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所有的历史都暗喻现在,所有的缅怀都指向未来。 晚清民国,代表一段特殊的历史区间,充满了血泪与斗争。有一群人,离我们不远,却多数被我们遗忘。他们呕心沥血,肝脑涂地;他们的故事波澜起伏,可歌可叹。他们,是迷局中的寻路人。 他们燃烧了生命,在浩淼、空茫的历史夜空中点亮星光点点。光亮中,我们看到称作“理想”之物,如此坚硬又滚烫。身在太平盛世的我们,得见此光,亦能心有所向。
内容简介
本书轻轻擦拭掉时间的尘埃,以简洁、洗练的笔法,再现了晚清民国这段历史区间里,那些纯粹的人、做的纯粹的事。革命家、实业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各种家,“家”未必就是腕儿;闹革命、搞暗杀、做实业、建学堂、办报纸、写文章,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作者用白描的笔法,不偏不倚,不歌颂,不抹黑,只勾勒。用丰富、真实的历史细节告诉你,所有推动历史进程的人,都值得被认真书写。
作者简介
潘竞贤,男,自由撰稿人、文史学者。
目录
惜如斯结局,幸精神不死。
供千秋凭吊,问后来者谁。
——叶曙明
{迟到的强国梦}
一场奇怪的战争:专制和君宪的较量
杨度:为了宪政,捉刀代笔做“枪手”
袁世凯:小站其实并不小
唐绍仪:民国首任总理为何撂挑子?
同盟会:它的朋友和敌人都是清政府
黄兴:留守穷城难为无米之炊
汤化龙:立宪迷也热衷于革命
{顶戴花翎的生意人}
难为李鸿章:骡马牵拉的“铁路”
轮船招商局:“官督商办”的滥觞
郑观应:善于经营的维新思想家
周学熙:他面对的是一群外国无赖
赫德:清帝国海关里的洋大人
{革命时代的腥风血雨}
吴樾:碧血横飞的暗杀者
大通师范学堂:革命党人的体校
徐锡麟:三个人的安庆起义
吴禄贞:志大气豪命如丝
彭家珍:最后的刺客
{历史深处的游魂}
千古奇谈:清廷与平民打官司
赵凤昌:通天推手助产民国
隆裕太后:一个背负亡国责任的女人
伍连德:绝不应被遗忘的名字
端方:铁路成了他的催命符
{江山不幸诗家幸}
惊涛三万里:第一批远赴重洋的留学生
陈独秀:在黑夜里燃灯
盗火者:作为翻译家的鲁迅
西学专斋:热衷教育的外国传教士
蔡元培:一只空墨水瓶引发的学界风潮
伍廷芳:民国第一案
参考书目
后记:谁说理想不靠谱!
精彩书摘
一场奇怪的战争:专制和君宪的较量 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在中国的东北和黄海地区,爆发了一场奇怪的战争。 奇怪之处在于:交战国一方是君主专制的俄国,另一方是已经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后起之秀”日本,日俄两国交战,战场却在中国;中国的领土遭烧灼,中国的百姓遭涂炭,而清政府竟宣布严守中立。 当然,这场战争中也不乏中国人的身影。那时候,张作霖还是一介马贼,他给日本人充当密探和马前卒,因此发迹;也有人帮俄国做事,被日本兵抓住,当众砍了头,砍头的影片又恰巧让留学日本的周树人看到了,深深影响了这个心里背负着弱国阴影的年轻人,自此,他弃医从文,有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笔名:鲁迅。 这场战争的结局出人意料:小小的岛国竟打败了庞然巨物般的沙俄帝国。这一结局,与十年前中日甲午之战何其相似!当年,弹丸之国狠狠击碎了大清的洋务自强之梦。当俄国军队在日本的枪炮轰击下节节败退的时候,敏感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艰难的思考:日本,究竟凭什么成为胜利者? 思考的答案是:立宪政体! 辛丑年,在西安避祸一年的慈禧太后起驾回京之后,开启新政,为此还专门设立了敦促新政的领导机构:督办政务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廷好了伤疤忘了痛,又在政治改革方面裹足不前,新政推行的效果甚微。不过,此时的言论管制已经宽松许多,“立宪’’的话题早已不是禁区。在日俄战争爆发前,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员已经对此作了充分的讨论。 清廷开启新政后,在海外流亡的梁启超喜出望外。两年前,他和他的老师康有为遭清廷通缉,而“六君子”的头颅纷纷滚落在菜市口。那时候,他们的主张被清廷视为大逆不道。梁启超没有想到,短短两年之后,清廷的变革举动比他们当初的设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大幅度的转变令人咋舌。梁启超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变革政体的重要契机。于是,他以“爱国者”为笔名,在他主编的《清议报》第八十一期,刊发了一篇题为“立宪法议”的长文。在这篇文章中,他详细阐述了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这三种政体的含义和区别;他进一步指出,相比较而言,人类目前最理想的政体是君主立宪。 君主立宪,就是制定宪法,把无限的君主权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君主立宪的政体下,君主虽然是社会的特权阶层,地位崇高,尊严至上,但是君主的权力不再具有专制体制下的无限性,而是受到宪法和议院的制约,君主的许多决定需要经过议院同意,君主不得为所欲为。这一政体的优点在于降低决策的失误,遏制野心家对权力的觊觎,调和君与民的对立,使人民在一定程度上享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梁启超虽然不遗余力地呼吁立宪,但他并不主张立即变更政体,而是设计出一套“预备立宪”的方案:第一,皇上颁诏,在名义上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第二,派遣大臣赴各国考察宪政;第三,创设法制局,起草宪法;第四,翻译、出版各国宪法以及相关著作;第五,公布宪法草案,征询全国各阶层意见;第六,达成立宪政体。 日俄战争尚在进行,驻法大臣孙宝琦预料此役俄国必败、日本必胜。他联合驻俄大臣胡惟德、驻英大臣张德彝、驻比利时大臣杨兆鉴上书朝廷,倡言变法。一个月后,他觉得意犹未尽,又单独写了一份奏折,呈给政务处。在这份奏折中,他重申了自己对日俄之战的预测——立宪的日本必将战胜专制的俄国。接着,他反观中国,认为自庚子年之后,朝廷虽然力推新政,但国家仍饱受内忧外患的滋扰,大小臣工敷衍塞责,国人精神倦怠,新政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他指出:造成这一结果的关键原因就是大清国没有与世界同步,实行君主立宪的政体。 孙宝琦单独上呈的奏折没有被政务处转给清廷的高层决策者,却鬼使神差地被上海的《东方杂志》全文刊发。这份杂志颇有影响力,奏折的内容被广泛传阅,其他报纸纷纷转载或评论,一时间舆论大噪,卓耳野震动。 ……
前言/序言
后记:谁说理想不靠谱! 大清帝国自鸦片战争之后,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国力渐弱,主权渐失,国家尊严被外国的坚船利炮打得粉碎。帝国的统治者们在枪炮的威逼下,小心翼翼地尝试改革,却又在改革和守旧之间徘徊往复,错失良机。 在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能臣的全力经营下,泱泱帝国也出现过“昙花一现”“回光返照”式的繁荣昌盛。然而,终究是破屋一间,栋梁已朽,表面的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经过纸糊,看上去完整如初,却禁不起风雨飘摇。 中日甲午之战,帝国的复兴梦被弹丸之国击得粉碎。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入京城,烧杀抢掠,帝国的统治者狼狈西逃。此时的李鸿章已是垂垂一老者,为帝国燃尽了骨血,却再次被抬出来收拾残局,签完丧权辱国的条约,他喋血三日,两个月后,在北京贤良寺凄然逝世。 李鸿章生前自嘲为清帝国的“裱糊匠”,贴切至极。勉力裱糊,却止不住枯朽帝国的坍塌。光绪帝和慈禧相继过世后,走上政治前台的满族亲贵们不断揽权,出台了当时不得人心的铁路国有政策,又在万众翘首之下弄出个“皇族内阁”,凉透了人心。帝国早已摇摇欲坠,武昌枪响,一场并不激烈的革命,就中止了它的命运。 帝制终结,民国告成。可是,社会并没有因为换了朝廷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强国之梦,并没有因为革命而立刻兑现。革命党人用鲜血换来的“新社会”,有时候看上去比旧社会更糟糕。皇帝没有了,几千年的伦理道德体系面临着坍塌,社会秩序乱糟糟;军阀混战不休,盗匪猖獗;国会曝出贿选丑闻,后来干脆被取消了。民初的政治舞台上,大腕们纷纷过场,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各显神通,却没有一个人能扭转乾坤,把民国这个家当好。所以复辟帝制也绝非“胡闹”,而是有相当的群众基础。 张勋复辟帝制时,梁启超口口声声反对,不惜和自己的恩师康有为闹翻。复辟未成,梁启超却在后来的日子里反思自己的“反复辟”言行。康有为去世时,梁启超捉刀撰写祭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复辟之役,世多以此为师诟病,虽我小子,亦不敢曲从而漫应。虽然丈夫立身,各有本末,师之所以自处者,岂日不得其正思报先帝之知于地下,则于吾君之子而行吾敬。栖燕不以人去而辞巢,贞松不以岁寒而改性,宁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毅然行吾心之所以自靖,斯正吾师之所以大过人,抑亦人纪之所攸讫命,任少年之喜谤,今盖棺而论定。 梁启超对恩师的复辟之为毫不讳言,而且言辞间明显看得出同情和理解。 2014年又是一个甲午年,隔着巨大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跳出当局者狭促的目光,回望晚清民初那段历史,我们是不是更能够理解他们的作为、是不是能够以同情的态度去谅解他们的各种失当、是不是能够以一颗洞察之心在他们身上汲取能量?这就是我写作这本书的视心。这本书里写了大人物对时代的影响。所谓大人物,不是伟大,也不是毫无道德瑕疵的完人。事实上,这样的人物是不存在的——在维新运动中的急先锋康有为,到了民国,不也成了捣鼓复辟的保守角色,而在教科书里被贴上“帝制自为”标签的袁世凯,却是辛亥革命后众望所归的大总统,他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不亚于孙中山;被鲁迅痛骂的段祺瑞,也绝非大多数人印象中屠杀学生的武夫,他绝对算得上“为政清廉”的楷模,不纳妾,不食荤,无房产,下野之后,连住的地方都是别人“借”给他的。这里的“大”,是指个人行为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虽说寻常老百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但是这样的力量必须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在某些关键的历史拐点,“大人物”的作用非同小觑。由于这些人物在特定时期的作为,历史朝着“这个方向”而不是“那个方向”延伸。我竭力抛开成见,通过客观的叙述和丰富的细节,努力再现他们的事迹。当初,那些为强国之梦奔走、流亡、忍辱、舍身的人,没有等到梦圆的时刻,但他们的梦终究实现。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没有任何一种万能之药,可以让一个国家一朝崛起;社会的进步从来都是依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最终发生质变,所以,每一个人的努力都意义非凡,都值得被记录、被书写,并且被后人铭记。如果这本书起到了这个作用,那我就要大喝一顿酒庆贺了。理想的力量永存,理想终究会实现,只不过道路长短有别。仅以此书献给为历史进步而努力的人们。
写不完的纯粹:他们改变了晚清民国史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