理、选型标准和安装规范。特别关注了智能仪表(如HART协议仪表)的数据传输机制和校准技术,确保采集信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还涵盖了执行器(调节阀、变频器、电机驱动器)的选型与动态特性对控制性能的影响分析。 第二部分:通信、网络与信息集成 第四章:工业通信网络协议深度解析 现代自动化系统依赖于健壮的通信网络。本章系统地介绍了现场总线技术(Fieldbus),包括PROFIBUS DP/PA、Foundation Fieldbus在复杂环境下的应用。同时,详细对比了工业以太网技术(如EtherNet/IP, PROFINET)在高速数据传输和集成化方面的优势,并探讨了OPC UA作为跨平台数据交换标准的关键作用。 第五章:安全与冗余系统设计 在关键工业领域,系统的连续运行和人员安全至关重要。本章专门探讨了冗余架构的设计哲学,包括控制器级别、通信网络级别和I/O模块级别的冗余方案(热备、冷备、有源/无源切换)。此外,引入了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 FuSa)的概念,基于IEC 61508/61511标准,讲解安全仪表系统(SIS)的风险评估(LOPA)、安全完整性等级(SIL)的确定及独立安全回路的实现。 第六章:人机界面(HMI)与可视化工程 本章聚焦于如何高效地向操作员传递过程信息。内容涵盖了HMI的设计原则(如认知负荷管理、颜色标准、报警管理),以及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的架构设计。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指导读者如何设计出符合操作习惯、直观且快速响应的监控界面,并探讨了基于虚拟现实(VR/AR)的未来HMI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高级控制、优化与维护 第七章:过程控制的高级策略 本章超越了基础的单回路PID控制,深入探讨了应对复杂过程特性的高级控制技术。详细讲解了多变量控制(MVC)、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原理、建模方法及在大型复杂过程单元中的应用。此外,还涵盖了先进的伺服控制、自适应控制以及模糊控制等非线性控制方法的适用场景。 第八章:数据管理与过程优化 在“数据驱动”的时代,如何利用自动化系统采集的海量数据进行效益提升是关键。本章介绍了过程数据历史数据库(Historian)的构建、数据清洗与分析技术。重点讨论了制造执行系统(MES)与控制层的集成,如何实现从生产计划到实时控制的闭环优化,包括能耗优化、物料平衡与质量追踪。 第九章:系统生命周期管理与维护实践 自动化系统的生命周期管理是确保长期稳定运行的保障。本章涵盖了系统投运前的调试策略(软硬件联调、回路试验),系统运行中的健康监测(Condition Monitoring)技术,以及故障诊断与排除的系统化流程。内容还包括版本控制、系统升级的风险评估和知识管理的最佳实践。 总结与展望 本书以实践应用为导向,通过丰富的图表和工程实例,力求打通理论与工程之间的鸿沟。我们相信,掌握这些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是推动我国工业领域迈向更高效率、更高可靠性新阶段的关键能力。未来的展望部分,将探讨云计算、边缘计算在过程控制中的潜力,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进一步赋能下一代工业自动化系统。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字体选择上来看,这本书明显是面向专业从业人员的,这一点从它毫不妥协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就可以看出。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阅读体验而牺牲信息的密度。不过,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专业性,反而带给我一种强烈的信任感。你知道,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极限值,都不是随便估算的,它们是经过了大量的计算模拟和长期的现场数据验证才最终敲定的。我特别对比了它在超温保护阈值方面的描述,与其他一些行业参考资料相比,它的安全裕度设置得更为保守和审慎。这种“宁可反应过度,绝不反应不足”的底层设计哲学,体现了对能源安全生产的最高敬畏。此外,书中对于检测工具的校准要求部分的详细程度,也令人侧目。它不仅仅规定了校准的频率,还深入到对特定传感器型号在特定工况下的漂移预期值进行限定,这已经超越了一般操作手册的范畴,更接近于计量科学的专业论述。这使得整本书的专业深度远超预期,是电力系统领域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

评分

我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首先关注的是它的结构编排。很多技术标准书,为了追求内容的全面性,往往会把不同性质的内容揉在一起,读起来像是一团乱麻,需要反复翻阅索引才能找到头绪。但这一本,明显经过了高水平的编辑处理。它将锅炉的生命周期清晰地划分成了几个主要阶段,从设计审查、设备安装验收,到日常运行维护,再到大修和报废标准,逻辑链条异常清晰。这种结构上的优势,使得即便是需要快速定位某个特定操作规程的人,也能迅速找到对应的章节,效率极高。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在描述异常处理流程时所采取的笔法。它不像有些手册那样,仅仅罗列“如果A,则执行B”的僵硬指令,而是会巧妙地在要求中嵌入“考虑当时的负荷波动范围”或“记录环境温度对测量精度修正的影响”等语境提示。这表明,制定标准的人深知,实际运行环境永远是动态变化的,死板套用规则是危险的。这种对“情境化决策”的强调,使得整本书的指导性从“教条”提升到了“智慧”的层面。这种对细节场景的捕捉能力,是真正优秀技术文档的标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初看之下,略显朴素,那种深沉的藏青色调,配上规范化的白色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种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业年代感中。我本来是抱着一种“又来一本技术手册”的心态翻开的,毕竟“火力发电厂锅炉监督标准”这名字本身就透露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权威性。然而,当我真正沉浸进去之后,才发现它远不止是一本冰冷的规范汇编。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跨越时空的“工程史诗”的侧面记录。每一条标准背后,都凝结着无数工程师的经验教训,甚至是血的代价——尽管书里不会直接写那些惊心动魄的事故,但那种对细节的苛求,对每一个螺栓、每一次点火、每一点蒸汽压力的精确要求,无声地诉说着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设备巡检周期的部分,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简直像是在看一出精密的钟表结构图,告诉你哪里稍微松懈,整个系统就会出现连锁反应。它不是教你如何“做”锅炉,而是教你如何“管理”一个足以影响城市运转的庞大生命体。对于一个非专业的读者来说,虽然很多术语需要查阅,但光是这种对工业体系构建方式的理解,就已经让人受益匪浅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可重复性、可验证性的极致追求,这才是真正工业化成熟的标志。

评分

尽管这是一本规范性文件,但阅读过程中,我依然能感受到一种“系统性思维”的渗透。它并非孤立地看待锅炉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电厂热力循环的大背景下来讨论。例如,在讨论给水水质控制标准时,它会立即关联到对对流受热面腐蚀速率的影响分析,并进一步延伸到机组可靠性指标的评估。这种多维度、跨专业的关联性描述,迫使读者必须跳出单一设备的视角,去理解整个能量转换链条中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得阅读体验变得非常充实。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对于年轻工程师的培养价值,甚至可能超过了学习具体的设备操作。因为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的是一种系统级的故障排查和风险预判能力——也就是常说的“工程师的直觉”,而这种直觉,正是建立在对无数规范和关联性理解之上的。它不是教你如何救火,而是教你如何设计一个永远不会着火的厨房。

评分

这本书的版本更新和历史沿革的痕迹,虽然没有在正文中明确说明,但通过细节对比,可以隐约察觉到其权威性。我手里这本,显然是经过了多次修订和补充的,尤其是在涉及环保排放控制标准的部分,新加入的章节明显比早期章节的语言更具前瞻性和强制性,反映了近年来国家在“双碳”目标下的严格要求。这种“与时俱进”的动态更新能力,是这类标准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此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非金属材料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性能衰减评估标准的描述,其严谨程度几乎可以媲美材料科学的专业论文。它没有采用模糊的形容词,而是给出了详细的拉伸强度折减系数表格,并明确了这些系数适用的温度区间和运行小时数限制。这表明,这套标准体系在不断吸收最新的材料研究成果,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前沿性和有效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活着的、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工程典籍,而非一本尘封的旧档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