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尋求中國民主 | 作者 | (澳)馮兆基,劉悅斌 |
| 定價 | 45.00元 | 齣版社 | 江蘇人民齣版社 |
| ISBN | 9787214078438 | 齣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數 | 345000 | 頁碼 | 335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99Kg |
| 內容簡介 | |
| 政治民主化是世界曆史進入近代以來*主要的潮流之一,也是中國自19世紀中葉以來仁人誌士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以往史學界對中國追求民主的探索,多集中在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運動,對於民國時期的民主運動著墨不多。《鳳凰文庫·海外中國研究係列:尋求中國民生》作者馮兆基認為,中國民主運動*強勁的勢頭齣現在19291949年間,這一時期中,中國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和政治活動傢,高舉起人權和憲政的大旗,以和平的非暴力手段,反對蔣介石國民黨的一黨專製。《鳳凰文庫·海外中國研究係列:尋求中國民生》考察瞭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民主思想形成的內因和外因,對這一時期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追求民主的曆史作瞭引入入勝的描述,為以後對這一時期中國民主運動的研究奠定瞭一個良好的堅實的基礎。 |
| 作者簡介 | |
| 馮兆基,現任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亞洲學講座教授兼主任,原籍廣東,幼年隨父母移居香港,1966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曆史係,1972年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現代史,研究領域涉及軍事、政治、外交和知識分子,是國際知名的中國現代史專傢。 |
| 目錄 | |
| 譯者的話 引言 章 獨裁政權 南京政府的性質 孫中山的訓政觀念 孫中山的民主思想 孫中山的思想遺産 蔣介石的獨裁 蔣介石和立憲 結論 第二章 製定反抗議程:1921-1931年的人權問題 鬍適的炮 羅隆基的人權概念 人權派的核心關注點 民主和“專傢政治” 結論 第三章 國難:1932-1936年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迴應 國難會議 對汪精衛訓政觀點的評論 孫科的改良主義觀點 對新式獨裁的提倡 結論 第四章 捍衛民主:1933-1936年 鬍適的幼兒園政治 張奚若對自由價值觀的捍衛 其他的民主觀點 訓政框架內的民主化 民主政治和獨裁政治是互相排斥的嗎? 修正民主政治 結論 第五章 一次夭摺的民主試驗:1938-1945年的國民參政會 中日戰爭前夕的小黨派團體 國民參政會的組成 早期國民參政會 重新推動憲政 對國民參政會的評價 第六章 抗戰時期的民主思想 國民黨戰時民主修辭 共産黨的新民主主義 少數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民主思想 對於民主的理解 結論 第七章 第三勢力:中國民主同盟(1941-1945) 中國民主同盟的組成 …… 第八章 和平、民主、統一和建國:1946 第九章 中國自由主義的後立場 |
| 編輯推薦 | |
| 翔實、全麵、精彩! 全景式描述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追求民主的抗爭故事! |
| 文摘 | |
| 序言 | |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次對知識體係進行“重塑”的體驗。作者在論述一些宏大的概念時,始終落腳於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比如,當他談論到“民族精神”這個話題時,並非空泛地進行定義,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故事,展現瞭在不同曆史時期,中國人是如何麵對外侮、如何進行文化傳承、如何在睏境中保持民族認同的。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文化交流與融閤的章節,作者打破瞭過去一些固有的成見,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視角,展現瞭中華文明在與其他文明的互動中,是如何吸收、藉鑒並最終形成自身獨特魅力的。書中對一些藝術、哲學和思想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的論述邏輯嚴謹,引經據典,同時又通俗易懂,使得我在閱讀過程中,不僅獲得瞭知識,更學會瞭如何去思考。這本書的格局宏大,視野開闊,讓我對中國曆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曆史知識的增長,更重要的是一種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作者在探討國傢認同和集體記憶時,展現齣瞭極高的思想覺悟。他並沒有簡單地去歌頌或者批判,而是試圖去理解不同曆史時期人們形成集體記憶的邏輯,以及這些記憶如何影響瞭當下的社會。我特彆對書中關於“曆史真相”與“曆史敘事”之間關係的探討感到震撼。作者引導我們思考,我們所瞭解的曆史,究竟是客觀事實的還原,還是經過某種方式建構的敘事?這種反思讓我對以往許多被認為是“既定事實”的曆史事件産生瞭新的疑問,也促使我更加批判性地去審視各種曆史解讀。書中對於如何看待過去、如何汲取經驗教訓的論述,也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這本書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著作,它不僅讓我們瞭解瞭過去,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們如何更好地理解當下,以及如何去塑造未來。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曆史的認識有瞭全新的視角,特彆是關於王朝更迭和社會演變的部分。作者深入剖析瞭不同時期政治製度的特點,以及這些製度如何影響瞭當時人民的生活。讀到關於科舉製度的章節時,我深感震撼。雖然這個製度為許多寒門學子提供瞭改變命運的途徑,但其背後也隱藏著巨大的壓力和不公。作者通過生動的曆史故事和人物刻畫,讓我們看到瞭這些製度是如何在人性的光輝與陰影中交織前行的。特彆是對一些被曆史塵封的普通人的生活描繪,讓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瞭曆史的厚重感。這本書不僅僅是枯燥的曆史事件的堆砌,更是對曆史背後人文精神的深刻挖掘。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一些敏感話題時所展現齣的客觀與理性,既沒有迴避爭議,也沒有過度渲染。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評分這次的閱讀體驗可謂是跌宕起伏,充滿瞭驚喜與反思。作者在處理國傢治理方麵的內容時,展現齣瞭非凡的洞察力。他不僅僅羅列瞭各種政策和改革,更深入探討瞭這些政策齣颱的時代背景、背後的利益博弈,以及最終對社會産生的長遠影響。我特彆對其中關於經濟發展模式的探討印象深刻。書中對比瞭不同曆史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如何與當時的國際環境相適應,或者與之産生衝突。這讓我對“發展”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滿著無數次的嘗試、調整乃至犧牲。書中不乏一些令人拍案叫絕的論述,比如作者對某個曆史時期某個重大決策的解讀,我之前從未從這個角度思考過,仿佛撥開瞭迷霧,看到瞭事件的本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頗具特色,時而激昂,時而沉靜,引人入勝,讓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之中,與書中人物一同經曆風雨。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啓示,在於對社會結構和階層流動的理解。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的方式,描繪瞭中國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關係,以及在曆史進程中,這些階層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讀到關於民間組織和社群力量的章節時,我深感興奮。一直以來,我對中國曆史上那些默默無聞的群體力量充滿好奇,這本書則很好地填補瞭我的認知空白。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和細緻的分析,展現瞭這些群體在社會變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有時是變革的推動者,有時是穩定的力量,甚至有時是矛盾的焦點。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群體描繪成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的情感、訴求以及在復雜社會環境下的生存智慧。這本書讓我對“中國”這個概念有瞭更立體、更鮮活的認識,它是由無數個個體、無數個社群共同構成的,充滿瞭活力與韌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